戏剧 散文 诗歌的特点

合集下载

诗歌、散文、戏剧

诗歌、散文、戏剧

法,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2、叙事诗:诗歌发展中的三种观念之一是写实倾向。这 种写实性的诗歌观念在诗歌创作中主要是叙事诗的创作。 它不仅在左联,中国诗歌会,40年代解放区诗歌创作中 占主要地位,在五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也很受重视。 但左翼和五四诗歌创作传统中,对叙事诗和诗歌发展写 实倾向理解不同。五四写实强调的是诗人作品中主人公 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而左翼则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 能。这种不同也体现在解放区诗歌创作中,晋察冀诗人 如田间,蔡其娇等主要受五四新诗的自由体影响,重视 从诗人情感、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时代的革命。另一些生 活于陕北、太行山一带的作家,更多地从民间吸取经验, 表现战争,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如李季等。前者受忽视, 后者则自觉尊崇了文艺大众化方针受到推崇,被确立为 当代诗歌新方向。代表诗人是李季、闻捷和张志民。
人翁,必须学文化。”
《咒麻雀》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
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
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
麻雀气太娇,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个混蛋鸟,
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
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连同武器
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 陶《记金华的两个洞》,冰心《樱花 赞》,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方 纪《挥手之间》,吴伯萧《记一辆纺 车》;游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剪 伯赞《内蒙访古》宗璞《西湖漫笔》; 报告文学: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 徐迟《祁连山下》,黄宗英《小丫扛大 旗》。
十七年散文三大家
(1)革命激情,战斗精神。郭小川说“诗人 首先是战士”。但如贺敬之一样,他的诗歌 没有因为战斗精神的激发而堕落为政治工具, 始终将个人感情融入诗歌中,使之充满革命 豪情和政治热情。 (2)有深刻哲理。 (3)不断探索新体裁,创造新形式。多方面 吸取经验,试验多种诗歌形式,创造了“新 辞赋”体。这种诗体形式既有自由体诗的自 由舒展,又有古代辞赋的排比、对偶、铺陈、 重叠等手法。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的文学作品,特点

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杂文。

他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
讽刺和批判性强:鲁迅的作品经常讽刺和批判社会中的腐败、偏见和不公正,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创新性强: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创新性。

他的小说和散文通常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比如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梦境和臆想,以及在文章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经历。

情感真挚: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并用他的文字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动,并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小说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代表作有《呐喊》、《阿Q正传》、《故事新编》、《狂人日记》、《药》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愚昧,讽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散文代表作:鲁迅的散文代表作有《故事新编》、《狂人日记》、《祝福》、《追忆似水年华》等。

这些散文充满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并且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基础。

戏剧代表作:鲁迅的戏剧代表作有《玉蒲团》、《茶馆》等。

这些戏剧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总的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文体分类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体分类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体分类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体概述文体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形式。

文体是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它包括作品的体裁、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表现。

文体的分类主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散文1. 定义:散文是一种以叙述事实、抒情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它通常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自由度较高。

2. 特点:散文以平实、自由、灵活的语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散文形式多样,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随想等。

散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

3. 代表作品:《林海雪原》、《红楼梦》、《离骚》等。

三、诗歌1. 定义:诗歌是一种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处理,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2. 特点:诗歌以押韵、节奏和韵律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诗歌形式多样,如古体诗、现代诗、民间诗歌等。

3. 代表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进酒》、《庐山谣》等。

四、小说1. 定义:小说是一种通过虚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以故事情节为主,通过叙述和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生活境遇。

2. 特点:小说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主要特征,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3. 代表作品:《红楼梦》、《骆驼祥子》、《活着》等。

五、戏剧1. 定义:戏剧是一种通过对话和表演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和表演艺术的结合。

2. 特点:戏剧以对话和表演为主要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和社会意义。

3. 代表作品:《雷雨》、《茶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六、其他文体1. 日记:以记录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具有真实性和个性化特点。

2. 书信:以书信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交流信息,具有亲切感和私密性。

3. 散文随笔:以叙述、议论或抒情为主要内容的散文作品,形式自由,内容多样。

文体特点把握

文体特点把握

文体特点把握文体是指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所采用的形式、结构和风格的统称,不同的文体在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

准确把握文体特点对于写作和理解文学作品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几种常见的文体特点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同的文体。

一、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个人感情、思想和情怀的文学形式。

它较为自由,包含了丰富的议论、描写、叙述等元素。

散文注重真实、感性和细腻的表达方式,不受严格的格式限制,因此给作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度。

散文的特点在于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感情真挚。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细的叙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散文常常以亲身经历、社会观察和人生感悟为主题,同时也注重表达对世界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诗歌诗歌是用于表达感情、思想和美的一种高度美化和压缩的语言形式。

诗歌的特点在于韵律、音乐性和意象的丰富多样。

它通过选用富有韵律的词语、运用音乐化的表达方式来增强其表现力。

诗歌常常以抒情、咏物、写景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悟。

与散文相比,诗歌更加注重形式的艺术性,通过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规则来塑造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三、小说小说是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文学形式。

小说的特点在于情节的紧凑与跌宕、人物的塑造与冲突、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能够让读者进入一个虚构世界,体验到各种情感和冲突。

小说的种类繁多,包括言情、侦探、科幻等,每种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四、戏剧戏剧是一种适合于舞台表演的文学艺术形式,其特点在于对话的频繁和舞台效果的呈现。

戏剧以人物的形象、情节的发展和舞台的布景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塑造世界。

与小说相比,戏剧更注重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对话的冲击力,以及舞台效果的呈现。

戏剧常常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声音和舞台音乐等来增强表达效果。

通过了解和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三大文体知识点

三大文体知识点

三大文体知识点文学是人类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既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情感的表达。

在广泛而复杂的文学世界里,文学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可以归纳为三大文体,分别是散文、诗歌和戏剧。

本文将以这三大文体为主线,探讨它们的特点与魅力。

一、散文散文是以平实的语言、独立的篇章结构,表达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等诸多问题的感受与思考。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型。

叙事散文讲述一个具体事件或事物,如《红楼梦》中的贾府春夏秋冬,感人至深;抒情散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叶嘉莹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引人入胜;议论散文则是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言简意赅,深入人心。

散文的特点是真实、自由、贴近生活。

它用平常的语言,表达平常的思想,让读者感到亲切,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散文突破了诗歌和戏剧的形式限制,具备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正因为如此,散文成为了现代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二、诗歌诗歌是一种以韵律为基础的文学形式,通过对语言的高度艺术处理,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主要有韵律、节奏和修辞。

韵律是指诗歌中词句音韵的变化和律动,在一定的规则下形成和谐的韵律体系;节奏是指诗歌中音节的有力和无力的分配,使整篇诗歌呈现出一种韵律感;修辞是指诗歌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来凸显情感和意境,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诗歌通常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景观诗等。

抒情诗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而深入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叙事诗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了孔雀骄傲自信的形象;景观诗以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为主,如杜牧的《秋夕》中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达了浓厚的喜庆之情。

诗歌的艺术特点使得它在表现情感和思想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具象化,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诗歌也注重对语言的精炼和表达能力的极限挑战,追求逻辑的完美和意象的深度,给予读者无穷的艺术享受。

初中语文课文按照体裁分类

初中语文课文按照体裁分类

初中语文课文按照体裁分类答:初中语文课文按照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种文体。

1.诗歌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其主要特点是: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③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2.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小说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篇幅及其容量分,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按内容分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例分,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按语言形式分,可分为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

散文散文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

现代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代散文是指除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议论成分的散文,称为叙事散文,它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游记等,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抒情散文是指以表现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散文,如朱自清的《绿》、《春》等;议论散文是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散文,杂文、小品文都属于此类,如《文学和出汗》、《为自己减刑》等。

古代散文古代散文的外延是相当广的概念,赋、骈文、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都属于散文的一类。

4.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这里所说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即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体。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创作和比较

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创作和比较


散文联想丰富,常能从生活的激流中抓 取一个人物、一个事物、一种思想、一个有 意义的生活片断,反映时代的侧影。例茅盾 《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 对人民的深情讴歌。从白杨树的特征而联想 到根据地人民紧密团结、傲然挺立,努力向 上精神。

物人相连,借物赞人。
二、形散神聚,结构灵活

古人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散” 指散文在结构上不拘章法,以撒得开为能事。 如同脱缰奔马,纵横驰骋。“神不散”,是 指每篇散文有其独特的神髓,不管作者怎样 信笔挥洒,信手拈来,却步步扣紧主题,使 作品神聚完整和谐,把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 题材用一条线索贯穿起来,表现一个中心思 想。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文章应该及时反映时代的 社会风貌。文学创作形式必须服从 内容,为内容服务,强调内容与形 式的统一,
二、形散神聚,结构灵活
不拘章法,纵横驰骋

三、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自由选用,任其变化。
诗歌创作特点

(一)言志缘情,浮想联翩
心灵的激流,感情的火花 (二)感情丰富,美妙动人 美妙动听的音节和丰富感情, (三)含而不露,形象鲜明 语言耐人寻味。


小说创作特点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并以
(二)、抒情散文
指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激情的散 文。例: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八), 该散文抒情细腻。还例杨朔的《荔枝蜜》、 高尔基的《海燕》等。 为情写景,借景抒情。华立学生林宗可 写的《风起云涌的华立学院》、曾彩龙的 《正茂芳华,志气刚立》;众多学生写的《华 立湖》,例曹利玲的华立湖边借景抒情《简 之美,情之真》。

(三)、议论散文
指侧重于论述,说理又具有文学特征 的一种文体。例鲁迅的散文《拿来主 义》,该文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 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而又通 俗的形象----“拿来”。该文充分显示了 鲁迅文章的论辨性和战斗性。 例华立某学生写的《醉生梦死》。

古代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

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是古人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是文学作品所采用的特定形式和结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体裁,每个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和戏剧。

一、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形式饱含着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诗歌主要有诗经、唐诗和宋词等多种形式。

1. 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古代诸多民族的诗歌作品。

诗经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各种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

2. 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其浓郁的情感表达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唐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繁华盛世和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了后世诗人学习的对象和借鉴的范本。

3. 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纤细的情感描写和婉约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宋词以其豪放洒脱和婉约妩媚的风格,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形象,成为了中国文人雅士追逐的艺术境地。

二、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其自由灵活的结构和富有感情的叙述方式而深受人们喜爱。

古代散文主要包括骈文、笔记和随笔等形式。

1. 骈文骈文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以其庄重肃穆和严整有序而著称。

骈文注重行文的对仗和平衡,尊崇规范的语言结构,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又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 笔记古代的笔记文学是作者对所见所闻进行记录和反思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它通常探讨一定的现象或事物,并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思考,体现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理解。

3. 随笔随笔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形式,它通常是作者随意书写的一段文字,记录了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随笔以其自由而随性的写作方式,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三、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古代戏剧主要有昆曲、京剧和元曲等多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特点: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戏剧演出有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剧本的分幕、分场,正是它的集中性的具体表现。

所谓“一”,指的是情节发展中的一个大的段落;所谓“一场”,指的是大的段落中空间的变换或时间的间隔。

戏剧文学不像小说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必须突出主要事件,而把次要的推到幕后。

戏曲剧本在结构上的特点,在话剧、歌剧相比,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

在戏曲中,动作是虚拟的、程式化的,在虚拟动作的基础之上,可以虚拟时间,虚拟空间。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戏剧就要求表现得更集中,更突出。

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的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一般的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提示矛盾冲突的作用。

开端“开”得好,就能逐步展开矛盾,紧紧的吸引观众。

发展是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

情节发展往往是波澜起伏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掀起波,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序幕用来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尾声往往与序幕相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在戏剧演出的综合性整体中,剧本虽然是基础,但居于中心地位的却是演员的表演。

演员扮演角色的基本手段是语言和动作。

小说中语言的主要性能是叙述和描写,而“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高尔基语)。

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提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

因此,戏剧文学语言的特点,一是要求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二是要求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三是要求明朗动听,能琅琅上口,清亮入耳。

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①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

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

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

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

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

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

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

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

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

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

《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

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

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

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

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

他在《论诗三札》中说: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

①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

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

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

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②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

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

”③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

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

没有想象、联想和幻想,也就没有诗。

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想象、联想和幻想都是活跃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且不说在我国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李贺直到现代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人的浪漫主义诗歌,有彼彼皆是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从《诗经》而发端直到杜甫、白居易再到现代诗人的艾青、田间等偏重于现实主义的诗歌,也都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诗经》首篇的《关睢》起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是“起兴”,从想象联想的角度讲,则属于相似性联想。

白居易是有定评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不仅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想象瑰丽,联想丰富,就是他那《江南好》的词调,也实在是一幅想象创造的胜景挚情。

至于在外国诗歌中,不论是拜仑、雪莱,还是歌德、海涅,不论是普希金、莱蒙托夫,还是惠特曼、泰戈尔,其作品都同样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鲜明特点。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诗句中音节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即通常讲的“拍节”和“顿数”,也包括音响的抑扬相间和强弱配合。

节奏的强弱缓急与人的思想情绪有直接的联系,例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军歌的歌词“向前进、向前进”的节奏,与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的节奏就迥然不同。

前者激昂短促,是战斗情绪的表现;后者平和舒缓,是愉快心情的表现。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

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①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