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中央银行学综合试卷

填空:1构成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四大账户是:国民收入与产品帐户、国际收支帐户、(财政帐户)和(货币帐户)。
2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之一,而这主要是通过影响(货币供求)来实现的。
3、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货币工资变化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菲利普斯曲线也可表示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4、若以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则选择中介目标时,从效果来看,(利率)更佳;从传导途径看,(货币供应量)更直接。
5、在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交易方式只采用(回购)一种方式。
6、保持金融稳定是避免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重要前提。
单选:1、国民账户的统计方法中,(D)着重于研究总需求的形成及及不同部门之间的需求结构。
A收入法;B生产法;C增值法;D支出法。
2、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合并后为(A)A货币概览;B银行概览;C金融概览;D货币银行概览。
3、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以下对二者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C)A.货币供给决定货币需求;B.社会总供给影响社会总需求;C.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D.社会总需求决定了真实货币供给。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根本特点在于(A)A.针对总量进行调节B.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的调节C.针对特殊经济领域采用的信贷调节D.以行政命令对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5、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这里的充分就业目标是指(B)A.追求零失业率B.自然失业率水平C.允许摩擦性失业存在的失业率D.以自然失业率水平为中心的可变区间6、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储备是(D)A.法定准备B.超额准备C.借入储备D.非借入储备7、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就是要以(B)为中心。
A.目标变量B.中介变量C.操作变量D.货币变量8、收入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主要体现在(A)两方面。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

28
2、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 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是根据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于1998年7月1日正 式成立的,其前身是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货币局。1999 年1月起,欧洲中央银行承担起为欧元区制定和执行货币 政策的责任。 • 当1999年1月,欧盟11国中央银行将货币政策的权利和 责任转交给欧洲中央银行时,欧元区诞生;希腊在2001 年加入,而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加入。欧元区以及超越 国家的欧洲中央银行的形成,是欧洲整合这一漫长而复 杂过程的里程碑。 • 为加入欧元区,欧盟成员国须符合趋同标准 (convergence criteria)的要求,该标准涉及价格、财 政、汇率以及长期利率。
• 实际上,该法案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 业务分离开。
2
• 货币管理审计署担负着国民银行的主要监管责任; • 联邦储备系统和州的银行当局主要监管联邦储备系 统成员的州立银行; • 联邦储备系统还单独监管拥有一个或多个银行的公 司(银行控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ies), 并对国民银行负次要责任; •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银行当局一起监管有联邦存 款保险公司保险但不是联邦储备系统成员的州立银 行。 • 州银行当局单独主管没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 州立银行。
商行央行的区别

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
支付中介职能
信用创造职能
创造金融工具的职能 金融服务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
垄断货币发行权
•经营国库; •为我国的经济政策作 顾问;
集中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
•向政府融通资金; •代 理 政 府 金 融 事 务 ; 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 金融活动
办理银行间的 清算
商行与央行经营业务的区别 中央银行:
谢谢观赏
THANKS!
商行与央行经营业务的区别
商业银行:
1.吸收公众存款 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3.办理国内外结算 4.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5.发行金融债券 6.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 政府债券 7.提供保管箱服务;经营国务 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的其他业务 8.从事同业拆借 9.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10.从事银行卡业务 11.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 保险业务 12.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 保 13.买卖政府债券、金融 债券
• 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证券买卖、金银和贵金属业务、外汇储备业 务等。 • 中央银行的负责业务主要有:货币发行、经营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 业务等。 • 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一般不支付存款利息、资产具有最大流动性、定期公布业务状况、保 持相对独立性。 • 中央银行业务的限制性规定: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不得直 接从事不动产买卖、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的抵押贷款、不得直接对企 业和个人发放贷款、不得收买本行股票、不得以本行股票为抵押进行 放款。
商行与央行的联系
(1)是政企关系。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商业银行是专门办理 信用业务的金融企业,它必须执行中央银行制定的方针、政策、 规定和制度。 (2)是存贷关系。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商业银行是向中央银行存款和申请 贷款的企业。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存款,也可以向 中央银行申请贷款,即由中央银行通过贷款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 资金。 (3)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中央银行相对与各商业银行来说,存在着指导、协调、监督 和检查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10第十章 中央银行及其业务

(1)知道我国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职能;
(2)初步把握中央银行的业务体现中央 银行的基本职能;
(3)懂得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4)知道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职责。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11月22日净投放1000亿元。中国 央行今日进行14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1200亿元14天 期逆回购操作、100亿元63天期逆回购操作,今日将有 1700亿元逆回购到期。
(一)政府贷款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吸收财政存款, 并在政府资金困难时为其提供贷款。中央银行 为政府提供的贷款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贷款和 透支。贷款指各级政府有计划向中央银行借款。 (二)商业银行贷款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既要控制商业 银行的信用活动,也要在商业银行资金困难时 为其提供贷款支持。
思考:中央银行为什么要进行逆回购操作?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小银行的破产倒闭以及带来的各种信用纠纷,使 银行体系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见图10-1)。
图10-1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四)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见图10-12)。
图10-12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即中央银行将其资产 加以运用并借此实施其宏观调控的业务。中央 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见图10-13)。
图10-13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黄金、外汇储备 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业务,是中央 银行按照政府的授权,集中对黄金外汇进行储 备的业务。 (四)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 买卖有价证券的活动,借以向流通中投入或回 笼货币。
商业银行与央行的关系解析

商业银行与央行的关系解析商业银行是指依法成立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经营货币信贷等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而央行是指国家的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
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与相互影响关系,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指导央行作为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和最高决策机构,对商业银行具有监管和指导的职责。
央行会制定各项金融法规和制度,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并通过监管、评级和审计等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
央行还会定期组织各类培训和研讨会,向商业银行传授监管政策和经验,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指导。
二、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和优惠政策央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进行调控。
央行可以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水平等方式,来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方向和规模。
央行还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提供紧急贷款和再贴现等操作,以维护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
三、商业银行向央行存款和借贷利率商业银行可以将多余的资金存入央行进行结算或获得利息收益。
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存款利率也是商业银行计算贷款利率的重要参考。
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向央行申请借贷,央行提供的借贷利率也常被商业银行用于计算自身的贷款利率。
四、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央行通过买卖国债、存款证明等金融工具的方式,调整流通市场的货币供给与回笼,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利率进行影响。
五、央行控制银行间市场和利率水平央行通过对银行间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控制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央行通过开展重购协议、逆回购等交易,引导市场利率的波动,确保市场利率的合理稳定,为商业银行和各类借贷主体提供明确的利率参考。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建立了一种合作与相互影响的关系。
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指导,商业银行则根据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自身的经营行为。
经理岸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关系重塑

经理岸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的关系重塑摘要:国库管理制度的合理转离不开财政、央行、代理银行间职能的合理划分及国库制度对三者关系的有效调整。
因此,本文试以国库制度调整的职能关系入手,分析人民银行、代理银行承担的三个角色设定、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完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库;代理银行;关系调整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5-0181-01代理银行是央行经理国库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民银行履行国库职责的延伸。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国库业务中承担着三种角色即:代理国库、国库经收处、集中支付代理银行。
(以下简称代理银行)。
理清国库与代理银行的角色定位与关系,有利于解决代理银行在现行体制下的问题,进而解决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中的短板。
一、央行国库、代理银行在国库业务中的角色、关系定位基于人民银行机构设置的实际情况,央行国库与代理国库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在未设立人民银行的区域,把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的业务,委托商业银行进行代理。
通过代理业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但与一般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同的是,央行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令这种方式,下发《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赋予代理银行在国库业务上的一定监督管理的权限。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国库管理的先进经验,我国对国库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其中,对资金拨付方面进行了集中支付改革。
这种模式下,央行国库与集中支付代理行间的委托代理在现行制度下未没有明确,代理关系存在于财政和集中支付代理银行之间。
国库经收处是预算收入入库的前沿,是征收机关和央行国库之间的桥梁。
预算收入的及时入库,依托于国库经收处的服务。
人民银行则对商业银行经收行为的及时性、完备性进行监督。
二、人民银行、代理银行部分角色问关系不明确及代理银行的设定、监管制度不完备,影响央行国库整体职能的发挥(一)代理支库与集中支付代理行之间关系未作明确规定,代理支库管理国库单一账户,应引起重视现有的《财政国库改革办法》规定了国库单一账户开设在中央银行。
简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关系

...简述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关系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其性质是国家管理机关。
这体现在:不以赢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商业银行的业务,即不面向企业和个人经办存、放款和汇兑业务;为实现国家政策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承办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监管工作;为各商业银行办理清账结算,了结其债权债务关系。
此外还有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这一职能已经体现出央行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关系,即监督和被监督、管理和被管理);监管金融市场、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金融状况等职能。
概括地说,中国人民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商业银行从性质看属于特殊企业(即金融企业),是通过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帐结算等金融业务获取利润的企业。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活动、照章纳税,并遵从市场经营原则,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
它和一般企业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普通商品为经营对象,而是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为经营对象的。
商业银行的职能:⑴充当信用中介,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聚集闲散资金、又通过发放贷款使资金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商业银行在这里充当了中介的作用。
⑵变货币收入为货币资本。
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使非资本货币(闲散资金)转化为资本货币(投入生产)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⑶充当支付中介,即充当顾客(企业或个人)的“帐房”或“出纳”。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创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设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为了发挥政府直接合理干预经济活动,从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支持政府发展经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我国,其资本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拨付。
其经营特点是:(1)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而不是以赢利为其主要经营目标(保本微利)。
(2)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低于同期一般金融机构利率。
中央银行学

第一章一、名词1.发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接受国家政府的授权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处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上,居于领导地位,并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集中它们的准备金,为它们提供信用,办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清算等。
3.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根据国家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金融政策,通过办理业务为政府服务,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向政府提供信用、代理政府债券、满足政府的需求。
4.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设立一定数量的地方中央银行,并由地方银行推选代表组成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从而形成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央银行体系。
5.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设通常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央银行,而是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承担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二、问答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基础是什么?(1)银行券发行问题。
银行业竞争的激烈和跨地区商品交易的发展要求由一家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大银行集中发行能在全国范围流通的银行券。
(2)票据交换问题。
银行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复杂,结算效率降低,信用纠纷增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银行间票据交换和资金清算中心。
(3)最后贷款人问题。
银行的头寸管理越来越困难、流动性风险日益增加,客观上要求有人为发生支付困难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
(4)金融管理问题。
银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关系的复杂,日益需要政府制定统一、公平的“游戏规则”,并由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1)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2010-11-10 13:49共有1条评论订阅大中小
上文讨论“中国式加息”与美国加息的不同含义。
对前者而言,加息是央行略微松动利率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提高对客户的存、贷利率。
美国加息呢?也讲了,无论是联储贴现率(或“再贴现率”)还是联储基金利率,加的都是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贷之息。
虽然中美加息都有紧缩货币供给之意,但影响的力度还是大相径庭。
这么说吧,如果中国式加息收紧的是毛细血管的货币流量,那么美国加息直接压缩了货币动脉的供血量。
或有读者问,商业银行存、贷利息一起上浮,导致客户的储蓄意愿增加、借贷需求下降,商业银行的信贷供大于求,最后还不是把“余钱”存到央行,不也同样改变了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关系?美国加息先紧动脉、再紧毛细血管,中国加息从毛细血管紧到动脉收缩,殊途同归,究竟有什么不同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多了解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这方面,我得到的观察如下:今天中国的央行已不限于“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因此也不限于只通过一条货币动脉与商业银行相连。
正如本系列评论特别关注的,为了汇率政策目标,中国央行还不断以基础货币在外汇交易中心购买外汇,在累积数目不断翻新的国家外汇储备的同时,还形成了另外一条人民币货币动脉通向商业银行。
如此特别的“双动脉货币循环”,单靠加息或者降息不足以实施有效的调节。
先看第一货币动脉。
像天下所有央行一样,中国人民银行也为所有商业银行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文献说,最早提出“最后贷款人(lenderoflastresort)”概念的,是18世纪末来自赫赫有名金融家族的一位
叫巴林的爵士。
他认为英格兰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主要职能是在普通商业银行遇到危机时借钱给那些问题银行,以保证支付、抑制恐慌,也就是充当“最后贷款人”。
1802年,桑顿(Thornton)比较系统地阐释了“最后贷款人”理论,认为要对付金融恐慌这样系统性的风险,离不开“最后贷款人”的制度安排。
因为不难观察到,即使资产质量良好、有清偿能力的商业银行,也可能应付不了突发的、因恐慌引起的金融风潮——存款人突然要求债权变现,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加深所有存款人以为银行将要破产的疑虑,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提现要求。
这时,最后贷款人登场保证被认为有问题的银行有能力付现,制止金融恐慌的蔓延。
不过,桑顿也注意到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即商业银行认定反正有最后贷款人“兜底”,贷款的风险控制可能变得马虎大意。
桑顿的建议是绝不要向没有清偿能力的银行提供最后贷款,并有勇气让那些经营不善的机构破产倒闭。
早期关于最后贷款人的实践与理论,已经隐含着现代银行体系的核心矛盾。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最后贷款人的钱从何而来?初级答案是“储备”,即来自各商业银行事先在最后贷款人那里存上一笔储备金,一旦出现金融恐慌,就动用这笔资源来“灭火”。
但是,当恐慌的能量大过储备规模的时候,怎样找到更强有力的货币水龙头呢?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最后贷款人的权杖终于从JP摩根这类市场大亨的手里,转到了垄断国家信用的央行的名下。
很明白,国家比个别私人资本的规模更大,也因此拥有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责的规模经济。
更直截了当之处,是国家垄断了货币发行,就意味着央行拥有不受限制的提供最后贷款的能力。
央行取代私人充当最后贷款人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合法增加供给法定不可兑现
货币。
这似乎是对付金融风潮、银行挤兑、储户恐慌的终极利器,因为无论局势多么严峻,政府总能够通过央行紧急征收货币主义者习惯称谓的“通货膨胀税”,保证把市场恐慌遏制在萌芽之中。
但是,麻烦也在这个地方。
因为央行要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与央行另外一个稳定币值和货币体系的使命,在有的情况下会严重对立。
如果央行在对付金融恐慌方面表现得无所不能,以至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超过了一定的阈值,那么拯救金融市场终究要以滥发票子——未来的货币不稳定——为代价。
这类事情在金融史上屡见不鲜,最新、也是最夸张的例证当数本次金融危机以来在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
概括一点说,以为强大的国家干预就足以消灭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至今还是远未实现的理想。
作为后来者,中国的央行如何处理不同政策目标之间的内在紧张,也只有在充满矛盾的建议和批评中摸索前进。
整体看,中国至今并没有颁布确保存款安全的法令,虽然中国人民心照不宣地相信,中国政府一定会动用其财政的和货币的力量来保障储户的基本利益。
中国人民银行也从来没有明确宣布过,发生支付问题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定会得到“最后贷款”的服务。
人们凭经验和记忆,只知道一旦出问题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处理:有央行出手注资相救的,有任其破产的,有帮忙剥离不良资产、推进重组的,也有在严惩肇事机构负责人的同时却仁慈地保护储户的。
如此“没准的”处理,带来一个积极后果,储户总要仔细挑选机构,而任何机构也不能肆意妄为。
我们无从知道这一切是不是出自有意的设计和安排,只是从结果看,央行的策略非常接近于1990年以来流行的“建设性模糊”(Corrigan,1990)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最后贷款人不在事前把自己的责任讲得那么明白,也许可以让市场里的行为者好自为之,
从而对付最后贷款人存在下的道德风险。
事实上,当下妨碍央行维持稳健货币目标的,并不是它同时要扮演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由于1990年代中国大刀阔斧处理了银行的不良资产,那曾经迫使央行放出过量货币以拯救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压力,即使没根除也基本得到解除。
今天威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压力,主要来自所谓“第二货币动脉”,即央行为了人民币汇率目标,不断动用基础货币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大手购汇,从而源源不断地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我们写下过数目字的数量级:1999年以来中国累计的净出口——商品劳务出口了,对应的货币购买力却留在了国内——超过了10万亿人民币;2007-2008年每年2.3万亿-2.4万亿的净出口;2009年是危机冲击中国经济之年,可是我们全年的外汇储备还是增加了4000多亿美金,算起来仅此就增加3万亿左右的人民币供给;2010年虽然贸易顺差的比例有所降低,但外汇储备、外汇占款的增长还是令人瞩目。
简言之,第二货币动脉的流量充沛,依然是宽松货币政策的主力通道。
在中国背景里看问题,加息的作用与空间都有限。
且不说通胀时期名义利率通常低于实际利率,即使没有调整的滞后,加息也不能直接调节第二动脉里的货币运动。
横竖进入中国的每一块美元究竟带出多少人民币,首先受汇率机制决定。
正本清源之道,下周再谈吧。
【经济观察网】本文网址:/observer/special/2010/11/09/1853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