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节日习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300字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300字集锦6篇家乡的民俗的作文300字篇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
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
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
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
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家乡的民俗的作文300字篇2每年夏天一进入伏天,到村里来卖西瓜的商贩络绎不绝。
只要来一个卖瓜的,几乎全车售完。
买瓜的村民都是用麻袋装西瓜,每家都买一麻袋。
开始我很好奇,心想吃的了那么多吗?随吃随买多好啊。
后来我才发现伏天多买西瓜是家乡的一个习俗。
为什么伏天多买西瓜?有什么好处?——后来我才明白是两个原因。
一是做西瓜酱。
家乡多数人家都会做西瓜酱,而伏天卖的西瓜最多、最便宜(现在一元6斤或7斤)。
这时做的酱最好吃也成本低。
二是便宜多吃。
我村大多数农民处在吃饱——吃好阶段,还没有保健意识和条件。
什么便宜就吃什么,伏天西瓜最便宜,所以就多买多吃。
有的人家饭后吃西瓜就不喝粥了;有的人家吃馒头就西瓜,就不做菜了……今天来了一个卖西瓜的小贩,一元6斤,大家争相购买,我也买了一小袋共8个,我也不做酱,只是留着慢慢吃——这也算入乡随俗吧。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300字篇3我的家乡介休一直流传着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之所以能成为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也缘于寒食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我们介休的三贤之一介之推的节日。
平南牛歌戏简介

平南牛歌戏简介
一,发源于平南县大新镇四岩山,已有500多年历史。
牛歌戏最初也叫“牛场戏”,源于当地村民舞春牛、唱春牛传统,唱词多采用民间语言,唱腔中夹带浓重的平南地方土白话色彩,后来,在舞春牛的基础上吸收了桂南采茶戏等元素,以“牛歌调”为腔,剧本续渐发展到演绎古代的故事为主,围绕伦理道德、家庭关系、为人处世、读书进仕、勤劳勇敢、公正廉明等故事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形成了许多经典的剧本,如《孟姜女》、《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等。
改革开放后,牛歌戏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内容增加了计划生育、清洁乡村、反腐倡廉、会议精神为主题的现代元素,形成了富于时代气息的现代剧,因贴近生活而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牛歌戏先在县内浔江两岸各乡村传唱,后来传到周边的容县、藤县、桂平等地,形成一个方圆数百里的牛歌戏文化圈。
2005年,平南县文联专门组织了一支“牛歌戏”队伍,聘
请了有多年丰富编导经验的专家担任编导,与平南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合作,由广西文化音像摄制发行牛歌戏光碟,经过精心筹划,首张牛歌戏剧光碟《明珠皇后》于2005年9月27
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首批发行量达两万多套。
华艺包公文化有限公司累计出版发行50多个牛歌戏剧目150多集、光盘1000多万张,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年牛歌戏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0月,平南县被中
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牛歌戏之乡”称号。
2016年月,平南县获自治区文联授予广西特色文艺之乡(牛歌戏)牌匾。
南平的民间习俗

南平的民间习俗
南平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其中较为独特的有南平市传统婚俗、南平市传统建房习俗和南平市传统饮食习俗等。
南平市传统婚俗包括定亲、送贴、婚前请客、婚前送礼、迎亲、婚礼等环节,其中定亲是婚姻成立的重要标志,送贴则是婚姻礼仪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迎亲则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之一。
南平市传统建房习俗则包括选址、备料、做栋梁、上梁、盖瓦、装修等环节,其中选址和做栋梁是建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梁则是建房过程中最热闹的场面之一。
南平市传统饮食习俗则以主食大米为主,辅以甘薯和面食,同时还有丰富的菜肴和小吃,如猪蹄冻、擂茶等。
此外,南平地区还有峡阳南剑戏等独特的戏曲文化,以及传统的民间音乐和舞蹈等文化形式。
同时,南平地区还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节庆活动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南平地区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南平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6篇)

家乡的习俗作文(精选6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家乡的习俗作文一:家乡的习俗(542字)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我县农民都有自发舞板龙(板凳龙)的习俗。
板龙由一节节板凳连接而成,每桥长1.8米左右,用竹篾扎制龙头、龙肚、龙尾造型,糊以棉皮纸或丝绸,再彩绘或贴制龙鳞、云钩图案,龙身以红烛或灯炮装饰,长度超过百米。
2月14日,又逢元宵夜,勤俭村村民早早就将板龙的龙头、龙尾装扮一新,傍晚时分,全村老老少少都在翘首等待着板龙起舞。
夜幕降临,伴随阵阵鞭炮声和两千余人的欢声笑语,一条巨型板龙在夜晚的风里和灯笼照耀下,来回舞动,让人目不暇接。
以锣鼓伴奏,锣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劲舞起来气势恢弘,激情四射,令人大开眼界。
所谓“板凳龙”,由龙头、龙肚、龙尾组成,前有锣鼓队开道,还有烟花爆竹队,引路人,阵容十分庞大。
表演时家家户户出一男丁扛一板凳参演,一条条板凳首尾相连,一般都有上百条板凳,200多米长,起舞时巨龙游走,威不可挡。
舞龙的村民齐心协力,或抬或举,先小步走,后快步奔,再急速跑,一圈圈跑下来,龙头接龙尾,“火龙”成了个“大火圈”,熠熠发光。
随着激越的鼓点,那道流动的光圈越转越快,越转越奇,时而组成了“同心圆”,时而扭成了“大麻花”,时而又上下奔腾跃动……鞭炮声更加密集,白色的烟雾在夜色中升腾,那条“火龙”在烟雾中出没,神龙不见尾,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家乡的习俗作文二:家乡的习俗(339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
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
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
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
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广西平南牛歌戏,简称平南牛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统民间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西平南县及周边地区。
作为广西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平南牛戏以其丰富多样的剧情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一、内容概述1. 基本情节:平南牛戏以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为背景,讲述了英雄豪杰的抗争和爱恨情仇。
剧中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五虎夺嫂》、《穆桂英挂帅》、《双豪斗智》等。
2. 角色分工:平南牛戏的演员分为正旦、丑角、老生、净角等,各负不同的角色。
正旦是主要的男性角色,通常扮演英雄人物;丑角则是喜剧角色,负责给剧情增添搞笑和幽默的元素;老生则是长者角色,展现智慧和沉稳;净角则是扮演人物的仆人或其他次要角色。
3. 表演形式:平南牛戏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表演形式,以充满韵味的唱腔和夸张独特的表演动作为特点。
演员们以婉转悠扬的音乐为伴奏,用唱腔表达情感;念白则用于进行对话;动作表演则通过舞蹈和肢体语言来展现。
二、特点分析1. 地方色彩浓厚:平南牛戏以广西的民风民俗、壮族文化为背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剧中的台词、唱腔、服装等都体现了广西的独特风情,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魅力。
2. 表演形式多样:平南牛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精彩的唱腔,还有激烈的打斗、夸张的动作和精妙的舞蹈。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非常投入,他们通过举止、眼神和动作等多种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3. 艺术形象生动:平南牛戏中的角色形象生动鲜活,个性鲜明。
正旦扮演的英雄人物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丑角则以滑稽搞笑的表演方式让观众捧腹大笑;老生则展现出深沉的智慧和阅历;净角则以灵活的身姿和机智的台词赢得观众的喜爱。
4. 寓教于乐:平南牛戏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性问题的探讨,既有励志感人的剧情,也有警示和反思人性弱点的内容。
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启迪。
平南县节日习俗文化

平南县节日习俗文化在广西的东南部,有一个县城地跨浔江两岸,东交藤县,西接桂平,南界容县,北邻蒙山,西北与金秀瑶族自治县毗连,总面积为2987.73平方公里,全境山区、丘陵平原兼备,南以大容山作蕃,北以大瑶山为障,县内最高山为海拔1581的“亚婆揽孙”山,这个就是我的家乡——贵港市平南县。
平南县历史悠久,汉属猛陵县地,三国(吴)置武城县,南朝称武林,唐贞观年间为龚州治所,并置平南县,故平南县又有龚州之称。
平南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地方,在风俗礼节的样式方面虽然没有少数民族那样丰富多彩,但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它也形成了一定的风俗文化特点。
以下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平南的一些在某些重要节日方面的习俗特点。
春节习俗春节是民间一个非常隆重的年节,此习俗相传起源于北宋时期.传到平南时先在乡村寺庙开始,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各地民开始做腊八粥,多以八种米豆煮成,浔江南北城乡并不样。
但多数人家沿袭此例,在寺庙施舍七宝五味粥,取多福,吉祥之意。
过了腊八,农村集市便热闹起来了.民众准备出售农副产品,筹集资金,也叫揾过年钱。
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晚”,主要活动是“祭社”,也叫送灶君返天,必须在灶前焚烧香烛,摆上三碗供果,给灶王爷饯行。
还要用一些纸料做成猪,鸡,狗,马之类的形象动物,作为伴灶王爷的随行,还要摆上草,豆,水各一碗,以备路上饮食。
最重要的供品一大盘灶糖(麦芽糖),然后把供品摆置在定福灶君之神位面前,把灶王爷神像撕下来焚化,送他上天。
焚化神像时,主祭的男人口中唸唸有词:“灶王爷爷,灶王奶奶,上西天见了玉皇大帝,上天报好事,下界保平安,若讲坏话就给你粘上”,说着“叭”地一声把一块灶糖粘在灶门上。
可见现在社会上用吃吃喝喝封住嘴巴的办法,是祖传老例。
祭过灶,开始清扫房间院落,接着各家各户淘米磨粉准备做年糕,购买年货。
大年三十那天,一清早人们就忙着贴春联,大门贴“门神”左“神茶”,右“郁垒”,盔甲武士图像的彩色版画,取看门守户;门楣上贴“向阳门第”一类四字横批,下面还要贴三,五张“吊钱”。
平南的名胜古迹介绍

平南的名胜古迹介绍
平南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广西北部偏西,是广西与贵州、湖南交界处,境内既有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
居的村落,也有峡谷、瀑布等自然景观。
以下是平南县的一些名胜古
迹介绍:
1. 百年古寺——福田寺:位于平南县福泉镇,被誉为“岭南禅
宗殿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寺内建筑
气势恢宏,佛像金碧辉煌,是一处集文化、艺术、建筑于一体的名胜
古迹。
2. 神奇地质公园——乌云洞:一个以溶洞为主的自然景观公园,位于平南县金星镇,占地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
洞内神奇多姿,建筑
造型、石笋石花、天然钟乳石等奇观一一呈现,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与
想象。
3. 百合之乡——百合公园:这里是一个以百合花为主的公园,
位于平南县南阳镇南部的世博路上,共有50多个品种、超过10万株
的百合花。
百合公园内不仅有百合花海,还有园林景观、游乐设施等,成为平南县境内一处非常优美的花园。
4. 清风岩森林公园:位于平南县柳塘镇石庙村,也是平南县唯
一的国家森林公园。
地处山区,峡谷、瀑布、石林等自然风光错落有致,是旅游观光、野外探险、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5. 传统民俗文化——百色火龙:平南火龙是继广州和北海火龙
之后,广西第三大火龙。
平南火龙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已有150多年
的历史。
火龙内容丰富,造型逼真,观赏人次众多,在平南县民间享
有盛名。
南平地区传统节日习俗

南平地区传统节日习俗一、立春城乡人们在立春这一天,设香案,置果品、花草、麦苗来接春,也有用胡萝卜上栽香葱或以茶花为迎春花。
过去,还有开展塑泥春牛活动,表示迎接春种,祝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非农人家举行仪式,则表示不忘农家根本。
现除少数偏僻山区还保留这个习俗外,大部分地区此俗已废。
旧时,南平立春有“打春”俗,由道府县官率耆宿、乡绅和老农等人,在虎头山先农坛(今三元公园)烧香跪拜,供桌上放一纸糊“春牛”,等“交春”时辰,由道台扬起“勾芒神鞭”朝“春牛”连击6鞭,宾相道士口中念经诵咒,纸牛破倒,寓意五谷四溢。
清雍正六年(1728年)后,此活动改在宣武场(今教场坊)举行。
亦有“迎春”习俗,做泥牛祭祀。
等立春时辰,知府鞭打泥牛,众人竞取其土,放入各自田间,以迎丰年。
古代,崇安城外东郊建有“春牛亭”,亭内塑有芒神和春牛。
立春当日,县令率属僚至亭,迎接神牛到县衙头门安顿。
翌日时辰一到,举行擂鼓击牛的“鞭春”仪式。
浦城至今有“春牛过后街”的俗话相传。
“春牛”用桑柘木制造。
高4尺,寓意四时;长3.6尺,寓意360日;头尾长8尺,寓意8节;尾长1.2尺,寓意12个月;牛鞭为柳枝,长2.4尺,寓意24节气。
春牛各部位颜色,依据是年天干地支所属而定。
“迎春神”由一孩童扮芒神牵牛绳走在前,各官执彩仗排列两侧,绕街直至东郊坡头焚毁。
二、春节正月初一为农历元旦,现在称春节,是一年中最受重视的节日。
不论城乡,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黎明早起放爆竹“开门”,见面互道恭喜,祝贺新年。
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赏给橘子或红包压岁钱。
这一天不骂人,大家都说吉利话,气氛喜悦。
早饭是吃除夕夜做好的“岁饭”,寓意连年有余。
早饭后盛装出门访亲拜友,家家备糖、茶、果品接待亲朋好友,民间谓之“拜年”。
一般是初一拜访家族亲人,初二后访友。
活动要持续到元宵后。
在清末民国初,民间为躲债人着想,特地在城隍庙演木偶戏,言谓“皇帝戏”,债主不敢贸然而入讨债,有“正月不讨债”之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南县节日习俗文化
在广西的东南部,有一个县城地跨浔江两岸,东交藤县,西接桂平,南界容
县,北邻蒙山,西北与金秀瑶族自治县毗连,总面积为2987.73平方公里,全境山区、丘陵平原兼备,南以大容山作蕃,北以大瑶山为障,县内最高山为海拔1581的“亚婆揽孙”山,这个就是我的家乡——贵港市平南县。
平南县历史悠久,汉属猛陵县地,三国(吴)置武城县,南朝称武林,唐贞观年间为龚州治所,并置平南县,故平南县又有龚州之称。
平南县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地方,在风俗礼节的样式方面虽然没有少数民族那样丰富多彩,但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它也形成了一定的风俗文化特点。
以下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平南的一些在某些重要节日方面的习俗特点。
春节习俗
春节是民间一个非常隆重的年节,此习俗相传起源于北宋时期.传到平南时先在乡村寺庙开始,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各地民开始做腊八粥,多以八种米豆煮成,浔江南北城乡并不样。
但多数人家沿袭此例,在寺庙施舍七宝五味粥,取多福,吉祥之意。
过了腊八,农村集市便热闹起来了.民众准备出售农副产品,筹集资金,也叫揾过年钱。
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晚”,主要活动是“祭社”,也叫送灶君返天,必须在灶前焚烧香烛,摆上三碗供果,给灶王爷饯行。
还要用一些纸料做成猪,鸡,狗,马之类的形象动物,作为伴灶王爷的随行,还要摆上草,豆,水各一碗,以备路上饮食。
最重要的供品一大盘灶糖(麦芽糖),然后把供品摆置在定福灶君之神位面前,把灶王爷神像撕下来焚化,送他上天。
焚化神像时,主祭的男人口中唸唸有词:“灶王爷爷,灶王奶奶,上西天见了玉皇大帝,上天报好事,下界保平安,若讲坏话就给你粘上”,说着“叭”地一声把一块灶糖粘在灶门上。
可见现在社会上用吃吃喝喝封住嘴巴的办法,是祖传老例。
祭过灶,开始清扫房间院落,接着
各家各户淘米磨粉准备做年糕,购买年货。
大年三十那天,一清早人们就忙着贴春联,大门贴“门神”左“神茶”,右“郁垒”,盔甲武
士图像的彩色版画,取看门守户;门楣上贴“向阳门第”一类四字横批,下面还要贴三,
五张“吊钱”。
下午四,五点钟,摆供黄酒,点燃香烛,燃放爆竹,“祭祖”后全家老少高高兴
兴吃年夜饭。
除夕之夜,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小辈依次给长辈行礼磕头,讨取“压岁钱”。
午夜过
后,时交新年,各家各户择定良辰接财神,福神,喜神等。
先在天井中间设上供桌,陈列祭
品,然后在大门口点燃两根火把,这称为接神火,因夜间三神到来光明正照也叫引路,同时
燃香烧炮欢迎。
派一男子到水井挑担水回家,意谓此水养猪快大,人饮健康。
接着,由男主
人带领全家小孩挑着祭品社公坛庙供祭。
回家后各人要饮上一杯甜茶,表示来年的日子更甜
蜜。
这一夜,人们通常一宵不睡,称为“守岁”。
正月初一,清早起来,晚辈向长辈说句吉祥话,长辈向晚辈派利市。
不准动刀剪,不扫
地;不探亲访友。
初二”开年…早上杀鸡祭祖。
开年后十来天,大家到亲戚好友家拜年。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叫灯节。
城乡各户,门前高挂彩灯。
彩灯多用纸,竹扎成。
解放前,
县内春节活动一般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解放后亦沿这习俗,但随着人们的思想进步,
春节活动逐步向文明,简朴,热闹,健康发展。
端午节
我县武林、大成、丹竹、平南镇等地,每逢五月初五,常有龙舟竞渡比赛,在沿江两岸观看人数总在万人左右,民间为什么会在这一天竞渡龙舟呢?传说人们出于对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人敬仰,所以纪念端午节内容才为屈原所独有。
端午节这一天,除有龙舟比赛外,间有妇女每于是日以碎绸结成猴虎等形状给以小女儿,系于衣扣间,并以“五月艾”(即生艾)插于门首,并习来一点雄黄再配上几瓣蒜瓣,加上一些酒和醋调成稀稀的混合液,等到太阳升高时,便摘下1-2个艾尖顶泡在液中,并拿到室外让太阳晒上两小时,待到日头正顶,正午时分,家庭主妇便拿这碗雄黄水喷厅堂南北隅和擦小儿脐部,意谓可免蛇鼠疾病之害。
接着各家各户杀鸡,煮肉,包黄茅粽,敬祖先,祭天神,主妇带上祭品和小孩到附近河边祭水龙王,又说是纪念屈原,女主祭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便喃喃有道;唸完随将三条黄茅粽丢入水中,即鸣炮,小孩子便脱光衣服跃入河里洗澡戏水,谓之免除生疮、痱子,洗几分钟后,主祭人即叫小孩子上岸把身擦干,穿上衣服就算结束这个节日.这个民间习俗,虽经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民间里还是沿袭传至今
中元节
每逢农历七月十四日,在平南县内又是民间一种隆重节日。
介全县过这个节日,又有些地域不同,如县南河一带乡间,一般在七月十二或十三日,开始接祖先回阳间厅堂内,接回来时,用脸盆装好一盆清水,用白纸制好三五条白手巾,挂在厅屋神台下,意谓先祖风尘仆仆回到人间,先洗个脸之意,连祭2-3天,北河乡间此习俗大体相似,但多数仅祭七月十四这一天。
中元节,家家都包粽子或用芭蕉叶包糯米粽,既香又甜,用来祭品。
七月十四节,此节以杀鸭为主,一般而论农户过这节要杀上五、七个鸭胃吹中气,富有人家杀鸭10只左右,还要做豆腐、蒸米粉等。
孩子们则把鸭胃吹中气,用麻线扎紧两头,吹成各种形状,有的将鸭胃撕开做成鼓敲,然后贴些五色纸,孩子们就拿着彩鸭彩鼓四处奔走,村中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七月十四节前三、五日还有一个习俗,如当年有新丧之家于节前三、五天,折好纸衣,鞋帽,备好香火腊烛、鸭猪肉、酒,担至新坟前,对死者举祭,纸衣等物焚于坟头。
并有定于节前两天,例作请道公举祭。
民间城乡居民,一般在十三日早上起设立祖先席位,摆好酒肉,果品。
烧香点烛,迎接祖先回来后,厅堂日夜香火不断,一直供祭到十四下午或十五晚前。
然后,把纸衣、鞋帽纸钱和祭时所烧的纸钱灰,用纸包成二包,用棍子做"担子"一起送到村边路口或河边,在送行时还要鸣炮,以表欢送,谓之送公。
送完公后,到晚上9-10点钟时,还要“施休”,据民间迷信者说,青少年夭亡,到了阴间不得入祖先藉,变成“野鬼”又有断子绝孙的无主孤魂,衣食无着,有人为了修阴功积德,那天晚上,由族上长者亦有自愿者承办此事,用一个小箩筐或米袋,到各家各户劝捐香火、米、纸衣纸钱,多少不拘。
把所捐得米煮粥,到晚上9-10点钟,村里的男人不分老少集中一起把煮好的粥与供品担到村外三岔路口,供祭无主孤魂,谓之撒水饭,也叫“普优”。
中元节,原是慎终追远,怀念行人的一种佛教活动。
传入民间后,则渗透了迷信色彩。
这些节日习俗不仅包含了人们的一些美好意愿,而且还促进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些传统节日经过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也必将会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