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在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文化中的差异-最新资料

儒家思想在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文化中的差异-最新资料

儒家思想在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文化中的差异东方(中日)与西方(美英)虽同样深受不同文化影响,但是儒家思想在东西文化上也有很多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察言观色。

然而由于思维方式及言行表达等方面差异,有时会造成误解与冲突。

本文拟从日本和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与中国人的语言、行为习惯进行比较来分析东方(中日)西方(美英)两国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意识差异,通过发现差异、了解差异并理解差异,以期增进相互了解,减少摩擦,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西方人在称呼对方时,常常直接称呼 Miss. (小姐 )Ms. ( 女士) Mr. ( 先生),即便是中国人称呼的不同关系的亲戚(伯父、叔叔、姑姑、姨妈),在西方也只是称为uncle 和aunt 。

日本人称呼对方时,通常在对方名字后接上“さん”、“さま”、“君”等接尾词,有时还要在名词前加上“お”、“ご”这样的接头词表示敬意,如:“お客さん”、“ご主人”、“お父”等。

在谈话中,总是使用“です、ます”的敬语语体,当涉及对方的事物或行为时,使用动词、助动词的敬语形式。

例如:“お(ご)…です”、“お(ご)…なさる”、“お(ご)…くださる”、“お(ご)…なさる”等。

通过这些敬语的使用,使自己与对方之间形成了言?Z“クッション”(语言的缓冲地带),从而避免了由于自己语言不慎冒犯对方的可能。

而在中国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互不相识的人不一会儿就开始热火朝天地聊起来的情景。

典型的西方和日本式寒暄不涉及双方的领域,总是一些“ It is fun. ”“いいお天?荬扦工汀?(天气真好呀。

)“Today it will rain. ”“今日も雨ですね”(今天也要下雨呢)等无关痛痒的话题。

西方人之间、日本人之间相互忌讳询问或谈论对方的年龄、收入、家事等话题,一般避而不谈。

中国人却不同。

在中国式的寒暄中,人们更关心的是与自己有关联或与对方有关的事。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从汉朝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传入了日本,比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就是例子。

由此形成了世界上公认的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国家。

中国的四大发明,像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儒学对法国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入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都中国文化都十分推崇。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下面我就儒学在世界范围内在几个主要国家的传播情况做一些具体的说明。

1.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与演变儒学在朝鲜的传入和发展可能在汉或更早的时间,是伴随着汉字的传入和使用而在朝鲜得到传播的。

广泛传播是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传播时间有早到晚大致是高句丽到百济再到新罗。

很大程度上和地理位置相关,高句丽位于朝鲜半岛北端,与中国东北接壤,所以最早接触儒学。

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北与强大的高句丽相接,东北与后起的新罗相邻,西面临大海,但因当时航海条件不能与中国直接交往,所以儒学只能通过高句丽传入。

新罗地处朝鲜半岛南端,可以通过海路直接同中国交往,因而从建国后就接受了儒学。

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

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

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作者:余东海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20年第10期历史上的中国,不仅是周边国家的宗主国,也是不少西人心目中的理想国,至少充满理想色彩。

儒家对西方文艺复兴运动起到过相当的启迪和推动作用,而文艺复兴正是西方现代文明的背景,故可以说,儒家对西方文明有过重大影响。

换言之,西方现代文明含藏着儒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元素。

元明处于儒家文明的衰退期,但对同时期的西方来说,依然颇有新鲜感和超前性。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我认为,儒家对西方产生重大政治社会影响和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应自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肇端。

《马可·波罗行纪》相当翔实地记载了元朝政事、战争、宫廷、节日、游猎和大都的经济、文化、风情、风俗等情况,盛赞元朝的文明强大和昌盛富庶,让西人有机会一窥如画似梦的东方文明盛景。

门多萨神父编写,1585年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对中国的人伦道德、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风物、军事武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系统地塑造了中华帝国神话般的形象,有溢美也有中肯的认知,让西人意识到,庞大的中华帝国在文明的许多方面都优于欧洲,并可能成为欧洲努力的方向。

《中华大帝国史》描述了中国人的外貌与秉性,中国人都身体健康、心灵手巧、聪明开化。

“他们都是伟大的发明家,勤劳而工巧”“中国人是心智最高的人种。

他们有一套自己关于天地起源、人类诞生的看法”“他们是个喜欢宴乐的民族,什么时候都避免悲伤”“中国人不喜欢战争”等。

门多萨说广东人像柏柏尔人皮肤较黑,内陆的中国人像日耳曼人。

在中国居住的还有摩尔人、蒙古人、缅甸人与老挝人,偶尔也能见到欧洲人。

所有臣民在天子统治下生活在和平的帝国秩序中,拥有一种可想而知的幸福。

他认为中国最令人仰慕的是政治制度,中国皇帝是世界上最令人好奇的人物。

明朝时,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为西方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中华文明的信息。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的文化启蒙当西方被基督教神学黑暗的中世纪统治接近窒息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精英在反思在思考,是为启蒙时期,恰在这时,来华的传教士带回了中国文化,当然包括儒家思想。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着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

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他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

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它启蒙运动人物如霍尔把赫、狄德罗、爱尔维修,以及更早的莱布尼兹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

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

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

儒家文化对国际交往的影响与贡献

儒家文化对国际交往的影响与贡献

儒家文化对国际交往的影响与贡献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角度出发,探讨儒家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在国际关系、教育与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

一、儒家思想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在国际交往中,尤其重要。

它注重以德治国、仁爱亲和的原则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倡导和平、互利与合作。

这种思想强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崇尚和谐共处,有助于构建稳定的国际秩序,化解国际矛盾与冲突。

二、儒家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贡献1.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亲和,追求和平发展。

在国际关系中,儒家文化鼓励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武力和冲突。

这种和平的态度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推动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2. 儒家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以德治国。

这一思想为国际关系提供了道德的准则,强调国家领导人的道德品质与行为对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

通过守正出奇、专心致志,在国际事务中树立正义、公正和诚信的形象,有利于提供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增进国际交往的信任与合作。

三、儒家文化在教育中的贡献1. 儒家文化注重教育培养,重视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在国际交往中,儒家文化鼓励学习与教育,推动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互通。

通过教育,国家间的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与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有效地推动国际交往的深入发展。

2. 儒家文化强调家庭伦理与道德规范的培养。

在国际交往中,儒家文化通过重视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培养,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准则和规范,有助于加强国际民间交流与经贸往来中的诚信和信任。

这对于国际贸易与跨国合作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儒家文化在文化传播中的贡献1. 儒家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被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通过翻译和解读,儒家思想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借鉴。

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不管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还是武术、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及节日、饮食等生活习俗,都为西方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早在14世纪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便以其《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将神秘的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世界。

16世纪末,当西方基督传教士踏上中国土地之时,中国文化再次被更深层次地了解。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汉学家,他不仅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是第一位认真研习中国文学和典籍的西方学者。

他所带给西方的中国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同时还包括对中国思想文化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与思考。

他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其可为国家的政治、哲学、教育体制以及礼俗规范等提供有力的评价标准。

如他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利玛窦游记》中这样写道:“被称为中国圣哲之师的孔子,把更古的哲学家的著作汇编成四部书,自己又撰写了五部。

他给这五部书题名为‘经’,内容包括导向正当生活的伦理原则、指导政治行为的教诫、习俗、古人的榜样、他们的礼仪和祭祀以及甚至他们诗歌的样品和其他这类的题材。

”[1]而正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并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以《中国的良好风俗》一文这样论述孔子、孟子“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有关中国的记述,谈到了中国皇帝每年举行一次亲耕的仪式。

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从事耕耘。

不但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而且给他八品官做。

”[2]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批的中国著作、学术典籍等被翻译后介绍到西方;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也相继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推崇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相关作品,如法国传教士诺尔翻译了《六本中国经籍》、莱布尼兹写出了《中国近事》、吴尔夫写出了的《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讲话》等作品。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论儒学的国际影响儒家学说不但攸关中国之命运,也影响到了外部世界。

特别是东亚地区,有史学家把中国和周边一些国家称为‘儒家文化圈’,它们似乎有着共同的滞进、落後,以至挨打的漫长经历;然而儒学却在日本维新改革中发生过一种与众不同的奇特功能。

至于西方,十八世纪儒家思想远涉重洋,对欧洲民主启蒙以至辩法思想的形成,曾经有过正面启发或触媒作用,一度备受颂扬,但随即被贬为无用之物,弃之唯恐不及。

透过种种矛盾错乱现象,求解儒学国际影响的实质,首要之举恐怕在于真伪之辨。

在这里,我们将孔孟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顺应“性与天道”,旨在“肯定人欲,引上正道”,倡导以仁学为核心的济世学说称为真版儒学。

就大本大源而言,仁学首先确认人类源自生物本能的利己私心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私心(人欲)既是人类谋求进取的原动力,但又很容易发展为自私(贪欲),驱动灵性能力,导致非灵性生物所不能为的伦理意义上的罪恶。

为了善处私心,真版儒学绝不主张压抑甚至否定私心;孔孟之道提倡的是私心升华,弘扬利他的爱心(公心),制约与导引私心,实现“两心调谐”化,形成一种两心联合操控万物之灵特秉创造性思维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的优化机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利他达到无上高明无比优越的利己效果,人类社会遂可“致中和”,“与天地参”,经由“小康”臻“大同”焉。

孔子以後三百余年,西汉武帝(公元前156-87年)在董仲舒协同策划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看来,儒学被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和精神支柱,实则借孔子令名,偷梁换柱,精心篡改,重新塑造儒学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超级愚民工具,一种非常有利于专制君主体制超稳定永世其昌的“政教合一”、“崇公抑私”、“大公无私”型社会控制论。

儒学伪化至宋明理学而登峰造极。

特别是朱熹(1130-1200)的“朱子之学”,以舍我其谁的後儒道统自居,变本加厉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化控制中华精神生活以来,此儒非那儒,极度压抑人类灵性创造能力,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与真版儒学本义完全背道而驰了。

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的传播与实践研究

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的传播与实践研究

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的传播与实践研究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是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在这个趋势中,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异同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文化背景上来看,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而儒家文化则来源于中国。

其次,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崇尚个性与自由;儒家文化则强调人伦道德,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此外,从价值观念来看,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成功和成就,崇尚竞争和胜利;而儒家文化则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境界,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共存共荣。

然而,尽管有这些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都非常注重自我提升和社会责任,都倡导自由和平等。

此外,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也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都秉承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并且在处理人类共同问题上有着相似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案。

二、西方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互相借鉴、交流和协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西方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这种融合的模式可能是不同的,有时是互相碰撞,有时是和谐共融。

无论是哪种模式,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传播方面,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西方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可以通过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多个渠道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而儒家文化则具有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可以通过儒学讲座、儒家文化节等形式向外传承儒家文化。

两种文化的传播形式各异,但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应用方面,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融合,也在很多领域有所体现。

例如,在商业管理方面,西方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在中国企业得到广泛地应用,而儒家文化的“仁爱”、“忠诚”等价值观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的文化启蒙当西方被基督教神学黑暗的中世纪统治接近窒息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精英在反思在思考,是为启蒙时期,恰在这时,来华的传教士带回了中国文化,当然包括儒家思想。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

”,“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

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他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

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其它启蒙运动人物如霍尔把赫、狄德罗、爱尔维修,以及更早的莱布尼兹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

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

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

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间接的儒家思想影响-科举制度: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

当科举制度被引进的时候,在教育领域和人才选拔录用模式上可以说革命性的颠覆了以前落后的模式,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实现其启蒙思想的手段,英国由此造就了排出世袭制的具有英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一举成为日不落;后来美国拿去搞有美国特色的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成为又一个超级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