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合集下载

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调查背景⏹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

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 3 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小组成员:●研究时间:6.25-9.1●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2)图书查询●报告的表现方式——论文●时间:6.25-9.1中西方传统节日论文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

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据称,早在文明的初期,居住在当今中国的边疆居民,就同外来势力有了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接触。

这些文化接触不仅来自陆陆,也有来自海上。

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

这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相容。

文化传播和相容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

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促成了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

由于各自都有着渊远的历史,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可以说在汉代就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

着之中有以为很有名的欧洲人叫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之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

圣诞节可以说是国内最“火爆”的一个西方节日。

其实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在欧美国家,圣诞节已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

但是在毫无根基的中国,圣诞节绝却被一群自以为和西方人过当一个节日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那多么大的优越感的众多无知儿童活生生地变成了“狂欢夜”,更可悲的是根据前新闻的调查,很多人连圣诞节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 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 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 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 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Median
37.00
5
Std. Deviation
4.692
M ean = 37.41 S td. D ev. = 4.692 28 N = 114 45 50 55
0 25 30 35
Minimum
40
Maximum
total
55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 感恩节、圣诞节……
我们引用以下两段资料: 材料一: 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节日 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确百余名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在一份 提案中标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提案的发起人 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委员、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委员、香港旭日 集团主席杨钊委员,得到出席会议的香港委员踊跃联署。提案指出,清明扫 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据介绍,在 香港,这4个节日当天或翌日已都是法定假日。 ——摘自《文汇报》 材料二: 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界灌输它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美国一名社会学家声 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 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美国兰德公司也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称,受过西 方生活方式熏陶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 去”。洋节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 ——摘自《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一文

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的影响民俗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西方文化对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以体现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

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然而,在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后;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接受吸收西方“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

2.消费习俗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西方生活方式,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3.服饰习俗的影响: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中国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4.饮食习俗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

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中国,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西方风俗影响•中国节日的现状•近年来,在中国有些地方越来越受西方风俗影响尤其是受西方节日文化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

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

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七夕VS情人节?••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是不声不响。

七夕节虽然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并不大。

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了古老的历史。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

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

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

纯美的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月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虽然圣诞节是西方宗教节日,而且中国的基督徒只占总人口的1.15%,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报告,有51.8%受访的中国人说,他们会过圣诞节。

中国与外国节日的看法800字作文

中国与外国节日的看法800字作文

中国与外国节日的看法800字作文篇一: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过西方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冷落,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重视,研究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传统节日冷落继承弘扬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在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于是乎,大家一起忽悠,“情人”过节的话题,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潮,有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年比一年火爆。

在这种浪潮下,一些民俗学家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面对着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冷落而西方节日却备受宠爱,便顺水推舟,也开始打“情人节”的牌子,把我们的传统的节日不仅融进了“西方节日元素”而且干脆开始变换称谓,打出了“中国情人节”的旗号。

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喜欢过着这些“洋节”,这些西方节日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怎样才能让青年人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中国传统节日遭遇冷落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经济的角度,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总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觉这传统节日;还有就是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

历史地看,还有一个原因,即我们在过去过分强调生活的政治内容,片面强化政治性节日,淡化了民族民俗的节日,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宽裕起来,就需要一个个节日营造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

然而我们要知道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保护不够,宣传的不够,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变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变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变也日益显现。

首先,西方文化对中国的音乐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许多青年音乐家开始尝试结合西方乐器和技巧,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

中国的古典音乐也开始融合西方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流派。

此外,西方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

现代中国的画家在传统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艺术的构图和色彩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

其次,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产业带来了创新和变革。

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以家庭伦理为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备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西方电视剧的引进,中国的影视剧开始有了更多元化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西方电影工业的发展也让中国的电影制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导演开始融入西方的表演技巧和拍摄技术,创作出极具观赏性和国际化的电影作品。

第三,西方文化还对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的时尚、美食和消费方式逐渐进入中国。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穿着西方时尚的服饰,品尝西方的美食,并接受西方的消费观念。

此外,西方的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分享生活点滴,并以新的方式获得信息和娱乐。

然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改变并非完全积极和一致。

一些人担心西方文化的涌入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淡化和失去独特性。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他们呼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坚守传统价值观念。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社会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和创新,又要保留和弘扬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5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5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浅谈中西文化差别: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基督教的传入,当时基督教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

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

第二次渗透,是元朝。

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

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第五次大规模渗透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深深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开始喝可乐了,中国人开始关注好莱坞了,中国人喜欢上NBA了,中国人爱上过洋节了,中国人的水平要用英语来衡量了,可见,第五次渗透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前四次的渗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 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 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 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 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4)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众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 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 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
•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 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 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 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 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 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 了古老的历史。
•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 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 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 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 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 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 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 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 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 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研究性学习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 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 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 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 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正因为万圣节这种轻松而有趣的过节方 式,让不少人忘却了它的‚鬼节‛名号, 成为人们尽情欢乐的节日。宫悦嘉 说:“开始只是找个机会朋友们聚一下, 后来发现万圣节很好玩,于是就成了大 家的‘常规节目’。‛
Histogram
Valid
20
114
N Missing
15
0
Frequency
Mean
10
37.41
+ 但同时,我们也乐观地认为,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会消失。因为中西方所 有的节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有着独 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我国的 传统节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以及调整人际和天人关系而出现和发展的,不 容否认,这些问题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中仍将客观存在,因此,传统节日的存 在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Median
37.00
5
Std. Deviation
4.692
M ean = 37.41 S td. D ev. = 4.692 28 N = 114 45 50 55
0 25 30 35
Minimum
40
Maximum
total
55
我们的传统节日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 感恩节、圣诞节……
虽然圣诞节是西方宗教节日,而且中国的基督 徒只占总人口的1.15%,但据中国社会调查所 日前报告,有51.8%受访的中国人说,他们会 过圣诞节。传媒报道,今年中国的圣诞气氛比 往年更浓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 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感 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 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 文化,与此同时,过洋节也一夜之间风靡校园。
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并将其发扬传承。
课题组成员
刘译繁、牟一文、王忻宜、王文倩、王琳、杨立雪、刘晓利、谢莹
中国节日的现状
•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 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这种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 母亲节,父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 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 趣。
+ 所以,我们对洋节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 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进而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来认同其中 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价值的丰富内涵,加以 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入现代元素,从而不断满足人 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信传统节日定会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应 有的位置。节日的前景将和文化的前景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们引用以下两段资料: 材料一: 增设清明、中秋为法定节日 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确百余名香港特区全国政协委员在一份 提案中标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提案的发起人 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委员、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委员、香港旭日 集团主席杨钊委员,得到出席会议的香港委员踊跃联署。提案指出,清明扫 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其实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据介绍,在 香港,这4个节日当天或翌日已都是法定假日。 ——摘自《文汇报》 材料二: 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广电报刊、软件网络等途径,向第三世界灌输它的 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动声色地使目标国家“西化”。美国一名社会学家声 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 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美国兰德公司也在一份战略研究报告中称,受过西 方生活方式熏陶的外国留学生回国以后,“其威力将远远胜过派几十万军队 去”。洋节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 ——摘自《我们为什么要过“圣诞节”》一文

传统节日何去何从
中国社会调查所目前公开一项调查表示,有90%的青年人表示今年会过圣诞 节,37%的人表示同春节,元宵节一样把过圣诞节当成一种习惯。 在上述情况下,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而我们的中国传统节日像春 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 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 日趋流行。年轻人对洋节是有选择性的,喜欢过的主要是圣诞节、情人节、母 亲节、父亲节等,为的是增进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喜欢 过洋节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因此而疏远自己的传统节日就太可悲了。 传统节日该何去何从,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继承问题。传统节日在中国 人的观念里越来越淡。政府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使春节变的索然无味,生活水 平日益提高的人们对于春节的希冀就剩下中央电视台的那台大戏,除了商家、 媒体制造出来的那点嚎头外,似乎春节的一切都流于形式。
由此我们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 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 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 化受到严峻挑战。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 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 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 一部分
+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 来临,世界已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 益广泛,节日的中外交流也势所必然。的确,我们身边是弥漫着 洋节文化,但同时,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正将中国传 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据报道,在一些国家 和地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确定为当地的法定节日。
然而,过洋节是受到商家广告宣传的刺激,还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我们将通过自己 的研究去了解当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 度,并尝试为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提 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例如: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 不仅学校要做,全民族(包括商家、媒体……) 都要重视。 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吸 取西方节日的某些合理形式,设计各种丰富多 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庆典形式等等。


缘何我们的传统节日摇摇欲坠 ?
第一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上的,而现在这种农 业文化体系在我国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基本瓦解了,传统节日存在的基础 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维持的传统节日其实是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倒塌的 第二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就像民族大融合一样,已经不可能存在 纯粹属于某个民族的文化了,都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一样, 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各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现在人们过节的想 法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现在主要是图个乐,至于过什么节倒不是那么重要 了 再来人们喜欢新鲜和崇洋的心理也起了推动作用,过惯了传统节日也腻了, 洋节正好符合一些人的想法 最后,现在重经济,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使得文化 被轻视了不少,现在很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文化的理解简直肤浅到极点, 就更不能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了,也就从心理忽视了传统节日了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 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 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 传统节日原来有一整套的仪式和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很多节日仪式的片段在不断的遗失,比如春节贴对联是为了避邪;吃饺子是为了送走 旧的时辰,迎来新的时辰;互相拜年,表达了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但现在这些程序 虽然还在,但缺少了仪式的凝重感和虔诚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