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女性lars
犯罪心理学对女生条件

一、犯罪心理学对女生条件高考女生报考犯罪心理学专业要求身体健康,五官端正,面部没有明显的缺陷和标记,无纹身,无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其他无特殊要求。
另外考生要注意可能每个大学该专业的报考条件有不同要求。
二、犯罪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犯罪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科研、教育/培训和公务员,毕业岗位主要有刑事犯罪鉴定人员、犯罪心理研究员、犯罪调查员、执法人员、警务人员、狱警、感化主任、假释官、社会工作者等。
在我国如果你学的是犯罪心理学,就业方向一般是在警察队伍,如果你想加入警队的话一般不会到基层单位,都是去厅一级的单位,属于特殊人才,但是文凭要高,越高越好就业。
作为女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在性别方面的要求有不同,但这一行业也需要女生,就看你运气怎样,当年招人是否要女生。
如果你不想进警察队伍,学这个专业到话也可以到高校当老师,如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相关高校应聘。
三、犯罪人格有哪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犯罪人数并不简单和犯罪案件的数量成正比。
实际上,决定犯罪案件数量的只是40%,这部分人以犯罪为生甚至以犯罪为乐,往往是惯犯、累犯、系列犯;另外60%的犯罪人平时生活正常,人格也正常,但因为曾经的心理刺激留下创伤,就像埋下定时炸弹,一旦内部外部的时机成熟,就会引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从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否稳定持续,按此标准,把犯罪人分成了两大类:危险人格犯罪和危险心结犯罪。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人格,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其最大特点就是稳定持续,所以危险人格犯罪几乎都是惯犯累犯,也就是说他们一旦开始犯罪就停不下来,犯罪活动就成为他们的自然需要,甚至是生存方式。
而心结犯罪是在某个点上,因为外部刺激造成心理创伤和纠结,纠结越来越深,最终形成偏执。
下面我们详细叙述一下三种人格犯罪。
一、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是危险人格中的一种,也是犯罪人群中最高危的一类,会反复制造系列恶性暴力案件,给社会带来极大威胁和破坏。
女性犯罪心理浅析

伤 害后 ( 例如家庭 暴 力、 丈夫婚 外情 等) , 通 常会委 曲求全 , 希望以
从 受教 育程度 来看 , 女性 罪犯 多集 中于 小学 、 初 中文 化 。文 此 挽 回感情 , 但现 实又 常事 与愿违 。 当负面 情绪 累积 到一定程 度 在该心 理 的驱使下 , 部分 化 程度 是影 响 犯罪 机率 的重 要 因素之一 。文化 教育 对个 人世 界 就 会转 化 为强烈 的报 复仇恨 嫉妒 心理 ,
观、 人 生观 和价 值观 的形 成起着 至关 重要 的作用 。通常情 况 下,
女性 实施 了暴力 犯罪 。 另外 , 一 些青 少年 女性在 本应茁 壮成长 的
文 化程 度低 则认识 水平 也 相应较 低 , 分 析 问题 、 处理 问题 的 能力 年 纪 , 因缺 少来 自家庭 、 学校 、 社会 的关 爱和 正确 引导 , 走上 犯罪 不足, 导致 性格 偏激 、 狭隘, 遇事 容易感 情用 事 , 易采 取片 面 的方 道 路 ; 再 如一些被 性侵 害 的女 性 , 因无法承 受来 自 社 会、 家庭 的压
基础 上 , 着 重研 究女性 犯 罪特点及 犯 罪心理 , 希 望能 为预 防女性 犯 罪提 供 思路 。 关键 词 犯罪 情感 心理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1 1 - 2 8 3 - 0 2 感 情 的倾 注者 ( 如 丈夫 、 情夫, 近 年来针 对第 三者的暴 力犯罪有 增
( 三) 多团伙作 案 , 女 性在 其 中扮 演从属 性 角 色
在 封建社 会 时期 , 儒 家思 想要求 女性 “ 在家从 父 、 嫁夫 从夫 ,
也 有女 性走 上盗窃 、 卖 淫 的犯罪 道路 。
第七章_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男性和女性的正面刻版印象
对男性的正面刻版印象
攻击 独立 隐藏情绪 客观 易受影响 支配 喜欢数学和科学 活跃 对小危机不敏感 好竞争 逻辑性强 认为男尊女卑 野心 分开感情与思想 老练 做事熟练 直率 洞明世事 爱冒险 易作决定 不哭泣 行动像领袖 自信 攻击而不安 与男性谈论性 不依赖 不以外貌而自满
女 性 犯 罪 特 征 形 成 的 原 因
女性的挫折体验更多地集中在 感情和家庭生活方面;对待挫 折的方式通过消极退缩的方式 来化解
女 性 犯 罪 特 征 形 成 的 原 因
女性具有较少的冒险精神,具 有更多的从众性
女 性 犯 罪 特 征 形 成 的 原 因
成 的 原 因
对女性的正面刻片印象 不说粗话 多嘴 机敏 温柔 体察他人感受 信仰宗教 关心自己容貌 整洁 安静 强烈的安全需求 喜爱文艺 表达柔情
抑郁
以负面事件、女性化和男性化预测抑郁
14 12
10
女性化
8
6
未分化 男性化 男女兼具型
4
2 负面事件 低 高
由于女性脑的边缘系统未经过 雄激素的沐浴,所以由它主管 的人类的原始本能在女性中表 现的十分活跃。 女性的行为主要是受大脑边缘 系统的控制,思想和行为都更 为纯真。
女性的过度顺从与抑制,可能蕴藏着极 度的暴力!
极端暴力行为的罪犯,实际上多数是对攻击行为 具有很强自制力的人。由于很强的内抑制,这种 人对挑衅几乎不作出任何反应,而宁愿以极其消 极的方式把愤怒深藏起来。然而,如果促使他们 产生暴力行为的强度增大而超过某个关节点,他 们极度的抑制力被完全冲破,这时,这些外表温 顺的人就会突然爆发,诉诸于暴力,其残忍和野 蛮程度是受害者意想不到的。但是,在攻击行为 爆发后,他们很快回复到以前的消极状态,重新 成为完全没有“火气”的人。所以,最有可能采 取极端暴行的人并不是好斗、抑制不住的人,相 反地,却是抑制过度的人。
「犯罪心理学」女性犯罪人常见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女性犯罪人常见的犯罪心理女性由于先天的心理特点,社会角色被定位为弱势群体来依附于强势群体的男性,这种教育观念使得女性形成了较顽固的依附心理。
尤其是我国受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种依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一方面容易产生畸形的婚恋观,为了所谓的爱不惜付出一切,听从对方的摆布,认为为了所爱的人犯罪也是值得的;当得不到爱时,生活可能彻底垮塌进而疯狂地报复,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1.个性心理特征需要。
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源泉,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的。
某些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参与度的影响,需要的类型主要集中在物质性需要方面,贪图物质享受,精神需要比较少,并且通常较低级。
其次是不正确的婚恋观产生的情感需要,女性大都需要情感寄托,爱情、婚姻在她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有些女性就是因为不正确的婚恋观导致了行为的偏执,为了维护自己的情感需要走上犯罪道路的。
最后是自尊和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如果实现这种需要的手段不当就会导致犯罪行为,如高知女性的职务犯罪、少女为面子而实施的故意伤害等。
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发女性犯罪的主要是物欲和情欲。
女性犯罪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由虚荣心、享乐主义引起的物质型动机。
②由情感需要、自尊和嫉妒心引起的报复性动机。
③由畸形性需要引起的性欲型动机。
法制观。
在我国,法制观念淡薄是很多女性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妇女中,法制观念相当朴素。
城市中的妇女虽然法律意识稍强,却经常被恶性的物质膨胀冲昏头脑,在侥幸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
性格。
一般来说,女性具有以下性格特征:①温柔、文静;②感情色彩较浓,富于内心体验,往往不善于用意志控制感情,情绪的稳定性差,行为举止容易受心境的影响和支配;③细心,办事认真,但思路较窄,常对事物的局部或琐细小事感兴趣,看问题有时失之全面;④胆小,信心不足,有依从性;⑤嫉妒心强。
女性犯罪心理学资料

女性犯罪心理学资料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女性犯罪心理学则是对女性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及动机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女性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常见类型,以期加深对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理解。
一、女性犯罪心理学概述女性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女性参与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表现。
相较于男性犯罪,女性犯罪在数量上可能相对较少,但其犯罪类型和动机却与男性犯罪有所不同。
二、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心理测试:研究者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评估女性犯罪者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情绪特征等,以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2. 个案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女性犯罪者的案例,探索她们的个人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3. 调查问卷: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女性犯罪者、潜在犯罪者或从业人员的意见和观点,作为研究的参考。
三、女性犯罪的常见类型1. 青少年犯罪: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青少年犯罪逐渐呈上升趋势,其中包括盗窃、欺骗、攻击等行为。
2. 家庭犯罪:女性在家庭环境中也存在一些特定的犯罪行为,比如虐待、儿童拐卖、家暴等,这些行为与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
3. 毒品犯罪:女性参与毒品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受男性伴侣的影响,有的是为了追求刺激或逃避现实,也有的是出于经济需求。
4. 金融犯罪:女性在金融领域的犯罪行为也逐渐增多,比如贪污、挪用公款、诈骗等,她们可能出于个人的经济利益或权力欲望。
四、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启示女性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了解女性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预防和干预女性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指导:1. 综合治理:对于女性犯罪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结合心理、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的手段,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
2. 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对女性犯罪的影响,鼓励家长与学校加强对女性青少年的关怀和指导,提供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心理干预:女性犯罪者通常存在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力度,帮助她们解决内心困扰,走上正途。
犯罪心理学对女生条件

犯罪心理学对女生条件:
高考女生报考犯罪心理学专业要求身体健康,五官端正,面部没有明显的缺陷和标记,无纹身,无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其他无特殊要求。
另外考生要注意可能每个大学该专业的报考条件有不同要求。
犯罪心理预测:
犯罪心理预测(prediction of first criminal mind),也称为“早期违法行为预测”。
是指对特定范围内未曾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形成及某些个体的犯罪倾向和犯罪的可能性的科学评估和推断。
最早由美国犯罪学家格卢夫妇进行,采用收集和评估预测对象与犯罪有关的因素,并予以加权求和的方法,分数越高,表明初次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即失分加权法)。
犯罪心理预测概述:
犯罪心理预测指对犯罪心理形成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
具体是指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依据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参考以往的实践经验,运用观察访问等各种手段,广泛地汇集有关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技术处理,对一定范围内(个体、部分或整体)犯罪人心理的形成、外化及其变化发展趋势所做的科学估计和推断。
在犯罪预测的总体中,犯罪心理预测的特点在于:一方面,依据心理科学特别是犯罪心理学研究所发现的规律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在主要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的同时,也综合运用统计学、逻辑学等其他有关学科的方法。
科学的犯罪心理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犯罪心理学全
部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确凿的事实和可靠的数据作为预测估计和推断的依据。
女性犯罪心里分析(有案例)

据湖北省司法 厅 做的一份关于女性 犯罪的调查,女性 犯 罪 主 要 有 三大动因
身心原因
是法律意识冷淡
婚恋原因
下什么警示? 迷失的她们,给人们留
结合案例 分析女性犯罪的三大原因
不满包办婚姻寻真爱 无知女投毒杀未婚夫
为博初恋男友的开心 花季少女抢劫面包车
湖北协立律师事务所赵俊平律师:年少无知的云云及阿刚等人由于缺乏法律常识,走上犯罪道路,确实值得惋惜。想拥有自已的车,为什么不用双手去创造呢?即使是为了自已的至爱,也不能用违法的手段来到达自已的目的。云云、阿刚等人属于共同犯罪,其中,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分或者免除处分;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所以,对未成年人加强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各党政、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她们的迷失,不全是她们的错。
*犯罪手段上的特点
〔1〕作案手段的非暴力 〔2〕犯罪行为的隐蔽性性 〔3〕女性犯罪具有较明显的逆变倾向性 所谓逆变倾向,是指女性在初次犯罪遭受制裁之后,人格的自尊比较难以恢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倾向较为突出,犯罪后的改造难度大。
*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
女性在共同犯罪中那么处于附属地位,但是,她们对于犯罪组织的稳固和开展,却起到了男性犯罪人不能起到的作用。她们常常扮演“黏合剂〞的角色。如果女性成员又以自己的性别特点作掩护,拉拢、引诱其他女性参加,那么,又以这些女性为纽带,将带动更多的男性参加犯罪组织。 尽管她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个从受害到害人的开展过程,然而,女性在共同犯罪中的腐蚀性和消极作用却是十清楚显的。
2021年初的一天,阿刚和云云等人将目标锁定在村边一条偏僻的小路上。那天正午时分,一辆微型面包车缓缓驶来,云云便站在马路边向车招手示意要乘车。当面包车缓缓停下,阿刚和几个朋友一起冲上车,将司机控制住。惊慌的司机只得听从他们的安排下了车。阿刚随后开车,带着云云和几个朋友扬长而去。谁知,阿刚的车放在家里还没敢开出门,警察就找上门。云云因参与抢劫价值3万元的微型面包车,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21年12月被投入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终结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for commercial use《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一、基本案情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
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
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
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
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
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
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
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
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
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
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
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
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
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
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
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长(张宇)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父亲,她潜意识中对父亲压抑的爱被唤醒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生理发育上的差异,特别 是在青春期后,男女两性在生理机能、体态、 内分泌、性机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这 种生理上的差异,奠定了男女两性在心理方 面存在差别的物质基础。 男女两性在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差异。
(一)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三)女性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一个多极,多层次的系统。任何 一犯罪的原因无论其作用如何强烈,在单一 情形下都引发不了犯罪,其必须与其他原因 一起作用才能产生犯罪结果。因而我们在研 究包括女性犯罪在内的犯罪原因时,必须坚 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 的条件这一原则。这里内因就是女性犯罪的 生理、心理原因。外因就是女性犯罪的社会、 家庭环境因素。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
3.现代女性犯罪的特点 (1)女性犯罪数量普遍增长。 (2)女性犯罪涉案领域增多 (3)犯罪手段向智能化、男性化演变 (4)犯罪性质日趋严重 (5)女性在男女混合的犯罪团伙中的“粘合 剂”作用明显
女性犯罪的另一大特点是涉案领域增多。类 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3年来,女性犯罪的类 型新增了10多种,包括间谍、故意杀人、故 意伤害、抢劫、强奸(帮助犯)、贪污受贿、 诈骗、组织或容留卖淫、运毒、窝藏或收购 赃物、交通肇事等。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
3.现代女性犯罪的特点 纵观现代女性社会犯罪的现状,可以从不同 角度透视女性犯罪发展演化的基本轮廓:一 方面显示女性犯罪横向扩张的态势。另一方 面呈现女性犯罪纵深发展的趋向,这两方面 纵横交错,构成了现代社会女性犯罪的一系 列特点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
3.现代女性犯罪的特点 (1)女性犯罪数量普遍增长。 (2)女性犯罪涉案领域增多 (3)犯罪手段向智能化、男性化演变 (4)犯罪性质日趋严重 (5)女性在男女混合的犯罪团伙中的“粘合 剂”作用明显
(一)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4)受暗示性 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 女性比男性更多地考虑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 对团体的压力更为敏感,因而女性易受他人影响, 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正是由于女性易受 暗示性,对团体有较高的遵从,所以,当女性加入 了犯罪团伙后,她们往往会自觉地服从团伙,并利 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拉拢和引诱其他女性加入犯罪团 伙。而男性往往在犯罪团伙中占主导支配地位。策 划犯罪行为的实施。
(三)女性犯罪原因
1.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内因) (1)依附心里强而自我保护能力差 (2)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 (3)虚荣心、嫉妒心强
依附心理是女性固有的心理,女性生来就性格偏内 向,性情温和,进入社会较晚,体力和认识能力不 如男性,导致在社会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各种要求, 因而就出现了在家靠父母,婚后靠丈夫儿子,工作 靠男性领导和同事的现象,并常常受周围人的暗示, 服从于权威,缺乏主见和掌握自我命运的能力。这 样强烈的依附心理,势必会造成女性在社会人际关 系和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状态,而且越是处 于被动不利的状态,某些女性的依附性就越强,加 上进入社会后,社会经验不丰富,是非判断能力差, 不能自拔,因而很容易毁掉前途。女性在有很强依 附性的同时又表现出了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特点,很 多女性就是因为轻信他人,盲从他人,被他人教唆, 最终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
在中国,女性犯罪数量也逐步上升,犯罪类型主要 为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最为突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 放的到来,女性对社会各类事物的参与,也同时为 女性犯罪提供了比以前更多的机会。例如,外地或 农村“打工妹”大量涌入城市,由此女性犯罪必然 提高,而且犯罪类型也在向男性化发展,具有了攻 击性和城市性,出现了抢劫,杀人,防火,诈骗, 毒品,拐卖人口等具有暴力和财产并有的犯罪,而 且犯罪人年龄在逐渐偏低。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
2.女性犯罪的发展: 但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全世界包括中国都在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改造,开始提倡男 女平等,因而女性获得了该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开始逐渐频繁 地接触社会,结果导致了犯罪率提高的必然性。到了20世纪初期, 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正式开始了“女性犯罪”这一概念 的研究。并且这一概念正一步步的走向成熟,它已经成为了犯罪 学中的一种独立的类型。如今在意大利,女性犯罪事件呈泛滥趋 势,从入室偷盗到拦路抢劫,种种犯罪活动都有女性参与。据最 近的一项统计显示,意大利今年每8起犯罪事件中就有一起是女性 所为。同1984年的记录相比较,女性犯罪率增长了4倍,而同1960 年相比则增长了6倍。特别是最近2年,女子犯罪率急速上升,并 且犯罪领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经济犯罪中有15%是女性所为。
现在那些完全由男性组成的犯罪团伙已不多 见,男女混合型成为犯罪团伙的主要形式。 在这类团伙中,女性犯罪人往往为犯罪活动 提供地点,望风掩护,以色相为诱饵,配合 销赃。当前还出现了女性为主实施犯罪、男 性协助配合的新特点。同时,女性利用自的粘合剂,使犯罪团伙更加难 以摧毁。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
1.女性犯罪的社会背景: 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或多或少的流传着一种男主外,女主内 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女性被封 建道德所束缚,不仅文化思想闭塞,生活活动范围狭小,而 且很多权利都被剥夺,因而女性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 世界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曾经提出过女性走向社会比男性晚, 犯罪机会少,而且在社会中受到的挫折少,所以犯罪少。因 而从古至今,女性犯罪率和数量从总体上看远远低于男性。
2.情感和意志特征差异
女性情绪情感丰富,感情细腻,富于内心体验和敏 感性,情绪的感情稳定性差,行为举止容易受心境 的影响,使她们情感的起伏性大,多种性质的情绪 体验交错刺激,容易引起内心的强烈冲突和矛盾; 而且情绪体验深刻,容易受情绪的感染支配而感情 用事。相比之下,男性的内心体验没有那么强烈, 情绪稳定性强,偏向理智客观的看待事物,不易感 情用事
正是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着认知差异,所以, 犯罪女性常常表现为认识范围狭窄,社会认 识系统薄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 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差;看问题往往带有很大 的片面性、局限性,不能从事物的相互联系 中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女性 容易上当受骗成为受害者,这也是与其认识 特征分不开的。
(一)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三)女性犯罪原因
1.女性犯罪的心理因素: (1)依附心里强而自我保护能力差 (2)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 (3)虚荣心、嫉妒心强
女性的高级神经兴奋程度较强,抑制较弱, 因而女性的情感非常丰富,遇到事情很容 易动感情,但女性具有丰富情感的同时, 又表现出情感的复杂多变,情绪变化迅速, 波动幅度大。很小的事情常常会引起轩然 大波,所以女性比男性更会吵架,更会由 于感情激动而冲动犯罪。另外,女性意志 力通常也受情绪的影响,一旦心情不好, 意志力也就不强,工作学习缺乏信心,产 生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从而报复他人, 报复社会,引起犯罪。
然而女性的虚荣也会导致女性走向另一个极 端,当女性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偏 偏又碰到一些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的人, 从而导致自己的虚荣心受挫,免不了背后编 排一些蜚短流长来诋毁别人,甚至因此产生 仇恨,寻找机会报复,而且报复手段多残忍, 报复对象多为身边生活,名声比自己好的人。 因此女性在具有虚荣心的同时,也表现出很 强的嫉妒心。 案例
2005年3月11日《百姓法制》杂志上就刊登了这样 一则案例:张某,女,49岁,因嫉妒同村某人生活 条件比自己好,2004年11月12日将糖粘上毒鼠药, 给同村某人的小孩吃,结果可怜3岁的幼女被毒死。 2005年3月9日上午,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认 定张某故意杀人罪名成立,判其死刑。总之,虚荣 心,嫉妒心强是女性较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可以说 也是女性本身性格上的弱点,是引起女性犯罪的导 火线之一。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
3.现代女性犯罪的特点 (1)女性犯罪数量普遍增长。 (2)女性犯罪涉案领域增多 (3)犯罪手段向智能化、男性化演变 (4)犯罪性质日趋严重 (5)女性在男女混合的犯罪团伙中的“粘合 剂”作用明显
当前一些女性犯罪情节恶劣,手段残忍,杀 人、投毒、拐卖妇女儿童、绑票敲诈勒索、 帮助男性强奸妇女等一些大案、奇案不段发 生。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在市一中院审理的 一些犯罪性质恶劣,手段凶残的暴力型犯罪 案件中,女性参与或实施的暴力案件有23件, 有13件故意杀人案件的犯罪对象为丈夫、男 友和邻居。
(三)女性犯罪原因
2.女性犯罪的生理因素:(内因) 犯罪的性别差异首先是由男女之间的生理差 异造成的,女性在生理方面的不同特征,影 响着她们的犯罪行为的实施及特征。影响女 性犯罪的生理因素主要有:激素作用。女性 生理性周期。生理发育过剩。
(三)女性犯罪原因
2.女性犯罪的生理因素: (1)激素作用 : 研究表明,激素对于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具 有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中的睾丸甾酮(激 素)会助长雄性和雌性动物的攻击性;当个 体的内分泌失调时,雌激素中的孕激素可以 减轻激惹性和紧张性。由于女性的雌激素具 有减弱、抑制攻击性的作用,相应地,女性 的犯罪较少攻击性,并且发生率较低。
(一)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3)自信心 一般认为,女性的自信心低于男性,与此相适应,她们的自 我评价也低于男性。男性由于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因此往往 夸大自己的实力,对自己的估计常常过高。 男女两性在自信心方面的差异,反映到犯罪问题上,可 以明显看出:女性犯罪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犯罪率上, 都远远低于男性,这是与女性的自信心差、胆小怕事相关的。
1.认知上差异 女性的形象思维能力较男性强,因而女性的 思维特点偏重于形象性、具体性。而男性的 思维特点则偏重于逻辑性、抽象性。 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性和知觉速度等 都比男性强,女性对声音的感知优于男性, 女性善于辨别色彩而男性善于辨别图形;女 性的机械识记能力强,观察仔细。
(一)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一)男女两性犯罪的比较
3.个性上的差异 (1)攻击性 攻击性包括生理上的攻击行为和语言上的攻击行 为。攻击性的强弱是男女两性在个性和行为方面最 为显著的差异之一,男性往往比女性富于攻击性。 当受到刺激时,男性表现出愤怒,甚至大动干戈; 而女性却焦虑不安,甚至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