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2(衡水高考实用总结)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015年被定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此次两会关注的热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近几年,深化改革的声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涌现出来。
习近平主席也呼唤改革促进派--- 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中国的改革古已有之,正是那些积极进取的改革家的不懈努力,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华图教育特为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其内容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主要变法(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考热点四、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③流通:改变国家垄断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4、评价:
①新经济政策目的是: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
①内容: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②意义: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内容:
a、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
④从总体上: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②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大选。
a、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四个);
b、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四个);
c、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
d、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④结果和失败原因: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新的时期: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
四、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1、背景:1921年,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高考历史古代著名的改革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高考历史古代著名的改革知识点总结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以下是历史网整理的古代著名的改革知识点,请大家掌握。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
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2.政治(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做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4)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5)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1。
高考历史的重大“改革”图表总结及讲解

高考历史的重大“改革”图表总结及讲解一、知识列表二、重点知识讲解:1.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①改革理念上,梭伦推崇“中庸”,以求得矛盾双方的和解,成为指导改革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上,触及了当时的土地占有关系,并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基于出身的不平等。
③性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进行的改革,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
④从影响看,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但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官吏的机会,并未完全建立民主体制。
2.商鞅变法的特点:①以法家学说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②把农耕与征战结合起来,建立什伍编户制度;把官爵与军功结合起来,实行军功爵制度。
③从性质看,是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
④明确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⑤焚烧诗书,开了文化专制的先河。
⑥从结果和影响看,“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增强了秦国实力,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3.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①从背景看,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社会发展,阻碍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成长,也使人们的思想深受束缚。
②从过程看,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宣布脱离罗马教廷,没收修道院财产,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新建的路德宗、加尔文宗等,其教义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从结果看,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也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
4.“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①进步性:废除了俄国长期存在的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奴成为自由人,使资本主义发展获得自由劳动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②局限性:“二一九法令”是沙皇迫于形势作出的一些“让步”,赎买土地的规定使农民背负了沉重债务,是对农民的掠夺;获得“解放”的农民又受到村社的束缚,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一、选择题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2.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C.“集小乡邑聚为县,罢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3.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4、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5.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实质作用是()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6、“商君虽死,秦法犹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变法()A.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C.顺应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潮流D.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8.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9.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改穿汉服1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1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12.汉化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次改革

中国历史著名改革家1、管仲:选贤任能,相地衰征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为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2、李悝(kui):任贤重农,法治强魏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
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孔子弟子)弟子曾申门下。
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任用李悝为相,约于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
还主张赏罚严明。
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二、尽地力。
“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三、制定《法经》。
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
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 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 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 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运动
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 防,培养人才。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 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 改变封建制度。 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 转变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 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①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 主要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 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废除井田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 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②最高统治者 支持,③措施得当。
XX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XX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XX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背景内容评价成功或失败原因商鞅变法.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一度量衡。
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第七、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1.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为灭六国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
.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商鞅取信于民。
.秦孝公的支持。
由于以上原因,“商君虽死,其法未败。
”北魏孝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各民族在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北魏早期的改革,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
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均田制。
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
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春秋: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①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特权,奖励耕战。
按军功授爵,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③建立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国家统一控制。
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新:王莽改制
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内容:
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
--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
--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
引发农民起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内容: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①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①迁都洛阳;
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上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作用: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后周:世宗改革
内容:①减免苛捐杂税,安顿流亡农民;
②严厉惩治贪官污吏;
③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
作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北宋:庆历新政
背景:北宋中期,各种矛盾的急剧发展。
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并在整个官僚机构改善的基础上,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从而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
结果:在新政实施过程中,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反对派诬蔑范仲淹等人结成“朋党”,进行恶意中伤。
“新政”实行仅一年左右,其改革措施随着范仲范等改革派被排挤出朝廷而被废止。
北宋:王安石变法
背景:由于军队的不断扩充和官僚机构的膨胀,北宋中期出现一系列统治危机:
①军费和官俸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爆发;
③辽和西夏仍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北宋每年负担沉重的"岁币"。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内容: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货款。
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
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
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保甲法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
保甲法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作用:取得一定成效,大量农田得到灌溉。
政府收入有所增加。
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用人不当。
明朝:张居正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