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课题。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其发展也面临着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始于原材料的获取。
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是中药制药的第一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药行业积极推动野生植物保护与种植基地建设,并倡导科学的种植和采集方法。
例如,中药行业鼓励建立药用植物种植基地,采用有机种植技术,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以达到环境友好和绿色生产的目标。
其次,中药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绿色环保。
传统的中药制药过程中常使用煎煮、浸泡等方法,这些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药行业积极引进先进的制药技术,并建立了废弃物处理系统。
例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代替传统的制药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废物产生,还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此外,中药行业还大力推广绿色包装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中药行业在产品销售和服务方面也倡导绿色环保。
传统的中药服务模式多采用实体药店销售,造成了大量的交通和能源消耗。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药行业积极推广线上销售和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药品购买和健康咨询服务。
这不仅可以减少交通压力,节约能源,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最后,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中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药行业的监督和引导,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中药产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中药行业的环境保护氛围。
总之,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中药行业通过推动绿色种植、引入先进技术、创新制药工艺和发展线上销售等举措,积极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挑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药资源学--第七章-中药资源保护、更新及可持续发展(一)

第一节 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保护
是指保护药用动物、药用植物和药用矿物 及其密切相关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以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药用动物的生 物多样性,挽救珍稀濒危的药用动植物物种。
第一节 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一、中药资源保护的意义
种类繁多,人均占有量少 需求量不断增加,资源贮量迅速减少 开发利用无序危及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节 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矿物类中药资源的保护
种 类:
至宋代末,本草文献收载矿物药达200种 现在全国使用的矿物药计80种
第一节 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注意事项
要有计划的开采 向发达国家学习 通过科学研究来筛选矿物药种类 要充分利用工业废料中的有用元素
第一节 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 (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共列物种388种,其 中濒危的121种,稀有的110种,渐危的157 种。
第一节 中药资源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2)我国珍稀濒危动物物种分类法: 1)濒危种:野生个体数量已降到灭绝的临界程度,但在可预见的不久
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
1
生药材物种。
严禁采猎
2
分布区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 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
必须经县以上医药管理部门会同同级野生 动植物主管部门提出计划,报上一级医 药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采药证和采伐
3
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药材 物种。
证后方可猎采。科研、教学、旅游等活 动未经保护区批准不得进入药用物种保 护区。
致危因素: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知识和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利用、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中药品质,还可以加快中药研发进程,使中药更好地服从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中药资源的开发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难题之一。
许多中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产地不明确,加工工艺繁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药产业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进行控制,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材进行基因工程改良,提高中药材的功效成分含量,从而提高中药材的药效。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也可以解决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问题。
传统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直接检测出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质量检测。
这些都为中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二、生物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药开始进入临床试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而生物技术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也为中药研发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中药新药研发的速度。
传统的中药新药研发需要从大量的中药材中筛选出具有药效成分的物质,并且进行提取纯化等步骤,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直接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和纯化,从而加快中药新药研发的进程。
生物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中药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新药进行分子水平的改良,从而提高中药新药的药效,同时也可以降低中药新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新药更安全。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可以进行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精准的检测,从而可以对中药的质量进行精准的控制。
生物技术对促进安顺中药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药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受到挫伤。④药材生产科技
含 量较 低 。 目 平 坝县 十字 乡 玉米 套种 半夏试 验 示 范点 、 除 前
安顺百灵制药及农 资源锐减 , 有些品种还濒临灭绝 。 加之安顺历史上 以采集野 西秀区大中药业连钱草种植示范基地 、 科 所吉 祥 草 、 虎耳 草野 生 驯化技 术研 究试 验示 范 点外 , 中药 生 中药 材为 主 , 人 工栽 培 的习惯 , 缺乏 迄今 没有 可 推广 的种
库中发现和生产具有新结构的有效成分 ,因此中药生物技 护 , 长期低水平的利用 , 掠夺式的采集 , 毁林毁草开荒, 导致
术对促进和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事业更具重要性 ,
通过 生 物技 术 可以 促进 安顺 中 药现代 化 的可 持续 发展 。
1 安顺 中药 现代 化可 持续 发展 存在 的问题
2 生物技术对促进安顺中药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1 生物 技术 的 运用 可 以缓解 安顺 野生 资源 压 力 . 中药制 药 企业 发展 过快 是导 致 中药材 资 源 面临枯 竭 的 重 要原 因。长期 以来 , 中药 材 只采不 种 , 使野 生 资源 保 有 致
目前 ,安 顺 中药 材生 产规 范 化与 质量 标 准化 的严 重 滞 后 , 影 响 中药现代 化 和 中药产 业 发展 的 “ 颈 ” 是 瓶 。近年 来 ,
植 经 验 和成熟 的栽培 管理 模 式 。受 威 胁最 严重 的 野生 中药 主要 有 灵芝 、 人参 、 天麻 、 黄连 ( 刺 三颗 针 )桔梗 、 首乌 、 、 何 党 参 、 角 莲 、 苦 胆 、 木 香 、 青 藤 ( 藤香 )苦 参 、 血 独 地 青 小 青 、 大 藤 、 藤 、 提壶 、 小血 倒 三分 三 、 含草 等 。 鹿 12 安顺 中药 农 业 生 产 规 范化 滞 后 是 影 响 中药 产 业 发 展 .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由于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和无序的开发利用,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
只有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通过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以及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方法才能够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关键字: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
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
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
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
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 约80%为野生药材, 只有不到 20%药材被人工栽培.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吃资源”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和采猎, 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加之近 10 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年需求量已高达 6 000 万公斤, 出口约 3 000 万公斤, 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 导致近10 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蕴藏量大为减少,中药资源在不到20 年的时间里已经锐减至 6 000余种, 400 种常用药材中有 20%以上已经处于短缺状态, 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 少数物种濒临灭绝,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 近千种药用植物资源濒危。
中药资源发展的趋势探讨

中药资源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可持续采集与保护: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可持续采集和保护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这包括采取合理的采集量控制、种植替代野生资源、保护野生植物栖息地等措施,以确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将中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作为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中药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可靠性。
建立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生产流程规范以及强化质量监管,可以提高中药的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
3.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生产: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生产技术在中药资源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提取工艺等,可以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推动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4.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中药资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有助于提升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
享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国际标准与规范。
5. 整合传统与现代医学: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有助于推动中药资源的发展和应用。
6.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中医药教育和研究工作。
总体而言,中药资源的发展趋势是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标准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手段,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中药的需求,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1. 引言1.1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重要性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中药研究多依赖于植物的收集和研究,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许多中药材的资源供应愈发紧张。
生物技术的应用为中药材的繁殖和培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大大提高植物材料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活性物质提取和纯化、药效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更准确地确定中药材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传统中药疗法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为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中药领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1.2 本文内容概述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本文将从生物技术在中药材繁殖、中药成分分析、中药活性物质提取和纯化、中药药效评价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将能够了解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作用,以及生物技术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生物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揭示出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巨大潜力。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生物技术对中药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生物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2. 正文2.1 生物技术在中药材繁殖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中药材繁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等方面。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提高中药材的生长速度、产量和抗病能力。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抗虫、抗病基因导入中药植物,提高其耐病虫性,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中药材的纯度和质量。
基因编辑技术也可以应用在中药材繁殖中,如CRISPR/Cas9技术可以精确编辑中药植物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药效成分或其他特性。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现状:目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度采
伐和破坏生态环境。
由于中药资源的稀缺性,为了追求利益,一些企业进行过度开采,导致中药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质量安全问题。
部分中药饮片质量不过关,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隐患;三是科研水平不高。
中药资源发展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研究,限制了中药的创新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是加强管理和监管。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
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中药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制度,严格控制中药资源的采伐数量和方法;二是推进科研创新。
加强中药研究与创新,提高中药的研发水平,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三是加强质量监测和安全保障。
加强对中药饮片等产品的质量监测和安全评估,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四是发展生态经济。
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等生态经济产业,提高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加强科研创新和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胡之璧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名师工作室(上海201203)【摘要】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简要讲述了中药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包括中药生物技术在药用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中药质量控制以及中药作用机制和创新药物发现等方面。
认为中药生物技术对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药资源;生物技术;质量控制;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05-04[基金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传承工程项目[作者简介]胡之璧,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中药生物工程研究。
胡之璧,1934年生,安徽潜山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创始人之一。
1956年毕业于华东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1959年获硕士学位,1984年获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
1985年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创建中药生物工程研究室,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
应用现代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高新技术,开展了洋地黄细胞培养与强心苷生物转化研究,培育出国际上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率先将农杆菌Ri 质粒成功地引入40余种中草药基因组中,使其生长速度和有效成分含量大大超过天然药材;利用转内源双基因和转外源基因技术获得了黄芪甲苷含量比黄芪道地药材提高十几倍的黄芪毛状根,为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材学》《中国植物志》《中药志》等权威性著作,主编了国家“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药现代生物技术》;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2009年被授予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为全国侨界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
中药在我国应用有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资源领域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如药材品质下降、野生药材数量锐减等。
因此,大力开展中药资源研究,对于保护现有资源、寻找和开发新资源等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药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根据普查资料,我们国家共有12807种中药材,其中动物药有1581种,矿物药80种,植物药占了绝大多数,有11146种。
常用的中药有400 500种,其中80%来自野生资源,由于需求日渐增加,平均每年都会有20%的药材短缺。
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已渗透到中药的各个研究领域,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药品种的鉴定和质量控制及中药作用机制和创新药物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
目前,生物技术在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手段:如室内植物的大规模培养、代谢产物的细胞工程、遗传转化器官的扩增、生物转化系统的选择、代谢途径的基因工程、转基因生物的构建等[1-6]。
1.1室内植物的大规模培养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利用植物离体的器官,如根、茎、叶、茎尖、花、果实等或组织、细胞,在适宜的人工条件下,可以再生出不定芽、不定根,最后形成完整的植株。
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思路。
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室内植物的大规模培养优点主要表现为:①占用空间小,不受地区、季节限制;②培养周期短,扩增速度快;③培养出的材料质量均一、可控、无病毒污染等等。
这些对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都非常有益[1]。
1.2代谢产物的细胞工程应用大规模培养的植物细胞直接提取制备有用的化合物,是这一技术的基本思路。
植物细胞培养进行有效成分的生产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粗榧碱(Cepha-lotaxine)以及它的同系化合物harringtonine、deoxy-harringtonine、homoharringtonine、isoharringtonine是最早应用细胞工程获取的天然产物。
当前,应用植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进行工业化或半工业化生产的代谢产物有不少报道。
如日本Mitsui石油化学公司用黄连细胞培养生产的小檗碱,他们的细胞培养体系已经到达400L规模;紫草细胞生产的紫草宁,也已经达到750L规模。
同样是日本的Nitto Denko公司,用人参细胞和不定根培养生产的人参皂苷已达到20000L规模。
我们国家紫杉醇的细胞工程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实例。
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代谢产物具有以下优点:①所获得的产物在一个限定的生产系统中连续、均匀生产,不受病虫害、地理和季节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②可以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并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得到超过整株植物产量的代谢产物;③所获得的产物可从培养体系内直接提取,可以快速、高效地提取制备,简化了分离与纯化程序;④有利于合成新的有效成分;⑤有利于研究植物的代谢途径,还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工程手段探索与创造新的合成路线,得到价值更高的产品;⑥可以节省药材栽培土地,减少对农田的占用[1,2,4]。
当然,代谢物的细胞工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细胞生长速度慢、遗传稳定性差、细胞系不稳定、不耐剪切力等等。
生产成本问题,也成为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一个瓶颈。
这种情况下,细胞系的筛选、培养技术的改进、培养方法的更新、适合于植物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的研制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3]。
再比如长春花生物碱合成:临床上用的抗肿瘤活性的药用成分为长春花碱(Vinblastine)和长春新碱(Vincristine),研究发现这两种生物碱的合成需要不同类型的细胞参与,也就是说单纯培养的一种长春花细胞不能够合成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
因此,也就限制了通过细胞工程来生产这两种重要化合物。
1.3遗传转化器官的扩增对植物细胞进行遗传转化,可以获得畸形芽或者毛状根。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毛状根。
毛状根是由整体植株或某一器官、组织、单个细胞等受到发根农杆菌的感染所产生的一种现象。
通过一定机制,农杆菌的将它的一段T-DNA序列整合到宿主植物细胞基因组中,由此随着宿主植物细胞而遗传。
主要表现就是在感染部位形成像毛发一样的根状组织,也就是毛状根,或者叫做发状根[7]。
要获得成功遗传转化,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或步骤:①农杆菌要能识别宿主细胞;②农杆菌吸附并侵入宿主细胞;③农杆菌的T-DNA整合到宿主的核染色体上。
毛状根与植物细胞相比,具有遗传特性较为稳定、生长速度快、代谢产物含量高等优点,因此也是生产中药药用资源的有效手段[7-8]。
表1所示为几种不同材料合成丹参酮类化合物的比较情况。
可以看出,丹参原植物生长3 4年,总丹参酮含量为0.092%,其中原丹参酮为0.051%;培养的丹参细胞生长4周,总丹参酮和原丹参酮含量明显提高;培养的不定根生长8周,总丹参酮和原丹参酮含量可以达到2.670%和1.215%;而丹参毛状根生长3周,总丹参酮和原丹参酮含量是不定根的1.6倍以上[9]。
通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出,在某些代谢产物合成方面,毛状根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1不同材料合成丹参酮类化合物的比较培养材料生长时间总丹参酮含量(%)原丹参酮含量(%)丹参根3 4年0.0920.051丹参细胞4周1.2501.372丹参不定根8周2.6701.215丹参毛状根3周4.2982.0011.4生物转化系统的选择生物体内存在多种多样的酶,可以进行氧化、酯化、甲基化、糖基化、羟基化、乙酰化等等。
在理论上,利用生物体系可以在温和的培养条件下,实现多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的结构改造,由此可以扩大自然界天然产物来源,也就是扩大药用资源的来源。
通常采用的生物转化体系有以下几种类型:①悬浮细胞进行的生物转化反应;②固定化细胞进行的生物转化反应;③物酶制剂进行的生物转化反应。
植物悬浮培养细胞进行的生物转化反应,即在悬浮培养的细胞体系中加入适当的化合物来转化合成目的有效成分,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培养条件等来提高有效成分含量以达到工业化的要求。
例如,大戟科植物(Euphobia characias)悬浮细胞,添加牛儿醇转化得到橙花醇,产量可达10mg·L-1·2h-1;毛地黄悬浮细胞,将β-甲基毛地黄毒苷转化为甲基地高辛,产量达到800mg·L-1·20d-1;紫苏的悬浮细胞可以吧伞形酮糖苷化为伞形酮-β-葡萄糖苷,产量为1600mg·L-1·d-1,等等。
固定化的培养细胞同样可以进行生物转化反应,例如固定化的洋地黄细胞对β-甲基毛地黄毒苷的转化为β-甲基地高辛,产量为9mg·L-1·d-1。
培养的植物细胞对化合物的转化实际上是细胞中存在的某些酶参与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
因此,直接应用植物酶制剂也可实现高效的生物转化。
1.5代谢途径基因工程顾名思义,代谢途径基因工程就是在代谢途径上进行基因操作以达到人们预期目标的工程手段,这些预期目标可以是生产有用的化合物,也可以是阻断不需要(如毒性)成分的合成等等[10]。
代谢途径基因工程首先要了解各种化合物在生物合成途径过程中的关系,也就是对代谢途径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比如,尼古丁和托烷的生物合成路线、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途径等等,都是研究得较为深入的一些生物合成途径。
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促进关键酶的过量表达,可以实现目标化合物的大幅度提高。
比如,我们通过转多糖合成相关关键酶基因毛状根及转vgb 基因黄芪毛状根黄芪甲苷含量较非转基因黄芪毛状根提高6倍,较黄芪药材提高11 12倍;而且转基因黄芪毛状根的生长周期仅为2 3周,远远低于药材生长所需的3年[7-8]。
1.6转基因生物的构建转基因生物的构建是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基因水平对生物体遗传特性进行改造的过程,因此,转基因生物也称为遗传改良生物,包括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等。
利用转基因生物体,人们可以获得药用植物中的药用活性物质,也可以获得药材中的蛋白和多肽活性成分等。
现今,已经有不少从转基因植物中提取并开发为临床用药的报道。
2中药生物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中药材品质严重影响着中药的临床疗效。
因此,药材的真伪和道地性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过程的重要一环[11]。
除矿物药外,大多数中药材所依赖的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是基于其基因的多态性结果,而基因多态性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它是比在形态、组织、化学水平上的检测更能代表其变异类型的遗传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