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合集下载

“中药资源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的教学实践

“中药资源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的教学实践

“中药资源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的教学实践刘小莉,李国栋,张爱丽(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团队探索了本科“中药资源学”课程采用联合思维导图总结式、讨论式、设计式等多种教学法,并融合形成性评价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使得学习结果卓有成效。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混合教学法;形成性评价[基金项目]2018年度云南中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药资源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云南中医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中药资源学(第五批)”[作者简介]刘小莉(1977—),女,山东烟台人,博士,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研究;李国栋(1984—),男,江西潘阳人,博士,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生药学研究;张爱丽(1986—),女,贵州六盘水人,博士,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0-0133-04[收稿日期]2020-10-27“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是本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零散的特点,具有基于多学科理论解决中药资源面临的问题的属性。

笔者在十几年的课程教学中发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习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等,这些都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专业教育改革需要。

随着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改革潮流应运而生。

很多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环节适时运用混合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展示的机会和空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完成学习目标。

庆阳市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及对策

庆阳市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及对策

庆阳市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及对策王根旺1,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陵712100;2.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甘肃庆阳745000)摘要:本文介绍了庆阳市药用生物资源分布,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的持续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虽然庆阳市的药用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少种类资源贮量有限,如鳖、穿山甲、豹、蛇、甘草、柴胡等可以通过种养结合,走综合利用之路,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为陇东地区的中药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庆阳市;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图分类号:Q949.95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医药资源、中医药产业和药用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中药资源能否实现可持续利用是21世纪中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由于国际市场上大量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贸易和人类的工业化活动的加速,诱发过度地采挖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致使我国野生药用资源逐步匮乏,药用资源的供求矛盾愈加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因此,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实施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保护野生资源,对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概况庆阳市位于甘肃东部,介于东经106°45′~108°45′,北纬35°10′~ 37°20′。

东与陕西宜君等县相连,北和吴旗、定边、宁夏盐池,西与同心、彭阳等县为邻,南与甘肃泾川及陕西长武、旬邑、彬县接壤。

东依子午岭,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海拔885~ 2082 m,平均1482 m。

土地相对肥沃,降雨量适中,年平均480 mm-660 mm,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数平均2300-2600 小时,无霜期长,年平均140-180 天。

全市共辖七县一区,全境南北长度和东西宽度相等,约210 公里,总土地面积为2.7 万平方公里。

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其中甘草、柴胡、远志等种质优良而闻名全国。

中药资源评价

中药资源评价

中药资源评价[摘要]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几千年的积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加之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陷入困境,中药材质量难以保障、中药传统文化精髓丢失、自然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开展动态监测和系统评价研究,是目前急需做的。

本文主要从中药资源概况、中药资源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相关评价指标介绍,并对中药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系统评价一.国内中药资源概况我国疆土辽阔,环境多样,物种繁多,孕育了极为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经查明的高等植物就有3 万余种,动物资源则高达10 万余种。

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多达353 科,3184 属,27 150 种,跃居世界第三位[1]。

并有190 多个属的特有植物,更有古老孑遗单种植物16 个,诸如水杉、银杏、鹅掌楸等。

据最近一次即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中药资源种类达12 807 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16 种,药用动物1571 种,药用矿物80 种[2]。

我国的动物野生资源也位居世界前列,4 大种群(鸟、兽、爬行、两栖类)种数约2478 种,占世界10.5%,可供药用的动物约800 余种,然仅有30 余种实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工养殖[3]。

为进一步摸清并守住中药资源“家底”,国家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并在31 个省、922 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根据专家组于2016 年3 月份的最新通报显示[4],本次中药资源普查已发现可药用资源1 万3 千多种,新物种44 种,并在20 个省(区、市)布局建成了28 个中药繁育基地。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全球范围内天然药物的不断开发利用,国内外对中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使我国中药资源的消耗加大,加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加速了野生药材资源的枯竭,使药用珍稀濒危物种急剧增加,许多药用动植物处于濒危和灭绝状态,如我国现有野生甘草资源储存量已不足50 万吨[5],并且每挖1 kg 的甘草根茎会破坏草场2 ~4 m2,每年挖5 万吨甘草意味着有2550 万亩草场受损[6]。

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课题。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其发展也面临着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在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始于原材料的获取。

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是中药制药的第一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药行业积极推动野生植物保护与种植基地建设,并倡导科学的种植和采集方法。

例如,中药行业鼓励建立药用植物种植基地,采用有机种植技术,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以达到环境友好和绿色生产的目标。

其次,中药行业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绿色环保。

传统的中药制药过程中常使用煎煮、浸泡等方法,这些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渣,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药行业积极引进先进的制药技术,并建立了废弃物处理系统。

例如,利用生物发酵技术代替传统的制药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废物产生,还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此外,中药行业还大力推广绿色包装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再次,中药行业在产品销售和服务方面也倡导绿色环保。

传统的中药服务模式多采用实体药店销售,造成了大量的交通和能源消耗。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药行业积极推广线上销售和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药品购买和健康咨询服务。

这不仅可以减少交通压力,节约能源,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最后,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中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药行业的监督和引导,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中药产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中药行业的环境保护氛围。

总之,中药行业的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中药行业通过推动绿色种植、引入先进技术、创新制药工艺和发展线上销售等举措,积极应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挑战,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物工程论文

生物工程论文

生物工程导论课程论文课程: 生物工程导论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时间: 2010至2011学年度第 1 学期2010年12 月30 日南京农业大学基因技术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摘要】基因技术是生物工程的核心部分,近几年来,他的飞速发展也给中药的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

基因芯片、基因组学等新技术的相继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药发展的传统模式,但也将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因此,中药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药基因技术作为其研究的重要手段,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的研究手段和认识层次。

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推动药物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就是针对基因技术对中药的开发利用做一分析。

【关键词】基因组学转基因基因芯片中药现代化现代的生物技术又被称作生物工程,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

其中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部分。

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指采用重组的DNA、基因克隆、分子杂交、定位诱变等现代方法,将目标基因转移至细胞、组织或生物有机体,目的是得到人类所期望的基因产物。

[1]近年来,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不断增加,人们把视线逐步转向天然药物,这为中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目前中药在国际上还没获得普遍认同和接受,其原因一是由于中药的作用机制仅有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基础,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

[2]另外中药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清且定性定量仍有困难,个体差异大,缺乏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

[3]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最终目的是要为中药的药学及医学研究建立国际化标准,弘扬我国传统中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数目可观的新药靶标,更重要的是催生了一批与新药研发相关的新技术,例如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药物基因组学等。

现对基因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述。

基因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基因技术以高通量、多因素、微型化、自动化和快速灵敏的特点而见长,正可以应对中药的多成分、多途径、多系统、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而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可能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明中医药的科学本质。

中药资源的生态学原理应用

中药资源的生态学原理应用

中药资源的生态学原理应用1. 引言中药资源是指从自然界中获得的供制作中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各类材料。

由于中药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中药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通过合理的生态学原理应用,可以有效地管理和保护中药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利用。

2. 中药资源的生态学原理中药资源的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等。

2.1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群结构、种群数量、种群动态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指标的监测,可以评估种群的健康状态和资源利用潜力,为中药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种群密度:通过对中药植物的样方调查,统计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量。

•种群分布:通过定位和标记植株,记录它们的地理位置,进而确定中药植物的种群分布范围。

•种群增长率:通过对种群数量的长期监测,计算出种群的生长速率,从而了解种群的健康状况和资源利用情况。

2.2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所处的生境和生态位等方面的问题。

中药资源往往依赖于特定的生境条件生长和繁殖,通过研究中药资源所处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评估生境的适宜程度,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指导。

•群落结构:通过样方调查和群落排样,统计出不同种类中药植物在同一生境中的分布和数量,进而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群落功能:通过研究中药植物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中药资源在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从而了解群落的生态特征和稳定性。

2.3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研究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和迁移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常常受到地形、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可以确定中药生境的区域特点和优势,为中药资源的采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分布规律:通过调查与记录中药资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分析其分布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迁移途径:通过研究中药资源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迁移途径,了解其扩散和推移的原因和机制。

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中药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使用 该种 中药 的经 验 , 合 各 种 有 效 的 综 合 方 法 和 手 段 来 充 的 压 力 。我 国 中 药材 的需 求 量 、 源 蕴 藏 、 产 区 分 布 等都 发 结 资 主 分 利 用好 这些 自然 资 源 ; 利 用 资 源 的 同 时 应 该 根 据 现 代 先 生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根 据 社 会 调 查 得 出 , 今 我 们 只 能 列 在 如 进 的 科 学 技术 和 现 代 化 的 管 理 手 段 来 有 效 地 保 护 好 自然 资 出 一 个 “ 能 濒 危 ” 物 种 目录 , 对 其 生 存 的相 关 情 况 却 得 可 的 但
熟 阶 段 , 得 药 材 单 量 产 低 、 量 不 理 想 。在 保 护 珍 贵 的 物 种 销 售 到 国 外 。 改 生 产 模 式 引 起 了重 要 资 源 的 浪 费 和 流 失 , 使 质 后 资源 、 引进 优 良 的 中药 材 品 种 以 及 栽 培 技 术 的 利 用 方 面 还 存 果 最 为 严 重 的 是 野 生 资 源 尤 其 是 濒 危 物 种 毁 坏 性 的 破 坏 。 在 着 很 多 的 问题 。还 有 在 珍 稀 濒 危 药 材 代 用 品 的 调 查 研 究 不 国家 需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制定 政 策 , 于生 产 植 物 提 取 企 业 利 用 对
但 由 于 我 国 的 野 生 资 源 储 量 有 限 , 期 的 开 采 利 用 必 将 导 致 长
3 3 积 极 监 控 生 产 植 物 提 取 物 企 业 : 般 生 产 植 物 提 . 一
资 源 匮 乏 。对 于 大 宗 中 药 材 品种 栽 培 技 术 的 使 用 还 未 达 到 成 取 物 的 企 业 并 不 会 直 接 生 产 药 品 , 其 经 营 的 浓 缩 原 料 基 本 但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现状:目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度采
伐和破坏生态环境。

由于中药资源的稀缺性,为了追求利益,一些企业进行过度开采,导致中药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二是质量安全问题。

部分中药饮片质量不过关,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隐患;三是科研水平不高。

中药资源发展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研究,限制了中药的创新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是加强管理和监管。

加强对中药资源的
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中药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制度,严格控制中药资源的采伐数量和方法;二是推进科研创新。

加强中药研究与创新,提高中药的研发水平,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三是加强质量监测和安全保障。

加强对中药饮片等产品的质量监测和安全评估,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四是发展生态经济。

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等生态经济产业,提高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加强科研创新和质量监管,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资源是我国传统的特产资源之一,它有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至今仍与西药共同支撑着我国的医疗体系,为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药资源已暴露了相当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造成中药资源的日益减少甚至濒临绝迹、中药质量难以控制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中药资源的长远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现状的分析研究,对科学发展战略进行思考,以期能为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中药农业直接相关,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涉及中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保护等多个环节,因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国家科技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制定的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1]。

理解和掌握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对于探讨其技术应用性对策至关重要。

1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作为术语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2]。

可持续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空间上,以保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前提;二是在时间上,以满足现代和未来需要为目的,已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3];三是政策制定的前瞻性,许多可再生的中药资源自我修复能力差,再生周期长,政策的制定应注重科学性、实用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不损害环境为前提,以保持中药资源永久性的可持续利用为关键,以满足中医临床医疗、康复保健和其他社会需求为目的,只有在兼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方可实现中药资源高效的、可再生的、兼有保护性的永久性利用。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涉及政策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

本文对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中药资源管理中涉及到的技术性对策进行探讨,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可再生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2.1 普查现有资源,保护濒危物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3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以来,我国已有二十多年未进行过新的资源普查,目前所引用的中药资源方面各种数据大多为1983~1985年的数据。

近三十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生产经营从原来的计划生产转变为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安排;基层药材公司大多已经改制,中药生产收购统计工作长期处于中断状态。

近三十年也是野生中药资源变化最大的时期,由于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中药工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例如,自1985年后,新研发的中成药达八千多种。

与其形成剧烈反差的是野生中药资源急骤减少,有些品种资源面临枯竭,例如野生甘草上世纪50年代蕴藏量达二百多万吨,而目前还不到三十五万吨;麝香资源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70%;千因此,急需开展新的全国范围内的中药资源普查,拯救野生濒危药用动植物。

2.2 保存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种质资源(Gennplasn Resource)也称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具体对某一物种而言,种质资源包括栽培品种(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遗传材料,它与当今国际上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概念中的种内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相对应的[4]。

广义的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可利用的生物遗传资源,或全部物种资源的总和。

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各品种、类型进行考察、收集、鉴定、评价、保存和应用以及遗传学基础、物种的起源和演化研究。

当同一种药材来源于不同的物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个体时,可能含有不同的遗传特性,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尽量寻找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中药材种质并加以利用,例如研究发现8种淫羊藿药材来源,淫羊藿苷类成分含量和比例均不相同,以天平山淫羊藿(宽序淫羊藿)和朝鲜淫羊藿含量最高,属优良种质,应当把这两个品种作为野生淫羊藿引种和种植推广的首选[3]。

2.3 控制采收总量,促进自然更新中药野生资源的自然更新过程是缓慢的、渐进性的,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若采收过量,直接影响其自然更新过程和再生数量。

应通过生长恢复能力、繁殖特性等资源恢复的实验来测算“年最大允收量”。

“年最大允收量”应根据药用部位不同而加以控制。

一般根和根茎类药材为10%,茎叶类药材为30%~40%,花和果实类药材为50%。

确定“年最大允收量”应建立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注意植物种类不同,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繁殖效率和药用部位的形成过程等各种因素。

资源恢复的能力和周期存在较大的差异,确定“年最大允收量”和采收控制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加强野生抚育是指在生物原生态环境中,特别是生态环境明显退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的地区,实行围栏保护封育和控制采收,保护生物生长繁殖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促进动植物的自然更新或加强人工辅助更新,是促进野生资源自然更新,增加生物个体数量和生物总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例如由于甘草需求量逐年猛增,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001年,魏胜利等对我国中西部地区野生甘草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密度盖度大且连续分布面积较大的甘草群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的杭锦旗、鄂前旗以及宁夏盐池和灵武,原因是这些地区采取了围栏保护等封禁措施(封禁3~5年),使野生抚育得到加强的结果。

相反,宁夏同心(曾是甘草密集的商品主产区)、甘肃黄土高原等地甘草密度却异常小,原因是常年连续采挖所致。

另外,人们对森林资源采取“封山育林”,对江河湖泊实行“禁鱼期”管理,就是加强野生抚育的重要措施。

2.4保护濒危物种,保持生物多样性每一种生物都是构成生态资源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而独立存在。

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是构成生物圈趋于稳定的重要基础;某一物种的灭绝或者种群个体数量的下降,都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要保护一个物种免于灭绝,必须保护该物种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说物种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5 加快替代研究,缓解资源稀缺替代品研究是缓解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紧缺的有效方法。

开展替代品研究必须遵循功效相似、材料(资源)丰富、方便再生和经济环保的原则。

按照近缘动植物往往具有相似化学成分和相似生理活性的思路,探索生物类群与化学成分、生理活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濒危动物保护容易得到全球性的关注,应重点加强来源于濒危药用动物的中药材代用品、功效类似品的研究开发[6],例如犀牛、虎等动物在国际贸易中已被完全禁止,寻找替代品几乎成为一项带有政治性的任务。

目前,用水牛角代替犀角、用狗骨代替虎骨,获得突破性进展,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也研制成功。

2.6扩大药用部位,注重综合利用扩大药用部位,倡导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

例如人参、西洋参,过去只用其根,现代研究表明其茎叶、种皮都含有大量的人参皂苷,可作为提取人参皂苷的原料。

红豆杉最初采用树皮提取紫杉醇,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叶不但含有与皮相同的紫杉醇,而且含有含量远高于皮的紫杉醇前体化合物,可作为提取或合成紫杉醇的原料;叶还具有再生能力明显大于树皮的优势。

枸杞传统用法主要取其果实,其叶虽然也作为药用,但用量很少。

目前我国栽培了大量的枸杞,每年在整枝时都要修剪下很多茎叶,枸杞茎叶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有望开发出安全、有效的降血糖药物。

另外,在药渣的综合利用方面,尚属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加强。

2.7应用生物技术,扩大药用资源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中的开发应用,促进中医药工业飞速发展。

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草药资源进行改造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或农副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三是对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生产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草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草药品质[7]。

例如在植物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有效成分方面,将莨菪胺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莨菪胺6β羟化酶基因导入颠茄中,使转基因植物中的底物天仙子胺被大部分转化为莨菪胺。

又如采用东北红豆杉进行细胞培养直接产生的紫杉醇含量达0.09%,是天然品的45倍。

3 矿物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矿物药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3.1 矿物药应用历史祖国传统医学将矿物作为药物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公元前二世纪已能从丹砂中炼制银。

汉代《神农本草经》中载有玉石类药物41种。

梁代陶弘景编著的《名医别录》增加矿物药32种,并将“玉石”类药单独立卷,放在卷首。

唐代《新修本草》增加矿物药14种,《本草拾遗》新增矿物药17种,共记载矿物药161种。

至宋代末,矿物药已近200种。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又增加矿物药38种。

目前全国常用的矿物药约80种[8]。

矿物类中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来自自然界的天然矿石,称原矿物类药物,如朱砂、炉甘石、自然铜、寒水石等;二是以矿物为原料的加工品,如秋石、轻粉、芒硝等;三是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如石燕、浮石、龙骨等。

矿物药除少数是单质状况外,绝大多数是自然化合物,且多为固体,少数是液体和气体,如水银,硫化氢。

3.2 矿物药资源日益减少矿物药的数量少,但疗效肯定。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矿物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例如我国每年仅医疗行业就需用石膏4 580吨、滑石3 500吨、雄黄930吨、赭石560吨等。

而在其它行业的用量可能远远大于此数量。

特别是矿物药属于非再生性药物资源,用去多少,自然界就会失去多少,最终将会消耗殆尽。

矿物药往往存在于地下,位置相对比较固定,容易实行人工监管,同时亦容易被人为破坏。

加强矿物药资源的保护,寻找替代品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3.3 矿物药可持续利用的途径矿物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途径比较局限,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一是加强开采的计划性,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每年应根据市场需求下达开采任务,不能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采取掠夺式的开采;二是扩大进口数量,对储量小的矿物药种类适当加大进口数量,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减少国内资源的消耗;三是淘汰劣势种类,通过实验研究,对矿物药种类进行筛选,淘汰那些毒性大、疗效不确切的种类;四是加大废物利用研究,通过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有些大型工矿企业在冶炼过程中,只保留主要的所需元素,一些含量低的元素通常作为废渣弃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