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

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8.87%,相比2000年的6.96%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程度令人担忧。

一、老龄人口数量及比重不断攀升人口老龄化最明显的现象就是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的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0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11067.71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992.5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也从2000年的6.96%上升到了2010年的8.87%。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老龄人口数量及比重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是人口总量增加,二是老龄化速度加快。

1.人口总量增加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自然增长率每年都在增加。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32亿,比2000年增加了2.79亿。

虽然出生率在下降,但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2.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比重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

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预计老年人口将在未来几年内迎来又一个高峰。

二、老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与之前相比,老龄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比为42.86%,女性占比为57.14%。

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相对较高,而男性则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主要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战争、自然灾害、偏重生育男孩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进一步加剧这种失衡的现象的是,我国男性寿命比女性普遍短。

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应注重改善老年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

目前,多数老年女性缺乏经济保障、健康保险等基本保障,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三、老年人口城镇化和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趋势就是城镇化和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白银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指标分析1

白银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指标分析1

白银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指标分析白银市人口委兰满夏王士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全省各市州及白银市所辖县区的普查数据都已发布,现就我市与其它市(州)的数据情况,从人口及家庭规模、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人口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人口规模从“六普”公布数据看,白银市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数为170.8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71.97万人相比,十年间人口人口减少1.09万人。

一方面是群众的生育观念在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人口最多的会宁县以教育闻名,输出了很多高学历人才,把人才输出作为会宁县的品牌来抓;再者就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劳动力向外输出明显增加,反映出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产业;还有因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的人口迁移。

从人口常住人口规模和十年间的增长规模看,白银市在全省中列第九位。

说明人口数量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就现有的人均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来讲,会宁县和靖远县两个农业人口大县因人口基数偏大,计划生育工作基层基础较差,还需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全省各市州人口规模情况二、人口性别结构从“六普”公报数据看,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77941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830810人,占48.62%。

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9降为105.67,在全省中位列第五位,说明我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关爱女孩、打击两非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说明群众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观。

人口性别结构及变动趋势三、人口年龄结构白银市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29.77%降至17.16%,列全省各市州的第九位,同时少年儿童抚养比居全省第五位。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五普”的66%升至74.84%,列全省的第七位,总人口抚养比居第七位,除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在人口红利上有明显优势,甘南州和天水市在人口红利处于劣势外,我市与其它市州相比人口红利的优势并不大,但就目前来说我市的人口红利还是相当丰厚的。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流动人口主要指的是那些离开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范围,并在新的居住地居住一定时间的人口。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流动人口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问题、居住条件恶劣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也对流入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了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本文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流动人口问题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而为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概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普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总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农民工、学生、退休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群。

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了经济发达、就业机会丰富的地区,如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在流动人口的结构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流动人口的行列中。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揭示了流动人口在社会融入、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许多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佛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佛山市统计局2011年12月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时隔十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六普”)结果显示,新世纪10年佛山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对佛山未来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佛山人口总量分析本次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注719.43万人(图1)。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328.24万人,占45.62%,外来常住人口387.04万人,占53.80%,出国及户口待定人口4.15万人,占0.58%。

372.00万户籍人口中除常住、出国人口外,另有外出半年以上人口39.98万人;外来人口中除常住人口外,另有暂住人口45.30万人。

注常住人口包括,定居、外出不满半年及境外工作学习的户籍人口;居住在我市且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居住在我市的户口待定人口。

与2000年“五普”时的533.79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85.64万人,增长34.78%,年均增长率3.03%。

这个数字,比1990年到2000年常住人口5.92%的年均增长率下降2.89个百分点。

2000-2010年佛山34.78%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全省的20.69%、全国的5.84%的增长水平(表1)。

表1 全国、广东和佛山总人口对比表2000年人口数(万人)2010年人口数(万人)增长(%)全国129533.00 133972.49 5.84广东8642.00 10430.31 20.69佛山533.78 719.43 34.78从广东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佛山常住人口总量占全省的6.90%,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之后列全省第四位(表2),比2000年的第五位(低于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上升一位。

表2 珠三角9市常住人口分布外来常住人口的快速大量增加,是佛山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佛山户籍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仅增加42.81万人,增长13.00%,年均增长率1.23%,远逊于同期常住人口增幅,外来常住人口则大幅增加165.87万人,占了常住人口增量的89.35%。

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报告

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报告

第六次人口普查之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___学生姓名:___专业班级:学生学号:__一、实验目的“切实搞好人口普查,准确掌握人口信息,是党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作出的重要指示。

人口普查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人口状况是一个国家的家底。

在哪里建设居住小区、布局工厂、修建铁路、公路、机场,设置多少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养老院、生产多少粮食、蔬菜、肉禽,这一切的筹划,都必须掌握人口的总量和具体分布、流动状况、结构特征。

中国的发展航路正扬帆起航。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任务繁重而紧迫。

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必须掌握国情国力,这是治国安邦基础。

而人口状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国情信息。

二、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省总人口数据分析(1)利用SPSS软件对该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RECODE 人口数(人) (5000001 thru 10000000=2) (10000001 thru 15000000=3) (15000001 thru 20000000=4) (20000001 thru 25000 000=5) (25000001 thru 30000000=6) (30000001 thru 35000000=7) (35000001 thru 40000000=8) (40000001 thru 45000000=9) (4 5000001 thru50000000=10) (50000001 thru 55000000=11) (55000001 thru 60000000=12) (60000001 thru 65000000=13) (6500 0001 thru 70000000=14) (70000001 thru Highest=15) (Lowest thru 5000000=1).EXECUTE.FREQUENCIES VARIABLES=人口数(人)/HISTOGRAM NORMAL/ORDER=ANALYSIS.Statistics人口数(人)N Valid33Missing1人口数(人)Frequency Percent Valid Percent Cumulative PercentValid138.89.19.1 238.89.118.231 2.9 3.021.241 2.9 3.024.2538.89.133.3638.89.142.471 2.9 3.045.58411.812.157.692 5.9 6.163.6102 5.9 6.169.7111 2.9 3.072.7122 5.9 6.178.8141 2.9 3.081.815617.618.2100.0Total3397.1100.0Missing System1 2.9Total34100.0注解:将数据进行分组后作出直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15组的频数最多,即70000000以上的人口数在所分组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数据分布还是比较理想,大致呈正态分布,且各阶段的人数差距不是很大。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亿。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8日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初步预计,年末全国总人口134100万人。

”(即13.41亿人)可以看出,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与统计公报的数据基本吻合。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发布会上说:“这个涉及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

”本文假定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真实、准确的,下面对这些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首先是性别结构。

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这是总人口的性别比。

一般来说,女人比男人长寿,因此,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女性多于男性,但这无助于缓解性别比失衡问题,显然,要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娶六七十岁的老太婆为妻是不现实的事情。

因此,更重要的性别比数据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这个数据与中国将来出现的光棍问题密切相关。

《数据公报(第1号)》没有给出这个数据,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发布会上说:“我们这次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的话)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但是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

”在国际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是102-107,显然,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仍然远远高于正常值。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一直偏高,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其次是年龄结构。

0-14岁人口占16.60%;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专家解读桂林市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

专家解读桂林市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

专家解读桂林市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日前,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主要数据正式公布。

这次普查距上次我市人口普查已超过10年,我市的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方面的专家,为读者一一解读这些数据。

一、全市总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桂林市总人口为498.84万人。

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483.28万人相比,十年间共增加15.56万人,增长3.22%,年平均增长率为0.32%,比“四普”到“五普”十年间年平均增长率0.67%下降0.35个百分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桂林市总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0.32%)低于全国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社会学博士肖富群这样说。

肖富群在社会学、统计学、人口学方面颇有研究。

他表示“四普”到“五普”十年间“五普”到“六普”十年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0.57%,高出桂林市同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0.4%、0.25%。

肖富群分析,桂林市的人口增长已经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

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已经与发达地区类似。

预计至2020年,桂林市人口数量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不会有大的增长或下降。

这也说明,桂林市很好地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五普”到“六普”十年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低于本市“四普”到“五普”十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更低于全国同期的年平均增长率,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二、家庭户人口:三口之家趋势明显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桂林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44.84万户,家庭户人口为451.05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7人减少0.3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由3.47人降低到3.11人,表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体现家庭规模现代化的变迁趋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总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数据分析: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当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促使了自然增长率的降低。

就目前而言,现在可劳动人口仍然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人口优势依然存在。

但是我们现在应该逐步将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所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很重要的任务。

现在我国人口呈现倒金字塔型,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呈现。

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
二、男女比例
2001-2010年间,中国人口的男女结构比例基本稳定在男性%、女性%左右,其中2001-2005年,男女性别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006-2010年,男女性别比则不断缩小,男女比例趋于平衡。

男女性别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结构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稳定。

历年普查总人口构成
我国2001-2010年的性别比为正常略高的状态,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除生物因素外,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随着我过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重男轻女现象愈加少见,男女性别比趋于正常。

三、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
2010年中国城乡人口
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展
20052010年份1978 198019 8519901995~
2000
城市化29.0…
城市化水平进展分析:
从1978至今,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一方面,期内受到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再此促进下,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达,到了2010年则为了。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另一方面,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城乡人口迁移。

而且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势头依旧强劲。

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

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2010年人口流动
四、.
五、流动人口问题
2000年流动人口为8人,到2010年为5人,增加%。

体现出来的问题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增速巨大;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面对流动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流动人口的增多,从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另一发面,也体现出了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

六、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中部地区占%,西部地区占%,东北地区占%。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七、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
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八、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九、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十、人口结构与地区具体分析

据调查全国总人口为75人,其中内地人口5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人,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

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中部地区占%,西部地区占%,东北地区占%。

各省人口数据如下表:
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个中变化只是广东、山东、河南三省,而
也只有广东所占比重是增加的,山东、河南所占比重均下降。

个中有增加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山西、江西、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

增加最大的是广东,其次是上海、浙江、北京。

均为经济前沿省份。

湖北、安徽、河南、湖南、重庆。

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人口比重均下降。

四地区人口比重变化如下:
东部地区37.98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7.04
东北地区8.22
东部地区35.57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8.15
东北地区, 8.44
2000年区域人口比重(%) 2010年区域人口比重(%)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个百分点。

地区人口比重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总数的变化,一方面是本地区人口变动引起的。

本地区人口变动又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比如计划生育、死亡率、迁移等。

从数据上看,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气候温和等各种因素吸引着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人口往东部地区迁移。

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下降最大,除却往东部迁移的原因之外,另一个是出生人口少的问题。

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生活环境恶劣。

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主要在人口基数变化上引起比较大的变动。

四个经济区域划分中,东部地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结果人口却占了大部分,西部地区面积最大,人口不过四分之一,可见人口分布不均衡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加明显。

有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人,占%;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人,占%。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人,乡村人口减少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个百分点。

可见由于城设市化进程加快,引起人口分布不均衡加剧。

另有数据显示内地现有流动人口26139万人,10年间增长逾80%。

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人口分布不均衡,同样也引起社会不稳定,流动人口的增加无疑会给社会带来无形的压力。

总之,由于一系列的因素致使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加剧,东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厄待改善。

同样城乡人口分布变动,流动人口的增加,无不考验着国家政策的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