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素材积累之范蠡

合集下载

一材多用素材积累之范蠡

一材多用素材积累之范蠡

一材多用素材积累之范蠡(1)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

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公元前494年, 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

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

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

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进谏与纳谏、勇气、忠心)(2)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认清自己、自知之明、担当)(3)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忠心)(4)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

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

这样就迷惑了夫差。

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

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智慧、谋略、透过现象看本质、)(5)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谋略家成长故事_范蠡的故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谋略家成长故事_范蠡的故事

一、楚地狂生,壮志入越范蠡,字少伯,本是楚国宛地(今河南省南阳市)三户邑(今河南省淅川县)人。

据《史记正义》引《会稽典录》记载,范蠡“佯狂倜傥负俗”,区区六字,尽显名士风流。

可以想见,青少年时期的范蠡定是落拓不羁,特立独行,卓越豪迈,与俗不同。

当时恰逢文种为宛令,即宛地的最高行政长官。

他觉得范蠡是个难得的奇才,很想同他结识,便派人带着礼物去问候他,并想请他来官邸一叙。

文种的礼遇不可谓不高,然而范蠡并不买账。

去请范蠡的人回来向文种报告说:“范蠡是国中的狂人,他天生就有这狂的毛病,专门请他他还避而不见,咱又何必结识这种人呢!”文种听后笑了笑,说:“我曾听说,但凡士有贤达俊逸的资质,就必定会遭到世俗的讥讽,诬他为佯狂的。

其实范蠡志向高远,洞悉世事,内怀独见之明,虽然他的外在表现不合常俗,不为人知,并因而遭受世人的诋毁,但他这种人本来就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呀。

”于是文种亲自驾车前往拜访。

范蠡依旧避而不见。

如此多次之后,范蠡知道文种是以诚心待己了。

有一天,范蠡估计文种一定又会来,就对他的哥嫂说:“今天我会有客人来,想借哥哥的衣服和帽子用一用。

”不一会儿,文种果然来了。

二人一见如故,抵掌促膝而谈,心同志合,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据说当时有很多围观的人,旁听他俩的谈话,都觉耳目一新,闻所未闻!两人相识后,便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从三皇五帝到当前形势,从天道运行到伍子胥侍吴王。

谈话间,两人都热血沸腾,认为男儿生在天地间当有一番大作为。

范蠡的内心深处更是如波涛汹涌,他觉得已经到了实践自己远大抱负的时候了。

范蠡觉得楚国的政治腐败,已经很难有所作为了,而吴越两国正在崛起,于是范蠡便打算邀文种一道入吴。

这时有一个叫冯同相的人对他们说:“现在伍子胥在吴国,你们想有所作为恐怕难通过他这一关呀。

”范蠡想了想说:“吴越两国一衣带水却又势不两立,将来的胜国非吴则越。

既然伍子胥在吴,那我们径自去越好了。

”范蠡的政治生涯也就由此开始了。

“商圣”范蠡的故事

“商圣”范蠡的故事

“商圣”范蠡的故事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大商人。

字少伯,楚国宛城(今南阳)人。

曾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入齐、陶、卢等处经商。

每到一处发财后,都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好友和乡邻们,人们把他奉为财神。

范蠡青年时和宛令文种入越后,深得越王重用,先任大夫后为重要谋臣,文种为相。

越王兵败投降,文种守国,范蠡随勾践入吴。

二年中,范蠡为勾践倍受屈辱,但忠心耿耿。

勾践获释后,范蠡与文种同心协力,使越国很快强盛起来。

20年后,“卧薪尝胆”之后的越王终于灭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成了中原霸主。

范蠡被封为上将军。

范蠡深知勾践只能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便向越王“辞呈”。

勾践不允。

范蠡即携带重宝乘舟浮海入齐,一去不返。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为范蠡奉邑。

范蠡入齐后改名换姓,自谓“邸夷子皮”,在海边选了一片土地,父子开荒种地,并引海水煮盐。

不几年光景,置产数十万,成为巨富。

齐国国君获悉此事,就任他为相。

但不久,范蠡就把相印交还,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乡邻好友,一家人又重新迁居。

一天,他们来到了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看到这里位置适中,交通发达,客商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十分繁华。

他就决定定居下来,又改名“陶朱公”。

耕作养殖之余,他还在集市上经商。

他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又格外重视信息的作用,生意越做越好。

只几年功夫,他就积累了亿万家财。

相传,范蠡这时年岁已高,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一起游山玩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们顺着黄河逆流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等各大城市。

一日,他们来到了熊耳山下的卢邑(今卢氏县),发现这里湖水荡漾,山色葱茏,十分优美,就打算在此长住。

在看到当年大禹王在此疏通河道留下的遗迹时,他感慨万千。

在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时,范蠡心动了,他要为这里的百姓办点好事。

经过几天的考察,他发现街上的刘掌柜人实在,讲信用,就打算和刘掌柜合作。

人物素材之范蠡

人物素材之范蠡

范蠡的人生,总是在大取舍中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智慧。

他一生历经了三度“千金散尽还复来”,代表了中国人的一种积极入世却又淡看名利的态度,令人向往钦敬。

他事主以诚且不贪恋富贵荣华,以敏锐的目光审查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此能审时度势,急流勇退;他隐居后经营有道、富甲一方却又能“归相印,散其财”。

范蠡的一生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正是这种心态的平和、淡定铸造了他传奇的人生。

他的天赋人格越过岁月沧桑,至今依然活灵活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那些蝇营狗苟的钻营和小利,那些纷纷扰扰的争斗和是非,他都不放在眼里。

他如此冷静,却不做自命不凡的世外高人,热切地参与政治,为自己效力的国家谋求最大的胜算。

一旦事成便身退,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有雄霸天下的胸襟和能力,他有为人臣子的隐忍和忠诚,他也有为朋友的古道热肠,还有做一个普通人的热闹亲切。

谁人能如此兼收并蓄?天地间,唯有范蠡。

卧薪尝胆作文素材

卧薪尝胆作文素材

卧薪尝胆作文素材卧薪尝胆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做范蠡的人,他因为被人陷害而被迫离开了家乡,流落到了越国。

范蠡在越国谋生,他的生活非常艰苦,甚至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但是范蠡并没有放弃,他每天都在火炉旁边烤着一根薪,用来烧火做饭。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七年之久。

后来,范蠡终于有了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成为了越王的重要顾问,为越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正是源自于范蠡的故事。

它的含义是指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任何代价,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可以舍弃。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艰苦的磨砺,才能取得成功。

在当今社会,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取得成功并不容易。

很多人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范蠡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怕吃苦,不怕挫折,那么最终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卧薪尝胆也告诉我们,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甚至要做好长期的打算。

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够拥有更加坚强的意志和更加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卧薪尝胆还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范蠡为了重返故乡,不惜卧薪尝胆,这说明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之努力。

只有有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坚持不懈。

只有有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坚持不懈。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只有经历过卧薪尝胆的磨砺,才能够取得成功。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成功。

范蠡积著之理的具体例子

范蠡积著之理的具体例子

范蠡积著之理的具体例子范蠡积著之理,是指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积累,最终达到事业成功的方法。

下面将列举一些符合这一理念的具体例子,希望能够为读者展示范蠡积著之理的实际运用。

1. 读书积著之理:范蠡在读书方面一直坚持不懈,每天都会花时间阅读各种书籍,积累知识。

他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见识和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谋士。

2. 工作积著之理:范蠡在工作上也是非常勤奋和专注的。

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处理琐事,他都能够认真对待,积极努力,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 人际关系积著之理:范蠡擅长与人相处,他待人真诚,善于倾听,乐于帮助他人。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得到了许多支持和帮助,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4. 健康积著之理:范蠡注重健康,不仅在饮食上讲究营养搭配,还会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他通过坚持生活规律和健康习惯,保持了良好的体魄和精神状态,为自己的事业奠定了健康基础。

5. 理财积著之理:范蠡懂得理财之道,他精打细算,善于节俭,不浪费。

他会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善于理财规划和投资,稳健地积累财富,为未来打下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6. 时间管理积著之理:范蠡非常重视时间管理,他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每一刻,不浪费时间在琐事上。

通过有效的时间规划和管理,他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提升工作效率。

7. 自我提升积著之理:范蠡不断追求自我提升,他会不断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

他勇于面对挑战,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学习和成长,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8. 坚持信念积著之理:范蠡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坚定地前行,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9. 团队合作积著之理:范蠡擅长团队合作,他能够与团队成员和合作伙伴协作无间,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他善于团结他人,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范蠡的故事

范蠡的故事

范蠡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

他出生贫寒,却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成为了吴国的大臣。

在一次出使楚国的途中,范蠡发现了楚国的优势,即拥有丰富的铜资源,于是他便向国君建议:“让我们将铜用于制造兵器,加强国防,提升国家实力。

”吴王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大力发展铜冶炼业,制造了大量的兵器和铜器。

范蠡还提出了以水乡为基础的水利建设,他亲自设计修建了太湖和五湖两个水库,通航数百里,为农民解决了灌溉问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在湖中岛屿上建造水城,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船坞和贸易中心。

范蠡的治理方法深受吴王和民众的欢迎,吴国在范蠡的协助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他是一位为民众谋福利、推动国家发展的优秀政治家,被誉为“天下第一贤”。

但在晚年,范蠡被人诬陷,被吴王贬谪到了一个偏远而落后的地方。

范蠡即便在沦落之地,依然不忘国家和百姓,他在那里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给当地百姓带去了丰收与富足。

他的事迹也一直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传奇人物。

神奇且聪明的聪明人范蠡

神奇且聪明的聪明人范蠡

神奇且聪明的聪明人范蠡范蠡,古代中国春秋时期越国的智囊,被誉为神奇且聪明的聪明人。

他以聪慧的头脑和卓越的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故事和传说。

本文将从范蠡的背景介绍、智慧与智谋、聪明人的真谛以及范蠡的智慧传世等方面展开讨论。

范蠡,生于春秋时期的越国,一生致力于为越国国君提供智慧和策略。

他机智聪慧,深谙兵法和政治,被誉为聪明人的典范。

范蠡通晓文学,擅长音乐,又会弹琴,他的才华和聪明使得他在越国备受重用。

聪明人的智慧和智谋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范蠡善于分析并解决问题。

据传,在越国国君闹矛盾纷争的时候,范蠡提出采取自愿辞职的方式,以示忠诚。

其次,范蠡善于运筹帷幄。

在与吴国相争的时候,他用巧妙的智谋化解了危机,并最终与吴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此外,范蠡还善于利用外交手段,以和平共处为出发点,提出联合各国以形成对抗强敌的联盟。

范蠡的智慧和智谋使得越国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

聪明人的真谛在于运用智慧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范蠡深知自己的才能可以为越国做出贡献,因此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

他遵循“取法乎上,令法乎下”的原则,向上级学习,推动下级共同发展。

范蠡注重团队合作,崇尚军民融合,并积极推动军事改革,为越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蠡的智慧传世至今,奠定了中国历史上聪明人的典范形象。

他的思想和智慧被后来者所学习和借鉴。

范蠡的聪明和智慧体现在他始终坚持以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重,善于利用智慧和谋略解决问题。

他的人格魅力和才华使他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人物。

总结起来,范蠡是一位神奇且聪明的聪明人,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智谋,在春秋时期的越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眼光。

范蠡的智慧和聪明启示着后人,引领着中国古代聪明人的风采。

他的智慧传世至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蠡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智谋是一位聪明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同时也倡导着我们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用智慧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材多用素材积累之范蠡
(1)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

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

南阳人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

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

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

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进谏与纳谏、勇气、忠心)(2)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

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

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

(认清自己、自知之明、担当)(3)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忠心)
(4)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

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

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

这样就迷惑了夫差。

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

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智慧、谋略、透过现象看本质、)(5)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

公元前473年,吴军全线崩溃,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同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祈望勾践也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

勾践动摇了,这时范蠡站出来,陈述利弊,平复了勾践动摇的心态。

(进谏)(6)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

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子何不去?”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

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掉。

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

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

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

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自此以后便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后代诸多名臣都以此为警戒。

(朋友、建议、放弃、急流勇退、勇气、拒绝诱惑、长远的眼光)(8)春秋时期,范蠡苦身戮力辅佐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最终帮助勾践复兴越国。

复兴之后,封范蠡为上将军。

他知道越王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轻珠宝玉,带着西施乘舟远行,一去不复返。

范蠡浮海到齐国,更名改姓,苦身戮力,耕于海畔,父子治产,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

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

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于是就归还宰相印,散尽其财,分给朋友和乡邻,带着重宝,闲行而去。

行至于陶,范蠡以其智能,观察此地为贸易的要道,经营贸易可以致富。

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从父子耕畜开始,根据时机作物品贸易,取薄利。

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

(三聚)
(放弃能力改变)(9)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激流勇退,隐姓埋名,回乡经商去了。

他在经商中发现,人们在市场买卖东西都是用眼睛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想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

一天,范蠡经商回家,在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方法极是巧妙: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

范蠡顿受启发,回家仿照着做了一杆秤:用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一头钻上小孔,小孔系上麻绳,用手来掂;细木一头拴上吊盘,装盛货物,一头系鹅卵石为砣;鹅卵石移得离绳越远,吊起的货物就越多。

秤做出来了,一头挂的货物多,鹅卵石就要移得远,才能平衡,他觉得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

但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呢?他苦苦思索了几个月,仍然不得要领。

一天夜里,范蠡出外小解,一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突发奇想,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

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

(发现、实践)(10)时值诸侯割据、战事不断,范蠡发现:吴越一带需要大量战马;同时北方马匹便宜又骠悍。

如果能将北方的马匹运到吴越,一定能够大获其利。

可问题就是运马难。

因为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常有强盗出没。

怎么办?经过一番调查,终于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

于是,范蠡就把主意放在了姜子盾的身上。

于是他写了一张告示张贴在城门口,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果然,姜子盾看后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

范蠡自然满口答应。

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范蠡卖马”可以算是商业模式之“战略联盟模式”的另类演绎吧。

(合作、智慧、放弃)
(11)范蠡到卢氏经商,来到一个集镇,镇上很是热闹,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人们熙熙攘攘,连大树底下也摆满了杂货小摊,有皮毛肉类和各种山货。

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

范蠡觉得做生意的好机会来了。

于是,范蠡就在当地开了个杂货铺,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

他收购的山货价格很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还不满一个月,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

见货越来越多,范蠡就找人把每种货物都进行挑拣分类,把上等货另放。

按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要货的地方出售,得款后,他再到市上购回食盐、葛麻布衣和各类日用杂货等。

这些购回来的货物很快地就卖完了,他把往返一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赚了很多钱。

就这样,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送来从山区购回的大宗山货,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走时又让他们带些食盐,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

后来,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生意,这个地方的人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

(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