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小故事200字都有哪些

合集下载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经典故事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际、商务、教育等领域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明礼仪的经典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

故事一:孔子的“礼遇”故事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注重礼仪。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向他请教:“我听说你是著名的教育家,请问你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我的教育方法是注重礼仪。

”老人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他说:“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懂得这么多礼仪,我非常佩服你。

”孔子谦虚地回答:“我只是从小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

故事二:春秋时期的“三礼”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在这个背景下,礼仪成为了很多国家交流的基础。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三礼”故事。

当时,楚国和鲁国进行了一场战争,鲁国的军队被打败了。

鲁哀公非常悲伤,他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帮助鲁国重建。

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鲁肃,但是鲁肃已经去世了。

鲁哀公决定让孔子来担任这个职务。

孔子听了之后,拒绝了这个职位,他说:“礼仪是国家重建的基础,但是战争是破坏国家的基础。

我不能为了一个职位而违背自己的道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我们遵循礼仪,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汉朝的“接待”故事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韩安国的大臣,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一天,汉武帝派他前往外地处理事务,韩安国非常兴奋,但是他担心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处理事务。

于是他向汉武帝请求:“请允许我乘坐小车载您前往外地处理事务,以便及时处理事务。

”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对他的忠诚和勇气表示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个)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下面小编分享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通用15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通用15篇)

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通用15篇)古人文明礼仪的故事篇1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

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

古代关于礼貌的小故事

古代关于礼貌的小故事

古代关于礼貌的小故事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下面是古代关于礼貌的小故事,请参考!1.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两人的缘故。

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

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

”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2、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3、张良拜师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中华礼仪故事

中华礼仪故事

中华礼仪故事1. 《孔融让梨》:嘿,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那时候啊,孔融才四岁。

有一次,一家人一起吃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他哥哥们都很奇怪呀!就问他:“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却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们吃。

”哇,小小的孔融多有礼貌、多懂事啊!这故事不正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吗?2. 《张良拜师》:咱说说张良拜师的事儿哈。

张良有次在桥上碰到个怪老头,那老头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还让张良去捡,张良虽然很郁闷,但还是去捡了。

嘿,你说这老头怪不怪?然后老头又让张良给他穿鞋,张良也忍住照做了。

没想到老头最后竟然说要教张良本事,这真是太神奇了!张良的忍耐和尊敬不就给他带来了机会吗?3. 《程门立雪》:有个叫杨时的人呀,为了请教问题,在大雪天去拜见程颐。

到了那儿,程颐在睡觉呢,杨时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雪都下得那么厚了,他也一动不动。

等程颐醒来,看到杨时在雪地里,那得多感动啊!这难道不就是对老师尊敬的最好体现吗?4.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要跟着,她就哄孩子说回来杀猪给他吃。

结果曾子真的就把猪杀了,别人就说他傻呀,跟孩子说的话咋能当真呢?但曾子可不这么认为。

难道曾子这样诚实守信的行为不值得我们学习吗?5.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可孝顺啦!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睡觉冷,就自己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捂热了再让父亲睡。

哎呀,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贴心,多让人感动呀!这不就是对父母的关爱吗?6. 《卧冰求鲤》:王祥的继母对他不好,但他还是很孝顺。

继母生病了想吃鱼,大冬天的,河面都结冰了,王祥就躺在冰上,想用体温把冰融化来捉鱼。

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行为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对长辈心怀敬意呢?这些中华礼仪故事都充满了正能量,它们告诉我们要懂谦让、知尊敬、守诚信、讲孝顺,我们都应该把这些美德传承下去啊!。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古人文明礼仪小故事在古代,文明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古人注重礼仪,既能体现出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也能传承文化,体现传统美德。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古人文明礼仪的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人物。

据说,孔子年轻时曾为官,被狱吏抓住关进牢房,一家人丧气离家,唯有孔子的母亲在家守着。

当时,孔子在牢房里没有粮食,但每天都有人给他送饭,孔子感觉奇怪,便让他的弟子调查此事。

调查后发现,是孔子的母亲每天早晨做好饭菜送到牢房给儿子。

孔子的弟子去告诉孔子后,孔子感到很震惊,因为他知道母亲冒着危险冒着雨雪寒冬煮饭送饭给自己。

于是孔子决定释放并赎回了被押押的家人。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古代人们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故事二:孟母三迁的小故事孟子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性,她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信任孟子的才华和能力,为他创造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她在儿子小时候,常常耐心地讲解诗文,让孟子养成优秀品格,并不断强调自律和勇气等自我约束的美德。

但他们住的小镇不够适宜孟子的成长,孟母便带着孟子三迁。

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孟子》中也在多处强调了师道尊重。

从孟母三次迁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注重家教、尊重教育,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典范。

故事三:周文王射箭的小故事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被封为周朝的开国君主,更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发扬者之一。

据记载,文王在狩猎时,发现天上一串十分耀眼的流星,便想着以祭礼的仪式去祈祷。

于是他开始在明洪谷修建了一座“崇寿宫”,并在那里祈天乞问,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指示,结果文王成功地扳倒了大象、狗、鹿三只神兽,而在以祭礼的方式上天祷告后,他也成功地拿到了答案,而仪式成为了中国古代祭天主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尊重天文历法,同时也能看到古代的士人都非常注重礼仪,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

12个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2篇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故事吗?中国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礼仪小故事200字都有哪些
古代礼仪指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

下面由给大家介绍古代礼仪小故事吧,仅供大家参考。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礼仪小故事: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
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古代礼仪小故事: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公务员之家: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