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是追求素与简
大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的培养与升华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 失范 动摇 了大 学生高层次精 神追求 的思 想基础 。 发现 、 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 护力量” 。就要 守护 和培育这一光 明之源 , 让它
在社会经济结构出现 重大变革 的社会 转型时期 , 社会 转型意味着原 有的那 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 并薪火相 传 , 点燃学生心头 的精 神火焰 , 为他们 照亮世
越 来 越 忽 视 甚 至 放 弃 自 身 使命 , 以个 人 为 本 位 的价 值 观 也 逐 渐 屈 服 让 步 于 光 和精 力 投 向 外 部世 界 , 衷 于 迎 合 社 会 , 物 质 轻 精 神 、 权 势 轻 气 节 、 热 重 重
以 社 会 为 本 位 的价 值 观 , 高校 自觉 或 不 自 觉 地 强 化 了 教 育 的 工 具 性 功 能 和 重 方式 轻 思 想 、 外 形轻 内 涵 , 神 浮 躁 、 术 庸 俗 , 其 实 正 是 理 想 主 义 重 精 学 这
追求, 引导 他 们 去 追 求更 有 意 义 和 更 有 价 值 的 人 生 , 他 们 更 加 注 意 拓 宽 的 日 趋 多 元 化 , 行 文 化 在 年 轻 一代 尤 其 是 大 学 生 群 体 中 得 到 迅 速 流 行 和 使 流 胸襟、 涵养 气 质 , 升 人 生 境 界 , 而 在 精 神 层 面 引领 社 会 朝 前 发 展 。 提 进
高 等 教 育 承 担 着 培 养高 级 专 门 人 才 的 重 大 任 务 。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和 我 照市 场 规律 批 量 生产 的 , 中 满足 人 们 的 感 性 娱 乐 需 求 的 文 化 形 态 。 由 于 集
国高校 的社会主义性质 , 决定 了我们不仅 要培 养知识丰 富、 本领过硬 , 适应 大学 生是现代 媒体 的使 用和参 与的主体 , 青年人又具 有趋前、 好奇 、 新等 纳 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 专门人才和拔 尖创新人 才 , 更要 天性, 这个 庞大 的群体 已经成 为流行 文化的消费主体 。流 行文化对于 青年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信念执著 、 目标 远大、 品德优 良的社会 主义事 学生而 言是事 实上 的“ 主流文化” 。流行文化不仅改变着既有 的文化 内涵,
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含答案)中考议论文汇编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9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姜仲华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
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
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
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
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
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
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
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
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
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
”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
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18.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2分)19.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专题08 《诫子书》(典题精练)(解析版)

专题08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诫子书》『典题精练』一、(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诸葛亮集诫子书》)(二)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
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①,竟不入学。
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②,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释:①丁艰:旧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艰。
②受黜:受到罢免或遭到降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意.与日去/ 目似瞑,意.暇甚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乎/ 夫君子D.夫君子之行./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2.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这两封家书,劝勉对象有什么不同?作者信中强调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4.为了达到劝勉目的,两个文段的作者分别是怎样劝勉的?【答案】1.C2.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劝勉对象看,文段一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而文段二是曾国藩嘱咐弟弟的。
从内容看,都强调了进德、修业(或者说培养品德、学习)两方面内容。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深度好文)

⼈活到极致,⼀定是素与简(深度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的,与他⼈毫⽆关系。
素与简,不仅是⼀种⽣活⽅式,更是⼀种⼈⽣哲学。
美⼥技师按摩,24⼩时上门⼴告1李嘉诚戴的表,是西铁城表。
市价1000港元,他已戴了⼗⼏年。
他戴的眼镜,也⽤了⼗⼏年了,曾因度数增加换过镜⽚,但没换过镜框。
扎克伯格⽐李嘉诚还有钱,但在个⼈⽣活上⼗分⼩⽓。
⽆论是发布会、外出活动,还是演讲,展开剩余87%他永远都穿着最普通的T恤和⽜仔裤。
平时上班,开的是1.6万美元的本⽥。
出去旅⾏,最常去的就餐场所是麦当劳。
台塑集团王永庆⼀条⽑⼱⽤了27年,娃哈哈宗庆后⼀年消费不超过5万元,吉利李书福很少穿500元以上的⾐服,“世界船王”包⽟刚⼀张⽩纸分五次⽤。
⼈活到极致,就是如此,⼀定是素与简。
⼀个⼈越是炫耀什么,内⼼就越缺少什么。
内⼼真正富⾜的⼈,从不炫耀拥有的⼀切,他不告诉别⼈读过什么书,开过什么车,去过什么地⽅,有多少件⾐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他没有⾃卑感。
内⼼越是丰盈,⽣活越是素简。
21845年,美国学者梭罗,只带了⼀把斧头,到⽡尔登湖边建了⼀间⼩⽊屋,独居了2年零2个⽉,以验证⾃⼰所悟出的⼈⽣真谛:“⼀个⼈,只要满⾜了基本⽣活所需,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个⼈,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后,他写出了著名《⽡尔登湖》:“我们每⼀天努⼒忙碌、⽤⼒⽣活,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
⾯对不断膨胀的物欲,我们需要的是⼀颗能静下来的⼼。
多余的财富只能够购买多余的东西,⼈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
”多,即是少。
少,即是多。
3乔布斯家⾥,只有⼀张爱因斯坦照⽚,⼀盏tiffany桌灯,⼀把椅⼦和⼀张床。
他说:“我喜欢极简⽣活。
”他把这种极简,也带到了⼯作中。
1997年,他回到苹果公司。
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一」精神栖身于茅屋周国平①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
就说说那位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开枪自杀了。
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
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舞蹈的世界。
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②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
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
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
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
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
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③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上的自由。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
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

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
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
人生追求的三个层次是:物质、精神、灵魂。
物质是指人们常说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以及繁衍后代;精神是指被认可、被尊重、被赞美、成就感等心理需求;灵魂指超越了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诸如无我、使命感、宗教信仰等。
丰子恺先生在其导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所著《禅灯梦影》的序言中叙述李叔同先生出家缘由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
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那里头。
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有崇高的信仰了。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要探寻人生的究竟和追求社会的理想。
为此可以抛家舍业,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你追求的是哪一种层次呢?有的人是在不断地满足中逐步走上去的,有的则是直接就上去了。
所有的顶尖人物都是最终上到灵魂层次的人!他们找到了这一生的使命,找到了这一生发自灵魂热爱的东西!就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文题作为孔子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
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
但是《论语》中记载的颜回却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
同样,“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的庄子,他的日子也潦倒得很,但他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成为真正的“至人、神人、圣人”。
他们二人留给我们很多思考,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佳作展示忧乐寡淡间,精神幸福源孙嘉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贫困、不幸并未束缚颜回的精神,誉为七十二贤人之首,“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潦倒、寡淡也未拴住庄子的翅膀,身骑鲲,脚踏逍遥游,成为真正的“至人,神人,圣人”。
面对简陋寡淡现实生活,幸福来自精神。
鲁迅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也说:“真的幸福,敢于直面简陋寡淡的现实生活”,是杜甫,亲朋无一字,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在风雨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如果杜甫穿越至今,定会落下他浑浊的眼泪,莘莘学子坐在豪华房屋中学习,资源充足。
杜甫的幸福就是苍生太平,不惧自身环境困厄。
姜子牙直钩垂钓,在深山中过着清寡的生活,但他很幸福,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他的才华将得以施展,愿者上钩;诸葛亮卧龙在岗,躬耕于南阳,但他也很幸福,总有一天会有人礼贤下士,将战谋策略大展身手。
精神上有了目标,朝着目标奋斗向前,不管深居陋巷或是雍容华贵,幸福源自于此。
有人挖苦,有人讽刺,有人无视,有人轻蔑,孔子,那个在风雨中的男人是一根黑暗王国中的残烛,带着弟子回处奔波,在齐国,不及米饭煮熟,便捞起锅中湿米,向着下个国家前行,可谓是一群乞丐流浪于各国,物质上他虽不富有,但精神上他是巨人,以身作则贯彻杀身成仁,带领弟子,传播仁政,撒播温暖,我想,当他完成最后一本著作之后,走时一定是带着微笑离开,因为他内心是幸福的,这儒家思想将会随着历史沉淀而历久弥香,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对待感情越专一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对待感情越专一他们擅于处理自己内心的欲望,不把找备胎、和谁玩、玩过谁,这种肤浅的价值观当做得意的谈资。
他们更愿意跟某个人担起生活的风雨,这样可以把时间用来做正经的事。
所以,左顾右盼不代表你赢了,花哨是因为你层次太低。
欲望是人性,克制是教养,新欢旧爱迎来送往,你以为魅力难挡,实则廉价百搭,得陇望蜀、骑驴找马,令人生厌且鄙弃!忠诚和专一是基本的原则和底线,是三观正,有教养的人对感情的自我约束。
人最高级的炫耀,是一生拒绝过什么?拒绝过的东西里,藏着你不随波逐流的个性,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骄傲。
不管你从事什么,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是你的专业,二是你的人品;专业决定你的存在,人品决定你的人脉,最后就是你的坚持!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感情。
和灵魂有趣的人结交,要么和简单淳朴的人相处,如果没有,依然单枪匹马也无妨…很多读书读到博士的人,照样轻而易举被人骗,因为有文化并不一定有才华,有才华的人并不一定有智慧。
认知的本质是智慧,比才华高一个维度,而才华又比知识高一个维度。
想提高认知,有知识还不够,必须有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拥有自己的世界,才可以和别人分享各自的世界,而不是去对方的世界找寻自己的位置。
活了一把年纪才明白,这世上有很多我们都无能为力,比如:时光流逝,褪却的热情,真相残酷,人性冷漠…留不住的人和事没关系,尽力就好…再多付出满足不了薄情寡义的人。
日落晚风的尽头,你有的是自由!永远不要高估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的确,重要的人不需要通过时刻聊天来维持关系。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让自己的灵魂在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更纯净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是追求素与简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Neo愿你饱经世故,历尽沧桑,还能维持一颗单纯朴素的心。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是素与简来自洞见00:00 13:47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周周朗读音频曾经有人问哲学家梭罗:“你一生所追求的是什么?”他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写在了《瓦尔登湖》当中:“把一切不属于生命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所追求的越是素与简。
012018年1月23日,一场为期两周的人物纪念展在被网友称为“最温暖的图书馆”的杭州图书馆开幕。
展览的主角名叫韦思浩,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已经变得有些陌生,但是在三年前,他曾感动过万千网友,被称作“最美拾荒人”。
2018杭州图书馆展览陈列的韦思浩雕像2014年11月,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文章,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与此同时,一位在图书馆读书前先洗手的“拾荒老人”的照片,通过网络被大家疯狂转发。
但是,直到老人离开这个世界,大家才首次从新闻报道中获悉他的真实姓名
——韦思浩。
韦思浩在杭州图书馆阅读让人惊讶的是,韦老的真实身份并非什么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1958年,他毕业于当时的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东阳市万苍农中、浙江省医药学校、杭州市朝阳中学(现为夏衍中学)任教。
1999年退休,每月有5600元退休金。
既然如此,韦老怎么会成为大众眼中的“拾荒老人”呢?在他的女儿为其整理遗物的时候,隐藏在他背后的秘密,被一一揭开:一打捐资助学的证书;一堆受助学生的感谢信;一张生前手写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韦思浩的捐助证书韦思浩的遗体捐献登记表从上个世纪90年代每月的三四百元,到如今每月寄出三四千元,近二十年来,韦思浩化名“魏丁兆”,悄悄将绝大部分的收入捐给贫困学子,甚至还利用闲暇时间去“拾荒”,只为资助更多的孩子。
而他给自己留下的却是半生清贫:一间没有装修的宿舍,一张木板床,除了电灯,没有任何现代化的电器,所谓“家徒四壁”不过如此;唯一能显示他的“富有”的,只有一整个书架的图书。
惠特曼曾经说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财富的积累,而在于精神的追求和灵魂的宁馨。
”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闹市,但是韦老却仿佛一位隐士高人般,天然地屏蔽了大都会的浮华与喧嚣,他所要求的很简单,只有四个字:读书,行善。
《论语·雍也》中有一则“箪食瓢饮”的典故,孔子用颜回的故事教育弟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望着韦老身穿一件旧衣,手拿一根竹竿,肩上挂着两个布袋的背影,我们是不是也要赞叹一句“贤哉韦老”呢?林清玄在散文集《你心柔软,却有力量》中写道:“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人也是一样,愈是内在芬芳,愈是朴素单纯。
”一个人的内心越丰盈,他所追求的越是朴素自然。
022010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曾经带着他们共同组建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来到中国。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比尔·盖茨曾经说起过自己开启慈善之旅的初衷,并且提及到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查克总是喜欢说我们并不知晓一切,但是我知道,梅琳达(盖茨的妻子,基金会的发起人之一)和我在与他相处的时间里,从他身上学习了很深刻的一课。
”他口中的“查克”,全名查克·费尼,对于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他有一个外号在慈善圈鼎鼎大名——“衣衫褴褛的慈善家”。
查克·费尼白手起家,建立了全球性的商业帝国——环球免税集团,跻身世界顶级富豪圈。
但是,和集团日益增加的财富相比,他的个人资产却在飞速地缩减,平日的生活也是愈加的简朴:他经营着各类奢侈品,但是自己从不穿名牌衣服,眼镜破旧不堪,佩戴的手表也是从地摊上买来的;他没有自己的小汽车,外出通常都是乘坐公共汽车,手里拎的公文包是一个塑料袋;晚年的时候,他还卖掉了世界各处的豪宅,和妻子租住在一套普通的公寓
中;……那么他的那些巨额的财富都跑到哪里去了?他创立了拥有80亿美元的“大西洋慈善基金会”,并且让所有的员工和受捐助者签保密协议;他设立了“微笑行动”慈善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唇腭裂儿童免费手术;他还为控制非洲的瘟疫和疾病投入巨额资金……迄今为止,他已经捐出数十亿美金,剩下的财产也将在有生之年陆续捐出。
“人们过去曾问我,为什么我会如此快乐,其实答案很简单:我快乐是当我所做的事情能够帮助别人时候,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所做的不能帮助到别人。
”当查克·费尼在一次记者见面会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在场的很多人都沉默了。
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财富,而有些人只把财富当做实现人生追求的工具。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甘愿舍弃毕生的财富,追求那份简单和朴素的原因。
就像他的那句名言:“裹尸布没有口袋,天堂也不需要金钱。
”一个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就越能洞穿世间的繁杂,明白素与简的可贵。
0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现在,大家为了金钱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2017年10月,一座位于贵州花溪乡的奇幻城堡“夜郎谷”经由英国BBC的报道,引起海内外的一片惊叹。
与此同时,“夜郎谷”的“谷主”
宋培伦老人也随即成为了“网红”,由此揭开了他20多年来的一段传奇人生。
1996年,56岁的宋培伦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条件旅美归国,那时他已经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艺术家。
但是,回到故乡贵州,他发现了已经快要绝迹的夜郎古国文化,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夜郎艺术”的重塑中。
20年来,他带着花溪乡的几十个村民用最简单的石块、罐子,敲打出了一座梦幻般的人文景观,为子孙后代再现了那个只存在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神秘国度。
为此,他不惜散尽家财、露宿风餐。
家人的不解,外界的猜疑,甚至于“夜郎谷”外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都没有让他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宋培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说道:“我觉得自己像是《瓦尔登湖》的梭罗,远离现代文明,过着原始的生活。
因为喜欢这种在荒凉之境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别人觉得寡淡、无聊,我却满心欢喜,甘之如饴。
”后来,“夜郎谷”火了,有人拿着几百万上千万,甚至过亿的资金找他来投资,让他将夜郎谷改造成大型的旅游景区,他全都婉拒了。
有人称赞他是一个为了梦想绝不妥协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个脾气古怪的“倔老头”。
但是,宋培伦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做一个砌墙的老石匠。
他说他喜欢现在这种简单自在的生活,一辈子能够拥有一个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此生足矣。
居里夫人说过:“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
善的境地。
”一个人越是志存高远,越是愿意在纯粹简单之中,获取一种坚守的力量。
▽《庄子·天道》中有一句经典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大道至简,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越能明白生命的真谛,所追求的越是素与简。
愿你饱经世故,历尽沧桑,还能维持一颗单纯朴素的心。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