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翻译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这两座大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_翻译

《愚公移山》_翻译

译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谓“阴”…的人将要,快要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面对着苦于取消句子独立性阻塞曲折,绕远表判断语气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家人谋划,商量你们竭尽,用尽铲平指险峻的大山直就召集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纷纷竟,却,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土山如…何:把…怎么样哪里(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泥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儿子和孙子三个人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复姓寡妇遗孤,孤儿换牙蹦蹦跳跳季节变换才同返,返回老头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他们才回家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着劝阻愚公说:“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太,过分同慧,聪明凭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草加强反问语气长叹“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翻译(译文)

《愚公移山》翻译(译文)

《愚公移山》翻译(译文)【介绍】【发音】 yú gōng yí shān【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

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

王屋山绝顶海拔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

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

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

愚公移山原文及其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其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其翻译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下面是关于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著名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据传说,愚公是个非常勤劳的老人,但却住在一座山的脚下,山阻止了他的前进。

于是,他决定移山,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平坦的道路。

他从未想过这项工作会多么艰难,而且有时甚至无法完成。

然而,他不放弃,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成功了,打败了这座山。

下面是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译:原文:昔者,宋有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惡石山之高而妨其門戶,險阻之迫而扰上下之往來。

欲请谒大巨人,请移山倾倒,遂与二子,持牛耳者一,以为犁,持耒者一,以为杵,妻子来填溉,行至一半,遇石子,大如车,二人共推之,移动数寸,愚公击手笑曰:“吾以子之力,移此山之半也。

”巨人闻之,想孺悲也,自降将一峰,拓基而去。

愚公修行汲墨,入山穴中,曰:“此山不加吾力,无以成钜。

”于是拔攘夺红,崇山峻岭,离土为土,拨石为石,天杳地阴,岁月旋枕。

岂其神力助耶?置吾何言哉!翻译:很久以前,在宋朝有一位叫做愚公的老人,他已经年过九十,面对着一座高山而居。

那座山太高了,挡住了他的门户,太陡了,也妨碍了他的上下往来。

愚公想去拜见一个大巨人,请求把这座山移离。

于是,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出发,拿着牛耳朵做成犁,把耒子做成锄头,他的妻子来负责搬运土石,一开始,他们得到一半就遇到了一个像车子那么大的石头。

两个儿子一起推,石头移了几寸,愚公高兴地拍手笑道:“用你们的力量,我就可以把这座山的一半移动了。

”大巨人听到了这件事,想到愚公只是一个悲哀的老人,就把山削了一半,拓宽了道路,然后离开了。

愚公没放弃,他开始修建墙壁,挖掘洞穴,拔树挖草,用土腥一搬起来,移山倾计。

天空阴沉,大地阴暗,时间和岁月旋转,那座山已经不知不觉地变小了。

难道是神的力量帮助他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我该说什么呢?。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愚公移山》原文愚公移山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原文翻译愚公移山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下面我们来对这段文言文进行详细的翻译: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
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了了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
译文: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翼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eng):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e):阻塞
迂(ya):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指,直。

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

杂然,纷纷的样子。

许,赞同。

曾(ze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常与不连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魁(kui)。

丘:土堆。

置:安放。

目: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e):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be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

这里是用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ang):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e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

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

易,交换。

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反,通“返往返。

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o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通。

匮(kui):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

虽,即使。

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亡(wu)以应:没有话来回答。

亡,通“无”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其,愚公。

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o):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

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

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