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第5课(1)《秋兴八首(其一)》

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课文简析

4. [对应考点二]这首诗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提示] 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眼前的家家催刀尺、户户 捣衣声,抒发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
鉴赏诗歌的借景抒情手法 解读:所谓借景抒情就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通过描 写此景予以抒发。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中国古典诗歌中,借景抒情诗是最 为广泛的一类。因为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天 地山川、草木鸟兽无不是有情之物。所以,自古以来,文人 骚客偶有兴寄,都喜欢借眼前之景传达内心之情。
杜甫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 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 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 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 其中的第一首。
二、主旨领悟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深秋景色的描绘, 突出了阴森萧瑟、动乱不安的环境气氛,诗人忧国伤时的愤 懑抑郁、孤独寂寞之情跃然纸上。
三、行文脉络
1. [对应考点一]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也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首联用 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联系时代背景, 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 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 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 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么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 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 [对应考点一]颔联在营造意境氛围时一语双关,请 简要分析。 [提示]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 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 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高中语文文言文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作品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课件(共20张PPT)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情感的千回百折、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
节奏的徐疾相间、
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 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712-745)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759-770)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 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 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 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 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 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 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 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 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 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 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这个时期的创作, 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 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 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这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 期。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3 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1 秋兴八首(其一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
玉 其 露 一 凋 伤 枫 树 林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凋伤:使——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的重庆奉节。 萧森——萧瑟阴森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萧
创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 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
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等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 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情感。思想内容深刻,题材
严肃,感情悲慨壮大深厚。
• 顿挫:艺术形式。情感的波浪起伏、
节奏、音调、旋律的抑扬顿挫、跌宕起落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唐以前的乐府 民歌、文人诗、 以及唐以后文 人仿照它的体 式而写的诗歌, 统称为“古体 诗”。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
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 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鉴赏诗 歌的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 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 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 诗或今体诗。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 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 《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鉴赏指导:鉴赏诗的节奏、内容、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 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 二”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j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怎样把握诗歌的内容、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 穷的诗意空间。
• 阴沉萧森 • 萧杀凄凉 •黯淡萧条 •动荡不安 •凄凉清冷
第二、表达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 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 情感的语句。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 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 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 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 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 的情怀。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陈玉兰《寄夫》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 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 增添(客子)的愁绪。
天宝十四载11月,杜甫从长安 回奉先探望妻子的途中,安史之乱 爆发。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在诗中描写了那个大厦将 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 迷的生活;也写了一个生活和成长 在盛世中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现 实面前极度的愤懑和无可奈何;同 时更写了下层民众的艰难生活,揭 示出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的社 会本质。这首诗成为杜甫长安十年 生活的一个总结。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 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 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 危险,另外,唐朝与吐 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 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 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 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 感的语句。
望岳
25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五载,34岁的杜甫赴长安,次年考进士 (制举),因李林甫的原因,失利,沦落京城。
天宝九载,39岁的杜甫向张垍投赠诗信,向 皇帝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 宰相试文章。” 然而,仕途无获,过着“朝扣富 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天宝十载,40岁的杜甫拖家带口,搬到 了距离长安城二百四十里的奉先(陕西省的蒲城 县),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再次踏上了求 官之路。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从 八品下)。
• 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 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 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 。 • 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 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 击 。761年王维去世, 762年李白去世, 763 年房琯去世 …… • 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 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 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 与痛苦。 • 病逝于湘江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 慨。怎样理解这一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问题: 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 意何在?
•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 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 的羁旅伤感之情。 •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 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
杜甫诗三首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 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 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 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 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 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 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 都作于这个时期。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 时间、地点、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 )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 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问题:哪句诗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凋伤、萧森:败落景象,气氛阴 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 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 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 转徙他乡;联想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 衰败,何等哀伤。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哀感深 沉心境。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开始,这一年里,杜甫搬了四次家, 春天,洛阳——华州。七月,华州——秦州。十月,秦 州——同谷。十一月,同谷——成都,投奔好友高适和裴 冕。 杜甫草堂建立,生活刚刚安顿好。写《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的时候,是草堂建起来以后,在狂风中,美好的 田园,变成了破败的田园。仍以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 情怀来关怀世间 。
•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关心着处在飘荡和动乱 中的国家、朝廷,他依然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感 到万分的悲痛,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就丢下了他的 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的湘水 之上,也死在了送他离开四川的那条旧船上,很有 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 的洞庭湖,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 罗江。 • 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所经历的政治挫折 ,贫穷,饥饿,疾病,逃亡,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 和承受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与坎坷,才铸就 了杜甫那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那一篇篇 超越时空的动人诗篇,这才最终成就了他“诗圣” 的美誉。
“三吏” 、“三别”,象征着杜甫诗歌的创作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
乱中间,饱受苦难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 他的思想、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 当中,他所想、所写、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因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以及政治上不 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 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经秦州(甘肃天水 市)、同谷(甘肃成县)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小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 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 之感和家国之秋。
杜甫的情怀
成都杜甫草堂
• 唐代宗的广德元年(763)正月,安史叛军的首 领史朝义众叛亲离,自杀身亡,史朝义的死在很 大程度上标志着安史之乱结束。 • 公元764年,朝廷下诏书任命严武担任剑南节度 使。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 外郎赐绯鱼袋 •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得了暴病死 去,四十岁不到。杜甫在四川失去了依靠,五月 份他买船南下,离开了成都,来到夔州,管理官 田,生活比较富足、安定。然而,政治与生活上 的因素,大历三年(768)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 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57岁,已是暮年,虽然 年老体衰,而且百病缠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 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仍打算回到长安 能够有所作为。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行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 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做左拾遗(谏议之官)。但任职半个月,由于忠言 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疏远(放长 假)。杜甫渐渐感觉到了唐肃宗对自己的冷淡,这 一时期杜甫的诗中开始表露出对自己这种尴尬处境 的不满和忧虑,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诗人的浪漫,书生的意气,让杜甫的为官道路经历 了太多的苦难与挫折。 8月,杜甫从凤翔启程往北去,到鄜州羌村看 望家小。其间,《羌村三首》和《北征》使杜甫向 着现实主义的诗圣又前进了一步,成为唐王朝在由 盛转衰之际的时代的代言人。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相贴。
•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 潮的翻卷不息; • 阴云接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 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 忧民的愁绪。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 感情,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 了诗人和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 以及心中翻腾起伏的忧思和郁勃不平之气。
抓题目
• 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 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知交零落,壮 志难酬,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 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不免触景生 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 《秋兴》,即因秋感发诗兴(触景生情),共有 八首,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 思,“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为全 诗序曲,统帅后面七篇。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回奉先县探亲,随着大流 逃难,狼狈不堪,最后把家人安置在鄜fū州(陕 西省富县),独自往北投奔肃宗,中途被安史叛 军俘获,押到长安,一关就是整整一年。杜甫不 止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 也是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他用诗歌记录 下了贼寇控制下的长安破败的景象和种种人间惨 状。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还没 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唐肃宗首先关心的是却是如何清 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唐玄宗 被软禁在了太极深宫内,那些被认为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 大臣,受到了疏远或罢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贬房琯为邠bīn州刺史, 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对志向高远的杜甫而言,这是一 次全面的打击和失败。 乾元二年(759),洛阳及附近地区陷入战乱,杜甫 以诗的形式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即: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 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 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早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 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而且年轻时身体健壮, “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 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生活在一个具有诗书传 统的仕宦家庭,逐步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远大理想。二十岁时,走出家乡,开始了 边漫游,边寻找政治机会的新生活。天宝三载, 33岁的杜甫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 人结伴游于梁宋。 这一时期的杜甫开朗、豪放、浪漫,对前途 充满理想,真是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