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语文版八上

第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语文版八上
第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语文版八上

第课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语文版八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14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一.语言积累

1.填空

《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中.举()作揖.()商酌.()拙.病()相.公()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才去不到两个时候

....。()

(2)你没奈何,权变

..一权变。()

(3)宗师说我火候

..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

(4)父子见教

..的是。()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屠户把银子(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伸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收缩

放)了回去,往腰里(揣塞放)------

5.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提示,填写成语。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___________(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2)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___________(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

(3)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__________(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6.“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你知道下列称谓是怎样的一种称呼

(1)阁下:__________ (2)足下:___________

(3)愚:____________ (4)生: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

(2)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

(3)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里,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8.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

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二.阅读感悟

(一)完成下面关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类表现的表格填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胡屠户的性格特征:

(二)通过填写下面的文段完成对范进人物性格的分析及文章中心的概括本文通过范进中举(试着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其心情前后变化)及中举前后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②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③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④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

在塘里,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一身的水。⑤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

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1.文中空缺处,依次应填的一组词是哪几个词这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场面

2.. 选段通过多种描写,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请写出关键的词语:

⑴语言: ⑵动作: ⑶外形:

3. “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4. 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语句。

⑴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情景的是:

⑵烘托范进疯走狂奔的是:

参考答案

一.语言积累:5. (1) 狗血喷头;(2)不三不四 ;(3)不省人事;6. (1)敬辞,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2)对朋友的敬称。(多用于书信);(3)用于自称的谦辞词。;(4)旧时称读书人或晚辈。7. (1)比喻(2)夸张(3)对比,比喻。(4)反复,夸张。8.例: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荫,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2分,每句1分,修辞手法不作要求,其他符合要求即可。)

二.阅读感悟:

(一)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

(二)喜极而疯;生活遭遇;科举制度

(三)1.踹、挣、淋淋漓漓;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2. 语言:噫!好了!我中了!动作:拍、笑、叫;外形:头发都跌散了,两手带泥,一身的水.3. 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4. ⑴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⑵众人拉他不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干预(yù)贴切(qiē)前沿(yán) B. 膏药(ɡāo)剥削(bō)堕落(duò) C. 狡辩(jiǎo)扶植(zhí)阻碍(ài) D. 枯燥(zào)权威(quán)趋势(q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光辉点范不乏先例流里流气强词夺理 B. 论资排辈不以为然学术权威风险投资 C. 招摇撞骗狗皮高药多多益善马马虎虎 D. 豁然开朗跌打滚爬激光照排难已估量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 傅雷曾坐在桌前对着家书流泪,龙应台更是在给儿子写信时潸然泪下。 C. “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乘公交、骑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正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 不要以为“亲情作业”举足轻重,孩子与父母交流越多,心就贴得越紧。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第二个抉择,是l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B. 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 C. 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D.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 5.下列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 ②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 ③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 ④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 ⑤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A. ②⑤④①③ B. ②④①③⑤ C. ⑤②④①③ D. ②④①⑤③ 二、填空题 6.《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原题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在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________”。 7.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原指带兵越多越能打胜仗,后泛指越多越好。________ ②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________ ③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________ ④形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凶险且后果未卜,后引申为处在有争议的是非之地。________ ⑤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也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________

范进中举人教版九年级上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梳理故事情节,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3、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以对比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探究: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和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由人生四大幸事导入) 二、作家、作品: 1、吴敬梓和《儒林外史》(见幻灯片)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老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在家优哉游哉。这个人就是吴敬梓。他出生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有人评价说“文章大好人大怪”。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原本55回,现通行刻本是56回,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 2、关于科举制度:(见幻灯片)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三、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积累字词(见读读写写) 2、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人物、事件;100字内。 3、浏览课文,小说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列出提纲。 (一)(1——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二)(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精选】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word教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中国石拱桥》教案 (4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把握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划分段落层次,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 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这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 --"石"材(的) --"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 "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3)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4)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3、常用的说明顺序:A 、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总体—部分(一般用于说明相 对静止的事物) B 、时间顺序:以时 间先后作为说明的 顺序,用于说明事 物的发展变化。C 、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整体——部分原因—结果特点—用途主要—次要概括—具体现象—本质 4、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 性的异同,把事物分 成若干类,然后依照 类别,逐一说明。分 类 别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下 定 义 作用 定义说明 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17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 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 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说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2.搜集材料和展讲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范进中举》练习 语文版

第14课《范进中举》 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星宿.()作揖.()腆.着()带挈.()桑梓.()解析:这几个字都是易读错的字,既有多音字,也有形近字,注意认真辨形后再注音。 答案:xiù yī tiǎn qiè zǐ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商酌懊恼绌病千恩万谢 B.斋公拜见带挈不醒人事 C.醉熏熏衣襟阎王恳求谅解 D.轩敞踱步两锭今非昔比 解析:A项,“绌”应为“拙”;B项,“醒”应为“省”;C项,“熏”应为“醺”。 答案:D 3.结合文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 (2)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 ..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3)果然天上“文曲星 ...”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4)屠户被众人局不过 ...,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拾……起走上集去。 (5)范进唯唯连声 ....,叫浑家把肠子煮了。 解析:古典白话中的一些词语与今义不同,注意积累。 参考答案:(1)丢脸的家伙。 (2)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占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3)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就是“文曲星”下凡。 (4)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5)连连答应。 4.判断正误,“√”表示对,“×”表示错。 (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罪恶为中心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范进中举》节选自该书的第三回。()

(2)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粗暴庸俗的人;张乡绅则是一个结党营私的人。() (3)作者为了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胡屠户、张乡绅等对范进态度的变化,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解析:(1)涉及文学常识,(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案:(1)√ (2)√ (3)√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乙)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5.(甲)、(乙)两段文字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主要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准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顺序巧妙有序,采用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顺序;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预习提示】 1.搜集桥的图片,总结各种桥的共同特点。 2.在文中标注生字词。 【教学过程】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课下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桥的图片和知识,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图片或者你总结的桥的特点? 2-3位同学回答。 同学们预习很充分,都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桥梁的世界,体会中国桥梁之美。 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一)初读: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且在文中标注出生字词。 明确:雄跨记载桥墩推崇序幕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惟妙惟肖独一无二 找同学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全班同学齐读生字词。 (二)再读:默读文章,在课本中勾画出包含以上生字词的语句。 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在PPT中出示,请同学来读句子,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与理解。 明确: 1.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每两个石拱之间有两个桥墩 3.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4.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 5.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精读课文,提取信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B.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2 .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词“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中的两个“梦”词性相同。 B.“思想”、“榜样”、“精神”、“兴趣”都是名词。 C.《藤野先生》中“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属于褒义贬用。 D.短语“创建文明城市”和“打造文化高地”的结构相同。 3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沉淀diàn百花绽放dìng挑衅tiāo挑拨离间tiǎo B.舔食tiǎn舐犊情深tiǎn鞭炮pào如法炮制páo C.痴心chī吹毛求疵cī星宿sù住了一宿xiǔ D.骸骨hái骇人听闻hài新鲜xiān鲜为人知xiǎn 4 .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澎湃沥尽心血深误痛绝浩浩荡荡 B.榜样大庭广众颠沛流离悔人不倦

C.祈祷以身作则悲天悯人忍俊不禁 D.烦躁精疲力揭语无轮次小心翼翼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通天河岩画 岩画,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凿刻、磨制或描绘在露天岩石、石壁、洞壁上的各种图形。中国乃是世界上几个岩画资源大国之一,《水经注》等古文献中便有对岩画的记载。2015-2019年,在青海玉树境内又先后发现了大量岩画,有近30个岩画群,500多组岩画,约2500个单体图像,并仍在不断的发现中。其发现量之大,内容之精彩,被誉为近几十年来中国最重大的岩画发现之一。学者们赞评:“玉树岩画的发现弥补了青藏高原岩画的重要缺环”。 这个绵延了数百公里的岩画基本沿着通天河及其支流分布,故也被称作“通天河岩画”。通天河岩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且恰好沿着通天河的上、中、下游分布。描述了狩猎、畜牧、战争、农耕、信仰等,内容十分丰富。 如果把一幅幅岩画看作一枚枚古老的“书简”,河流就像是穿简的绳子。沿着通天河分布的庞大岩画群,恰如一部巨著的“上、中、下”三卷。根据断代分析,时间跨度为距今约3500年到2000年之间。这部长卷,足足写了一两千年的时间! 上游即通天河早期岩画,多在曲麻莱境内,地貌多草甸缓坡。多使用拙朴的通体敲凿法,即用尖状工具在岩石上垂直击打,密密麻麻无数凹点连成片,构成如同剪影般的图像,约有1000个单体图像,距今3500-3000年。 到了中游,从德曲汇入通天河开始,逐渐过渡到山石峡谷地带,从这里开始,线刻手法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个时期,岩画开始出现明显的装饰性和华丽的涡纹,尤其牛和鹿的造型非常优美。距今约3000-2500年。 下游即晚期岩画,距今2500-2000年。地貌以险峻的高山峡谷为主,装饰性强的雕凿手法渐渐淡化,转化为朴素写实的线刻法。这个地带较长,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除了常见的动物、人物形象外,还出现了一些塔、六芒星、万字符等符号。 岩画的风格、手法为何会变迁?是否暗示了高原先民时代和命运的流变?变化是出于外来冲击,还是内部思维意识的不断迭代?这些疑问很难得到确凿的回答。但基本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岩画描绘了数千年前通天河畔的先民生活。 通天河岩画的大发现,除了讲述玉树高原的故事,还有另一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是岩画的聚宝盆。在此之前,西藏阿里、藏南定日、藏北文部及藏东南八宿、青海柴达木及青海湖都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优秀教案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教材分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王选一生重要的抉择和贡献。 2.梳理演讲的思路,体会事例在演讲中的作用。 3.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思路,感知演讲者的精神品质。 2.品析演讲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主旨,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抉择的重要意义。 2.难点:体会演讲者的演讲特色,感受演讲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4年,方正集团总资产1521亿元,总收入748亿元,净资产483亿元。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知识小窗 1.了解文体。 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2.背景知识介绍。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3.了解作者 王选(1937.2.5-2006.2.13),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范进中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 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3.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一次在贡院撞号饭,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替他捐了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他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一个考了二十多次的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周进顿生怜悯,为其填了个第一名,这个老童生便是范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进中举》。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年

幼聪明,才识过人,不善于治理家业,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代表作《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带挈(qiè)体统(tǒng)劈手(pī) 醉醺醺(xūn) 商酌(zhuó) 尖酸(suān) 攀谈(pān) 桑梓(zǐ) 簇拥(cù) 侥幸(jiǎo) 权变(quán) 轩敞(xuān) 4.词语解释 带挈:挈带。文中指提携,意思是“让人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含答案解析)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 诚( ) 恭.顺( ) 蠕. 动( ) 懈怠.( ) 敦. 实( ) 吁????? (气喘吁吁) (吁求) 煞? ???? (煞风景) (煞费苦心)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 án( )卧 端xiánɡ( ) ?????帐pen ɡ( )pénɡ( )勃 ? ????瓦lì( )闪shuò( )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 .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 .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单元 第15课《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作者:茅盾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赏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手法和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理解,学习象征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本文写于1941年3月,《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因此写下了本文。 (二)、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阅读第二、三两段,思考下列问题:找出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 见到黄土高原时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的情绪变化。 3、阅读第五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4、反复朗读文章第七段后半部分,思考: (1)这一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 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 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 围的人们也被弄得手忙脚乱。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 情冷暖的好戏。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 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 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 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板书课题)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 è)作揖.(yī)兀.自(wù) 带挈.(qiè)绾.了(w ǎn) 相.公(xi àng) 细丝锭.子(dìng) 醉醺.醺(x ūn) 腆.着肚子 (ti ǎn) 啐.在脸上(cu ì)星宿 .(xi 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 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 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 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 恶劣的社会风气。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5.背景链接 本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是一个广东的老童生,从20 岁开始应考,考了20 多次,可谓屡试屡败,但他屡败屡试,终于在54 岁那年得到学官周进的赏识,考中了秀才,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 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页/共1页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