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册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合集下载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确定主题
围绕“生命力”这一主题,可以 探讨生命的坚韧、顽强、希望等
方面。
寻找灵感
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寻找灵感 ,如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动物
求生、人类面对困境等。
自由创作
在明确主题和找到灵感后,进行 自由创作。可以运用各种写作手 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
悟。
06
CHAPTER
课堂总结与回顾
关键知识点回顾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
“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 疤。”: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生命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抗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 的敬畏和赞美。
“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 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这句话通过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 了生命的坚韧和不易,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林希,是一位当代作家,其 作品以描写自然和生命为主题,风格 独特,语言生动。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ຫໍສະໝຸ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 并运用描绘生命力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与伟大,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态度。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01
学生能够准确回顾并理解课堂所学的关键知识点,如生命的坚
韧与顽强、自然环境对生命的影响等。
文学鉴赏能力提升
02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
力得到了提升。
思考与表达能力进步
03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得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拼搏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3.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生命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石缝间生命的美丽和坚韧。

(2)学生分享自己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和体会。

5.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我眼中的石缝间生命”。

(2)学生进行写作,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3)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 - 写作指导】【篇一】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石缝间的生命石缝间的生命林希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

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

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

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

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2本文状物描写中情不自禁地为石缝间的生命现象而感动,许多抒情文句已超越了对这三种生命的感叹,试找出来读读。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

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3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这几段是作者的集中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石缝中的生命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会通过朗读和细节描写来感受文章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课件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石缝中生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注意到石缝中的生命?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石缝间的生命》。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细节描写。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4.4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的体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作业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品展示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石缝中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理解、生字词学习、朗读表达等。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5. 提炼中心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读后感写作: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坚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初一的学生正好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

语文教师应利用教学契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或许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

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

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

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

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提问:这段乐曲是谁的作品,什么题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顾泠沅的情意原理,用学生较熟悉的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学生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往往会与生命的思考联系起来,为下面的课文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读一读
倔强jué jiàng 采撷xié吮吸shǔn 扼制è茁壮zhu ó狭隘ài
贫瘠jí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ŏ逊色xùn 犀利x
ī期期艾艾ài ài
(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注音、朗读,掌握以上词语,重在积累)
(三)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音,读出语调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朗读时,以轻音乐陪衬,营造一种好的氛围)
2、个别学生朗读。

3、学生点评。

(这样的设计,通过朗读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大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音乐能陶冶学生,对学生进行美感的熏陶,又让学生点评,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感知初通:想一想
1、石缝间的生命指的是什么?它们如何在石缝间生长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

2、你最欣赏哪一种石缝间的生命?为什么?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
(五)融会贯通:议一议
1、石缝间不同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
2、亲爱的孩子们,当你面对困境时,你们会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

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六)各抒已见:说一说
1、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
2、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说说你所了解的值得我们赞美的石缝间的生命。

3、如果环境注定你不能成为参天大树,那么你怎样面对你的生命?
(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深化中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时的拼搏精神)
(七)学以致用:写一写
以“我赞美石缝间的生命”或“我愿做石缝间的生命”为开头,写几句话,交流一下。

(用写的方式来真善美学生写作的语感,净化他们的心灵)
(八)加深印象:读一读
课件出示五句名人名言:
1、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除外。

——雨果
2、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3、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5、英雄也是人,只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更能表现出勇敢和韧性。

——爱迪生(用生动的名人名言再次对学生进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熏陶)
(九)作业:
根据你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谈谈你从中所感受到的启示,写一篇随笔,字数500字左右。

(运用反馈原理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要具有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从中有所感悟,写成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