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合集下载

明清道教与民间宗教2

明清道教与民间宗教2

2022/3/22
32
(二)八卦教与道教
2022/3/22
33
八卦教是清康熙年间由山东单县人刘佐臣 创立,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教派之一。 八卦教又名五荤道、收元教、清水教、天理教 等多个教名,体系庞大,教义复杂。该教通过 宣扬修炼其内丹功法可长生成仙,吸引信徒, 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下层民众中 广泛传播。
2022/3/22
18
3、罗教
罗教又名罗道教、无为教,是活跃于明清 两代的重要民间教派。明代正德年间,由山东 莱州人罗梦鸿所创,其被后世门徒奉为“罗 祖”。该教主张融合三教,倡导禅宗顿悟说, “见性明心,即可成佛。”罗教反对诵经拜神 像,主张清静无为,一心修道,吃斋行善,不 拘在家出家皆可悟道成真。
第五序:采取天地,以收药物
第六序:凝神气穴,以媾阳丹
第七序:脱离生死,以身天地
第八序:超出天地,以身太虚
第九序:虚空粉碎,以证极则
(《林子全集》元集四册《九序
功》)
31
这一过程也正是道教内丹理论所描 述的三个阶段:炼精化气(九序功第 一——三序),炼气化神(第四——六 序)、炼神还虚(第七一九序)。
25
三一教又名三教、夏教,明万历年 间福建莆田人林兆恩创立。这是一支由 倡导“三教合一”为宗旨的学术团体演 化而成的宗教组织。三一教与道教的密 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2022/3/22
26
2、道本体论的影响
深受阳明心学影响的林兆恩试图以 儒教为主体,以心学理论改造道、释二 教的宗教观,最终构建“即心是夏”、 “以夏为宗”的三一教理论体系。何为 “夏”? 林兆恩解释说:
2022/3/22
27
夏也者,大也,而太极在其中矣。太极而 阴阳也,阴阳统于夏,阴阳而五行也。五行统 于夏。退藏于密,即儒之夏;谷神不死,即道 之夏;如是降伏,即释之夏。光明藏者,夏也。 活泼泼地者,夏也。玄关窍者,夏也。呼吸根 者,夏也。乐处者,夏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者, 夏也。—贯者,夏也;而得一归一者,亦夏也。 执中者,夏也;而守中空者,亦夏也。(《三 教正宗统论》卷三《原教·说夏上》)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间信仰和习俗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道教在民间信仰方面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

一、道教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道教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拜神、祈福、寻仙等内容,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融合多元元素:道教民间信仰汇集了多元的宗教元素,融合了儒家、佛教、民间信仰等各种宗教观念。

这使得道教民间信仰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 强调神明崇拜: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是核心。

人们希望通过祈求神明的保佑来得到好运和幸福的生活。

3. 崇尚自然和谐:道教民间信仰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们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修习道教的方法,以此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二、道教民间信仰的习俗道教民间信仰产生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这些习俗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被人们积极参与。

1. 庙会:庙会是道教民间信仰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每到正月十五、七月初七等传统节日,各地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穿着盛装前往庙宇,参拜神明,同时观看各种民间表演和赏花灯。

2.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道教民间信仰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习俗,通常出现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人们会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文化英雄屈原,并希望能驱逐瘟疫和恶鬼。

3. 点香拜佛:在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会在庙宇或是家中设立香案,点燃香火,虔诚地祈祷神明的保佑。

这是一种表达虔诚心意和寻求庇佑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方式之一。

4. 丰年祭祀:丰年祭祀是道教民间信仰中重要的农事习俗。

在农民丰收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顺利,同时感谢丰收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5. 护驾仪式: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在开车、装修房屋、出行等重要场合,会选择进行护驾仪式。

通过祭拜神明和燃香等方式,希望能够避免灾祸,平安顺利。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教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的习俗,连接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民间信仰与道教的渊源关系

民间信仰与道教的渊源关系

民间信仰与道教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信仰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信仰形态多样,有祭祀习俗、巫术、神仙、龙虎风水等,其中道教信仰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和中国的民间信仰渊源关系紧密。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民间信仰与道教的渊源关系。

一、历史背景下的道教与民间信仰中国自古就有大量的民间信仰,其中包括了道教的渊源,也就是说,在没有官方道教之前,民间信仰的某些形式可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了。

尤其是在道家的诸多主张中,更多的是与日常生活、人生哲学以及自然界阴阳的关系相关。

因此,可以说,一些民间信仰与道家的所谓“神灵”或“仙人”有些相似之处。

在道教历史的早期,有很多道士往往在这一类信仰之中,过着自己的生活,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来理解这些形式。

这些道士将这些信仰(比如鬼神崇拜或者祭祀)进行了改良和发展,并将其整合为一种新的神学,即道教。

随着文化的发展,道教逐渐成为了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道教开始与众多民间信仰交融,小道教组织进入广大民众视野,且小道教组织与民间信仰关系甚密。

修真、求道、祈福、求healing 、除病等神学行为开始普及,并在民间信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民间信仰和道教在历史背景下,共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有所提高后,这两者之间的渊源才得到了重视和探讨。

二、文化交流中的道教与民间信仰在中国古代,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常见的,这种交流往往会导致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道教不仅与中国内陆不同地区的民间信仰有比较明显的渊源关系,还与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进行了很多的交流。

例如,唐代的时候,日本的仙道文化、韩国的山川信仰以及波斯的神秘主义信仰等文化,在中国传了进来,并对道教及其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道教的民间信仰

传统道教的民间信仰

思想潮IXIANGCHAO S 78 Jul. 2016 July道教根据中国固有文化而创设,对我国历朝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至今道教影响的痕迹仍显现在我们生活中。

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教义深厚。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有着深厚的渊源。

了解传统道教及其民间信仰,有利于更好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社会。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道教,是中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直至今天,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仍可见到道教影响的痕迹。

一、道教的历史道教是古代巫术和战国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与老子道家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宗教。

前身是黄老道,早期为民间宗教性质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公元前二百余年汉至三国期间,道教学术思想开始孕育,神仙方术思想兴起。

公元一百余年魏晋时期,神仙方术与道教思想合流,道教建立。

公元二百年南北朝时期,佛教输入催生了汉民族的文化自觉,欲建立自己的宗教以抗拒外来文化思想,是道教成长阶段。

公元六百年间唐代,道教成为为国教,进入扩张时期。

公元九百年开始的宋、元、明、清时期,是道教演变时期,宋、辽、西夏、金、元各政权对道教都实行了崇奉扶植的政策。

明初对道教崇奉利用,且制定了完善的道教管理制度。

清政府对道教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西学传入使道教受到冲击。

二十世纪之后,道教实已衰落,但其民间影响大大扩展,道教日益世俗化和民众化。

了解道教的历史渊源及其教义,有助于了解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二、道教的教义及神仙谱系道教意指“道”的教化和信奉“道”,企图通过个人修炼而成仙得道。

以“道”名教,把“道”作为信仰的根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是产生和支配天地万物的造物主,是至高无上、具有神秘力量的人格化的神,是最值得崇敬的,这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是道教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一切教理教义、修炼方术皆源于此。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摘要:中国民间信仰由来已久。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的主体、内涵、作用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但唯一不变的,是民间信仰的功能性作用。

因为这既是民间信仰的特点,更是其存在的基础。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民间信仰也随之质变。

由原来的宗教神学倾向,日益朝着世俗化趋势的方向发展。

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仅是科学潮流、教育革命以及政府导向,更是由于民间信仰本身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中国民间信仰功能性世俗引言民间信仰到底应该被贴上何种标签,历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而之所以众说纷纭,很大程度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虽然至关重要,但它却很容易被儒家在思想领域的主导支配地位所模糊,进而导致宗教本身也未能作为一种制度或是传统而独立存在。

因此,长久以来大家对其莫衷一是。

但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民间信仰之学科性探索始于西方人类学与社会学”[1]。

首先是荷兰人类学家高延,之后是法国汉学家葛兰言,他们同样都运用了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民间信仰。

不同于前者高屋建瓴的宏观考察,本文将根据相关文本文献的分析,来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趋势。

中国民间信仰的产生民间信仰是根据中国传统社会关于神学宇宙观之特点而产生的。

在西方,由于基督教的一枝独秀以及其在思想、教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神学或世俗领域内的支配地位,使得民间信仰缺失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而在中国,多神论的宇宙观首先就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发展的温床。

也就是说,中国宗教拥有高度兼容并蓄的特性,并且在民众的宗教生活中,主导民众意识的是民间信仰所具有的道德和神圣的功能,而非宗教信仰境界的描述。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愿到不同的庙里敬拜不同的神灵;有些时候,甚至连庙里的和尚都说不出摆放在大殿里所供奉神像的名字;而且,当学者们纠缠于某一个神灵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一个神学系统或宗教派别时,却发现同样的问题在百姓信徒中毫不存在,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宗教多元,既有本土的道教和儒教,也有外来的佛教和伊斯兰教,而与宗教相对应的就是世俗,即日常生活中的事务。

在古代中国,宗教与世俗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方面的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道教、儒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四个方面分析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

道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道教是中国原始的宗教之一,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道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道教为一些世俗事物提供了一些信仰和指导,比如在道教中所强调的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平衡等,这些都对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帮助。

另一方面,世俗活动也常常与道教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古代的道教寺院中会举辟谷、修炼等道教仪式,这些活动是与世俗事务密切相关的。

因此,道教与世俗关系的重点不在于它们彼此的对立,而在于相互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儒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儒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宗教。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儒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比道教更加密切,并且更加趋于世俗化。

在儒家的思想中,人的生活需要按照原则、规范和制度来管理,以便使社会保持秩序和和谐。

因此,许多儒家的思想在世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礼仪、道德、官制、法律等。

另外,儒教的精神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应用。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儒教是整个文化系统的基础和主导力,是稳定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佛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比道教和儒教要晚,但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佛教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

佛教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倡导了生命的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艺术美学等方面。

同时,佛教的很多实践,例如冥想、禅修等,同样对世俗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由于佛教强调世俗和出世的分别,它与世俗之间的关系总是比其他宗教更为独特一些。

道教文化与民间习俗

道教文化与民间习俗

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 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庙会起源于寺 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 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 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 动,所以叫“会”。庙会是中国民间 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 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 息息相关。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 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 问吉凶等活动。
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 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 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 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 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 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随着岁月流逝 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 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 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 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 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 道城隍、土地、灶君等。总之, 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 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 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 也起到重要作用。
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 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 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 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 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 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祛病消灾: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 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 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 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近代民间仍 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 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 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 “打绕棺”、“接煞”等习俗。

正统道教与民间道教的差异-以马大仙为例

正统道教与民间道教的差异-以马大仙为例

正统道教与民间道教的差异-以马大仙为例*导读:道教信仰的对象是神仙。

范恩君指出,神和仙的含义是不同的,神是指神道教信仰的对象是神仙。

范恩君指出,神和仙的含义是不同的,神是指神祗,包括天神、地袱、地府神灵、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 其中天神、地祗、地府神灵、人体之神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 按《抱朴子》的说法, 是属于神异类, 非可学也。

而人鬼之神则是有功于民者死而祀为神。

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真实际是经过修炼而成的具有优异功行的杰出人物。

神、仙的区别,质言之,由天而人的是神(人鬼之神例外), 由人而天的谓仙。

神与仙可以同兼。

笔者进一步指出,道教神仙谱系已有神灵的加工和新神的创造,遵循共同的教理依据道和气,以及共同的基本原则化。

高神之下的众神仙,分别按其位次的高低,拥有相应的道性。

总的说来,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神与仙往往连用,二者有联系,但也有差别。

仙有敕封便成为神,神未受封前不一定是仙,受封后也不一定可转变为仙。

神失去了官职就不再是神。

神有职位、职权与职责,虽受供养却不自由。

仙无职位、职权与职责,没有供奉,但自由自在。

仙是道教的精神品味、价值标准和终极追求。

道教本为民间信仰,后转化为官方化的制度性宗教,清末再次成为民间宗教。

即使是在北魏至清末期间的制度化宗教时期,道教在社会上层的存在形态与社会下层的存在形态,显然也有明显的差异。

这样,可以推测,以官修《道藏》为代表的正统道教与在民间存在的道教,在很多方面必定有差别。

事实上也是如此。

这里,我们以源自唐代,号称中国南方三大女神之一的马仙信仰为例,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其一,关于成仙的标准。

正统道教的终极信仰目标是仙,其内涵是道,所以,仙是道的实体化、人格化形态。

所以,道教的终极信仰便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

长生以不死为前提,长生方能成仙,得道以成仙为前提。

这样,对仙的认定是以客观的、实证性的、可以验证的不死、长生为标准。

而在民间道教看来,有异能者便可称为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跟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这个词本是出自于基督教会,当时教会把一部分属于教会控制的领土与权力转让给地方的世俗统治者,由是人们把这个领土与权力的变化,称之为世俗化。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世俗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不再是仅是指向领土与权力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指向宗教里面所出现的相对与世俗社会现象靠拢或所发生的有世俗内容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要与社会发生调适,否则宗教就不可能流传下来。

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与社会调适程度高的宗教最后都流传下来,反之则在历史进程中最终衰落了。

所以凡是属于与社会相适应的那部分内容,无疑就是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宗教世俗化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伴随着宗教与人类社会互动,与人类社会一道前进。

在中国,道教通过对民众宗教意识、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等方面施加影响,强化对现世人生的注重,并在不断发展历程中强化家庭化、伦理的倾向,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以鬼神信仰和巫觋方术与佛教相结合,渗透于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世俗道教。

世俗道教,以它显明的人间性,在许多方面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补充:斋醮祈禳,念咒画符,占卜扶箕,祈雨止风,相宅择墓等等道术流行于民间,满足了一般民众出于低等动机的福祸长生的愿望。

道教在民间大行鄙俗的方术巫仪,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众固有的迷信心理和低级宗教情绪:削弱了理性精神在民间的影响。

它大肆宣扬发财、富贵,一人得道,泽及家人等等。

这样使世俗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大吸引力。

在民众生活中,道教的祭鬼等活动并不罕见,求签问卦更属平常;从无处不在的鬼神仙长,无时不灵的法术符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
行的祭拜占卜中,普遍民众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

同时道教的医药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羽化登仙等神话,包含了民众的生存欲望,道教的气功、武术、养身健生之道同样深受民众共爱。

它打出的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的旗号顺应了人的生存本能,享受欲望和精神满足的需要。

这样,世俗道教内化为民众的一种情感态度,深刻地渗进中国人的血肉,塑造了中国国民性的方方面面,正有感于此,鲁迅才说“中国根祗全在道教”。

世俗道教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通常是经由代代相传的传统经验和各种各样的仪式法事书册宣传渗透的。

前一个方面很明显——在一个相对封闭与安定的乡土社会中的人,从小就会看到听到种种风俗习惯,生活样式,处事规则,也会理解接受种种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人生信条,这是传统的延续,也是经验的传递;而后者则导致主动的参与和明确的信仰。

大体而言,道教对中国民间发生影响的具体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道观为中心举行的道教节令庆典,这是每年都要举行而且不止一次的活动,它一般不受外在功利因素的影响,也没有具体功利性目的,常常是将祭祀、娱乐、休息与商业活动合而为一的,如十二月二十四为灶神生日所开展的庆祝活动,北京白云观正月的神仙大会,武当山的法会、南岳衡山九月初九的寿文化节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信仰者可以领略到神灵的威严,体验到道教的经验,特别是在诵读经文与戒律时更可以在道教仪式中接受各种宗教伦理信条。

第二为在民间为具体事物临时举行的法事。

这是道士应人之邀请而举行的活动,一般来说,都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如为死者祈福消灾的祭炼仪式,为避旱涝而举行的求雨仪式,为病人而设立的驱鬼仪式,此外还包括各种小法事,如安葬、建宅、求签、祈子等等,这些活动往往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以进行,道士用符箓、禁咒、法器加上各种经文戒条为民间百姓达到某种实际的直接的目的而举行活动,民间百姓则在这类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安慰或平衡,在这些法事中民间百姓也同样接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支持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的信念。

道教影响民众最重要的方式是大量有关道教的读物在民间的传播,其中最重要的是道教的戒律和善书。

道教的戒律是道教信仰者的行为规范及奖惩条例,善书是把这种行为规范和奖惩条例通俗化世俗化的宣传品,包括《太上感应篇》、
《阴骘文》及各种功过格,还包括一些有道教关联的宝卷,如《三茅真君宝卷》、《韩湘宝卷》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带有道教内容的戏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以及关于八仙故事的各种戏曲等等,通过一批有文化的人对它们进行详细阐述,一批稍有文化的艺人、道士对它们进行通俗的演说,渗透到平民百姓中去,这其间丰富的道教伦理渗入国民性格的塑造整合中去,使中国国民性格打上道教的深刻烙印。

黑格尔曾经说过,宗教的核心在它的道德伦理,没有道德伦理内涵的宗教也就成了迷信。

考察了道教的世俗化之后,我将就道教的核心---道教伦理的演化历程考察道教伦理对民间社会的影响。

道教伦理自身经历了早期侧重于个人宗教品格,强调个人心性修养,即通过对个人行为的节制来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个人生活的平静,转向后期较多地注重了社会道德规范,它强调的既有个人的品质规定,又有个人在家庭、家族、国家内的伦理准则;既有个人的道德修养,又有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等等。

而且在往后的发展过程,有关社会道德与经济伦理的部分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而且被安排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世俗政治权力权威性的承认成了道教信仰者的首要品质,这种道教伦理侧重点的转移和变化是道教谋求世俗化的一种表现。

道教戒律通过善书的形式向老百姓渗透,使道教伦理结束了它自身的半封闭状态而走向世俗社会的生活领域,它的伦理观念也不再仅仅是教徒自我修炼的信条而逐渐成了老百姓世俗生活的准则。

大多数民众将信仰道教理解为遵守善书上这些做人的道理,因此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于是道教伦理就成了民间伦理的内容,如道教的“贵生”观念就内化成一种民间伦理,广大民众都注重现世的满足,看重生活中实际的结果与具体的收获,“生命”对于民间道教者来说,就是现世的生存,他们向神灵祈求的无非是家人无灾长寿,病体康复,早生贵子等现实生存问题。

对于士人阶层的道教徒来说,追求的幸福是“成仙”,这对注重具体实效的百姓来说,显得过于玄虚而不切实际,他们将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个人、家庭、家族的平安,丰衣足食,发家致富等,这种看上去的似乎微不足道的幸福观,都成了直指现实生活的生活方式,民众百姓在对这些幸福的追求中,将自己的生活观念与态度纳入宗教的轨道,实现宗教伦理的民间化。

通过道教伦理影响而建构的中国民众的生命观、幸福观、伦理观,基本构成了一种影响人们社会活动的观念系统,这种观念系统并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理智而存在于人的思想中,而往往是作为一种情感态度而存在于人的生活中。

尤其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中国民众独特的宗教意识。

我们都会发现,中国民众在宗教上显得宽容,他们的宗教情感更多地趋向于包容性,他们可以游离于各种宗教之间,而不归属特定的宗教,善待一切神祗以人性度神性,对神的供奉则常受功利需要所左右……这些都和世俗道教对国民性的塑造分不开:道教注重今生的幸福,为了解决生存中的实际问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与各种鬼神打交道,希望鬼神随时随处满足自己的世俗愿望,显示出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中极强的实用风格。

道教“遍设神位,遍供香火”的包容态度导致民众宗教意识的宽容性、多神性与混杂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各种宗教都能在中国并行流传的原因之一,深刻分析已整合为国民性格组成要素的道教精神,我们将更深入了解国民性的特质,这也是了解民间道教的一个意义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