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合集下载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对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对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对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 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物理性质特征涉及精细地质研究,对掌握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这里研究了九江组页岩孔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

研究表明,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全孔径分布信息表明:①页岩孔径分为粗孔径段和精孔径段,其中粗孔径占比最大,占48.5%;精孔径占51.5%;②磁场分布拐弯点处在0.6μm处,拐弯幅度高达1.29;③2-10μm孔径段在孔隙分布中占比最大,贡献率达70.1%;④孔径-孔隙概率曲线执行Smalley模型,反应孔隙分布曲线总体变化趋势。

研究还表明,海相页岩孔隙演化基本可归结为流体洞口形成、改造、成熟化三个阶段。

流体洞口形成,孔径细小,可以形成小孔径,如密度递减区,从而构造多孔径结构和复杂的气孔网络结构,从而促进水动力同化过程的继续;改造,孔隙的改造使得孔径的拓宽,而该组海相页岩孔径拓宽比较明显;成熟化,页岩中黏土矿物及表面活性物质在构造极大压力和高温环境下进行交联和聚合,这可以形成孔隙结构趋于成熟和稳定,从而形成容器缝隙结构,从而增大孔径赋存相。

四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的全孔径表征以及对经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演化的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是否可能改造出适合的孔隙结构,从而使其更有利的利用,提升其储量效率,为四川南地区海相页岩油气开发提供参考。

海相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

海相页岩层系岩相古地理

东部块断带
关地庙凸起
零陵凹陷
中部褶断带 东缘断褶带
衡山隆起
1.2 地 质 背 景 湘 中 拗 陷 东 邻 衡 山 凸 起 ,南 接 桂 中 拗 陷 ,是 以
下古生界变质岩系为基底发展起来的一个晚古生 代-中三叠世的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为特征的 准地台型沉积拗陷区 。 [5] 它是在湘桂块体的 基 础 上 发 育 起 来 的,由 震 旦 系 板 溪 群 基 底 固 结 成 形。 湘桂块体位于 华 南 洋 与 扬 子 地 台 之 间[6],属 华 南 构造区,是叠加在 江 南 - 雪 峰 构 造 带 东 南 侧 的 一 个 凹 陷 盆 地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2期
敬 乐 等 :湘 中 拗 陷 海 相 页 岩 层 系 岩 相 古 地 理 特 征
· 217 ·
为海陆交互相的 成 煤 环 境,其 分 布 范 围 覆 盖 了 涟 源凹陷和邵阳凹 陷 的 大 部 分,煤 层 主 要 分 布 在 测 水 段 下 部 。 而 二 叠 系 的 龙 潭 组 煤 系 地 层 (海 退 )分 布 范 围 较 小 ,仅 局 限 于 向 斜 内 ,煤 层 发 育 在 龙 潭 组 上 部 。 主 力 泥 页 岩 层 系 发 育 的 层 位 如 表 2。
中三叠世因太平洋板块由南东向北西方向俯 冲 ,激 发 了 强 烈 的 印 支 运 动 ,海 西 — 印 支 早 期 的 陆 表海沉积以升降 运 动 为 主 要 活 动 方 式,形 成 了 典 型的台地相沉积,使 湘 中 拗 陷 随 华 南 陆 表 海 一 道 上升为陆,主要经历了印支、燕 山 及 喜 马 拉 雅 期 3 次构造变 形 。 [11] 加 里 东 期 形 成 了 近 东 西 向 隆 凹 相间的隔档式构 造 的 基 本 格 局,印 支 期 的 构 造 变 形 演 化 是 以 宽 缓 的 褶 皱 、明 显 的 断 裂 、规 模 较 大 的 岩 浆 侵 入 为 主 要 特 征 ,是 最 重 要 的 构 造 反 转 期 ,结 束了海相沉 积 史,形 成 宽 缓 的 区 域 构 造 背 景。 湘 中 贯 通 南 北 ,整 体 向 西 突 出 的 一 系 列 褶 皱 、断 裂 组 成的“祁阳弧”隔 档 式 构 造,就 是 在 此 期 基 本 上 定 型 ,后 经 燕 山 期 改 造 完 善 的 ,且 局 部 凹 陷 中 形 成 了 一系列轴向近东西方向的宽缓褶皱及断层组合, 奠定了湘中拗陷局部构造格架。燕山早期的北西 -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场对早期形成的油气重新 运聚和再分配[13],形成了轴 向 北 东 的 成 左 行 斜 列 构造样式展布的 系 列 构 造 带,控 制 了 湘 中 拗 陷 各 凹陷和凸起上的次级构造单元。晚燕山运动以块 断升降运动为主 要 活 动 方 式,晚 燕 山 - 喜 马 拉 雅 期 地 壳 大 幅 度 隆 起 ,并 迅 速 褶 皱 成 山 ,造 成 本 区 普 遍遭受强烈剥蚀。喜马拉雅早期运动主要为近东 西 向 的 挤 压 作 用 ,而 晚 期 主 要 为 近 南 北 向 的 挤 压 , 所以,喜马拉雅运 动 总 体 表 现 为 强 烈 挤 压 和 快 速 隆升,也 使 得 地 层 剥 蚀 量 较 大、剥 蚀 速 度 快,剥 蚀 的差异性亦较大 。 [14]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页岩储层具有不同于传统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多级孔隙结构:页岩储层具有多级孔隙结构,包括纳米级孔隙、亚
微米级孔隙和微米级孔隙等。

其中,纳米级孔隙是最主要的,其孔径在
1-100纳米之间,表面积极大,可导致高吸附和强吸附作用,是储层存储
和输出气体的主要通道。

2.次生孔隙:由于地层压实和自然作用,页岩储层中会产生次生孔隙,这些孔隙可能是裂缝、缝隙、微裂缝、微栓、解理缝等,其形态复杂,大
小和分布不均匀,对储层的渗透性和孔隙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3.高孔隙度:页岩储层中孔隙度普遍较高,大约在2%-10%之间,孔
隙度高可提高储层的渗透性,但也容易导致相对较低的孔隙连通率,进而
影响输出能力。

4.多种孔隙类型:页岩储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孔隙,包括毛细管孔隙、微缝孔隙、孔洞孔隙等,这些孔隙类型的不同对储层的渗透性和输出能力
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上所述,页岩储层中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常复杂,其研究是深入理解
储层储存和输送天然气的关键。

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

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性分析李廷微;薛子鑫;姜振学;宋国奇;李政;朱日房;苏思远;陈委涛;宁传祥;王智【摘要】页岩储层以微-纳米孔隙和裂缝作为页岩油气的赋存空间,对其孔隙结构特征的研究是明确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的关键,而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存在巨大的差异.为此,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CO2吸附、N2吸附、高压压汞分析和索氏抽提等方法,以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陆相页岩储层和川东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为典型实例,深入分析陆相和海相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陆相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单体内部并未发育密集分布且相互连通的蜂窝状孔隙,具有极大孔体积的宏孔更为发育,能够为游离烃赋存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控制着页岩油的富集.而川东南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单体内部密集发育相互连通的蜂窝状孔隙,具有极大比表面积的微孔最为发育,能够为吸附烃赋存提供足够的比表面,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9(026)001【总页数】7页(P65-71)【关键词】陆相;海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性【作者】李廷微;薛子鑫;姜振学;宋国奇;李政;朱日房;苏思远;陈委涛;宁传祥;王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工程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07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东营2570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页岩油气已经成为北美油气工业的重要能源之一,北美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于页岩油气的广泛关注[1-4]。

页岩 孔隙结构

页岩 孔隙结构

页岩孔隙结构1. 什么是页岩?页岩是一种由细粒或粉状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具有特别高的湿附性。

常见的页岩主要包括泥页岩、煤系页岩、油页岩等。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页岩在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油页岩和气页岩。

2. 页岩中的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内部的空隙和管道系统。

在页岩中,孔隙可以分为两类:毛细孔隙和裂缝孔隙。

2.1 毛细孔隙毛细孔隙是指直径在10纳米以下的微小孔隙。

这些孔隙通常由黏土矿物和有机质颗粒形成,具有很高的湿附性和吸水性。

毛细孔隙对于页岩的储存和释放流体(如油和天然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毛细孔隙的直径较小,但其总体积较大,可以容纳大量的流体。

此外,毛细孔隙的连通性也对流体的渗透和运移起着关键作用。

2.2 裂缝孔隙裂缝孔隙是指直径在纳米至微米级别的狭长裂缝。

这些裂缝通常由构造应力、地壳运动和化学作用等因素导致。

通过这些裂缝,流体可以在岩石中储存和流动。

与毛细孔隙相比,裂缝孔隙的直径较大,流体的渗透速度更快。

裂缝孔隙的连通性也更好,使流体更容易流动。

3. 页岩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3.1 粒度和组成页岩的颗粒大小和矿物组成对孔隙结构有重要影响。

粒度较小的岩石往往具有较多的毛细孔隙,而粒度较大的岩石则更易形成裂缝孔隙。

此外,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吸附性能,对孔隙结构也会有所影响。

3.2 孔隙随埋藏深度的演化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岩石受到的地层压力也会增加,孔隙的形态和分布将发生改变。

孔隙的体积可能会减小,并更趋向于裂缝孔隙的形成。

这是由于岩石的压实作用和矿物晶体间的变形造成的。

3.3 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地质构造和构造变形是岩石形成孔隙的重要因素。

构造应力和断裂运动会导致裂缝的形成,从而增加了裂缝孔隙的存在。

4. 页岩孔隙结构的评价方法4.1 岩心分析岩心分析是评价页岩孔隙结构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岩心样品中的孔隙结构,可以确定毛细孔隙和裂缝孔隙的存在和分布。

这需要使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进行观察和测量。

中国南方古老海相页岩气超压富集特征及勘探开发意义

中国南方古老海相页岩气超压富集特征及勘探开发意义

中国南方古老海相页岩气超压富集特征及勘探开发意义刘洪林;王红岩;方朝合;王莉【摘要】我国南方古生界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海相页岩埋藏较深,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改造历史,成熟度很高,这对页岩含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改变了页岩的储集能力和含气饱和度。

为查明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通过开展成藏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研究后认为,中国南方地区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对页岩气的成藏具有关键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层压力系数出现异常,形成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和超压核心区。

最后,认为我国南方古老海相页岩在高成熟阶段能够形成大量的天然气,导致页岩广泛发育超低含水饱和度现象。

构造抬升和超低含水饱和度导致我国南方构造相对稳定区发育超压页岩气富集区,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在超压核心区广泛存在超压页岩气藏,控压生产方式能提高页岩气井的稳定产量。

【期刊名称】《非常规油气》【年(卷),期】2014(001)001【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海相页岩;超低含水饱和度;超压核心区;超压页岩气藏【作者】刘洪林;王红岩;方朝合;王莉【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1页岩气是一种自生自储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4年的统计,2013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2300×108m3,约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35%,产量主要来自Haynesville、 Barnett、Marcellus、Fayetteville、Woodford 等页岩气区[1~4]。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也进展较快,已经完成130余口井的钻探,50余口井压裂获气。

其中在南方古老海相页岩中获得了高产的工业气流,证实了我国南方古老海相页岩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一般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其成熟度较高。

本文在页岩构造演化和气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对我国南方海相龙马溪组和筇竹寺组页岩成熟—生烃演化阶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普遍经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喜马拉雅期普遍经历了一次剧烈的抬升过程,造成孔隙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断裂发育,页岩气大量散失,含气饱和度大幅度降低。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差异性比较与意义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差异性比较与意义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差异性比较与意义赵文智;李建忠;杨涛;王淑芳;黄金亮【摘要】中国南方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和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均发育一套富有机质页岩,但页岩气钻探效果差别极大,开展成藏差异比较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认为:①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TOC值比筇竹寺组略高,盆地外围地区筇竹寺组TOC存在高值区;②筇竹寺组热演化程度较五峰组—龙马溪组明显偏高;③筇竹寺组有机质孔隙不发育,孔隙度是五峰组—龙马溪组的1/3~1/2;④筇竹寺组含气量低,仅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1/2;⑤筇竹寺组以硅质页岩为主,五峰组—龙马溪组以钙质、钙质硅质页岩为主,硅质成因不同;⑥五峰组—龙马溪组普遍超压,筇竹寺组以常压为主.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①沉积环境不同,影响TOC值和页岩厚度;②筇竹寺组热演化程度过高,导致生烃衰竭、有机质炭化、孔隙度降低,含气性变差;③筇竹寺组顶底板封闭条件较差,影响页岩气保存;④构造位置不同,五峰组—龙马溪组处于斜坡和向斜区,具超压,有利于页岩气保存;⑤筇竹寺组放射性铀含量约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2倍,是热演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从而提出南方海相经济性页岩气富集需具备有利的地质条件(富有机质集中段发育,热演化程度适中,有机质孔隙发育,含气量高,顶底板保存条件良好,埋深适中),其中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有利、资源经济性好,筇竹寺组成藏条件总体较差、有利区范围有限.【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6(043)004【总页数】12页(P499-510)【关键词】中国南方;页岩气;寒武系筇竹寺组;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作者】赵文智;李建忠;杨涛;王淑芳;黄金亮【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中国南方(秦岭—大别山一带以南的15个省市区范围)广泛发育古生界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其中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是页岩气最具远景的两套页岩层系,被列为海相页岩气基础地质研究和勘探实践的重点[1-8]。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科学问题_王红岩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科学问题_王红岩

石油勘探与开发574 2013年10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5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5-0574-06 DOI: 10.11698/PED.2013.05.09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科学问题王红岩1,2,3,刘玉章1,2,董大忠2,赵群1,2,3,杜东2(1. 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基础研究”(2013CB228000);国家“十二五”重大专项“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项目(2011ZX05018)摘要: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已在多个地区获初步发现,其中中国南方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中发育多套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技术可采资源量占全国的3/4,将是重点开发地区。

与北美相比,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储集层具有构造改造强、地应力复杂、埋藏较深、地表条件特殊等特点,照搬国外现有理论与技术难以有效开发。

页岩气储集层纳米级孔隙对页岩气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页岩气产能预测方法尚未建立,钻井过程中水平段垮塌严重、钻井周期长,增产改造效果不理想、单井产量较低,需要针对纳米级孔隙成因及多尺度储集空间定量表征、复杂介质多场耦合非线性流动机理、页岩失稳与缝网形成的力学机制3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

表1参27关键词: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科学问题;中国南方;纳米级孔隙中图分类号:TE37 文献标识码:AScientific issues on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marine shale gas in southern China Wang Hongyan1,2,3, Liu Yuzhang1,2, Dong Dazhong2, Zhao Qun1,2,3, Du Dong2(1. National Energy Shale G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Langfang 065007, China; 2. PetroChina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 3. CNPC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Laboratory, Langfang 065007, China)Abstract:Shale gas resources are abundant in China and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some areas.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Cambrian,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strata in Southern China, with technically recoverable resources accounting for 3/4 of the whole country. The Southern China will be the main area for shale gas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North America,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hina which include intensive tectonic movements in marine shale, complex stress field, deep burial depth, special surface condition, etc. With those, it could be ineffective if the exist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shale gas developed in America are taken for granted. The effects of nano-pore formation on shale gas production are unclear; Prediction methods for shale gas production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process of drilling, the horizontal section collapses seriously and the drilling cycle is too long; Stimulation effect is not ideal, with low single wel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velop shale gas in Southern China, three scientific issues should be studied which includ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pore formation and multi-scale storage space, mechanisms of nonlinear flow under multi-field coupling in complex medium, mechanical mechanisms of shale instability and fracture network formation.Key words:marine shale gas; effectiv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issue; southern China; nano-pore0 引言页岩气为产自富有机质页岩储集岩系中的非常规天然气[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ZX05018)。

作者简介:钟太贤,1964年生,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勘探开发科技管理工作。

地址:(100007)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电话:(010)59986017。

E‐mail:zhtx@petrochina.com.cn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钟太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 钟太贤.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天然气工业,2012,32(9):1‐4. 摘 要 我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成熟度高,页岩储层孔隙、裂隙类型多样,微米—纳米级孔隙发育。

正确认识页岩孔隙特征是研究上述地区页岩气赋存状态,储层性质与流体间相互作用,页岩吸附性、渗透性、孔隙性和气体运移等的基础。

为此,采用观察描述和物理测试两类方法对南方海相页岩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前者通过手标本、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光谱学法、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等手段直观描述页岩孔隙的几何形态、连通性和充填情况,统计孔隙优势方向和密度,拍摄照片等,以确定页岩成因类型;后者通过He孔隙率测定、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低温CO2吸附等方法定量测试页岩孔容、孔径大小及其分布、孔隙结构、比表面积等,以评价页岩含气性。

结果表明:该区古生界页岩储层中纳米级孔隙以干酪根纳米孔、颗粒间纳米孔、矿物晶间纳米孔、溶蚀纳米孔为主,喉道呈席状、弯曲片状,孔隙直径介于10~1000nm,主体范围为30~100nm,纳米级孔隙是致密储层连通性储集空间的主体;按孔径大小,将页岩储集空间分为5种类型:裂隙(孔径大于10000nm)、大孔(孔径介于1000~10000nm)、中孔(孔径介于100~1000nm)、过渡孔(孔径介于10~100nm)、微孔(孔径小于10nm)。

关键词 中国南方地区 古生代 海相页岩 储集层 纳米级孔隙 观察描述法 物理测试法 页岩气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2.09.001 国外已广泛利用氩离子抛光‐SEM、纳米CT、FIB‐SEM等先进研究手段来对页岩储层进行大量的微观观测与分析,页岩之所以能够作为储层,是因为其中大量发育纳米级—微米级孔隙。

页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渗透率极低,天然气赋存状态、渗流方式有别于常规储层,大大推进了页岩储层描述表征技术进步,实现了页岩从烃源岩到储层的革命性转变。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气体(流体)活动的体积大小依赖于孔隙的大小且存在于孔隙的中心部位,这个部位分子与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孔隙壁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最弱;在孔径小于2nm的孔隙内,CH4分子通常在孔隙壁作用力场影响下处于吸附状态,由于孔隙壁效应使得超临界CH4以结构化方式存在;直到孔径达到50nm,气体的热力学状态发生改变,分子才在孔隙中产生运动。

正是这种纳米级孔隙的大量存在,特别是与微米级孔隙相连接的纳米级孔隙网络共同控制了页岩气的赋存和运移机理[1],以及由此导致的气体热力学状态的复杂性,使得页岩气成藏特征难以用传统的达西流模型很好地进行表述。

页岩气主要以3种状态存在于页岩储层中:①以物理或化学的形式吸附在干酪根和黏土颗粒表面上;②以游离气的形式存在于有机质分解或其他成岩、构造作用所形成的孔隙或裂缝中;③少量页岩气甚至可以在干酪根和沥青质中以溶解状态存在。

其中,以游离态和吸附态为主,而孔隙大小则是决定其存在状态的关键:在较大孔隙中页岩气主要以游离方式储集在孔隙裂缝中,而在较小孔隙中页岩气通常以吸附状态为主[2‐4]。

由此可见,孔隙度大小直接控制着游离态天然气的含量,而渗透率则是判断页岩气藏是否具有开发经济价值的重要参数,二者构成了页岩储层研究中最重要的2个参数。

1 页岩孔隙结构实验分析技术 目前,国内对于页岩储集空间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实验分析技术均源自常规砂岩储层和煤储层,尚缺乏对页岩储集空间的系统认识。

在页岩气勘探初始阶段,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还是常规手段。

根据实验过程与手段的不同可分为观察描述法和物理测试法两大类型[5]:前者采用手标本、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光谱学法、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等手段,直观描述孔隙的几何形态、连通性和充填情况,统计孔隙优势方向和密度,拍摄照片等,以确定页岩成因类型;后者通过He孔隙率测定、压汞实验、低温液氮吸附、低温CO2吸附等方法定量测试孔容、孔径大小及其分布,孔隙结构,比表面积等,以评价页岩含气性。

1.1 观察描述法 观察描述法中,核磁共振光谱学法观察孔径下限为0.3nm,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观察孔径下限为0.2nm左右,能详细研究页岩微孔隙结构,但费用较高;光学显微镜观察孔径下限为1000nm,无法精确观察中小微孔隙;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法,观察孔径下限为2nm,能较好观察孔隙的结构、形态特征。

观察描述法虽然能直观描述孔隙的几何形态、连通性和充填情况、统计孔隙优势方向和密度、拍摄照片等,但是对页岩孔隙结构和分布特征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不能全面展现页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

1.2 物理测试法 物理测试法最为常用,能够提供系统的孔隙特征信息(如孔隙度、比表面积、孔径、孔隙结构、孔隙类型等)。

压汞法、低温注氮法等均基于传统API原理,先求样品真密度和视密度,然后计算页岩孔隙度,再根据压汞实验进汞量确定不同孔裂隙体积,最后分析孔隙特征及分布规律。

常见方法有压汞、低温氮注入、低温二氧化碳注入和氦气注入等,其中,压汞测试下限较大,为3.6nm,甚至更大,难以反映页岩中孔隙分布与组合关系。

低温注氮、低温注二氧化碳和低温注氦气,能够测试孔径下限为0.26nm,可以获取较为翔实的孔隙资料。

从甲烷分子直径、岩石与气体间的作用等因素考虑,低温注氮法优势较大:①测试孔径小,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其测试孔径下限已降到0.6nm;②氮气与岩石作用较甲烷小,无需做吸附校正。

至于氦气注入,尽管测试孔径下限较小,但由于其中包括部分无效孔隙,不能准确评价孔隙特征。

尽管物理测试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页岩样品观察法的不足,但是其在运用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预热导致页岩结构的破坏问题。

在页岩样品预热过程中,水分的损失,产生干燥裂隙,都可能造成部分原生孔裂隙结构的破坏。

2)高压导致页岩结构的破坏问题。

有研究表明,页岩压汞实验中压力大于70MPa时,可能造成孔裂隙张开与收缩,孔裂隙结构破坏较大。

3)分子过滤问题。

组成页岩的颗粒直径一般较小,也就导致孔喉较小,这样在2个相对较大的孔隙之间,由于孔喉较小,如果测试气体直径大于孔喉,就难以通过,也就是部分孔隙会成为死孔(图1)。

图1 分子筛作用示意图 4)吸附差异性问题。

黑色页岩中,除有机质外,黏土矿物等也对气体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导致由岩石特性与气体之间的作用而产生测试误差问题,尽管在试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条件、样品内表面积、气体成分等进行校正,但精度会受到影响。

5)压缩率恢复问题。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地下储层的地质状况,以恢复样品原始状态,就页岩常规孔隙度实验室测试分析模拟而言,低渗透率和储层应力条件难以实现。

2 实验及其结果分析2.1 压汞实验 实验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INSTRU‐MENT公司9310型压汞微孔测定仪,仪器工作压力介于0.0035~206.843MPa,分辨率为0.1mm,粉末膨胀仪容积为5.1669cm3,测定孔径下限为7.2nm,计算机呈控点式测量,其中高压段(0.1655MPa≤p≤206.843MPa)选取压力点36个,每点稳定时间2s,每个样品的测试量为3g左右。

手选纯净页岩,统一破碎至2mm左右。

上机前将样品置于烘箱中,在70~80℃的条件下恒温干燥12h,然后装入膨胀仪中抽真空至p<6.67Pa时进行测试。

2.2 压汞实验结果分析 页岩中孔隙空间可以分为有效孔隙空间和孤立孔隙空间两个部分,前者为气、液体能进入的孔隙,后者则为全封闭性的“死孔”,孔隙测试对页岩含气性评价作用重大。

按照孔隙直径大小,可将页岩孔隙分为大孔隙、中孔隙、过渡孔隙和微孔隙等4类。

此次压汞实验测试孔径下限为3.75nm,基本上能够反应孔径大于3.75nm的孔裂隙的孔容、孔隙类型与分布、孔径结构等特征,但无法实现对孔径小于3.75nm的孔隙的分析与描述。

孔隙度是确定游离气含量和评价页岩渗透性的重要参数。

页岩气储层通常具有低孔隙度(小于10%),低渗透率(小于0.001mD)的特征。

泥页岩中通常同时存在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原生孔隙系统由十分微细的孔隙组成,形成了大量的内表面积,从而提供了潜在的吸附位置,以存储大量气体,但原生孔隙系统渗透率很低。

研究区内17个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样品的压汞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孔隙度介于1.71%~12.75%,平均为4.71%,其频度多分布在孔隙度超过4.0%的范围,占到41.2%。

相对于美国五大含气页岩3%~14%的孔隙度而言,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属于中等偏高。

从垂向上样品的分析结果看,等‐1、等27‐22、等27‐13、等27‐7、等27‐1和R13‐1孔隙度均大于4%,据此判断,四川盆地南部露头区龙马溪组底部约有70m厚的页岩层其孔隙度大于4%,按孔隙度大小分类可归为好的页岩气储层(图2)。

图2 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样品压汞孔隙度结果图 研究结果发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中大孔所占比例介于1.1%~12.9%,平均为5.7%;中孔所占比例介于3.5%~43.4%,平均为13.8%;过渡孔所占比例介于30.1%~83.9%,平均为57.68%;微孔所占比例介于3.9%~46.7%,平均为22.82%。

孔隙以过渡孔为主(图3),微孔次之,两种孔隙合计所占比例介于61.4%~90.4%,平均为72.79%。

2.3 低温液氮实验及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泥页岩的孔隙大小分布特征,开展了孔隙大小精确度可达到0.35nm的低温液氮实验。

实验采用的设备为Autosorb‐1型比表面积孔径测定仪,测试结果表明(表1):龙马溪图3 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孔隙度分布图表1 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低温液氮实验结果表样品编号多点BET法测定表面积/m2・g-1总孔隙体积/mL・g-1平均孔隙直径/nm 等27‐718.710.029056.209 等27‐138.4130.0276213.13 等‐124.240.033785.575 等‐320.240.027015.336 等‐515.560.022195.704 R‐514.160.024046.790组具有很小的孔隙直径,平均仅为7.055nm;低温液氮吸附等温线均呈现“板状环”,也反映出龙马溪组孔隙以微孔为主(孔径小于50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