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

突发灾害事件的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突发灾害事件是指在人们的正常预期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常常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包括恐惧、不安、绝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
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心理应激和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受灾群体克服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人们往往面临极度的紧急情况和巨大的压力。
突如其来的事件打破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和安稳,使他们感到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这些情绪反应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暴躁、易怒、睡眠问题、缺乏食欲、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受灾群体进行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心理应激的干预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针对受灾群体的紧急需求,要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基本需求。
这包括提供食物、饮水、医疗、住所等保障,缓解他们的社会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同时,为了减少灾后创伤的发生,应该尽快解决家庭重建问题,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此外,心理应激的干预还应包括心理援助和心理治疗。
心理援助旨在帮助受灾群体更好地应对应激反应,学会释放情感和压力,重建情感联系和支持网络。
心理援助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支持小组等形式进行,为受灾群体提供情感支持和应激管理的手段。
同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那些遭受严重创伤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缓解他们的心理痛苦,促进康复。
危机干预是指在灾害事件过程中,针对受灾群体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紧急危机的干预措施。
危机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危机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通过疏导情绪和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帮助受灾群体辨别情绪波动的原因和意义,认识到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惑,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危机处理则侧重于帮助受灾群体建立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压力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危机干预的核心目标是防止进一步的心理损伤和心理创伤。
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

如果在地震灾难发生后出现继发的或后续的应 激事件,如不间断的高强度余震、幸存者不能 及时住在避难所中、后续物质和生活援助不能 及时到位、紧急心理救援策略没有实施等,这 些后续的应激源有可能加剧幸存者的心理病理 应激反应以至出现各种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 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自杀、以及 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许多受害者还会出现了酒精和药 物依赖以及人格障碍。
高度的警觉性:
指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持续的处在高度警戒 的状态,例如: 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 易怒或爆发愤怒; 注意力集中困难; 过度警觉; 过度的惊吓反应。
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反应
经历过地震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 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一 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 但目前看起来状况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 灾难发生数周后才逐渐地表现出来。 由于儿童与青少年们对灾变事件(例如死 亡)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 反应也稍异于成人。
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
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 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 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 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
学龄儿童(5-10 岁)
易怒 、哭诉、粘人 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 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 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 逃避上学 、在同伴中退缩 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 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 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 别难处理的。
遭遇大地震如此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 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均会产 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 些人会变得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 反应; 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 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 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完整版)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完整版)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完整版)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事件频发,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自然灾害不仅会给受灾人群带来物质损失,还会对其心理状态造成重大冲击,进而引发心理危机。
因此,制定一份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本预案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套包括即时干预、心理支持和长期康复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应急预案,以帮助自然灾害受灾人群及其家属在灾后迅速调整心态,重建生活,减少可能的心理创伤,并促进其长期心理康复。
重要步骤即时干预1. 快速评估: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快速评估,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心理危机。
2. 提供信息:及时向受灾人群提供关于灾害的真实信息,减少不确定性和恐慌感。
3. 建立安全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支持的环境,使受灾人群感到安全和宽慰。
4. 物质援助:提供受灾人群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资,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5. 紧急心理支持:通过心理援助人员和志愿者的参与,为受灾人群提供紧急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心理支持1. 感情宣泄:鼓励受灾人群表达情绪,提供一个倾听和支持的环境。
2. 社会支持:组织社区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支持活动,加强他们的社会联系和支持网络。
3. 心理教育:向受灾人群提供关于心理应对技巧、压力管理和团体支持的信息。
4. 心理干预:针对个别受灾人群的心理问题,提供个体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
长期康复1. 应对策略:帮助受灾人群制定应对灾后困难的具体策略,提高他们的抗逆能力。
2. 社会融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受灾人群重新融入社会。
3. 合作与协调:建立与相关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资源共享和协调,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结论本预案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的自然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既包括了即时干预、心理支持,又涵盖了长期康复。
通过实施这一预案,我们可以有效帮助自然灾害受灾人群及其家属度过心理危机,重建生活,并促进他们的长期心理康复。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摘要: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五、总结正文: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突发性灾难之后针对个体开展的一系列心理救助工作,包括缓解或消除个体与应激相关的障碍、稳定或消除创伤引发的潜在性危机。
在灾难面前,人的大脑来不及做出任何评判和防御,瞬间进入惊吓催眠状态,潜意识瞬间打开。
此时,潜意识的作用是保护人体不受到伤害,于是在视觉、听觉、感觉同时接收到危险讯息的瞬间,潜意识立即调动身体的肌肉、神经、内分泌系统全面应对灾难。
灾难过后,个体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1.提供安全感:在灾难发生后,个体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干预者需要通过提供安全环境、关心关爱、稳定情绪等方式让受灾者感受到安全。
2.倾听与理解:倾听受灾者的心声,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给予支持和鼓励。
3.创伤处理:帮助受灾者面对和处理创伤,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绘画、心理剧等形式,让受灾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逐渐缓解创伤。
4.恢复生活:帮助受灾者恢复生活,提供生活必需品、医疗卫生服务等,让受灾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5.社会支持:加强受灾者与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联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增强受灾者的社会网络。
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实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心理疏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受灾者的意愿和需求,不要强迫他们接受干预。
2.根据受灾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差异,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3.保护受灾者的隐私,不要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
4.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不要只在灾难初期提供干预。
5.及时评估干预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及时组织了心理援助队伍,对灾区群众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
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
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洪灾后的心理干预方案

洪灾后的心理干预方案一、洪灾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洪灾那可真是个大灾难,把大家的生活搅得乱七八糟的。
好多人在洪灾里遭受了财产损失,房子被淹了,东西被冲走了,就像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小天地一下子没了。
而且还可能经历了和家人朋友暂时分离、担惊受怕的情况。
这时候啊,人们心里就会充满恐惧、焦虑、无助,就像掉进了一个黑暗的大坑,不知道该咋办才好。
二、心理干预的目标。
1. 让受灾群众把心里的苦水倒出来。
咱们得给受灾的朋友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能痛痛快快地把在洪灾里经历的那些可怕的、难受的事儿说出来。
就像把心里的垃圾倒出去一样,说出来心里就会舒服点。
2. 消除恐惧和焦虑。
得想办法把他们心里的恐惧和焦虑赶跑。
告诉他们洪灾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安全的,而且有很多人在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呢。
3. 重建希望和信心。
让受灾群众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相信自己能够重新过上好日子。
就像在黑暗里给他们点亮一盏灯,让他们知道前面的路是亮堂堂的。
三、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
1. 设立安全舒适的倾诉场所。
找一些干净、安静、舒适的地方,像社区的活动室或者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布置得温馨一点,放些柔软的坐垫、温暖的灯光,再准备点热茶或者热咖啡。
这样受灾群众到了这里就会感觉放松,愿意把心里的事儿说出来。
2. 组建专业又贴心的干预团队。
这个团队里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就像心灵的医生一样,知道怎么给大家的心灵治病。
还要有一些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得是那种特别热心肠、善于倾听的人。
心理咨询师和志愿者要接受专门的培训,知道在洪灾这种情况下怎么和受灾群众打交道。
3. 开展一对一和团体心理辅导。
一对一辅导:对于那些在洪灾里受到特别大打击的人,比如家里有人受伤或者去世的,就需要心理咨询师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咨询师要耐心地听他们哭诉,陪着他们一起难过,然后再慢慢引导他们看到希望。
就像牵着他们的手,一步一步从黑暗走向光明。
团体辅导:把受灾群众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大概10 15个人。
灾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

灾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数众多的幸存者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面对灾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心理矫治,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标签:汶川大地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一、学校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的建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是从事心理工作专业人员通过交谈、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创伤的患者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式。
灾难发生后,学校迅速组织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干预援助计划,建立了学校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
第一级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针对灾后师生的精神状况重点开展师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尽快恢复原来的生活、学习状态。
第二级是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开展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有明显创伤、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参与日常活动;采用个别或团体治疗提供情绪支持、建立沟通桥梁,让学生描述、刻画所遭遇到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感受,协助他们面对所遭遇的危机事件;鼓励他们真实地评估自己的处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重新建立心理的归属感。
第三级是对处于危机状态学生的积极干预:对于出现明显心理障碍,濒于崩溃的学生,要优先给予救助,首先让他们直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解开其心中疑虑,同时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和鼓励,可以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避免发生意外,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痛苦。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学校心理危机三级干预体系建立在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和区分的基础上。
地震发生后,学校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院领导、学工部、辅导员、学生会四级联动,对全体学生逐一进行甄别后大致划分了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我们对重点人群采用“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
下面梳理出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5.12地震发生时有2000多名同学在教学楼上课,他们较长时间亲身感受强烈地震的恐慌,同时产生无法逃生的绝望感,所以普遍出现心理病症,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以及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等。
突发灾害后的危机心理干预

突发灾害后的危机心理干预突发灾害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产生心理危机。
危机心理干预,就是要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力求最大程度解决人们面对自然灾害事件时的心理危机。
标签:突发灾害;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各种灾害事件也一直伴人类左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焦虑和恐慌。
面对日益增加的生存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突发灾害事件对人心理的影响及如何摆脱这些不良的影响,即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
一、突发灾害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一)突发灾害事件的特点和范畴突发灾害事件是指那些事前难以预测或无法预测,在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前兆的临时突然性灾难,可以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这类事件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1]。
通常来讲,突发灾害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突发地质灾害和突发人为灾害。
(二)突发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当人们遇到某种突发灾害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生理心理学上的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2]。
灾害发生,其强烈的心理冲击会使人陷入紧张和恐慌,其巨大的危害会使人陷入巨大的自责和痛苦,并表现出相应的应激性生理心理反应,主要表现有[3]:情绪反应异常、认知障碍、生理反应异常、行为异常和交往异常。
这种强烈的应激状态,会使人产生心理危机。
Caplan[4]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理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境时,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法应对眼前的处境,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实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5]: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使当事人主观痛苦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灾后的身心反应
❖ 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 ,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 ,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作 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 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 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 时间。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 一、心理危机干预 ❖ 二、灾难后幸存者的心理反应 ❖ 三、灾后的身心反应 ❖ 四、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反应 ❖ 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干预 ❖ 六、灾后学生的心理辅导 ❖ 七、灾后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辅导 ❖ 八、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一、心理危机干预
❖ (一)灾难性事件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 中学高级教师 ⊙ 西昌学院教育心理学副教授 ❖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 如果在地震灾难发生后出现继发的或后续 的应激事件,如不间断的高强度余震、幸 存者不能及时住在避难所中、后续物质和 生活援助不能及时到位、紧急心理救援策 略没有实施等,这些后续的应激源有可能 加剧幸存者的心理病理应激反应以至出现 各种严重的精神病理症状。它们包括各种 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自杀、以及急性 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许多受害者还会出现了酒精和 药物依赖以及人格障碍。
(一)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 与身体症状
❖ 遭遇大地震如此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 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均 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 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 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 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 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
❖ 2、短期反应:早期幸存者的拒绝否认事实 、警觉性增高的心理防御反应
❖ 3、长期反应:如果这个防御应对反应过于 强烈,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 话,这种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最终将表现出 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悲伤、特别是地震中亲 人丧失带来的居丧反应,对未来、对生命 也失去了继续的信心,很多时候会出现频 繁的自杀意念,同时会出现持续的生理反 应(如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持续的睡 眠障碍、恶梦不断、经常在梦中惊醒、惊 叫等心理病理反应。
❖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创伤性应激事件幸存者、事 件目击者、事件当事人的亲人、和救援人员。
二、灾难后幸存者的心理反应
❖ (一)心理应激反应阶段
❖ 1、恐慌、震惊:在这个过程中,幸存者最开始常 表现为对地震的强烈恐惧,特别是对再次发生地震 的恐惧,并且他们的警觉性过分的增高,周围环境 的一响一动都会诱发幸存者有似乎又一次身临地震 情景的感受,表现为心慌、肢体发软、盲目的奔跑 、跳楼等行为。同时幸存者出现强烈的无助感、怀 疑、困惑、麻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以否认眼前所 发生的事实作为主要的心理防御手段。
1、情绪反应
❖ (1)害怕 ❖ 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 ❖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 ❖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二)心理危机干预
❖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指 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 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 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的成功解决有三重意义 ,个体可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 件重新认识,以及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 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 (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 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
(三)灾区的人们会出现的心理反应
❖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 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 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 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 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 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 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 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 ,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 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 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 无望;
❖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 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 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 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二)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
❖ (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 、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 、口干等;
❖ (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 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 (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 、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 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 、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的完整性构成 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 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 灾难事件。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 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 灾难带给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 伤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