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安徽明光中学周兵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9)昼夜长短(学生版)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填空(学生专用)专题9 昼夜长短【学习目标】1. 理解昼夜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2. 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 理解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昼夜长短分布的有关规律。
4. 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重点和难点】1. 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 影响昼夜长短的因素。
3. 昼夜长短的有关规律。
4.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独立思考,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昼夜和昼夜交替1.昼夜的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也的巨大球体。
2)地球上的光线来自。
任何时候,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另一半背着太阳,对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背着太阳的半球(半球)处于。
如不考虑大气对阳光的和作用,则昼、夜半球平分。
2.昼夜交替的形成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地表各地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周期:1日(=1=小时)。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地表进行运动(即: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移动—→昼、夜弧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2.意义反映各地时间的长短(即接受的时间长短)。
【区别】昼夜、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含义及原因。
三者都是地球上固有的自然现象,都涉及昼夜状况,但成因各不相同。
昼夜是针对同一时间地球上的不同地点而言的,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即昼夜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的运动无关。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巨大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被照亮的部分为昼半球,没被照亮的部分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是针对地球上的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在昼夜现象的基础上加上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结果。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产生了以1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长短变化是指地球上除赤道外各纬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除赤道以外的各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间(即昼夜长短)产生周期为1回归年的变化。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6.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各地的昼渐短,夜渐长;冬至 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2)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各地的昼渐长,夜渐短;夏 至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各地的昼渐短,夜渐长;冬至 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2)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各地的昼渐长,夜渐短;夏 至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区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 也相同)。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 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 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③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 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出,在24时前后,泰山站已经没有日照,因此极昼已经结束,D 项错误;泰山站只有在刚好出现极昼的日期日出正南,图示日 期日出东南,因此A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 (1)B (2)C
【典例2】 (2014·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 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 图。读图,完成(1)~(2)题。
【典例2】 (2014·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 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 图。读图,完成(1)~(2)题。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纬度、季节)--抓住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关系理解2、衍生规律:(1)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的纬度变化规律:由赤道向极圈增大(2)日出日落时间的早晚及范围规律: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长夜短,日出地方时早于6:00,日落地方时晚于18:00;--夏半年昼短夜长,日出地方时晚于6:00,日落地方时早于18:00;--冬半年晨线上各地均在日出,日出时间为0:00—12:00;昏线上各地均在日落,日落时间为12:00—24:00;昼夜长短变化及计算(高考题组)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1·江苏地理卷3~4题)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1~2题。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渐扩大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2010·四川文综卷10~11题)下图是某日同一经线日出时刻(地方时)随纬度变化图。
图内三条曲线,其中一条是正确的。
请阅读正确曲线,回答3~4题。
3.若该图表示6月22日状况,则南纬40度-50度地区的夜长约为A.15小时~16小时20分B.17小时~19小时20分C.19小时20分~21小时20分D.22小时40分~23小时20分4.若该图表示南半球的状况,当北京时间12点时,下列四图与之相符的是(2009·福建文综卷10、12题)读下图,完成5~6题。
5.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A.0°-20°N B.0°-20°SC.20°N -23°26′N D.20°S -23°26′S6.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2008·全国文综Ⅰ卷8~10题)下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1.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运动 自转 赤道平面 公转 黄道平面
6.22夏至
黄赤交角
3.21春分
9.23秋分
次年3.21春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2.22冬至
正午太阳高度角 昼夜长短的变化
【背景知识】
同一纬圈上:
昼弧+夜弧= 24 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 等长 ;
昼弧>夜弧,则昼 长 夜 短 ; 昼弧<夜弧,则昼 短 夜 长 ;
1)请比较表中六个城市白昼的长短,其中两个城市之间白昼时间
差值最大可达:
A、1小时25分 B、3小时05分 C、2小时06分 D、1小时58分 2)据表中的资料,可知下列四城市中,纬度最低的是:
A、西安
A、12月12日
B、成都
B、12月22日
C、上海
C、1月2日
D、拉萨
D、1月11日
3)下列日期中,与本表所示城市日出日落时间大致相同的是:
1.下列四个日期中温州昼夜时间差最小的是( B ) A.9.10 B.10.1 C.6.1 D.1.1 2.夏至日,下列四地昼夜时间差最大的是( D ) A.海口 B.温州 C.杭州 D.北京
【高考回眸】
※
(2008·上海)“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 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 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 (180°,23.5° S) 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 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 12月22日 。 期是__________
A.丁地地方时12时日出 C.乙地昼长20小时 B.丙地地方时16时日落 D.甲地夜长12小时
1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其计算-高考地理考点专题复习

三、昼夜长短变化知识的应用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 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12:00
日出时间=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 日落时间=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
①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点对称;②夜间,日出、日落时间 关于0点对称;③上午时长=下午时长;④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
(自5月1日起执行) 起床 6:20 早餐 6:40 早读 7:00---7:20 …… 午餐 11:40 …… 晚餐 18:30 …… 就寝 22:40
---以日出日落的早晚及引起的昼夜长短变化为依据。
相对于夏季,冬季日出迟日落早,白昼时间短,故起床时间晚而晚休
时间早。夏季相反,起床时间早而晚休时间迟。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除赤道外的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发生迟早变化,导 致昼夜长短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一地的昼夜长短可用昼弧和夜弧“长
短比例”来表示。
昼弧
同一纬圈上,昼弧+夜弧=24小时 昼弧=夜弧,则昼夜等长 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 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
夜弧
注意区分昼夜、昼夜更替、昼夜长短三种现象的差异与联系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②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赤道上昼夜等长
北半球此日昼最短
南半球此日昼最长
冬至日昼夜长短规律:从南极点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③春分日(3月21日)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如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日出景观图片,据此完成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图形解析】
北回归线
23º 26´N 6 月22日
赤道
9 月23日 23º 26´S
3 月21日
9 月23日
b
1 月1日
a 南回归线
12 月22日
从a月到b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
各地昼渐长 。
月份 b a 0 ① 2 4 ② 6 8 ③ 10 12 14 ④ 16 昼长/时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 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 ) A、66 5°N、66°N、40°N、40°S B、66 5°S、66°S、40°S、40°N C、66 5°N、66°N、0°、40°S D、66 5°S、66°S、0°、40°N
【请记住它】60°N夏至日昼长为 18时29分 。
【高考回眸】
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1~3题: 1.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 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 份可能是( C )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a Q
【高考回眸】
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4)日出、日落
①晨线上的各地同时(当地地方时)日出,昏线上 的各地同时(当地地方时)日落。 ②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 日出=12-昼长/2,日落=12+昼长/2,
【高考回眸】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完 成1~3题。
月份 b a 0 ① 2 4 ② 6 8 ③ 10 12 14 ④ 16 昼长/时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
节气时间段 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极昼极夜范围 变化情况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扩大 北极圈内极昼 范围逐渐缩小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昼夜长短的变化(共33张PPT)

解析 第(1)题,7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太阳日出东北, 日落西北;1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太阳日出东南,日落 西南,所以A、C选项都不正确。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日出时 间约为当地6时左右;且该区域位于30°E附近,比北京时间晚 6个小时左右,故日出时的北京时间为12时左右,所以D选项正 确。第(2)题,由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区域为赤道附近的 非洲大陆中东部地区,“日出”美景的照片为热带草原景观。甲 地海拔低,为热带雨林景观;乙、丙、丁三地都为热带草原景 观。但从题干可知,该美景位于广袤的草原。乙地东南为湖泊, 不可能拍到此景观图片;丁地等高线密集与“广袤”不符,其 东南为山地,也不可能拍到此景观;丙地等高线稀疏,为广袤 的热带草原。故C正确。 答案 (1)D (2)C
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下题。
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审题突破】 从材料和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信息
推断结论
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纬 度不同
3.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 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 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
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
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
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参考答案】1.C 2.A 3.D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
1.昼夜长短的判读——看“弧长”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二、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计算
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
其中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正午12点(地方时)时位于观察者的正南方或正北方。
下图反映的是北纬40°附近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
该图可反映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
太阳视运动轨迹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早于6时日出)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晚于6时日出)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若是南半球,则出现极昼的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0时日出,24时日落)。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
2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是: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
学科&网 3.有关昼夜长短时间计算的三个规律
(1)对称规律: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当地时间12时为中心对称。
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可据此推算出昼长。
若观测到的日出、日落时间不以12时为中心对称,说明观测点不位于所在时间的中央经线上。
以春分日为例,如果观测到的日出、日落的区时早于6时和18时,说明观测点在时区中央经线的东侧;反之,则在时区中央经线的西侧。
(2)反对称规律: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在同一天,北半球一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另一地的夜长。
例如,夏至日60°N 纬线上各地昼长为18时29分,则当日60°S 纬线上各地夜长为18小时29分。
如下图,在同一天中,θ°N 的昼长等于θ°S 的夜长;θ°N 的夜长等于θ°S 的昼长。
(3)等值规律: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会出现两次等值。
①关于夏至、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昼夜分布是一样的。
因为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在同一条纬线上。
如下图。
(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冬至日对称)
②关于春分、秋分对称的A、B两天,其昼夜分布关于赤道对称,即A昼长等于B夜长,A 夜长等于B昼长。
因为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两个日期,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关于赤道对称。
如下图:
(a与b这两个日期关于秋分对称,c与d这两个日期关于春分对称)
﹝2018﹞下图为“天气网上北京某日天气预报的截图”。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中所示信息,与当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春分(3月21日)B.寒露(10月8日)C.秋分(9月23日)D.清明(4月5日)
2.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B.南半球,向北移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2018)下图中,我国某中学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
冬至前,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能看到日出。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3—4题。
3.该市最可能是
A.成都B.杭州C.北京D.乌鲁木齐4.学生观测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发生移动。
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雨水到谷雨B.立秋到立冬C.小雪到大寒D.小满到大暑
【答案】1.A 2.B
【答案】3.D 4.A
【解析】3.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即该地是正午,地方时12点。
经度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东边的比西边的早,可以计算该市的经度是88°E,最可能是乌鲁木齐。
故选D。
4.杆影的朝向与日落的方向相反,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即日落的方位由西南移向东北。
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冬至—夏至之间的时段。
结合节气图表,雨水到谷雨时段,直射点北移,A对。
立秋到立冬直射点南移,小雪到大寒、小满到大暑有一部分节气直射点南移,B、C、D错。
故选A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