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简单机械教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精选5篇】人类的行为正在不断实践其对生命的伟大承诺,人类不会放弃对生命的挽救行动。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进以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篇1今天上午我在初四五班上物理课订正一道物理试题,有关比较浮力大小的习题,题目是一个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铁球放在水中那个球受到的浮力大?好多同学不知道用那个公式来分析,在我讲解完后,脑海里突然想到若条件在改变一下看同学们如何解答。
于是我就说若不是说水而是水银呢,情况又如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都在认真的思考,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我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了表扬,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接着我又改变了条件,若是质量相等的铁桶和铁球都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又怎样呢?这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就不统一了,各说各的理由,这是我及时给予点拨,很快同学们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们的脸上有一种自豪感。
正想翘尾巴的.时候,我突然接着问水桶在水中用力拉着它不动拉力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学生们有进入了思考,很快又给出了正确答案。
我看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很高,接着我就发了一份试题检测浮力有关的内容。
这节课我感到很成功,通过一道题的引伸,学生们掌握了好多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心里暗暗下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提高课堂效率,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八年级物理简单机械教案篇2在八年级刚刚学习完《透镜》一节内容后不久,有一天我所教班的班主任,跟我说起他们班一位学习较差的男孩子,用一个放大镜把前面一位女同学的衣服烧了一个洞,班主任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非常生气,而在一旁的我却有点内心沾沾自喜,尽管在班主任看来这是学生的恶作剧,但在我眼里学生在顽皮中用到了物理知识,对于物理老师来说我心里多少还有点自豪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杠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重点:杠杆的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支点、力臂●教具:剪刀、钳子、木棍等●教学过程: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
一.杠杆:(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可能有:F 1l 1=F 2l 2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1221l l F F =即动力臂阻力臂阻力动力=等)三.杠杆的平衡条件:F 1L 1=F 2L 2四、杠杆分类: 五.杠杆的应用:1.省力杠杆:L 1>L 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起子等。
2.费力杠杆:L 1<L 2,钓鱼杆、理发剪、火钳、筷子等。
3.等臂杠杆:L 1=L 2,天平。
六.作业:P 68 3、4 七.教学后记:第二节 滑轮●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的内容,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的分类和应用,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滑轮、斜面等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 讲解:讲解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机械在工作中的作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简单机械1. 杠杆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特点: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应用:撬棍、剪刀、钳子等2. 滑轮分类:动滑轮、定滑轮特点:改变力的方向、省力应用:吊车、滑轮组等3. 斜面特点:省力、费距离应用:斜坡、盘山公路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略2. 题目:判断下列生活中的机械属于哪种简单机械,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简单机械的分类、特点和应用,但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复杂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齿轮、蜗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物理下册《简单机械》教案新人教版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简单机械》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滑轮的作用;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展示照片,提出问题展示滑轮组图,请学生观察图片中这种机械的结构。
展示教科书中旗杆和起重机的图片,提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仔细观察,回答问题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看图,思考并回答: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的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不同呢?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讲授讲授给出定滑轮的定义:我们把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定滑轮试验,将数据填入表中。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2.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聆听结合刚才的图片尝试理解这一概念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不能省力。
不能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滑轮的特点.讲授给出动定滑轮的定义:新课讲授我们把随着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动定滑轮试验,将数据填入表中。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使用动滑轮能改变为动力的方向吗?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吗?3.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吗?总结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不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可以省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简单机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章简洁机械12.1.1 杠杆五要素【学习目标】1.熟记杠杆定义。
2.理解杠杆的五要素。
3.会画杠杆受力图。
重点难点:力臂的定义及画法。
学习内容:杠杆五要素及其画法。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6至P77文字内容和插图,杠杆概念,五要素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
【自学检测】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围绕_固定点_转动,这种硬棒就是_杠杆_,该硬棒围绕转动的点叫_支点_,用字母O_表示。
2.请依据几何学问画出下面点O到直线AB的距离。
3.填写杠杆五要素定义。
支点(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F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阻力(F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臂(L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阻力臂(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教师巡察催促指导1.尝试在以下列图中画出各力的力臂:2.关于力臂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D)A.力臂必需在杠杆上B.动力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叫动力臂C.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叫阻力臂D.力臂过交点与力的作用线垂直【展示沟通】教师驾驭状况【精讲点拨】1.杠杆定义中的“硬棒”的“硬”是指杠杆不易发生形变。
2.画力臂口诀:找支点,画力线(力的作用线),从点(支点)向线(力的作用线)引垂线,力臂就是此垂线段。
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

初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简单机械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简单机械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 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怎样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2. 怎样设计简单机械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简单机械的概念。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总结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举例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如剪刀、门锁等,并请学生描述这些机械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到简单机械是通过力的作用来改变物体的位置、方向或形状的。
二、探究:1. 讲解简单机械的分类:倾斜面、滑轮、杠杆和轮轴。
2. 用实验法探究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例如:实验一:杠杆材料:书本、铅笔实验步骤:在桌子上扔一本书,并用一支铅笔作杠杆使书本翘起,观察书本翘起时杠杆的作用。
实验目的: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书本翘起的高度与铅笔的位置有关。
实验二:滑轮材料:滑轮、绳子实验步骤:将滑轮固定在重物上,用绳子套过滑轮,给绳子加力拉动重物。
实验目的: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拉力减小,但需要拉动更多的绳长。
实验三:倾斜面材料:一个斜面、小车实验步骤: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小车下滑的速度。
实验目的:了解倾斜面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斜面越陡,小车下滑的速度越快。
实验四:轮轴材料:轮轴、线圈实验步骤:固定轮轴,用线圈绕住轮轴,通过旋转轮轴来拉动线圈。
实验目的: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
实验结果:旋转轮轴可以通过线圈传递力量。
三、拓展:巩固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简单机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机械的实验。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简单机械》教案、教学设计

1.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2.方法目标:运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了巩固学生对简单机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后的习题,重点加强对简单机械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结合课堂所学,解释生活中至少三个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实践操作与观察:
-利用家中的物品或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如杠杆、滑轮组等,并观察其工作原理和效果。
3.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实际应用题。
2.课堂互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3.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难点:
-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分类及原理,特别是杠杆原理和滑轮组的工作特点。
-掌握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分析实际机械装置中的简单机械组合,判断其作用效果。
2.技能重难点:
-进行简单机械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机械问题。
-在下一节课上,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简单机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简单机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复习目标(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知道滑轮组的特点。
(3)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理解并能计算机械效率。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难点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进行分类。
2. 定滑轮和动滑轮概念及作用;滑轮组的特点。
3.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关系;机械效率。
(二)题型、方法归纳选取经典选择题以及问答题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例1、(2016•遂宁)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在这个过程中,力F的大小将()A.不变 B.变小C.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解析】在杠杆缓慢由A到B的过程中,动力臂OA的长度没有变化,阻力G的大小没有变化,而阻力臂L却逐渐增大;由杠杆的平衡条件知:F•OA=G•L,当OA、G不变时,L越大,那么F越大;因此拉力F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大.故选C.例2、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滑轮组都具备既省力又改变动力方向的优点B.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决定于动滑轮的个数C.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决定于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D.任何滑轮组都具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优点【解析】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结合在一起使用时组成滑轮组,根据滑轮组的省力特点,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与动滑轮的个数无关.且当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是奇数时,并不能达到改变动力方向的优点,所以A、B错误,C正确.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所以滑轮组使用时,一样不能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即D错误.故选C.例3、如图所示,小华用250N的力将重4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共用10s,在此过程中(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绳子自由端下降了6mB.动滑轮重为10N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D.提升的重物变成500N时,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变小【解析】A、由图知,n=2,s=2h=2×2m=4m,故A错;B、不计摩擦和绳重,拉力F=1/2(G+G轮),则动滑轮的重力G轮=2F-G=100N,故B错;C、有用功W有用=Gh=400N×2m=800J,总功W总=Fs=250N×4m=1000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 有/W总×100%=80%,故C正确.D、提升的重物变成500N时,物重变大,在额外功不变的情况下,有用功变大,机械效率变大,故D错误.故选C.(四)归纳小结1、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2.1 杠杆
主备人:龚树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一、杠杆及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教学关键
准确把握杠杆概念,正确画动力臂、阻力臂,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方案
知新
1、阅读教材“杠杆”,完成下列问题:
(1)一根硬棒,在的作用下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有关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
动力:的力。
阻力:的力
动力臂:从的距离
阻力臂:从的距离
2、阅读教材“杠杆的平衡条件”,完成下列问题:
(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用公式表示为:
3、阅读教材“杠杆的应用”,完成下列问题:
(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费。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教学建议:
二、课堂导学方案
教学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
1、学生观察教材甲、乙、丙,理解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作用下能够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自学课本“杠杆”部分,观察下图,熟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3、教师讲解:动力和阻力是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都是外界施加给杠杆的力,杠杆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也一定在杠杆上。
4、用笔或尺模拟撬棒撬文具盒,认识支点O、动力F
1、动力臂L
1
、阻力F
2
、
阻力臂L2。
5、看教材,了解杠杆平衡的含义:当杠杆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学点训练】
1、画出渔民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
教学建议:
教学点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那么杠杆的平衡跟那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杠杆的平衡可能跟有关。
3、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研究杠杆在什么条件下平衡。
(2)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刻度尺。
(3)实验步骤:
①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位置,
使杠杆重新平衡。
③把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当作动力F
1
,支点左边的钩
码重当作阻力F
2,用刻度尺量出动力臂L
1
和阻力臂L
2
,
将各数值填入表格中。
④改变钩码的个数,再做两次,将结果填入表中。
⑤求出各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值,加以比较。
4、进行实验
实验序号动力F
1/N 动力臂F
1
/m 阻力F
2
/N 阻力臂L
2
/m
1
2
3
5、分析与论证: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是
公式表示:
6、交流评估:
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学点训练】
2、杠杆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阻力越大,动力一定越大
B、阻力臂越短,动力臂一定越长
C、当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一定时,动力臂越长,动力一定越小
D、动力臂和阻力臂一定是相互垂直的
教学建议:
教学点3 杠杆的分类及应用
1、观察老虎钳、筷子、天平,它们的实质都是杠杆。
对照下面的图了解它们的杠杆五要素:
2、阅读教材“杠杆的应用”,结合上面三类杠杆分析填表:
杠杆分类特征优缺点应用举例杠杆
杠杆
杠杆
3、阅读教材“科学世界”,了解杠杆的应用。
【学点训练】
3、下图所示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起子
B、道钉橇
C、筷子 D钢丝钳
教学建议:
三、当堂评价方案
1、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的杠杆。
如图甲、乙所示,要剪开铁皮,应该用最合适,剪纸或布时,应该用最合适。
2、工人剪铁皮时,有时用两根铁管套在剪刀柄上(如图所示),这是为了。
(第一题图)(第二题图)(第三题图)
3、用剪刀剪东西时,如果用剪刀的尖部去剪就不易剪断,而改用剪刀中部去剪就容易些(如图所示),这是因为()
A、增大了动力
B、减小了阻力
C、减小了阻力臂
D、增大了动力臂
4、(最新中考题)一支刻度准确的杠杆,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是()
A、比实际的大
B、与实际质量相等
C、比实际质量小
D、无法判断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