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的论文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
个人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
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
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
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辛亥革命的议论文:一次伟大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议论文:一次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它,推翻了两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是它,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辛亥革命难忘场景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电影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时间定格在一九零七年……影片一开始便把我引入一位妇女身上,她身戴枷锁一步一步顺着被围观群众开辟的道路中走着。
她的步伐铿锵有力,头发凌乱却目光坚定……她就是革命同盟会中的一位妇女代表——秋瑾。
她边走边望着周围的群众,尤其是妇女们和刚出生的婴儿们,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愤怒的,但她唯有望着这些无知愚昧的所谓的“大清子民”一声不吭地走着。
此时她已在脑海里交出了一份对“革命”的答卷:革命并非革谁的命,而是为天下所有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当一位清朝官员对她说:“你的两个孩子快要没母亲了……”而她却坚定地打断:“不,是天下的孩子们失去了我一个母亲。
”那位清朝官员听完之后吓坏了,急忙解开枷锁,并让桧子手准备。
而秋瑾说完,便毅然走上了断头台……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
因为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的一声枪响,不仅预示着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然后,经过各地义士如雨后春笋般激烈的起义之后,光复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光复完毕后,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武昌首义前后,影片中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新生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
他们那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所谓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和“协作精神”而武昌起义的成功,与湖北革命党人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的论文

辛亥革命的论文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背景分析: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衰落、国家命运危机的时期,可以分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景,探讨清朝的基本矛盾和内外因素。
2. 革命的动因:辛亥革命动因复杂,可以从清朝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3. 革命的过程:可以分析辛亥革命从各地爆发到全面胜利的整个过程,探讨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战略布局、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内容,对比革命的胜利因素和失败因素。
4. 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国家主权和民主发展的启示。
5. 辛亥革命的评价: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评价。
分析革命的成果和进一步的不足之处,探讨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论文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以探讨革命的历史背景、
动因、过程和影响。
同时,需要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进行深入思考和论证。
辛亥革命的论文

辛亥革命的论文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 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以下是啦店铺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论文,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它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
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
“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个典型的论据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而且,“辛亥革命的失败”成了普遍运用于论证旧民主主义革命何以必然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依据。
无庸讳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是事实,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也是事实。
然而,这并不足以成为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据。
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看作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其根源仍在于把近代中国的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辛亥革命混为一谈。
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的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篇一:《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丰碑》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哪些因素催生了辛亥革命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尤其是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中国的势力。
他们在华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提供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竟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在日、俄相斗之时,英国也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十几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次被追加,巧立名目,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中饱私囊,以致民怨沸腾。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学院姓名班级学号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内容提要: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资本主义扩张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与外国的侵略和优秀思潮等共同作用,相互推动而诱发的一场革命。
他是中国封建与民主摩擦的必然产物,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关键词:辛亥革命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与促进历史之必然引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一次偶然事件吗?辛亥革命的汹涌势头是那样随随便便就能开展了吗?凡事必有因,作为一场浩浩荡荡气势宏大的革命,纵先不讨论其成败,因为历史会给出答案用充满智慧善于洞察的双眼探寻歌名爆发之疑也必是一项非常重要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就用列举与联系的方法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尽自己的知识来论证一代革命巨变正是大势所趋!正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他的功绩与历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任何一件事情,一样的变化是很难推动一个局面的形成的。
所以,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总结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促使其产生的内在联系,而线索也是围绕“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展开。
辛亥革命的产生是历史趋势的必然,从宏观上说,它是国际与国内种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以及中国资产阶级与资本积累提升与增加的产物。
首先,从国际局势入手,分析其必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时间为1911年,这一时期对于欧洲来说,早已不是东方“沉睡的时代”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已转入应用的时代。
在经济上各国相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是议会制君主制或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等,而且也相继步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
同时,在南美、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划分也基本定性,于是资本就在世界范围运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推动了中国向辛亥革命的距离又进了一步。
上文说到欧洲的两次工业革命已完成,那么作为殖民地的中国必然要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本的原始积累。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评述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述辛亥革命简介本论文旨在评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辛亥革命的起因辛亥革命起因于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内外的种种压力。
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内经济落后,民众生活困苦,社会不公现象严重。
同时,思想启蒙思潮的兴起和中国各地的革命组织的兴起也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武装起义和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首先在南方湖南、广东等地发起武装起义,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革命政权。
随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等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工作。
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为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格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大门。
此外,辛亥革命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铺平了道路。
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张超. (2016). 辛亥革命研究述评[J]. 理论月刊, (1), 117-117.- 贾鹏. (2012). 试析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影响[J]. 大众文艺, (6), 180-181.> 注意:以上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请勿引用不可确认的内容。
辛亥革命的1500字论文

辛亥革命的1500字论文篇一:辛亥革命论文辛亥革命论文【内容摘要】 : 在中国处在各方势力的刮分以及国内政治上的分歧压力下,孙中山创立中兴会,领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
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意义道路影响【正文】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在经历了戊戌维新的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近代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学说,以报刊为重要阵地,创办了《浙江潮》、《苏报》、等多种政治刊物。
与此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等。
一九〇五年七月二十,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九一一年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一月之内,有十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成立;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一九一二年三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然而,由于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果实终究被军阀势力所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是四川。
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
9月,全省60余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
清政府一面调湖北新军入川,一面命“实力弹压”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四省保路风潮兴起时,湖北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机关配制炸药不慎,起义机密泄漏,刘复基、彭楚藩等人被捕。
10日晨,彭、刘被杀,清军四处捕捉革命党人。
当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打死镇压革命士兵的排长,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
经一夜战斗,11日,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12-13日,起义军攻占汉阳、汉口。
武昌首义的成功,鼓舞了全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
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
此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
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
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
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
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原台北孙中山纪念馆馆长高崇云教授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中接受台湾网的记者采访时表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可以说,辛亥革命给亚洲各国民族的解放运动带来胜利的鼓舞,有力地推动了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
评价
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
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真正的实施,因而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思。
孙中山在1921年给俄罗斯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的信中提到“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政治革命不足以救中国,因此要进一步发动文化上的改革。
1920年代以后的国共两党,则对于辛亥革命有了较高的评价。
国民党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视辛亥革命为其所领导成功的革命,赋予辛亥革命有极高的评价,辛亥革命是现代中国史的起点,是中国能发展成民主及现代的国家最重要的关键。
而共产党虽然认为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只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没有建立共和体制,更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和深刻的社会革命,来达到平均地权的主张,而是在列强的压力下,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妥协,把胜利果实拱手相让。
但同时又认可辛亥革命是个具有阶段性成就的革命,为后来进一步革命奠定基础。
“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