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什么叫血吸虫?答: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日本血吸虫寄生在我国人体内了。
二、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答: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内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卵要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
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三、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
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四、人被感染上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
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
二是生活性感染。
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五、什么是疫水?答: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感染人畜患病的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施行日期】2019.03.0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血吸虫与地方病防控正文血吸虫病防治条例(2006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3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家对血吸虫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重点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国务院卫生、农业、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和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血吸虫病防治专项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有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地区(以下称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农业或者兽医、水利、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根据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血吸虫病防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考核、监督。
第五条血吸虫病防治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组织村民、居民参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血吸虫病防治地区的村民、居民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鼓励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社会组织动员青年团员等积极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有关活动。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捐赠等活动。
防治血吸虫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包括疫情监测、疫情报告、病例救治、健康教育、防治措施等。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和督促落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2. 设立血吸虫病防治指挥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防治工作,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疫情监测组:负责疫情监测、疫情报告和疫情分析。
(2)病例救治组:负责病例救治、转诊和康复指导。
(3)健康教育组:负责健康教育、宣传和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4)防治措施组:负责防治措施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建立健全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疫情监测和调查。
2. 发现有疑似病例,应及时报告至血吸虫病防治指挥部。
3. 确诊病例,立即报告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按规定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五、病例救治1. 确诊病例,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转诊至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
2.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3. 治疗期间,加强病例的病情监测和护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六、健康教育1. 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2. 制作血吸虫病防治宣传资料,发放至社区居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
3.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七、防治措施1. 加强钉螺控制,实施化学灭螺、生物灭螺等措施。
2. 严格管理粪便,加强污水处理,减少血吸虫传播途径。
3.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4. 对重点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血吸虫病。
八、应急响应1. 发生血吸虫病疫情时,立即启动本预案,采取应急措施。
2. 加强疫情监测,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3. 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4. 加强信息报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进展。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血吸虫病,简称血病,是一种寄生虫传播的疾病,主要影响人类的肝脏和肠道。
虽然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然是一种健康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虫害防治措施。
以下是我对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一些详细分点:1. 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Schistosoma)寄生虫引起的,通过经虫卵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 血吸虫病虫害主要通过接触受到感染的水源、如河流和湖泊等而传播。
- 血吸虫寄生在人类的血管系统中,对肝脏和肠道造成损害,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贫血、肝硬化和肺动脉高压等。
2.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 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加以控制,血吸虫病虫害可能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 血吸虫病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贫困和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最易受到影响。
- 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
3.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教育宣传:公众应该加强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区宣传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 水源净化:为了预防感染,应确保饮用水源的干净卫生。
这可以通过过滤、煮沸和加氯等方式来实现。
- 卫生设施改善:改善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接触血吸虫卵的机会。
此外,还应该加强卫生习惯的教育,如定期洗手等。
- 药物治疗:对已感染的患者,应及时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这需要合理的医疗资源、设备和专业知识。
- 针对儿童的防治:儿童是血吸虫病的易感人群,应加强对儿童的防治工作,包括学校卫生宣传、定期体检、饮用水源的监测等。
- 环境管理:定期进行血吸虫病传播的生态学调查,以了解虫卵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消灭中间宿主(田螺)和改变农田排水系统等。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三、主要制度
(二)关于联防联控的制度 1、处于同一水系或者同一相对独立地理环境的血防区各 地方政府应当开展血吸虫病联防联控,组织有关部门和机 构同步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第十条) 2、联防联控的内容是同步实施以下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第十一条) (1)在农业、兽医、水利、林业等工程项目中采取与血 吸虫病防治有关的工程措施; (2)进行人和家畜的血吸虫病筛查、治疗和管理; (3)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 (4)调查钉螺分布,实施药物灭杀钉螺; (5)防止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直接进入水体; (6)其他防治措施。
二、制定《条例》的总体思路 制定《条例》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专业机构履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
行技术职责、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血 行技术职责、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血 防工作机制; 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防工作机制;(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实行防治结合、分类管理、联防联控,综合治理、 ●实行防治结合、分类管理、联防联控,综合治理、 人畜同步防治,加强传染源管理工作原则 工作原则; 人畜同步防治,加强传染源管理工作原则;
●坚持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与引导群众改变传统
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 改变行为) 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改变行为) 明确政府对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政策, ●明确政府对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政策,加大对血 吸虫病病人的救治力度。 以人为本) 吸虫病病人的救治力度。 (以人为本)
三、主要制度
(一)关于人、家畜粪便管理的制度。 关于人、家畜粪便管理的制度。 1、血防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农村 改厕、沼气池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无害化要求和血吸虫病防治技术规 范,保证厕所和沼气池具备杀灭粪便中血吸虫卵的功能。(第十五条 第一款) 2、血防区的公共厕所应当具备杀灭粪便中血吸虫卵的功能。(第十 五条第二款) 3、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渔船集中停 靠地设点按照无害化要求和血吸虫病防治技术规范修建公共厕所;推 行在渔船和水上交通工具上安装和使用粪便收集容器,并采取措施, 对所收集的粪便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第十三条)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在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地区应 当适应血防工作的需要,推行以机械化耕作代替牲畜耕作的措施;推 行对牛、羊、猪等家畜的舍饲圈养,加强对圈养家畜粪便的无害化处 理。(第十六条) 5、禁止在血防区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第十七条)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2)

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血吸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其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有效应对血吸虫病的威胁,制定一份全面、科学、实用的防治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疫情监测与分析、健康教育宣传、患者诊断与治疗、环境整治与防控、科研与技术创新、监督检查与评估、资源保障与协调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详细阐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计划安排。
一、疫情监测与分析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对血吸虫病疫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疫情数据,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疫情预警和预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二、健康教育宣传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宣传计划,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度。
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
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增强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三、患者诊断与治疗建立健全血吸虫病诊断体系,提高诊断准确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疗能力。
推广新型诊疗技术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环境整治与防控加强疫区环境整治,改善生活环境,降低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
推广改水改厕等措施,切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家畜、野生动物等传染源的管理,减少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五、科研与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支持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技术交流平台,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六、监督检查与评估制定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确保防治工作计划的落实和执行效果。
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开展防治工作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七、资源保障与协调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资源保障,确保防治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血吸虫病已经给许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血吸虫病的概况、防治方案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实施方案。
一、血吸虫病的概况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中引起的疾病,属于寄生虫感染病。
该病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蝇传播,人们一旦接触到受感染的水体或土壤,就有可能被血吸虫侵入人体。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病症。
该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美三个地区,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防治方案的必要性由于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切断传播途径成为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措施。
因此,建立科学、完备的防治方案,对于实现血吸虫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同时,防治方案应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环境改造建立合理的饮水工程、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从源头上控制了寄生虫的传入。
2.传染者筛查及治疗通过对人群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传染者,避免病情恶化,减轻传染病的负担,并阻断传播链条的延续,达到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目的。
3.感染人群治疗对已感染的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消除病情,降低感染者人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三、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主要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和支持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预算和人才投入,切实保障防治的顺利实施。
2.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针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应建立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如国家卫生委员会、地方政府及各地卫生局等,以方便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3.宣传和教育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积极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开展防治项目。
血吸虫病防治活动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活动方案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血吸虫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了控制和预防血吸虫病的流行,制订可行的防治活动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套可行的血吸虫病防治活动方案。
一、疫病学调查和监测疫病学调查和监测是确定地方血吸虫病疫情的重要方法。
开展血吸虫病疫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高发人群,做好血吸虫病感染人群的进一步调查和遗传学研究。
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定期监测血吸虫病发病率和漏报率,并及时汇总分析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及早发现和控制地方疫情。
二、污染源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源头是感染血吸虫原虫的螺螂,因此污染源控制是防治血吸虫病的关键方案。
对疫区内重点水域开展螺螂调查,确认螺螂种类和分布规律;制定并实施螺螂防治方案,确保螺螂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同时采用环境治理技术,改善水源环境质量,降低感染率。
三、传播途径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源传播和食源传播,因此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也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举措之一。
对疫区内水源进行监测,确保供水安全卫生;对水源进行净化处理,并建立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控制细菌和病原体的传播;对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鲜水或未煮沸的食物。
四、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重要手段。
在疫区范围内对居民进行血吸虫病的筛查,并根据感染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药物治疗,消灭人群中的感染源,杜绝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同时,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管,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健康卫生,避免感染血吸虫病。
同时,加强对疫情的媒体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血吸虫病的合力。
六、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血吸虫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制定防治工作计划和技术规范,确保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血吸虫病防治人才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防治水平和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患者的饮食,可多吃蛋白质类,少吃脂 肪类饮食。生南瓜子对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为了您的健康、家庭的幸福,社会的文明进步, 敬请积极参与到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来,积极 参与血吸虫病的普查和治疗,积极参与人群化疗 (扩大化疗)。 关爱生命,呵护健康!
谢谢!
2018-04-08
2、管好人畜粪便 从我做起,从源头做起,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 习惯。牲畜要圈养。管好人、畜粪便,将人、畜 粪便通过沼气等无害化处理,杀灭血吸虫虫卵。 这是我们消灭血吸虫病最关键一个环节。摈弃落 后的耕作方式,以机代耕。 3、消灭钉螺 ⑴改造环境:因地制宜,改田改土,硬化沟渠, 宜旱作的土地要旱作,消灭钉螺的孳生环境,降 低环境钉螺密度甚至消灭钉螺。 ⑵药物杀灭钉螺:在暂时无法改变环境的钉螺高 密度区域,使用药物杀灭钉螺。
4、血吸虫病的治疗 早诊断早治疗,只要不是晚期血吸虫病,都是可 以治愈的,而且预后良好。每年一度的夏季血吸 虫病普查正是关键,血检是目前最为简单且又行 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达到早发现的目的,检出的 阳性患者会集中到专业的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 免费复诊及治疗。 治疗药品:吡喹酮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毒副作用较 低的治疗药物,可以放心服用。
源自 【血吸虫病的危害】 1、可以导致儿童或青少年的发育迟缓或停止,从 而患上后天性侏儒症,同时也可导致性器官不发 育,丧失生育能力。 2、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还可能并其他病症: ⑴ 阑尾炎是最多见并发症,并发急性细菌性阑尾 炎时易引起穿孔、阑尾脓肿、阑尾炎症组织内虫 卵沉积,阑尾穿孔极易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而危及 生命。 ⑵ 结肠病变严重时可产生结肠狭窄,引起排便困 难以及其它肠梗阻症状。 ⑶ 结肠内肉芽肿,可诱发肠癌。 3、晚期血吸虫病人丧失劳动力。
【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概述】 血吸虫的生活史:所有吸虫的生活史有两个世代, 即有性与无性生殖,通过两个世代的交替得以繁 衍。血吸虫的有性生殖世代在脊椎动物体内进行, 这类宿主(被寄生动物称为宿主)称为终宿主; 无性生殖是在软体动物体内进行,这动物称为中 间宿主。不同的血吸虫寄生生活不同,对宿主的 选择也不同。日本血吸虫的成虫除寄生于人体外, 在我国还有42种畜、兽寄生。日本血吸虫的幼
虫(无性生殖)仅仅寄生于钉螺(这是我 们为什么要消灭钉螺的根本原因)。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虫 交配产卵,卵随血流进入肝、肠壁血管内和周围 组织并沉积下来。在肠壁组织的虫卵经破溃肠壁 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适宜 的温度条件下20~30℃)孵出毛蚴,在水中游动 的毛蚴如遇钉螺会主动侵入,并在其体内继续发 育,再经过两代胞蚴无性繁殖出大量尾蚴,尾蚴 是血吸虫感染终宿主的阶段,只要是有水的环境, 尾蚴就可从钉螺体内逸出,如在这时人、畜、兽 接触疫水,疫水中的尾蚴就可主动侵入皮肤成为 童虫,童虫随血流到肝和肠系膜静脉定居并发育 为成虫。 体内的血吸虫寿命可长达47年。
(三)慢性期:多因急性期未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 彻底,亦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因素,逐渐发展 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 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四)晚期:病人极度消瘦,巨脾、腹水,腹壁静 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五)异位血吸虫病:血吸虫寄生在身体其他组织 器官的血吸虫病,如肺血吸虫病、急性脑血吸虫 病、慢性脑血吸虫病等。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防健康教育讲座) 演讲 王睿修
【血吸虫病的概念】 凡是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统称为血吸虫, 所致疾病称为血吸虫病,是一种流行性地方性疾 病。目前已知的血吸虫多达86种,有19种与人致 病有关,其中6种致使人畜(兽)患血吸虫病,其 余种类,有的为人畜(兽)共患,有的为人体尾 蚴性皮炎的病源。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大约2亿人。 流行于我国的血吸虫病为日本血吸虫(因日本人 在1904年发现而命名)所致,日本血吸虫分布广 泛,分布在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血吸虫病的防治】 1、个人防护措施 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在感染性钉螺密度高的江湖洲 滩地区接触疫水。不要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泊、河 塘、水渠里游泳、戏水。雨后及早上有露水的情 况下不要赤脚在有钉螺孳生的湿地、沟渠、河流、 水溏、湖泊边的草地行走。 如果因为生产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穿长统胶鞋、 塑料防护裤等,也可将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 衣裤,以稀盐酸中和,防护效果可维持半年以上。
捕获活体钉螺照片
【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一)侵袭期:患者可有咳咳嗽、胸痛、偶见痰中 带血等。 (二)急性期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 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粘液。 3.肝脾肿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咯血。
【动物与血吸虫】 动物宿主可容性:是指动物感染血吸虫后,血吸 虫虫体能够正常发育成熟及产卵,排出的活卵具 有完成其生活史能力者。 水牛、黄牛、猪、山羊、绵羊、狗、兔、小鼠、 仓鼠、沙鼠、豚鼠、恒河猴都是日本血吸虫的可 容性动物宿主。其中虫体在黄牛、山羊、绵羊、 狗的发育率很高。水牛的虫体发育率较低,然而, 水牛可反复感染而再排卵。 血吸虫病为人、畜(兽)共患疾病,可互为传染 源。
血吸虫示意图
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血吸虫雌雄合抱体
脑血吸虫
血吸虫尾蚴
曼氏血吸虫毛蚴
【血吸虫病的历史】
血吸虫病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1972年至1974年河南开封市马王堆西汉 墓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 女尸,经技术鉴定,此女性生前是位血吸 虫病患者,由此可见,血吸虫病在我国的 流行历史有多么的久远。这是已经考证的 历史,未经考证的历史肯定要比此更为久 远许多。
【钉螺简述】 钉螺,系盖螺科钉螺属,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 亚,中国内地仅有湖北钉螺一种。有钉螺孳生的 地区,基本上都有血吸虫病流行。湖沼、水网等 潮湿地是钉螺孳生地。 钉螺的形态大小 钉螺外壳呈圆锥形,湖沼地区钉螺较粗大, 水网地区钉螺次之,山区钉螺最小,为 (5.8×2.71)~(6.93×2.85)mm,根据我们本 地钉螺的形态大小来看,基本是后一种。钉螺通 常有6~9个螺旋。
防护药涂擦有良好防护功效,与疫水接触 前皮肤涂擦15%邻苯二甲酸丁二酯,原液 涂布1次能维持8小时有效防护,乳剂涂布1 次,有效防护维持4小时。 用2%氯硝柳胺的酯肪酸制成防蚴笔(2%氯 硝柳胺和10%松节油制成)具有强大杀灭尾 蚴作用,涂擦暴露皮肤,有效防护持续10 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