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合集下载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唐代时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他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韩绰是杜牧的好友,在这方面,他们同道中人,所以杜牧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交谊之深厚。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句从山川物候来写江南风物。

首句从大处落墨,摄取的是远镜头,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扬州一带的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远处的江水逶迤千里,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还为全诗增加了浓郁的江南风味,为抒情创设了气氛。

次句是想象之景,诗人遥想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江南还是山青水碧,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作者的想象并非是空想,而是以自己在江南的亲眼所见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想象。

江南之秋,不比江北之萧瑟寒冷,草木零落较缓慢,且树木多为常青木,因此,秋天的江南依旧呈现一片绿意盎然之景。

扬州虽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凸现了江南之秋的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首句山、水相对;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格调。

正由于诗人不堪北方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词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词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诗的前两句写景。

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的思念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的思念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的思念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经典的唐代诗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韩绰的深切思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2、译文二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3、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箫:一种乐器。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或开成元年(836)秋。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居扬州,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文》)。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833年。

这首诗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内容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描绘了扬州的自然美景,青山与绿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2.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扬州的美景与长安的繁华进行对比,突显了扬州的宁静之美。

3.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扬州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回忆扬州的美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扬州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总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唐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2],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3]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二十四桥: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

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

[4]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见《杜牧·遣怀》篇。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前人诗词中写扬州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扬州是杜牧的旧游之地,他在做客江南时,仍眷恋着扬州的繁华旖旎,于是他把这种怀念之情写给了在扬州的朋友韩绰判官。

韩绰,生平不详,杜牧在大和年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中做过掌书记,杜牧与韩绰当为熟友。

杜牧另有《哭韩绰》一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诗歌的开首二句,诗人挥笔写下深深留映在脑海中的江南美景。

首句先从大处落笔,抓住了江南风光,青山迤逦,似与天接,绿水迢迢,蜿蜒如带。

不仅如此,时令虽已是深秋,但江南大地依旧山青水秀,景致不减春色。

诗句中的“隐隐”与“迢迢”两组叠字的运用,传达出江南绿水青山温柔妩媚的神韵,也表明江南的山水此时此刻离自己是相当之遥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的诸多景致留给诗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二十四桥上观赏明月,徐凝在《忆扬州》诗中曾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明月之夜是何等的迷人。

诗歌最后以开玩笑调侃的笔调问老友韩绰是否在这深秋之夜,皓月高悬之际在何处教那些歌妓吹箫呢?这首诗歌能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富有特色的事物,并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而在抒情方面,并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包含着最蕴藉的感情,前人说这首诗是杜牧“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看,此说不无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朝: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
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寄扬州韩绰判官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友谊。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