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知识点汇总(知识清单)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知识点汇总(知识清单)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作用是放大物体的图像,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透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一小。

近视眼镜是一凹透镜,老花镜是一凸透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二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3、显微镜由上到下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部分构成。

4、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可分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5、玻片标本制作步骤:滴、撕、展、盖、染、吸。

6、洋葱表皮细胞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等结构。

7、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安东尼•范•列文虎克。

8、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罗伯特•胡克09、第一个发现血液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丹010、光合作用在植物叶表皮细胞中的叶绿体中进行。

二氧化碳和氧气通过植物的气孔部分进出。

11、单细胞生物有草履虫、太阳虫、眼虫、变形虫等。

12、生活在水中的微生物有线虫、衣藻、钟形虫、草履虫等。

13、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有酵母菌、乳酸菌等;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有_±肠杆菌、病毒等。

14、制作水中微生物的玻片时需要加入脱脂棉纤维来控制微生物运动。

15、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围绕一地轴自转,自转轨道的形状是一圆形,对人类的影响是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对人类的影响是四季变化。

3、地球的年龄是40多亿岁,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一地核、地幔、地壳,可以制作哪那三种模型地球自转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结构模型04、地球上与赤道平行的是一纬线,与赤道垂直的是里线5、模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仪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模拟谁先迎来黎明时,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

6、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共同点是地球是球体。

7、圭表在正午时候使用,夏季太阳高度最高(远日点),冬季太阳高度最低(近日点),夏季影子长,冬季影子短。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3.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5.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6.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7.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8.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9.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10.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11.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12.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汇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4. 杠杆尺平衡的条件是:左边(格子数)×左边(钩码数)=右边(格子数)×右边(钩码数)。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2.增加小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增大)秤砣,也可以让提绳(靠近)称重处。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 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举例:(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第六课滑轮组1.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教科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小学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重点元一:《工具和机械》第一使用工具1.不一样的工拥有不一样的(用途),不一样的工拥有不一样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刀、、剪刀些结构很的机械,又叫(机械)。

b5E2RGbCAP第二杠杆的科学1. 杠杆:像撬棍的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 3)个点。

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着的地点叫(支点);在杠杆上使劲的地点叫(使劲点);杠杆战胜阻力的地点叫(阻力点)。

p1EanqFDPw2.杠杆可否省力,主要看:(使劲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使劲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力杠杆:使劲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力杠杆:使劲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杠杆工具的研究1.杠杆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羊角、裁刀、老虎⋯ 力杠杆:火、子、筷子、裁剪刀、竿⋯不省力也不力杠杆:天平、机、板⋯第四的奥密1.:像水,()和()固定在一同的机械,叫()。

在上使劲(省力),在上使劲(力)。

当一大,越大越(省力)。

DXDiTa9E3d2.机械:把手、自来水、汽方向、自行把手、扳手⋯3.:螺刀刀柄粗的奥密我的猜想:螺刀刀柄粗,省力;刀柄力。

研究的资料: 2 把刀柄粗不一样的螺刀, 2 枚螺、 1 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用刀柄粗不一样的 2 把螺刀把 2 枚螺刀木板中;(2)比 2 把螺刀所使劲的大小。

研究的:螺刀刀柄粗,省力;刀柄力。

第五定滑和滑 1. 定滑:固定在一个地点而不移的滑叫(定滑),它的作用是能(改力的方向),但不可以(省力)。

RTCrpUDGiT2.滑:能够随重物一同移的滑叫(滑),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可以(改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所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如:螺刀螺运用了()的工作原理;螺刀撬罐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5PCzVD7HxA第六滑1.滑:把(滑)和(定滑)合在一同使用,就构成了(滑),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力的方向)。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必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必背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1. 物质是由原子或者分子构成的。

2. 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3.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颜色、形状和状态等。

3.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与酸碱发生反应等。

三、物质的变化1. 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而物质本身的化学成分并未发生变化。

3.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其化学成分也同时发生了改变。

四、物质的运动1. 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

2. 固体的分子运动较小,而液体和气体的分子运动则较为活跃。

3. 温度的升高会使物质的分子运动加快。

五、物质的凝固和熔化1. 物质的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2. 物质的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3. 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固体和液体相互转变的温度点。

六、纯净水和杂质溶液1. 纯净水是指没有任何杂质的水。

2. 杂质溶液是指在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的水溶液。

3. 可以通过蒸发的方式将杂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七、食盐和糖的分离1. 食盐和糖可以通过溶解和结晶分离。

2. 溶解是指将固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3. 结晶是指在溶液中溶质重新结晶成固体形态。

八、常见酸和碱的性质1. 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学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2. 酸有酸味和腐蚀性,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3. 碱有苦味和腐蚀性,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九、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1. 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2. 中和反应会产生盐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

3. 酸碱中和反应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如酸雨的中和处理等。

以上是六年级科学教科书上册的必背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可修改文字】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3.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5.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可以分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8.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撕、滴、展、盖、染、吸。

9.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洋葱表皮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10.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

发现血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单。

11.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2.微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1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草履虫、线虫等为单细胞生物。

目镜调节旋钮载物台15.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16.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1.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3.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一天)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主要探讨微小世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细菌、病毒、细胞等微小生物,以及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此外,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如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知识点】1. 细菌、病毒、细胞等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作用。

2. 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如电子、质子、中子等。

3. 显微镜的种类、构造及使用方法,如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4. 洋葱表皮细胞及微生物的观察、绘图方法。

【重点】1. 掌握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微生物,并绘制观察到的图像。

3. 理解细菌、病毒、细胞等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正确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物体,了解它们的适用范围。

2. 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其基本单位及相互转换关系。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将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同时,还将介绍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 昼夜交替及产生的原因,如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四季的变化及产生的原因,如地球的倾斜角度对太阳光的影响。

4. 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重点】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掌握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理解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掌握其测量方法。

3. 了解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倾斜角度对太阳光的影响。

【难点】1. 理解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掌握其测量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推测地理位置等。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将介绍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杠杆类工具、轮轴类工具、滑轮类工具、斜面类工具和齿轮类工具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小学科学六上的知识点整理精华版如下: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质有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

2.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不同状态下物质的形状和容积有所不同。

二、光的传播和反射:1.光的传播:光以直线传播,当遇到障碍物时可以发生直线传播、散射和折射。

2.光的反射:光线遇到光滑的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的方向与入射光的方向相同。

三、影子的形成:1.影子的形成条件:当有光源、有遮挡物并且有屏幕时,就可以形成影子。

2.影子的性质:影子的形状和遮挡物的形状相同,但是颜色比遮挡物暗。

四、磁铁和磁力:1.磁铁的两极性:磁铁有南极和北极之分,相同极相斥,不同极相吸。

2.磁力的作用:磁力可以使物体受力,使铁物吸附在磁铁上。

3.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只有具有磁性的物质才能被磁铁吸引。

五、动力和运动:1.动力的形式:动力可以是推力、拉力和摩擦力等。

2.运动的三要素:物体的位置改变,称为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运动的三要素是位置、方向和速度。

六、生活中的力和摩擦:1.生活中的重力:自然界中所有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个吸引力叫做重力。

2.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使物体受到阻碍。

3.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涂油、涂蜡、使用滑轮等都可以减小摩擦力。

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需要媒质介质,如空气、水和固体等。

八、空气的存在和压力:1.空气的存在:空气是一种气体,无形无色,但有一定质量和体积。

2.压力的概念:物体受到的力除以物体受到的面积,就是压力的大小。

3.大气压力:大气对地面和物体的压力叫做大气压力。

九、太阳、地球和月亮:2.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3.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有月相变化和月食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实验方法:(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3)比较直接提升小车和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

7.实验: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我的猜想: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研究材料:坡度不同的两个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改变的条件:斜面坡度的大小不改变的条件:玩具小车的轻重、斜面的光滑程度实验方法:(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小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大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3)比较在两个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

第八课自行车的简单机械1.自行车的特点: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是依靠(人的力量)前进的,(链条)与两个(齿轮)的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2.大小齿轮: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

3.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杠杆:刹车、车铃按钮、后架上的弹簧夹轮轴:车把手、小齿轮和后车轮、脚踏板和大齿轮滑轮:车轮和车轴、脚蹬板和脚蹬轴斜面:螺丝钉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1、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宽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强)。

2、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是:(增加纸梁的厚度,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3、横梁的放法:横梁一般都是(立着)放的,这样更能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4、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材料)、(横梁的长短)、(横梁的宽度)、(横梁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实验: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我的猜想: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厚度有关。

纸梁厚,抗弯曲能力强;纸梁薄,抗弯曲能力弱。

改变的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变的条件:纸梁的宽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距离实验材料:厚度不同的纸梁、垫圈、书本、记录纸实验过程:(1)把薄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2)把厚的纸梁放在两堆书上,在纸梁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3)比较厚度不同的纸梁承载的垫圈数。

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材料改变形状的目的: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的材料的(厚度),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的。

2、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方法有:(增加宽度)、(增加厚度)、(改变形状)三种。

其中最能增加材料抗弯曲能力的是(改变形状)。

第三课拱形的力量1、拱形承载重量的特点:拱形承载重物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2、古代的城门、桥梁造成拱形,是为了:(更加牢固)。

第四课找拱形1、圆顶形的特点: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2、球形的特点: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3、圆顶形、拱形、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的是:球形、圆顶形、拱形。

4、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肋骨、足弓、乌龟壳、蛋壳、贝壳。

第五课做框架1、框架结构: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斜杠,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不易变形。

2、框架结构稳固的原因:框架结构中,斜杠使长方形的框架变成(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使框架更牢固。

第六课建高塔1、框架结构的铁塔不容易倒塌的原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能有效减小风的阻力)。

2、塑料瓶怎么放不容易倒:塑料瓶(倒放)容易倾倒,是因为(上大下小);塑料瓶(正放)不容易倒,是因为(上小下大);如果(在塑料瓶内装一些水),塑料瓶就更不容易倾倒,是因为(上轻下重)。

第七课桥的形状和结构1、现在大跨度拱桥的特点:拱一般在桥面的(上方)。

这样的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桥面也比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

2、桥的分类:桥根据建造桥的材料分,有(石桥)、(木桥)、(钢铁桥)、(混泥土桥)等;根据桥梁的结构分,有(拱桥)、(钢索桥)等。

3、钢索桥的桥塔建那么高是为了:(减少钢缆的拉力)。

第八课用纸造一座“桥”1、许多植物的茎、动物的的骨头、生活中的钢管都是空心的,是因为:(同样多的材料,空心的管状比实心的棒状粗得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能力都相同)。

2、实验:比较普通报纸和普通白纸的抗弯曲能力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抗弯曲能力比报纸强。

改变的条件:纸的材料不变的条件:纸的宽度、厚度、长度,放垫圈的位置,书本的距离实验材料:长20cm、宽20cm的报纸和普通白纸各一张、垫圈、书本、记录纸实验步骤:(1)把普通白纸放在两堆书上,在纸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2)把报纸放在两堆书上,在报纸的中间摆放垫圈,记录承载的垫圈数。

(3)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承载的垫圈数。

注意事项:(1)纸的长和宽要合适;(2)摆放垫圈时要轻轻放;(3)垫圈摆放的位置和书本的距离不能变。

第三单元能量第一课电和磁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第二课电磁铁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吗?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吗?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的实验。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

第四课电磁铁的磁力(二)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关系的实验。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3、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方法有: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

效果最好的是(增加线圈的圈数)。

第五课神奇的小电动机1、电动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小电动机的组成: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

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

第六课电能和能量1、电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

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

2、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七课电能从哪里来1、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2、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把电转化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移动。

(发电机)能够把磁转换成电。

所以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它(发电机)了。

3、用手转动小电动机,线圈中的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小电动机发出电来了。

第八课能量与太阳1、煤的成因: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