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五单元 黄酮类化合物

主管中药师 基础知识 中药化学第五单元 黄酮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第五单元黄酮类化合物一、结构与分类(一)基本骨架:经典概念: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现代定义: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碳架为C6-C3-C6。

(二)分类与结构特征(三)黄酮类化合物重要成分举例二、理化性质(一)性状1.形态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交叉共轭体系)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黄色查耳酮为黄~橙黄色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几乎无色异黄酮显浅黄色花色素的颜色可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pH<7时显红色,pH为8.5时显紫色,pH>8.5时显蓝色。

(二)旋光性1.游离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二氢异黄酮等类型,由于分子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2位或2,3位),因此具有旋光性。

其余类型的游离黄酮类化合物无旋光性。

2.黄酮苷:黄酮苷由于结构中含有糖部分,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三)溶解性1.游离黄酮花色素>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酮(醇)>查耳酮1)花色素为离子型结构,具有盐的通性,亲水性较强,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2)二氢黄酮(醇)非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故溶解度稍大;3)异黄酮类化合物的B环受吡喃环羰基的立体阻碍,也不是平面型分子,故亲水性比平面型分子增加4)黄酮(醇)、查耳酮为平面型分子,分子与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难溶于水。

2.黄酮苷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不同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性质总结:(四)酸碱性1.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

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7,4′-二OH>7-或4′-0H>一般酚羟基>5-OH5%NaHCO35%Na2CO30.2%NaOH4%NaOH2.碱性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γ-吡喃酮环上的1-位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电子对,故表现出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钅羊)盐,该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分解。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知识也是中医药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与现代医学的桥梁,其有机碱性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紧密相关,常见的有麻黄碱、黄连素等。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学成分,其常见类型有类黄酮、异黄酮等。

3.挥发油:挥发油是很多中药中具有药效成分的重要类别之一,常见的有薰衣草油、柠檬油等。

4.聚糖类物质:聚糖类物质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植物、菌类、动物体内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具有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二、中药提取及分离1.溶剂提取法:常见的有超声波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分子量较低、小分子量的化合物提取。

2.微波辅助提取法:常见的有水煎提取。

该方法适用于易破坏化合物的提取。

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该方法适用于提取极少量的高价值化合物。

4.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可用于分离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又称液态色谱法,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分析技术之一。

三、中药提取及纯化的质量控制1.纯度:纯度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占总量的比例,是衡量中药提取及纯化质量的重要指标。

2.特异性:特异性是指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对其他成分的影响较小的特点。

3.稳定性:稳定性是指药物在贮藏、加工、运输等环节中不易分解、降解和失去活性的性质。

4.重金属含量:重金属是中药提取及纯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应通过化学处理、物理分离等手段减少其含量。

以上即是中药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提取及分离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题库考点(最新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题库考点(最新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题库考点(最新版)1、单选结构中氮原子不在环状结构内的生物碱是()A.麻黄碱B.槲皮素C.小檗碱D.东莨菪碱E.青蒿素正确答案:A2、多选含木脂素类成分的中药是(江南博哥)()A.五味子B.牛蒡子C.连翘D.厚朴E.补骨脂正确答案:A, B, C, D3、多选鉴别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反应有()A.三氯化铁反应B.冰醋酸-铜离子反应C.酸水解反应D.氨基酸反应E.三氯乙酸反应正确答案:B, C, D4、单选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青蒿素是其主要抗疟有效成分,系我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从青蒿中分离得到。

临床应用表明青蒿素对间日疟或恶性疟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优点,是一种高效、速效的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

青蒿素的结构类型是()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三萜E.四萜正确答案:B5、单选槐花为豆科植物槐树的干燥花及花蕾,花部分习称槐花,花蕾部分习称槐米。

槐米含有芦丁、槲皮素、皂苷、白桦脂醇、槐二醇以及槐米甲、乙、丙素和黏液质等。

芦丁的化学结构类型为()A.黄酮B.黄酮醇C.二氢黄酮D.异黄酮E.查尔酮正确答案:B6、单选强心甾烯蟾毒类与强心苷类不同之处在于强心苷甾体母核C-3位羟基连接的()A.脂肪酸氨基酸酯B.糖链C.脂肪酸酯类D.硫酸酯类E.乙酸酯类正确答案:B7、单选下列化合物中,按碱性强弱排序正确的是()A.季铵碱>脂肪杂环碱>酰胺>芳香胺B.脂肪杂环碱>季铵碱>酰胺>芳香胺C.脂肪杂环碱>季铵碱>芳香胺>酰胺D.季铵碱>脂肪杂环碱>芳香胺>酰胺E.季铵碱>酰胺>脂肪杂环碱>芳香胺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碱的碱性。

极弱碱(pKa<2),如酰胺键、N-五元芳杂环类生物碱;弱碱(pKa=2=7),如芳香胺、N-六元芳杂环类生物碱;中强碱(pKa=7~11),如脂胺、脂杂环类生物碱;强碱(pKa>11),如季铵碱、胍类生物碱。

中药化学知识点,考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考点

中药化学第一章(填空/名解)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填空/名解)中药化学的任务:确定中药有效物质基础和促进中药现代化。

(名解)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部位。

(名解)有效成分: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简答)◇1研究中药化学的目的:○1阐明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原理。

○2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

○3阐明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4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5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6扩大药源和研制开发新药。

(○7工业与农业。

)第二章第2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1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

○2亲水性有机溶剂。

(乙醇、甲醇,最常见)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

○3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

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

(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浸渍法:适用: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3)渗漉法:适用: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

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第三章第2节(记住S\N\C的例子剩余为)1.O-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等(醇苷);2.S-苷:黑芥子苷、白芥子苷、萝卜苷3.N-苷:巴豆苷4.C-苷:牡荆素、芦荟苷,Smith降解法是常用的氧化裂解法:高选择性、作用缓和◇2苷键酸水解的难易规律:⑴按苷键原子的不同:N-苷>O-苷>S-苷>C-苷。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节绪论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各类化合物分值分布2015年2016年2015年2016年生物碱9 7 萜类与挥发油类 3 2糖与苷类 1 2 皂苷类 5 4醌类 5 1 强心苷类 1 1苯丙素类 1 3 动物药 1 0黄酮类 1 6 有机酸0 1各类化合物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最佳选择题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大的是A.石油醚B.氯仿C.水D.乙酸乙酯E.乙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常见溶剂极性大小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所以本题选择的是C。

引申知识点——极性相关概念(了解)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2)渗漉法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入水浸泡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华为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华为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第一章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第二章一次代谢:通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应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醋酸-丙二酸途径: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甲戊二羟酸途径: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莽草酸途径: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氨基酸途径:生成生物碱第2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错误!亲脂性有机溶剂;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优点:选择性强;缺点:不能或不容易提取出亲水性杂质;适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错误!亲水性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最常见优点:提取率高、可回收、价格低;缺点:易燃;适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通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效果,但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错误!水:为增加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优点:廉价易得,使用安全;缺点:回收难,易发霉;适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选择适用方法提取方法: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2浸渍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3渗漉法:适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破坏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定;2.水蒸气蒸馏法:适用难溶于水具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适用于加热不稳定常用的物质有CO2、NH34.其他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根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解离度差异4大孔树脂色谱具多孔结构,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达到分离的目的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红外光谱: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紫外光谱: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NMR:氢核磁共振: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炭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炭分布、核间关系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4MS质谱法: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第三章一糖类化合物,通式为CmH2On,故称碳水化合物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又叫寡糖,2~9个、多糖10+D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右边;L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左边Haworth式中:D-型:-CH2OH在环上方L-型:-CH2OH在环下方α-构型: C1-OH与C5上取代基在异侧β-构型: C1-OH与C5上取代基在同侧纤维素:由葡萄糖以1β— 4 苷键连接而成;分子结构直线状,不易被稀酸或碱水解;淀粉是葡萄糖分子以 1α- 4 苷键组成的,按结构可分为直链淀粉难溶于水和支链淀粉易溶于水肝素:含有硫酸酯的黏多糖,组分是氨基葡萄糖、艾杜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透明质酸:由D-葡萄糖醛酸及乙酰D-葡糖胺连接而成的直链酸性黏多糖;糖的反应D-+-甘油醛L---甘油醛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层交界面有紫色环→含有糖或苷类菲林反应: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可鉴别还原糖和苷多伦反应:银镜或黑褐色的银沉淀第2节概念:苷是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羟基脱水缩合而成;按苷键原子分类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分为氧苷、硫苷、氮苷和碳苷;苷类的溶解性1苷:极性大;在甲醇、乙醇、正丁醇中溶解度大,一般可溶于水苷的糖基增多,极性增大,水溶性增加;碳苷:碳苷在所有的溶剂中溶解度都很小;2苷元: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或不同浓度的醇;记住S\N\C的例子剩余为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等醇苷;苷:黑芥子苷、白芥子苷、萝卜苷苷:巴豆苷苷:牡荆素、芦荟苷,Smith降解法是常用的氧化裂解法:高选择性、作用缓和错误!1苷键酸水解的难易规律:按苷键原子的不同:N-苷>O-苷>S-苷>C-苷;水解顺序:五碳糖苷 > 甲基五碳糖苷 > 六碳糖苷 > 七碳糖苷 > 糖醛酸苷2碱催化水解由于一般的苷键属缩醛结构,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故苷很少用碱催化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和β位吸电子基团的苷类易为碱催化水解;3酶催化水解对难以水解或不稳定的苷,用酸水解法往往会使苷元脱水或异构化,而得不到真正的苷元,而酶水解条件温和30~40℃, 不会破坏苷元的结构,可得到真正的苷元;专属性:麦芽糖酶是一种α-苷酶,它只能使α-葡萄糖苷水解;苦杏仁酶是β-苷酶,它主要水解β-葡萄糖,但专属性较差,也能水解一些其它六碳糖的β-苷键;意义:酶水解可以得到次生苷部分水解;因此,通过酶水解可以获知有关糖的类型、苷键及糖苷键的构型、连接方式等信息;苷的提取:杀酶保苷:⑴提取原生苷时,要控制酶的活性,防止酶解;⑵提取次生苷,要利用酶的活性,促使苷酶解;⑶提取苷元,使苷键裂解时,特别要注意保持苷元完整;第四章:醌类化合物quinoids一、分类与结构:1.苯醌类:分为邻苯醌和对苯醌2.萘醌类:两个苯环,通常在1,4,1,2,2,63.菲醌类:三个苯环,分为邻醌和对醌4.蒽醌类:按母核结构分:单蒽核醌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多数呈黄色,大黄中的羟基蒽醌衍生物多与葡萄糖、鼠李糖结合成苷类双蒽核类二蒽酮类:番泻苷A通过C10-C10’相互结合而成的二醌酮类衍生物错误!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⒈酸碱性:酸性:醌核-OH>β‐OH>α‐OHα‐OH与C=O基形成氢键缔合,表现出更弱的酸性,所以只能在氢氧化钠下才能溶解酸性强→弱:含—CO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碱梯度萃取,用于分离:β‐羟基蒽醌和α‐羟基蒽醌颜色反应:反应名称鉴定化合物反应结果备注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苯醌、萘醌PC\TLC上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大题错误!游离蒽醌的分离:pH梯度萃取法经典方法药材↓乙醇提取乙醇浸膏▕乙醚捏溶↓▔▔▔▔▔▔▔▔▔▔▔▔▔▔▔↓乙醚溶液不溶物▏5%NaHCO3溶液萃取β‐OH醌弱酸性,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而α‐OH只能溶于氢氧化钠↓▔▔▔▔▔▔▔▔▔▔▔▔▔▔↓NaHCO3液乙醚液↓酸化▕5%Na2CO3溶液萃取沉淀↓▔▔▔▔▔▔▔▔▔▔▔▔▔↓↓重结晶 Na2CO3液乙醚液结晶↓酸化▕1%NaOH溶液萃取含—COOH或沉淀↓▔▔▔▔▔▔▔▔▔▔▔▔↓2个β‐OH ↓重结晶 NaOH液乙醚液结晶↓酸化▕5%NaOH溶液萃取含1个β‐OH 沉淀↓▔▔▔▔▔▔▔▔▔↓↓重结晶 NaOH液乙醚液结晶↓酸化含2个α‐OH 沉淀↓重结晶结晶含1个α‐OH大题填空错误!大黄主要有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醛、大黄酸;大黄粉▕20%硫酸﹣苯1∶5,回流↓▔▔▔▔▔▔▔▔▔▔▔▔▔▔↓药渣苯液▕5%碳酸氢钠水溶液萃取↓▔▔▔▔▔▔▔▔▔▔▔▔▔▔↓碱液苯液↓盐酸酸化▕5%碳酸钠水溶液萃取沉淀↓▔▔▔▔▔▔▔▔▔▔▔▔↓↓重结晶碱液苯液橙色细针状结晶↓盐酸酸化↓%氢氧化钠溶液萃取大黄酸沉淀↓▔▔▔▔▔▔▔▔▔▔↓↓重结晶碱液苯液橙色针状结晶↓盐酸酸化↓回收苯大黄素沉淀残留物↓重结晶▕硅胶柱色橙色长针状结晶▕石油醚-苯芦荟大黄素↓混合溶剂洗脱依次得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第五章概述:苯丙素类是指基本母核具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类群;均由桂皮酸途径合成而来;三、香豆素类4类:基本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的天然产物的总称1.简单香豆素类:只在苯环一侧有取代,且7位羟基未与6或8位取代基形成环,如七叶内脂2.呋喃香豆素类: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呋喃环,如补骨脂素68O OO 753.吡喃香豆素类:7位羟基和6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物形成吡喃环,如紫花前胡素O OO4、其他香豆素香豆素有内酯的结构,与可显红色,酯与羟胺作用可生成异羟肟wò酸香豆素类分子中具有内脂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然后其溶液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内脂结构;但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开环产物顺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则发生双键构型的异构化,转变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衍生物,此时,再经酸化也不能环合为内脂荧光反应:香豆素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显示紫色或蓝色Gibb’s 反应:水解后用试剂2,6-二氯苯醌反应成蓝色则说明酚羟基对的C6位无取代基碱溶酸沉法提取用: 由于香豆素类可溶于热碱液中,加酸又析出,故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冷却后再用乙醚除去杂质,然后加酸调节pH至中性,适当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类即可沉淀析出;木脂素是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双环氧木脂素:比如连翘脂素、连翘苷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五味子素、五味子醇含此类结构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五味子,主要成分有五味子素、五味子醇、五味子酚、五味子脂素均为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分子特征: C6-C3-C6 结构;O O 123456781'2'3'4'5'6'A B C了解命名的顺序和ABC 环具体结构看ppt 详解第2节(一)性状:多为结晶性固体,少为无定形粉末,多呈黄色,颜色取决于结构中有无交叉共轭体系、助色团-OH 、-OCH3;在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在7位或4位引入-OH 及-OCH3等供电子基团后,产生p-π共轭,促进电子移位、重排,使共轭系统延长,化合物颜色加深黄酮类呈黄色的结构特点: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槲皮素:R=H 抗炎、止咳、祛痰,治疗支气管芦丁:R=芸香糖基理化性质颜色错误!交叉共轭体系错误!助色团数目错误!取代位置eg 当黄酮2位引入苯环时,即显色——交叉共轭体系溶解性:黄酮、黄酮醇、查尔酮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和稀碱液中,难溶于水分子平面型,排列紧密,水分子难以进入二氢类和异黄酮 由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水分子容易进入,水溶性稍大引入羟基,7、4’-位,水溶解度增大;羟基甲基化-OCH3, 脂溶性增加;酸性:黄酮为例酚羟基酸性由强至弱: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因为5羟基能够与4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故酸性最弱选择错误!显色反应注:花色素不加镁粉,仅加盐酸都能呈红色第4节1.提取PS:常用石灰水使多羟基的鞣质、羧基的果胶,粘液质的水溶性杂质不被溶出分离:聚酰胺柱色谱:分离机制:“氢键吸附”即通过酰胺羰基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酚羟基形成氢键缔结而成;简答聚酰胺柱色谱:★(1)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酚羟基数越多,吸附力越强,越难被洗脱;桑色素﹥山柰酚;错误!酚羟基数相同时,酚羟基处于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位置时,吸附力↓,吸附力:邻位羟基黄酮<具有对位或间位羟基黄酮;错误!苷元相同:水溶剂为洗脱剂: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游离黄酮;(2)分子内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吸附力:查尔酮>二氢黄酮(3)吸附力: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洗脱顺序相反;(4)黄酮苷元与黄酮苷的分离:以水溶剂洗脱则苷比苷元先洗脱;以有机溶剂则苷元比苷先洗脱苷溶于水,苷元溶于脂溶性(5)洗脱剂的影响:聚酰胺也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形成氢键能的强弱:水﹥有机溶剂﹥碱性溶剂;洗脱能力:水﹤甲醇或乙醇﹤丙酮<稀氢氧化钠水溶液或氨水﹤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PH梯度萃取法:大题可能考 pH萃取法:乙醚液↓5%NaHCO3萃取↓▔▔▔▔▔▔▔▔▔▔▔▔▔▔▔▔↓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5%NaCO3萃取7,4,﹣二OH黄酮↓▔▔▔▔▔▔▔▔▔▔▔▔▔▔▔↓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NaOH萃取7﹣或4,﹣OH黄酮↓▔▔▔▔▔▔▔▔▔▔▔↓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4%NaOH萃取一般酚羟基黄酮↓▔▔▔▔▔▔▔▔↓水溶液乙醚液↓HCl酸化5﹣OH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常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缩写原理结构信息紫外光谱UV 源于分子的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共轭体系红外光谱IR 源于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功能基酚羟基质子:木犀草素中,δ5-OH、δ4’-OH、δ3’-OH游离黄酮类化合物的EI-MS谱中,在高质量区常可见到M-H+ 、M-CH3+含有甲氧者、M-CO+等碎片离子峰出现;黄酮化合物的结构研究:重点ppt可能考芦丁第7节黄芩:主要成分:黄芩苷黄酮类、汉黄芩素、汉黄芩苷、木蝴蝶素黄芩苷的颜色反应:黄芩苷﹢黄芩酶→黄芩素黄色+O →绿色黄芩苷不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但是能溶于热乙酸葛根:主要成分:葛根素异黄酮类、大豆素、大豆苷银杏叶:主要成分:槲皮素单黄酮类、银杏双黄酮双黄酮类第七章萜类化合物为一类有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羟酸结构特征的化合物;单环单萜左旋体称薄荷脑,是薄荷油的主要成分双环单萜:5.环稀醚萜类:是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根据起其环戊烷环是否裂环,可分为环稀醚萜苷及裂环环稀醚萜苷;环稀醚萜苷:1C-4有取代基:4-位多为甲基或羧基、羧酸甲酯、羟甲基裂环环稀醚萜苷:C7-C8处键断裂成裂环状态,有时C7与C11形成六元内酯环特点:大多数易溶于水和甲醇,溶于乙醇、丙酮、正丁醇苷易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化学性质活泼,遇酸,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变色,如苷元遇氨基酸加热,红色至蓝色最后生成蓝色沉淀;与皮肤接触也可以染成蓝色苷元加铜离子,加热显蓝色;B单环倍半萜:青蒿素双环二萜:穿心莲内酯四环二萜:甜菊苷第3节萜的提取:1、溶剂提取法:常用醇做溶剂,不同极性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按极性由小到大的递增顺序依次萃取2、碱提取酸沉淀法:倍半萜内酯类3、吸附法活性碳、大孔吸附树脂,萜苷分离:1.利用特殊官能团分离2.结晶法分离3.柱色谱法分离二挥发油的组成:①萜类化合物比例最大:主要是单萜、倍半萜不是所有的萜类都有挥发性及其含氧衍生物②芳香类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成分,在油中存在比例次于萜类.多具有C6-C3骨架,多为酚或其酯类;还有些具有C6-C2或C6-C1骨架的化合物③脂肪族化合物④其他化合物化学性质:1.性状:多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有浓烈的特异性嗅味;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析出结晶,称“析脑”,析出物称“脑”,滤去析出物的油称“脱脑油”;2.挥发性: 区别脂肪自然挥发,如将挥发油涂在纸片上,较长时间放置后,挥发油因挥发而不留油迹,脂肪油留下永久性油迹;3.溶解性:不溶于水水蒸气蒸馏提取,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高浓度的乙醇中能全部溶解4.不稳定性:与空气、光纤经常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形成树脂样物质;因此提出挥发油后,放入棕色瓶、密闭、低温、避光保存.挥发油的提取:1.蒸馏法水蒸汽蒸馏法:最常用,不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2.溶剂提取法:3.压榨法: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原料4.微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挥发油的分离1.冷冻析晶法:将挥发油置于0℃以下,必要时降至-20℃,继续放置,析出的结晶,再进一步冷冻析晶,可得纯品2.分馏法:不同成分,结构不一样,沸点bp也不同3.化学分离法:4.色谱分离法:五挥发油的检识重点色谱检识:薄层色谱吸附剂:硅胶展开剂:石油醚展开非含氧的;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开含氧的显色剂:香荚兰醛-浓硫酸:喷后105度烘烤,挥发油中各成分显不同颜色异羟亏酸铁试剂:酯类化合物显红色溴酚蓝乙醇:蓝色背景下显黄色——有酸类化合物硝酸铈铵试剂:黄色背景下显棕色——醇类化合物FeCl3——绿色或蓝色——酚类化合物2,4-二硝基苯肼,黄色——醛或酮第八章概念:多数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有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重点是记住化学结构和编号,和甾体的区别是:4,8,9,14,位不存在甲基的是甾体皂苷物理通性:大多无色或白色无定型粉末,多味苦,对人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熔点较高,均有旋光性,实验中常用正丁醇作为溶解剂发泡性:三萜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其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大量持久性泡沫,加热不消失可作为清洁剂,乳化剂;可区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四环三萜:五环三萜:五.溶血作用1.溶血指数:溶血作用强弱的指标----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2.皂苷的水溶液能破坏红细胞而溶血----皂毒类3人参中各成分溶血情况:人参中皂苷成分A型B型C型溶血作用抗溶血溶血溶血△胆甾醇能解除皂苷的溶血毒性2.胆甾醇沉淀法:――区分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1甾体皂苷+胆甾醇→难溶性分子复合物↓→乙醚回流→乙醚液胆甾醇沉淀皂苷2三萜皂苷+胆甾醇→分子复合物↓不太稳定在皂苷提取通法中,总皂苷与其他亲水性杂质分离用含水正丁醇萃取的方法;3.色谱分离法:吸附柱色谱法分配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能最高大孔树脂柱色谱法凝胶色谱法人参:成分:皂苷5%,30多种,多糖,挥发油,蛋白质,多肽,有机酸等;有效成分:A型—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 B型—人参三醇型C型—齐墩果酸型76.A型人参皂苷的皂苷元属于AA.四环三萜B.五环三萜C.原人参二醇D.原人参三醇E.人参二醇77.A型人参皂苷的真正皂苷元为CA.四环三萜B.五环三萜C.原人参二醇D.原人参三醇E.人参二醇78.C型人参皂苷的皂苷元属于BA.四环三萜B.五环三萜C.原人参二醇D.原人参三醇E.人参二醇甘草:成分:甘草皂苷五环三萜,甘草酸、甘草次酸;柴胡:成分:齐墩果烷型皂苷五环三萜,是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96.属于酸碱两性的生物碱是BA.可待因B.吗啡C.莨菪碱D.秋水仙碱E.小檗碱117.中药丁香中含的主要成分是AA.丁香酚B.丁香醇C.丁香烯D.胡椒酚E.水杨酸甲酯118.黄连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B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119.洋金花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D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B.120.麻黄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C.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B.121.苦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麻黄碱B.小檗碱C.苦参碱D.东莨菪碱E.士的宁B.122.厚朴中的成分主要为B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3.五味子中的成分主要为B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4.黄芩中的成分主要为CC.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5.黄连中的成分主要为E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B.126.秦皮中的成分主要为AA.香豆素B.木脂素C.黄酮D.蒽醌E.生物碱补骨脂中的成分主要是BA.简单香豆素B.呋喃香豆素C.新木脂素第九章甾类化合物甾类母核强心苷是存在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是治疗心力衰竭不可缺少的重要药物;分成二类:甲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五元不饱和内酯环;乙型强心苷元:C17侧链为六元不饱和内酯环;α-羟基糖:认识洋地黄糖α-去氧糖:认识洋地黄毒糖温和酸水解采用稀酸—H2SO4、HCl等~L反应条件—含水醇短时间加热回流30min~数小时水解对象——2-去氧糖苷, I 型强心苷不适用于——2-羟基糖苷4、强心苷的颜色反应A作用于C17位上不饱和五元内酯环的反应甲型强心苷用于区别甲型与乙型1)Legal反应亚硝酰铁氰化钠反应红→褪去2)Raymond 反应间-二硝基苯紫红3)Kedde 反应3,5-二硝基苯甲酸紫红或红4)Baljet反应碱性苦味酸试剂反应显橙色或橙红色B作用于2-去氧糖的反应1.Keller-KilianiK-K :冰乙酸溶解,再加入三氯化铁混匀后加入浓硫酸,乙酸层显蓝色示有2去氧糖存在2呫吨氢醇反应试剂+水浴加热三分钟----红色3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灰红色斑点4过碘酸-对硝基胺反应----黄色荧光斑点蟾酥强心成分:(1)蟾酥甾二烯类:(2)强心甾烯类:五元内酯环(3)蟾毒色胺类:五元内酯环(4)其他化合物:甾体皂苷:E环为呋喃环,中性皂苷怎么鉴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醋酐-浓硫酸反应:甾体皂苷最后显蓝绿色,三萜皂苷最后显红或紫色;三氯醋酸反应:甾体皂苷加热至6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三萜皂苷加热至l00℃,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C25甲基位于F环上处于直立键时,其绝对状态称为S型;C25甲基位于F环上处于平伏键时,其绝对状态称为R型;处于平伏状态25R型比25S型稳定,25S易转化为25R麦冬主要有效成分:皂苷、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牛黄:干燥胆结石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肽类等熊胆:引流胆汁的干燥品主要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胆汁酸的提取与分离:动物胆汁加入10%氢氧化钠目的:胆汁酸呈酸性难溶于水,与碱成盐后可溶于水过滤,滤液为胆汁酸皂苷提取方法:1、乙醇提取,乙醚沉淀2、加水正丁醇萃取3、甲醇提取,丙酮沉淀甾体皂苷不溶于丙酮,但是加入丙酮后可以沉淀分离第十章生物碱生物碱的定义: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存在形式:1.游离:碱性极弱,如酰胺类生物碱;2.盐:有机酸: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等;无机酸:硫酸、盐酸等;3.苷类:生物碱苷;氧化物:在植物体中已发现的N-氧化物约一百余种;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在书上看,主要是认识和区分生物碱理化性质性状:多数为结晶形固体,旋光性手性碳构型、PH、溶剂、浓度决定溶解性:亲脂性生物碱:叔胺碱、仲胺碱亲水性生物碱:季胺碱、含氮-氧化物生物碱特殊官能团生物碱:具酚羟基、羧基的生物碱为两性生物碱二、化学性质一碱性1、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给出电子或接受质子而使生物碱显碱性;2、pKa值大小:胍基 > 季铵碱 > N-杂环 > 脂肪胺≈ N-芳杂环 > 酰胺≈吡咯 pKa的值越大,其碱性就越强;而pKb的值越大,则酸性就越强;生物碱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杂化方式:碱性随着杂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强sp3>sp2>sp2诱导效应:供电基烷基,使碱性增强;吸电基含氧基团、芳环、双键,使碱性减弱3诱导-场效应减弱4氢键效应形成稳定氢键使碱性减弱5空间效应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 离部分。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
• 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 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 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 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 例如鞣质,多数中药中无用,但在五倍子中有效成分。茯苓多糖、天
流 动 相
固 定 相
• 正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 固定相极性
•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极性
• HPLC、MPLC、LPLC
4.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 •
1 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通过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中药产生功效的究竟为 何物物质,也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提供了前提和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
报告者:杨涛 报告日期:2011年7月29
主要内容
1 2 3
4
中药化学概述
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中药化学成分一般研究方法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1.中药化学概述
1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运用 现代化学及其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学 科。 2 中药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中药化学主要研究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效 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鉴定方法。其 次是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构效关系等。 3 研究对象:主要学习和研究中药、特别是植物来源中药的化学成分。
R2
R1
O
相关概念
• (1)单体: 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 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 •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 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
• • • •
2 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如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3 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 中药配伍中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药理作用 方面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存在着一种中药有效成分与它种中药有效成分之间 产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后者常发生在中药方剂的煎煮或 其它剂型制备过程中,从而使方剂中的有效成分无论在质的方面,还是在量 的方面都与单味药有所改变。
4 关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十分复杂的。某一种
中药可能含有几种类型的成分,而每一个类型又可能含有少则几种、多则 十几种、几十种化学成分。一种中药如此,复方中药就更复杂了。

• • • • • • •
由于生源途径的关系,一种中药中往往存在母核相同、取代基不同的同一类型成分, 也有不同类型的成分,例如,中药人参中就含有20余种三萜皂苷类成分,其都有相同 或类似的母体,同时人参中又有黄酮类、多糖及挥发油等类成分。中药中成分的复杂 性及多种中药的配伍应用,即构成了中药功效的多样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 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举例:大黄中的5种蒽醌苷元成分: 苷元名称 R1 R2 大黄酸 -COOH H OH 2OH H 大黄素甲醚 -CH3 -OCH3 大黄酚 -CH3 H
水蒸汽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其他方法: (升华法、组织破碎法、压榨法、超声法、微波提取法 等)
二、分离精制方法
• 1.溶剂萃取法 按极性递增的溶剂依次萃取: 己烷,石油醚,氯仿(或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甲醇(或乙 醇)
• 2. 沉淀法
试剂沉淀法 生物碱类
雷氏铵盐
• 3. 分馏法 (沸点)
依据骨架母核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糖类
鞣质
三萜类
甾体类
苷类
分类 醌类
生物碱 萜类和挥发油
苯丙素类 黄酮类
三、中药化学成分一般研究方法
原材料 提取
总提取物
初步分离 不同部位 活性测试 精细分离
目标化合物
结构修饰或 人工合成
有效部位
活性化合物 活性测试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提取前先鉴定药材和查阅文献,提取时将药材粉碎成粗 粉,常用的提取方法有: 溶剂提取法
• 4. 升华法
• 5. 结晶法 • 提取或分离物 • ↓溶于选择的溶剂,加热成饱和溶液,过滤 • 溶液 • ↓放置(冷藏)析晶,过滤 • 粗结晶 • ↓重复上述操作(重结晶) • 结晶
色谱分离法
• • • • • 分配色谱 吸附色谱 凝胶过滤色谱 大孔树脂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分配色谱
• 原理: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 • 分配系数不同
• 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 1)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作用 • 2)中药化学在扩大药源、寻找中药代用品中的作用
谢谢! 欢迎大家讨论!
花粉蛋白质。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1 分类的依据 (1)从有机化学的骨架母核可分为生物碱、蒽醌、黄酮等。 (2)按成分的酸碱性:酸性、碱性、中性 (3)按成分的溶解性:非极性(亲脂性)、中等极性、极性(亲水性) (4)按有无活性:有效成分、无效成分 (5)按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 一级代谢物——糖类、蛋白质,每种中药都有。 • 二级代谢物——生物碱、苷、黄酮等,是各自特殊代谢途径产生,常 有特殊活性。

• •
4 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研究重要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变化,将有助于阐明中药 炮制的原理、改进传统的炮制方法、制定控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丰富中药 炮制的内容。
• • • • •
5 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6 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7 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1)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制中的作用 2)中药化学在扩大药源、寻找中药代用品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