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解析

合集下载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刘禹锡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

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原文赏析佚名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赏析译文及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

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赏析附阅读答案西塞山怀古这首诗诗人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

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译文|赏析'《西塞山怀古》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而且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六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六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六篇)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2《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西塞山怀古》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古诗《西塞山怀古》的诗意及赏析

古诗《西塞山怀古》的诗意及赏析

古诗《西塞山怀古》的诗意及赏析《西塞山怀古》作者: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

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降幡:降旗。

⑹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讲解】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太康元年(公元280)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唐诗《西塞山怀古》原文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赏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一】公元824(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

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

“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

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

古诗文《西塞山怀古》赏析

古诗文《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唐朝: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及注释【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古诗鉴赏

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古
诗鉴赏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
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评析】:
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

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 禹 锡
西 塞 山 怀 古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 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 “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 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 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 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 “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 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 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 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 远,被奉为“咏史大家”。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 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 作用? 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 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 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 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 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 展变化的深刻哲理。《石头城》通过 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 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 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 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 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 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 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 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 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 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 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 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 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
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 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 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 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 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 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 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 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 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 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 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 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
• 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 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 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 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 命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 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 指自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 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 竹、摧枯拉朽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 伏笔。“黯然收”中一个“收”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 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 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 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 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 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 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 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 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2.感今:
•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 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 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 人感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 形依旧枕寒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 因素是什么呢? •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 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 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Jí )的《再过金 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 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
• 1、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 • 2、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一边是投降的白旗; • 3、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 限凄惨。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 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 面。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 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 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 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 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
背景链接:
1、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 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 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 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 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 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 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 金陵。
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
.解题:
•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 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指南京。六 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 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 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 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唐 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 (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 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总结归纳: 1、由本诗看出,怀古诗一般是 历史史实 情感 。 先写———— ,后抒发作者的——— 2、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 ————、 历史人物 文物古迹 ————、 ————为题材,借登高望 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 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古人往事,且多 这类诗的特点是多写———— 用典故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阅读刘禹锡的《乌衣 巷》 和《石头城》诗,回答 后面的问题。 •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 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 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 么作用?
诗歌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赏析课文
1.怀古:
•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
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 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 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 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 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 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 的时代。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 小结: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 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 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 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 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 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 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 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 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 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 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 们的可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