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试古诗文测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附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初三一模汇总古诗文阅读训练十一含答案

初三一模汇总古诗文阅读训练十一含答案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书马犬事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①出游。

有奔马毙犬,公曰:“(3)试书其一事。

”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公曰:“(4)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

”曰:“内翰②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

”相与一笑。

[注释]①同院:指与欧阳修同在翰林院供职的人。

②内翰:翰林的别称,此处指欧阳修。

1.甲词作者(人名),乙文作者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家。

(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和丙文中的画线句。

翻译恰当的是(4分)A.(1)(3)B.(1)(4)C.(2)(3)D.(2)(4)(1)不久夕阳挂在西山上(2)人们知道从太守游玩中获得乐趣(3)大家尝试写下其中一件事(4)让你们编修史书,一万卷也写不完3.“何”在词典中的解释有:A.谁;B.什么;C.怎么样;D.为什么。

为下列句子中的“何”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填字母):(4分)(1)今夕是何年()(2)内翰云何()4.“旷达”形容人的心胸开阔、豁达。

甲词和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旷达”的一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5.(1)以下主张与丙文中欧阳修的看法一致的是(3分)A.写作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夸大。

B.写作要言简意赅,绝对不可啰嗦。

C.文章应发乎真情,无需刻意求新。

2023年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

2023年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1.(2023·江苏南京鼓楼区·统考一模)如何用图画来表现下面的诗句呢?请你任选一项,介绍自己的画图构思。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我选_______项。

我的画图构思:_______________2.(2023·江苏无锡滨湖区·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阅读上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1)这首词的下阕戏剧化地表现出词人的醉态,“疑”写出了词人的神情,“______”和“______”写出了词人的醉行,刻画出词人______、______的性格。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结合词人的经历,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2023·江苏徐州邳州市·统考一模)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这首诗虽是短篇,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原因之一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

诗篇以欢乐宴饮起笔,接着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心绪急转,表现诗人内心的_____;中间四句,运用象征和典故,展示了诗人心理上____变化交替;结尾句,经历了前文的反复回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____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4.为了纪念李白,全国多处建有他的雕像。

下面几个雕塑,你认为哪一个最符合《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

甲乙丙5.(2023·江苏南通启东市·统考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戏题盘石王维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注】①可怜:可爱。

(1)请发挥想象,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2.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9年级语文古诗词测试题及答案

9年级语文古诗词测试题及答案

9年级语文古诗词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感受。

2. 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杜甫的作品?A. 《春望》B. 《登高》C. 《望岳》D. 《江雪》答案:D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A三、判断题1.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黄河的壮观景象。

(对)2. 王安石的《元日》是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对)四、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李白所表达的情感。

答:《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感。

2. 请简述《登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答:《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登高远望,描绘了黄河入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五、默写题1. 请默写杜甫的《春望》。

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 请默写李白的《静夜思》。

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六、分析题1. 分析《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的深刻含义。

答:这句诗通过“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和对自然永恒不变的感慨。

“国破”意味着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而“山河在”则象征着自然景观的恒久不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2. 简述《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一句的意境。

答:这句诗以“白日依山尽”为画面,描绘了夕阳即将落山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同时,“黄河入海流”则展现了黄河的浩荡和壮阔,与“白日依山尽”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九年级语文小测(9)

九年级语文小测(9)

九年级语文小测(9)班级姓名座号一.《江城子•密州出猎》背诵默写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

2.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4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二.诗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既渲染出雨骤风狂,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何妨吟啸且徐行”,词人反应过慢,没有发现下雨,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C.“竹杖芒鞋轻胜马”,以“轻胜马”的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

D.“风雨”一语双关,既指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路上的种种艰险。

6. 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片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7. 全词以充满哲理的句子结尾,请你写出末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分)三、文言文阅读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便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升日以还。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弟之怠。

危录毕,走送之,不散耕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热经叩何。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鬲身俯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发;俟其欣悦,则又请羯。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测试卷(答案版)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测试卷(答案版)

九年级语文古诗鉴赏测试卷(答案版)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阅读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共计75分。

(每道题3分,共25道题)1、下列对《关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票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

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下列对诗歌《十五从军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

B.诗中“十五”与“八十”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的时间之久。

C.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句式整齐,全用五言D.老兵做好了饭菜等待家人同吃,但家人出去了久久未归,老兵心情很沮丧,不禁落泪。

3、(2018·福州)下列对诗歌《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下列对诗歌《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的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所见。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三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________”,以“________”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

(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测试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1.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望西都,意踌躇”中“踌躇”二字的妙处。

(2分)
4. 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妙处。

(2分)
游山西村
1.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2分)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引用它?为什么?(2分)
观沧海
1.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展示的画面。

(2分)
2.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分)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行路难
1. 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2分)
2.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两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望岳
1.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分)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爱莲说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什么品质?
(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古诗文默写
1.《陋室铭》
(1)《陋室铭》中表现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高雅脱俗的句子是:,。

(3)《陋室铭》中作者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其高尚情趣的句子是:,。

2.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1)《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自由游弋、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是。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句子是:,。

(3)《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句子是:,。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色凄清的句子是:,。

3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在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描写明媚春光里鸟和鱼活动的句子是:,。

(4)《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句子是:,。

(5)《岳阳楼记》中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描绘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
(二)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①,游国学。

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

固请,约明日还书。

生旦往索。

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

”生忿,讼于祭酒②。

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

”即诵辄③卷。

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

祭酒叱生退。

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熙耳。

”(《景清借书》)
注:①领乡荐:古代称乡试中试为领乡荐。

②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③“辄”:通“彻”。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B. 益慕圣贤之道益:又。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虑。

D. 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语段(一)中作者求学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3分)
4. 两个语段都写到了借书,两个语段作者写借书这件事的目的是否相同?(3分)
翻译句子: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一)(郦道元《三峡》)
(二)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

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①。

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②。

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③涡诡④,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⑤土沉,下饱鱼鳖。

其难至如此。

(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①虞:忧虑。

②悼栗:颤抖。

③波恶:形容波涛很大很凶。

④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⑤糜碎:粉碎。

1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语段(一)中“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请分析其妙处。

(3
分)
3. 语段(二)中“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与语段(一)中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