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用纸造一座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结构对承重的影响是很大的。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承重物:带钩码的盒子,尺子。

为小组准备:A4纸9张、固体胶,用电池盒做的桥墩。

教学过程:一、引入视频:《我们身边的桥》,介绍本地及周边的桥。

二、介绍课题:用纸造一座桥纸——柔软桥——悬空、承重提出问题:怎么才能用纸造桥?复习单元主要内容。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管状结构的抗弯曲能力是非常强的。

三、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改变纸的结构来造桥。

四、提出造桥要求:每个同学一张A4纸,一个组8名同学合作做一个跨度25厘米,宽度5厘米纸桥,承重不少于1.5公斤。

五、视频演示造桥过程。

并提出造桥方法:小组学生将手中的A4纸,搓成圆柱形长条,并用固体胶粘好,然后组长将另七名同学的柱形长条紧埃在一排,用一张纸将它们包起来,形成桥面。

六、学生小组合作造桥。

七、承重展示小组的桥。

并对各小组的桥进行评比。

八、拓展:我们在教室里做的纸桥受条件所限,承重能力不可能做得太强,课后可以去找各种纸做成带桥墩的纸桥,承重要求大于50公斤,在这个前提下,纸桥自重越轻越好。

视频:造纸桥大赛九、介绍各种纸桥十、板书。

STEM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

STEM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

课程篇STEM 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例文|张艺士一、STEM 理念下小学科学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分析(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课):探究形状与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其中,第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与结构,呈现了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的过程,最后进行综合应用。

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一周只有一两次科学课,学生学习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到第8课输出时———“用纸造一座桥”,便很难把碎片化的知识联系起来,导致出现了纸桥制作的完成率低、制作效果不佳等问题。

这样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也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所降低。

(二)STEM 理念下对该单元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分析STEM 是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和数学(Mathematics )四门学科的统称,强调多学科的整合。

[1]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本质,在于将技术与科学、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STEM 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2]《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要从理解到应用,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即摒弃以单个知识点讲解为主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从知识的整体出发,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应用。

[3]漷崔允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围绕大观念或大问题进行的单元教学。

国内外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意义以及实践的研究表明,大单元教学的单元整合形式使知识内容更加系统、课堂内容不再重复,教学环节也更加紧凑,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由此,基于STEM 理念将大单元教学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做框架》【整体设计】《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

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

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1、初步认识框架。

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

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

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

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

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

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

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

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二单元测试卷A形状与结构教科版含解析

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测试-第二单元测试卷A形状与结构教科版含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测试卷(A)(形状与结构)一、填空题1.增加横梁的________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________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工地上常常有“L““T”“w“形状的钢材,实际上是通过改变________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其中________形的抗弯曲能力最强。

3.拱形在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________和向________传递给相邻的部分,且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________力,抵住这个力,就能增加拱形的承重能力。

4.________和球形具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其中________形是最坚固的形状。

5.要想使高塔更稳定,就要做到上轻下重、________6.根据建造桥的结构不同,有________桥、________桥和钢索桥等。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7.许多桥梁建成拱形,主要是为了更加美观。

()8.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9.实体的物体比框架的物体抗风能力强。

()10.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跟材料的宽度和厚度有关,跟材料的长短无关。

()11.埃菲尔铁塔是一座表现现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铁塔,已成为巴黎最重要的标志()12.赵州桥是一座长寿的石拱桥。

()13.锅盖、安全帽、天文观测台的形状都是圆顶形。

圆顶形具有拱形承受压力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14.设计桥梁时,人们主要考虑的是桥的美观性。

()三、选择题15.如图所示,在“抗弯曲能力”的探究中,小明用课本当作“立柱”,用卡纸当作“横梁”,用垫圈来测试“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1)关于垫圈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尽量选用大小不同的垫圈当重物B. 尽量把垫圈放在“横梁”的不同位置C. 往“横梁”上放垫圈时要小心轻放(2)关于“横梁”抗弯曲能力的观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横梁”受压后,把“横梁”中部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的标准B. 计算“横梁”抗弯曲能力时,要把最后压垮“横梁”的那个垫圈算在内C. 计算“横梁”抗弯曲能力时,要用“牛”作为抗弯曲能力的单位(3)图中,如果增加卡纸的宽度,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卡纸的抗弯曲能力(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建高塔》教案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建高塔》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运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再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并学会将探究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后进行再反思,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再思考”四个过程逐步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透明胶、水、一次性筷子。

教师准备:学生熟知的、我国知名的、世界知名的高塔图片,风扇,卷尺,桌子。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拿出不倒翁):同学知道这个是什么吗?(生答:不倒翁)2.师:同学们知道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倒翁不容易倒?(引导学生回答:不倒翁是上轻下重的结构,所以它不会倒,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不倒翁和高塔的结构相结合更容易得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3.师:接下来让我们观赏一些世界有名的高塔。

(放出各地著名高塔,埃菲尔特塔、东方明珠塔、广州高塔“小蛮腰”........)4.师:你们认识这些高塔吗?请观察这些高塔,这些高塔也具有像不倒翁一样不容易倒的特性,猜猜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高塔既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倒的?这些高塔和不倒翁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在整体结构上他们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5.生回答(师根据回答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1.师:那么我们要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做实验)2.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塔的模拟实验。

首先,我们得先思考一下高塔所在的环境,会有那些原因使高塔倒下?(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把原因(地震、大风……)写在黑板上。

)3.生回答4.师:接下来,请各个小组利用台上的塑料瓶来模拟我们的高塔,结合高塔所在的环境,来验证以下三个问题,在大风、摇晃桌子的情况下:①怎样放最容易倒?②怎样放不容易倒?③怎样放最不容易倒?5.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桥的形状和结构)形状与结构教学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桥的形状和结构)形状与结构教学课件

新课学习
观察拆开的小电动机,它有几个部分? 各部分有什么零件?
新课学习
看一看,想一想
看到线圈绕在铁芯 上,我们会联想到电 磁铁,怎样验证我们 的猜想?
电流是沿着怎样的 线路流过线圈的?换 向器的作用是什么?
新课学习 工作原理
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 的方向。
小电动机在转动的过程中,电刷依次 接触换向器的三个金属环,通过转子 线圈的电流方向就会自动改变。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拱桥的桥面与桥拱的位置关系可以是( C )。
A、桥面全在桥拱上 B、桥面全在桥拱下 C、 桥面可在桥拱上、中、下 2.桥面的跨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正确的是
( C )。
A 、跨度越大抗弯曲能力越大 B、跨度越小抗弯曲能力越大 C 、跨度大小与抗弯曲能力无关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2.改变电流大小不能改变转子转动的快慢。
( ×) 3.电动机是用电来工作的。( √ )
作业布置
1.小组内说说或课外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 地方用到了电动机? 2.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去研究一下, 哪些因素会影响转子转动的速度和方向。
板书设计
神奇的小电动机 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课堂练习
(一) 选择题 1.转子由铁芯、线圈和(
B )组成的。
A、电刷 B、换向器 C、外壳
2.转子相当于( A )块电磁铁。
A、1 B、3 C、4
3.可以加快小电动机转子转动速度的是
( A )。
A、用两个磁铁 B、减少线圈的圈数
C、减少电池的数量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电动机里面有磁铁。( √ )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2.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它薄不薄?(薄)你们可不要小看这张小小的报纸,今天我们就要利用它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比赛造一座桥呢!
③比赛将评出美观奖、省料奖和最佳作品奖。(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材料只有一张报纸,这个省料奖看的就是哪组所用的透明胶或双面胶最少。最佳作品奖就是集各个优点于一身。)
2.交流怎样加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师:我们知道,一张纸不做任何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是很差的。谁能利用我们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怎样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如:把纸折成瓦楞形;可以把纸卷成粗细不同的圆管;把纸弯成拱形的。)
六、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当了一回桥梁设计师。这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吗?(设计和建造一座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虽然这节课我们造的桥还不是很牢固。但是老师看到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和团结合作,这是我们科学课上难能可贵的。说不定,将来在我们班就会出现一位桥梁专家呢!
2.学生分组合作做桥,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班汇报交流
1.逐一测试承重能力。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作品,你们给这座桥取了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来测测它的稳定性。(放钩码)
2.师:刚刚哪个小组设计的桥最稳?你们派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的?
3.师:请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获得美观奖的小组为哪一组?老师看看,哪个小组所用的材料最省?
二、讲解设计要考虑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认识“横梁”和“柱子”(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一)学生猜测1、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

(出示小垫圈)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一、基础知识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增加梁的厚度比增加宽度能更有效抵抗弯曲。

2、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因此,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3、拱形承受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的更加紧密。

4、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5、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他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6、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7、龟、贝的外壳相当于圆顶形结构,可以增加生物体抗击外力冲击的能力,更好的保护自己。

8、增加斜杆可以起到加固框架的作用。

9、实验说明:向各个方向按压,三角形框架牢固,不容易变形,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容易变形。

利用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原理,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10、对比实验中,应该控制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1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12、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等特点能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

13、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

桥面也比较低而且平坦,方便通行。

14、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

钢索桥桥塔修的很高的原因是为了减小钢绳的拉力。

二、问答
1、建筑物的横梁为什么要立着放?
答:这是为了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因为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增加梁的厚度比增加宽度能更有效抵抗弯曲。

2、瓦楞纸板的结构为什么能使柔软的纸变得坚硬?
答:中间的波形纸增加了纸的抗弯曲能力,两边的平板纸通过粘合与波形纸粘在一起,也增加了抗弯曲能力,所以,、瓦楞纸板的结构能使柔软的纸变得坚硬。

3、人体中的拱形结构有什么作用?
答:人体的结构非常奇妙。

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弓,它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三、实验
实验名称:纸梁宽度与抵抗弯曲的能力
实验材料: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垫圈。

实验经过:把纸梁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把纸梁受压弯曲到接触桌面作为弯曲标准,分别把不同宽度的纸放上去,加垫圈。

记录并分析数据。

实验现象:看到增加宽度放垫圈的数量在增加。

实验结论: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实验名称:纸梁厚度与抵抗弯曲的能力
实验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垫圈。

实验经过::把纸梁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把纸梁受压弯曲到接触桌面作为弯曲标准,分别把不同厚度的纸放上去,加垫圈。

记录并分析数据。

实验现象:看到增加厚度放垫圈的数量在增加。

实验结论: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实验名称: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大小相同的纸、垫圈。

实验经过:把纸折成不同的形状,把纸梁两端垫起一定的高度,把纸梁受压弯曲到接触桌面作为弯曲标准,分别把不同形状的纸放上去,加垫圈。

记录并分析数据。

实验现象:看到纸梁的形状不同,放垫圈让纸梁弯曲的数量不同。

实验结论: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名称:拱形的力量
实验材料:书本、拱形纸、铁垫圈。

实验经过:用不同的书本数当作拱足,加垫圈,记录拱弯曲时的垫圈数并分析数据。

实验现象:拱足高度不同,放垫圈的数量不同。

实验结论:抵住拱足抵消了拱向两边挤的推力,拱就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名称:圆顶形和球形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实验材料:对半剖开的乒乓球、乒乓球、书本、称
实验经过:把三个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在桌上摆成三角形,在上面摆书本,剖开的乒乓球变形时称出书本的重量。

用手捏乒乓球,感受手用的力。

实验现象:看到剖开的乒乓球能承受很大的压力。

很难把乒乓球捏瘪。

实验结论: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会产生向外推的力,承载的压力就会更大。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实验名称:观察饮料瓶
实验材料:饮料瓶
实验经过:观察饮料瓶各部分的形状和材料的厚薄。

实验现象:看到上部和底部是圆顶形,中部是圆柱形,上部和底部材料厚一些,中部薄一些。

实验结论:上部容易受挤压,底部压力大,所以上部和底部要设计成圆顶形,材料要厚一些。

实验名称:做框架
实验材料:筷子、橡皮筋、刀
实验经过:用皮筋捆三角形、四边形、正方体框架,做好的正方体框架上放书,观察正方体框架能承载的书本数。

实验现象:看到正方体框架能承载很多本书。

实验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四边形容易变形,对角增加斜杆四边形变成了三角形就不容易变形了。

正方体每个面增加斜杆变成三角形,既稳定又能承载很大的压力。

实验名称:建高塔
实验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刀
实验经过:在大塑料瓶中装沙,中小塑料瓶去底,中塑料瓶套在大塑料瓶上,小塑料瓶套在中塑料瓶上,并用胶带固定,放在桌上摇晃。

观察塔的稳定性。

实验现象:看到塔的稳定性较好。

实验结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实验名称:拱在上的桥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木棍、绳子
实验经过:用木棍做两个拱,其中一个用绳子绑住拱足,对比那一个拱的受力更大。

实验现象:绳子绑住拱足的向外推的力较小。

实验结论: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名称:钢索桥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椅子、粗线、木板、绳子、重物
实验经过:木板四角打孔栓线,把线拴在两根长绳上,在木板上放重物,木板相当于钢索桥的桥面,两根长绳当于钢索桥的钢索。

两把椅子相当于钢索桥
的桥塔。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观察朝什么方向用力。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的变化。

实验现象:绳子拉直费力,下垂省力。

实验结论:桥塔修得很高,可以降低钢绳的拉力,达到省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