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研究一门学科(或特定研究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使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XXX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有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能够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水平。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使用。

语言的使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使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实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中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研究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造就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水平。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使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实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身心特性以及思维发展的特性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实行有效的教学,造就勤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明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良多都带有传统文明基因,有的明明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天然激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明暗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4.审美鉴赏与创造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如下: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包括:
1、积累;
2、系统;
3、交际;
4、评价。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包括:
1、直觉体验;
2、语言表达;
3、观点表达;
4、逻辑表达。

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包括:
1、审美感情;
2、审美品位;
3、审美表达;
4、审美创造。

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包括:
1、文化自信;
2、文化吸收;
3、人生价值;
4、社会责任。

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 1 —。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目标。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更关系到他们的文学素养、人际交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提供具体的教育实践建议,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一:阅读素养定义:阅读素养是指学生具备高效阅读、理解文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这包括对各种文体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育实践建议:1.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包括识别主题、分析作者意图、识别修辞手法等。

通过问题导向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多样性的文本:提供多样性的文本,涵盖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4.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分辨真伪、评价观点,不仅仅接受表面信息。

核心素养二:语言表达能力定义: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使用语言进行思想表达、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教育实践建议:5.写作训练:提供各种写作机会,包括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帮助学生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应提供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反复修改和改进自己的作文。

6.口头表达:组织口头表达活动,如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话题引导和表达技巧指导。

7.词汇和语法: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提高语法准确性,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8.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分析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理解文学表达的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三:文学素养定义:文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这包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文学历史和文学流派的了解,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更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

以下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主要方面:1. 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

这包括对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和语用。

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2. 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准确、清晰、生动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理解文本的主旨、情感、态度等。

3. 文化素养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4.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5. 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需要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五个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序号:001引言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需要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和品质,它们不仅涵盖了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还包括了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培养。

序号:002语言表达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应该具备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包括了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演讲以及与同学交流时的能力。

2.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结构和风格书写文章和作文。

这包括了对不同文体和写作风格的熟练掌握。

3.批判性思维:学生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和评价文本,提出有力的论据和观点。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其他语言材料。

4.文学鉴赏:学生应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美和意义。

序号:003阅读理解能力1.阅读技巧:学生应该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包括速读、精读、扫读等,以提高阅读效率。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大量的阅读材料。

2.理解能力:学生应该培养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作者意图、推断和归纳等。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文本,包括文学作品、科技文章以及新闻报道。

3.扩展阅读:学生应该积极进行扩展阅读,涉猎不同领域的文本,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4.文化意识:学生应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经典文本,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序号:004写作能力1.写作过程:学生应该掌握写作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构思、写作、修改和润色。

这有助于他们更高效地进行写作活动。

2.文体多样性:学生应该能够写作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语文核心素养四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四方面

语文核心素养四方面1.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涉及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知识、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收获。

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学生需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归纳。

这包括对词句的理解、上下文的推断和作者意图的理解等方面。

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其次,学生需注重积累词汇,并学会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此外,学生还可以尝试进行主题归纳、情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训练。

2. 写作表达写作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写作表达不仅仅是指文字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表达思想和情感。

在进行写作表达时,学生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此外,学生还应该多进行写作训练,通过练习不同的文体和题材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口头表达口头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语言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通过口头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仅有益于学习,也对未来的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可以注重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参加口语练习、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 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领悟。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为了提高文化素养,学生可以通过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和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化材料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重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四大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包括但不限于: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具备用语言交流、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语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口语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书面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文字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并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它包括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并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三、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语法、词汇和语用能力等。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地准确、清晰。

四、语言思维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利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分析、归纳、推理和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方面。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深刻。

同时,这也能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孩子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这不仅对于孩子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寿县炎刘中学吴锦标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

“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

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

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

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

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

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

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

语文人,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进而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

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

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不包。

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

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

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

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

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

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

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在其中。

而且之于优美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的。

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
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

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发展人的典范语言起重要作用。

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

这需要在一个人有了很多人生阅历和基础性的社会认知之后,才可以启智。

这个学习可以延后一点,作为语文科素养发展的后续事情。

语文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著起来。

读书、写作,这是语文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

过去如此,今后还会如此。

在语文科学习中,也不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

这也是今天我们强调文化传承的基本意思。

只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本和所谓的文化。

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后,有了多维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后,才可以把传统文化里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出去。

三是,着眼在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则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

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

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

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

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

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

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

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

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

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语文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据于文本,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

在高学段就增加一些,学习能力强的人都多涉猎一些。

而且,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不能逾越生活基础、思想基础。

没到那个岁数,缺乏那个阅历,缺少思考力,则其语文的认知总是到不了你要他去的地儿。

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

基础教育,分出三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在语言学习上,也分出初级语文和高级语文两个阶段。

初级语文,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

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初级阶段非常明显。

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了文学的学习,语言的艺术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怎么想事、怎么做事。

英语学习还要有专业英语,这与英语国家在科技发展上具有领先优势,而很多专业词汇,在生活中不常用而在科学学习中离不开有关。

汉语的科技化特点不是很明显的。

因而语文的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语言阶段,重视词汇积累,可以进行口语交际;高级语言阶段,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语言的词汇积累开始,而且要积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范的文章垫底——打下精神的底子。

在现代社会,不识字的文盲少见了,可是因为缺乏经典文章垫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让一部分中成为识字的文盲——其实是文化盲、思想盲。

词语提供的简要信息,这是低年级孩子容易获得的。

到了高年级,文章的内容也由浅入深,增加了思想含量、文化含量也有变化了。

五是,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基础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
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

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

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

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

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

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

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

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今天提出语文素养,在继承过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语言发展进入较高层级,所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