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笨拙也是一种天赋作文

曾国藩笨拙也是一种天赋作文在人潜意识里,说人笨无疑是骂人的话,谁听了都会不舒服,可是历史上却有一位伟人,天资愚钝,却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他就是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被清政府奉为“中兴名臣”,享受极高的政治声望与地位。
曾国藩虚岁5岁开始读书,8岁就已经读完五经,9岁开始学习八股文,14岁就开始了科考生涯,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在28岁那年,考中进士,跻身翰林院,随后曾国藩十年七迁,官至二品侍郎,两江总督。
他修身齐家治国,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有人评价他是“千古第一完人”。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对曾国藩给予很高的评价。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
曾国藩获得如此高的成就和威望,不是他天资聪慧,反而是因为他天资愚钝,青年时的曾国藩不过也是庸人一个,笨拙的他科考屡考不第,一度成为湘乡的笑话。
曾国藩14岁开始参加科考,每次都和父亲曾麟书并肩赶考,在湘乡科场是一对有名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双双屡考不第,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连个秀才都中不了。
儿子和父亲双双赶考,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励志的事情,可是在道光十二年,这却是一个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一次痛苦的经历,除了路程上的辛苦,还要忍受落地后被人嘲笑的屈辱。
曾国藩学习非常勤奋,奈何不了实在是太笨了,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曾国藩笨到了什么程度呢?在湖南乡下流传着这么一个小笑话。
有一天黄昏,曾国藩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笔记范文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书笔记范文一、引言《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是作者岳南创作的一本对曾国藩的传记。
该书通过对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成就以及他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展示了曾国藩那种平凡而不平庸的智慧与勇气。
本文将通过阅读并分析该书,从内容介绍、主题讨论以及读后感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内容介绍《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以曾国藩为主线,通过对曾国藩一生的经历进行回顾,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勤奋好学以及坚定的意志力等特点。
该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曾国藩的成就、他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
在曾国藩的成就部分,作者通过描写曾国藩在治理地方和军事方面的重要贡献,展示了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中的出色表现。
曾国藩通过严密的统治措施和对军队的精心调遣,成功地击败了太平天国军队,并为清政府稳定江南局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后,在描述曾国藩的性格特点时,作者强调了他的笨和慢。
笨意味着曾国藩不擅长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艺术,他更注重实际行动和解决实际问题。
慢则意味着曾国藩思考问题缓慢,他认为只有仔细思考和深入研究问题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笨和慢的特点使他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最后,在讨论曾国藩对国家的贡献时,作者仔细阐述了曾国藩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曾国藩以其才干和智慧,成为清朝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不仅为朝廷制定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也致力于军事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主题讨论《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这本书的主题是通过对曾国藩的描述和分析,探索了他那种平凡而不平庸的智慧与勇气。
在全书的篇章中,作者一直强调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并通过描述他的成就和性格特点,展示了他在治理国家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和坚定意志。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格言:“千金买铁饭碗,有一技在身就不怕三十年河东。
”曾国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勤奋工作,一步步成为了清朝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平凡背后隐藏着非凡的才能和毅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兴名臣”之一。
曾国藩的时代,是一个政治黑暗、军队腐败、社会不安、天灾流行、内乱外患交相侵迫的时代。
我们观察曾国藩的成功,虽说是基于天生过人的才能,但也是艰难困苦的环境造成他的惊人“事业”。
正所谓乱世可成“英雄”之业。
曾国藩初登仕途之时,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际。
这似乎是一个象征,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性质急剧变化,社会形势错综复杂的时代。
曾国藩之政治生活的目标是为这个社会找一条出路。
为此,他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国内外矛盾的设想和办法,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积极的实践者。
自打下天京后,为消除朝廷的疑忌,曾国藩主动收敛羽翼,亲自裁减湘军,在朝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后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在历代为官者中没几人能做到,不管是从做人,从政,带兵还是治家,曾国藩都有一整系统的方法和理论,看了之后受益匪浅第二篇:读《曾国藩传》有感这周,偶然看到某位牛人推荐阅读《曾国藩传》。
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我一直想去了解,一位王阳明,一位曾国藩,之前我就在搜索关于他们的好书。
所以我知道后立即购买下载。
这本书是刚出版的,作者张宏杰老师,历史博士,他之前已写过几本关于曾国藩的书,都得到了好评。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有料有趣,作者的描述都是经过考据,并标注出处,所以人物还原的真实性很强。
我看完第一章就被吸引,并一口气在两天内读完。
看后我认识到这几点,1、普通人也可以有所成。
曾国藩天资平平,甚至可以说笨拙,有个细节,小偷去他家碰巧他在背书,最后小偷背熟了,他还在背。
他的不寻常在于不退缩不放弃,相信勤能补挫、滴水穿石,以勤奋和时间补充短板,最终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写日记,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监督批评建议。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
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跟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是个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
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政权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杀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
就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
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死,倡洋务,开眼看世界。
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
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
“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
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
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郦波《曾国藩家训》

郦波《曾国藩家训》第一篇:郦波《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郦波曾国藩家训上部上部01谁来拯救笨小孩(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
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笨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曾国藩笨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曾国藩之笨拙中藏沉稳,前行中有谋略,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典范。
——月牙世人都说聪明好,唯有显摆忘不了。
聪明的孩子,多是别人家的娃,在高考指挥棒下,熠熠生辉,世人称慕。
当下高考季,随着分数陆续放出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高下自判。
愚笨的孩子,考得跌跌撞撞,能不能过线,都很难说。
孩子资质禀赋一般,此时是最难熬的。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当年是不是也经历了如此难熬的光景?史料里没有记载。
但如今,在世人的眼光下,他常被冠以笨拙之名,天资多不敢恭维。
梳理一下他的履历,成绩单却是相当惊艳。
道光十八年,1838年那年的会试,曾国藩刚刚27岁,一举中了进士,不算早慧,也不算大器晚成。
其后的十年,他掀起了人生的第一段高潮,十年连跳十级,这在古代官场上,当是一份相当显赫的运道。
一个人连升三级,都要锣鼓喧天,庆贺一番,这十级还不要眼红一大片?曾国藩给人的印象,显然不是天赋异禀之人。
一个最为现实的理由,他愚拙的一面,是慧通的自己装点的,套了一层“大智若愚”的马甲,然后悄悄置在放大镜下。
从众心理的世人,一时蒙蔽,就这样无限地放大他的愚笨。
如此人生大格局,曾国藩做得得心应手。
想想江湖上多反其道而行之,明明天资一般,却欲盖弥彰,生怕没人知晓。
非得穿上个无所不能的马甲,到处显摆,就像毛姆笔下的“万事通先生”。
自小熟读《道德经》,乃至倒背如流的曾国藩,浸淫其间,运用自如,乃至运用之妙,也就不足为奇。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里言简意赅的几个字,莫非读进了曾国藩的内心,也让世事洞明的他考量起自己,一种别样的人生姿态悄悄塑形。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历史是本大书,饱读经书的他,一直被后人视为一代大儒,《菜根谭》的这段,自然熟悉不过。
在晚清这艘半沉半倾的破船上,历经人生风雨的曾国藩,顺境时着意不张扬,逆境时反而坚毅不沉沦。
他自己深有感悟道,“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反之,则人之意也消”。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读后感》。
第一篇:《曾国藩》读后感曾国藩,晚清名臣。
但他天生又苯又慢。
且不说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入围,也不说他考进秀才名次之低――倒数第二,就说他背文章吧。
那是个酷暑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卧室,躲在床底,伺机行事。
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
曾国藩却挑灯诵书。
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背诵下来。
当时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昏厥。
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背得短斤缺两。
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
末,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
”曾国藩的苯和慢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又笨又慢的人,灭了天平军,平了天下,挽救了清朝,成就大业。
为什么呢?唯一的秘诀是,就是他一生坚持笨拙,不走捷径。
他曾说:“天下任何事都不是侥幸而成。
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
”他还颤着手,指点道:“今后要立下规矩,无论战役规模多大,指挥官必须谋定而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
”从此后,湘军打仗,从不主动。
纵然是胜券在握时,也不主动进攻。
每次和太平军对垒之后,按兵不动,诱惑太平军来攻,使其三番五次进攻,消耗气力后,抓住机会,发动全线反攻,往往一战而定。
指挥军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了。
以致左宗棠这样评价他:“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似欠火候。
”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但基本都是左宗棠侃侃而谈,而曾国藩如同听天外梵音。
在左宗棠面前,曾国藩可不就是个蠢人。
只是,曾国藩从考进秀才那天开始就笃信这样的信念――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
不断积蓄力量,那么有天总会薄发。
正如诸葛亮,倘若没有饱读书经,又怎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大谈天下事分析地头头是道呢?正如刘备,在曹操眼前浇菜做花,韬光养晦,暗地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
《曾国藩传》:笨,是最好的天赋

《曾国藩传》:笨,是最好的天赋作者:不有趣灵魂来源:玩你自己(ID: Gosoul624)唯天下之至拙,才能胜天下之至巧。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有人说,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
其中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而那“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不可谓不传奇。
他智商平常,天资一般,一个秀才就考了七次。
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
出身更是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
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
但是,他却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国藩传》这本书,看看他是靠什么,实现逆风翻盘的吧。
011811年冬天,曾国藩出生,他长得普普通通,出生时也没什么天降异象,到四岁也没有能够光大门楣的迹象。
他记忆一般,思维也不敏捷,怎么看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只是曾家有一个老人固执地认为,曾国藩将来必成大器,为此他特意叮嘱曾国藩的父亲,要好好培养。
和所有旧中国的读书人一样,曾国藩六岁进私塾读书,他八岁熟读四书五经,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勤奋。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勤奋得令人发指,别的孩子呼呼大睡做好梦的时候,曾国藩就被父亲揪着辫子叫醒背书,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一百遍不行就一千遍,直到背下来才完事。
就是这样一个连“小偷”都觉得笨得不行的娃,却从小就讨厌“胸无大志”的人。
因此,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高大的志向。
十六岁那年,曾国藩跟着他父亲,开始考秀才。
第一次,落榜,他父亲说,第一次考,不要灰心。
第二次考,落榜,他父亲说,没事。
第三次考,还是落榜。
他父亲只得安慰说,坚持就是胜利。
第四次,落榜。
第五次,落榜。
第六次,父子两人一样,继续落榜。
他父亲已经不安慰曾国藩了。
更要命的是,这次曾国藩被“通报批评”,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却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小感
记得学生时代曾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读书人家里遭贼了,正当小偷准备逃走的时候,读书人回来了,小偷急忙躲到他家床底下,想伺机逃走。
那位读书人回家后,就坐在桌旁认认真真地背诵一篇很短的文章,很不幸几个小时过去了,依旧没有背下来。
这时,躲在床底下的小偷忍不住爬出来,三两下就把读书人要背的文章流利地背了出来,接着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读书人说“就你这脑袋,别读书了,种地吧。
”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读书人望着小偷的背影,愣了好一会儿,才又重新拿起书,继续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
我一直怀疑故事的真实性,直到看到《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这本书才确定,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个读书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除了上面的故事说明曾国藩的资质一般外,还有他从14岁参加县试,考了7次,直到23岁才考上秀才,而且名次是倒数第二。
比他小一岁的左宗棠就厉害多了,14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
他的学生李鸿章中秀才时也才17岁。
要说曾国藩的材质一般也不能怪曾国藩,因为他的父亲曾麟书的基因也很一般。
曾麟书自幼读书非常用功,奈何天资愚钝,考了10次县试都名落孙山,直到43岁才中秀才。
次年他的长子曾国藩也终于中了秀才,屡次落榜的父子俩差点成了“同学”。
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你知道又笨又慢的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吗?他读书用的是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或许,曾家人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为他补足。
在家人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
自识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
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位置。
……后来,他的父亲不在充当他的闹钟,他就自制闹钟: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用绳子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
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段……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
……读书必定是苦事,如果不苦,那你读的书肯定有问题。
人的天性是趋甜避苦,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考验意志的一件事。
”——摘自《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
我们接着来感受曾国藩的成名之路。
曾国藩在中了秀才的第二年,就中了举人。
四年后,他又高中进士。
而他那些早早中了秀才的同学,却连举人也没有出来一个。
表面上看,曾国藩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是厚积薄发的成果。
这让曾国藩发现了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所以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手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投机取巧,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苦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拙”看起来慢,实际上却是最快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叫“尚拙”。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不喜欢灵巧的东西,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也是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不停止的水滴终能滴穿石头。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全部加起来也就是四次胜仗。
他靠的是稳扎稳打,如同一块铁板,共同进退,笨拙却也行之有效。
他被困祁门的时候,他弟弟曾国荃要求去解救他,但是他死活不同意,还对曾国荃说“我就是死在祁门,你也不能来救。
你的目标是安庆,老老实实守着,一步也不许动。
”他从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如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结硬寨,打呆仗”。
具体来说就是,湘军每到一处,先是找个背山靠水的地方垒墙挖沟,墙高八尺厚一尺,沟深一尺。
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用来防御敌军的马队。
湘军的进攻叫打呆仗,在进攻太平军占领的城市时,湘军的任务是在四周挖沟,从不主动跟太平军打。
不是简单地挖一天两天就算了,而是驻军一天就挖一天,一道又
一道地挖。
内壕对付城内的敌人,外沟对付城外敌人的援军。
数年如一日地挖挖挖,挖得那座城市无路可通,等到敌人断了粮草,饿得四肢无力、人心惶惶,湘军在开始攻城。
同治三年,天京城外被一道又一道的壕沟围得密不透风,这是湘军挖沟两年的成果。
此时的天京,犹如一头被巨蟒缠死的小兽,奄奄一息,湘军发起了潮水般的进攻,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宣告结束。
像这样的胜仗,曾国藩之前也就打了三场:第一场打下武昌;第二场打下九江;第三场打下安庆。
加上这次打下天京,一共四场像样的大胜仗。
对于我这样反应慢的人来说,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上应该怎么做呢?看完本书后,答案显而易见: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看起来慢,其实是最快。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逞能,这样反而容易打乱自己做事情的节奏,容易导致什么事都做不好,还要遭人非议。
古有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今天的我也应该平心静气以修身,清净淡雅以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