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文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教育最新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1.4《风筝》导学案 语文版

教育最新K12七年级语文上册 1.4《风筝》导学案 语文版

4.《风筝》教师寄语:字如其人,请认真书写。

班级组名姓名评分小组长签名【学习目标】1.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并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3、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并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学习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资料链接】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少年时代就读于私塾,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等专集中【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检测。

(组内互查并给予等级分,c层次展示)认真阅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学会圈点勾画。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伶仃..():嫌恶.():憔悴..():惊惶.():瑟.()缩:苦心孤诣.():肃.()杀:笑柄(..):不堪.():虐.()杀:二.合作交流。

1、整体感知全文: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1)这篇课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2)3-4自然段写了什么?(3)5-11自然段写了什么?(4)12自然段写了什么?2、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4、《风筝》导学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和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二、预习内容(一)、了解作者及背景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三闲集》,散文诗集《野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共收作品23篇。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风筝》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在新发现的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

《风筝》的寓意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体现了作家几年来的思想进程和严肃认真的自我解剖的态度。

3、《我的兄弟》原文及评价见教师用书。

(二)、字形音义及释词。

1、给词语注音或者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憔()悴() jué()别点zhuì()xián()恶sè( )缩苦心孤诣()虐()杀宽恕(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劳模( )恶心()模样()嫌恶()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伶仃——憔悴——点缀—- 诀别—-惊惶-- 瑟缩-—虐杀——恍然大悟—-瘦得不堪——苦心孤诣--4、朗读课文。

三、导入多媒体展示《村居》,师生齐读。

老师提问:“诗歌中的‘纸鸢’指的是什么?谈到风筝你会想到什师么?学生畅谈与风筝相关的人和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童年,关于童年玩物的一些故事,那么鲁迅先生和风筝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回忆.四、师生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1、让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在听读中中思考问题.(1)、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请你概述一下.明确:一是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候我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二是我的一段感情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是一篇描写友情和成长的小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之一。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真挚、理解成长的不易,更懂得如何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一、课前引导1. 请谈谈你最好的朋友是怎样的人?2. 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被帮助过吗?说说你的经历。

3. 翻开《风筝》,看看书中的封面和标题,你能猜测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吗?二、课堂阅读1.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风筝》的故事梗概:《风筝》主要讲述了两个年龄相仿、性格迥异的男孩——胡巴和阿米尔之间的友谊与成长。

胡巴是一个风筝高手,阿米尔则是一个书呆子。

在阿富汗风筝比赛中,胡巴和阿米尔一起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成为了冠军。

但是,这个胜利却让阿米尔失去了胡巴的友情。

因为在一次比赛中,胡巴替阿米尔去捡飞落在地上的风筝,结果被对手阿西夫追上追打,阿米尔在关键时刻胆怯逃走,并且还背叛了胡巴。

从那以后,胡巴离开了阿米尔的生活,一直到阿米尔成年后,才得以再次见到胡巴,和解和回归。

2.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筝》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第一章:儿时记忆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自己和胡巴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阿米尔和胡巴小时候是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在阿富汗,经常一起玩耍。

胡巴是一个非常擅长飞风筝的高手,曾经带领阿米尔赢得过风筝比赛的冠军。

不过阿米尔嫉妒胡巴的天赋和英勇,内心很不满足。

第二章:过往时光背景介绍:作者描述了阿米尔和胡巴的奇特经历。

主要情节:有一次阿米尔和胡巴在街头上捡到了一个巨大的风筝,他们一起把风筝飞得非常高。

接着,胡巴开始追着那个风筝跑,阿米尔则在他身后紧随其后。

他们追到了别的孩子手中,抢了风筝,便丢掉了。

而这个惨重的事故深深地影响着阿米尔的成长和心灵。

第三章:过去与现在背景介绍:卡巴尔是胡巴的故居,也是阿米尔的家乡。

《风筝》学案答案

《风筝》学案答案

《风筝》学案答案【篇一:《风筝》阅读练习带答案】>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一、答案: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每种不超过15个字)。

答:2.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答:3.根据上文,指出“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答:4.“我”极力企求小兄弟的宽恕,而小兄弟却“什么也记不得了”。

这一组对比有什么作用?答:5、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答案:1(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2)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做作的的风筝 2、具有创造精神(答“丰富的想像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可)3、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4、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5、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严冬”意义一样吗?前一个“严冬”是指:天气的寒冷后一个“严冬”是指:写我的心情沉重2、“我恍然大悟似的,??”一句中“悟”具体指什么?悟到弟弟在后园拾枯竹是为了做风筝。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风筝》优秀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理解故事内容,感悟主题,熟练掌握本课阅
读策略。

2.培养学生感悟人生道理,情感熏陶,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导学内容
《风筝》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课文
让学生认真阅读《风筝》,可以分段阅读,每读完一段就进行简要复述,帮助
学生理解内容。

3. 阅读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比如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理解上下文,
预测故事发展等。

4. 文字赏析
让学生选取课文中的一段进行赏析,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用词运用和意义表达。

5. 情感体验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体
会故事的深层含义。

四、导学反馈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针对导学目标进行反馈,检验学生的学习
效果。

五、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或写作,可以完成课后练习或者撰写感想,巩固理解,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风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单元导学案2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2课时【预习导引】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ò):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一、导入: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初中语文风筝导学案及习题

初中语文风筝导学案及习题

21 风筝【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关键的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获得思想启迪。

【课前自学】一、基础练习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初步感知文章,这篇散文回忆了什么事情?2.掌握生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丫杈.()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虐.杀()宽恕.()(2)解释下列词语含义什物:恍然大悟:苦心孤诣:(3)辨字组词堕()()坠诀()抉()决()惊()失措张()失措二、了解作家作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1918年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你读完这篇课文后有哪些感受?答:二、跳读课文,填写下列表格三、自由诵读,感知文章情感。

1.请自由诵读课文第3、4两段,说说作者主要想表现什么情感?答:2.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注意加粗的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3.请自由诵读课文第9-12段,说说作者主要想表现什么情感?答:四、美读找出自己最感受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能概括文章大意;会品味重点词语、句子;能分析人物形象,说出文章主题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时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善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学习重难点】1、感受文章流露出来的手足深情。

2、细致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意蕴。

【学法指导】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学习前要了解文章写作时的社会背景。

本文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文章中心内容可以通过揣摩作者自责、愧疚心态得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风筝”是少年儿童喜爱和向往的,但当年的作者就不理解弟弟喜爱风筝的童心,不仅不允许他放,还毁坏了他的风筝,到后来想补救却为时已晚,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反省和自责。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3.相关资料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5年1月24日。

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

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的《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

这前后两篇文章,虽然字句有所不同,但所叙的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

这就告诉我们,这件令他内疚的事事长久地萦回在鲁迅记忆之中的,是他曾经亲历的实事。

文章在袒露悔恨感情的艺术描写中,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含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一)学习任务一: 调动知识储备或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本名,浙江人,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课文导学案及答案
〖主干知识〗
给加点的字注音。

丫叉()憔悴()()惊惶()诀别()瑟缩()肃杀()惩罚()堕落()
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___ 拾(duō)___ (chuò)___学精(zhàn)___ (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é)___
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

(扔踏掷撕毁折断抛)
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

鲁迅原名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家。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
一听。

〖点击思维〗
1、注意“j”“q”“x”和“v”相拼时“v”上面的两点要省略掉。

2、这几组字因为偏旁不同,所以读音字义都不同,要结合不同的偏旁,辨析其细微差别。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动词的不同用法。

4、鲁迅的小说集主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坟》、《华盖集》等,你读过那些作品?
5、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
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风第二部分(3-4):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总
故意弄坏弟弟风筝的故事
筝第三部分(5-11):中年想风筝,意分
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看北京的风筝,心情总
十分悲哀沉重。

〖语言特色〗
《风筝》的语言别具特色。

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

在作者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

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
发出的温暖醉人的春意。

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
联想,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

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
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秘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
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是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

“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
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
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
分具体地表现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些平常的字
眼儿,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把握重点〗
正确全面地理解《风筝》思想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
深沉感慨。

1、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没出息,那气愤,是恨铁不
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同胞手足
之情溢于言表。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
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
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
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
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攻克难点〗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此句对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
点困难。

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


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
筝,所以“惊异”。

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
悲哀。

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

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

更为悲哀的是
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
心情更加沉重。

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
响而原谅自己。

〖质询疑点〗
对文中“精神的虐杀”这一说法应如何理解?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
弟弟有出息。

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
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

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
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
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主干知识〗
chéng duò 
1.chā qiáo cuì huáng
jué sè sù 
2、缀掇辍湛勘诣谐
3、折断掷踏
4、野草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
5、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