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汇总表

钢筋汇总表
钢筋汇总表

施2002-32工程名称:地泰·御和苑10#主体 2012年月日共页第1页

施工单位填报人(签字):监理(建设)单位核查人(签字):

施2002-32工程名称:地泰·御和苑10#主体 2012年月日共页第1页

施工单位填报人(签字):监理(建设)单位核查人(签字):

施2002-32工程名称:地泰·御和苑10#主体 2012年月日共页第1页

施工单位填报人(签字):监理(建设)单位核查人(签字):

施2002-32工程名称:地泰·御和苑10#主体 2012年月日共页第1页

施工单位填报人(签字):监理(建设)单位核查人(签字):

施2002-32工程名称:地泰·御和苑10#主体 2012年月日共页第1页

施工单位填报人(签字):监理(建设)单位核查人(签字):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计算技巧 圆形网片钢筋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勾股定理,分别计算出每根钢筋长度后,减去保护层,再加上弯钩长度。 网片筋的长度与其排列方法有关。在同一直径、同一分布间距的圆形构件中,排列方法不同,网片筋的总长度也不相同。为了确保排列方法达到最优,必须要满足以下先决条件: 在排列时要保证最边缘的钢筋离圆切点的边距a ′必须大于零,同时还要小于钢筋间距a ;在间距不变的条件下,要保证排列的根数为最多。 (一)排列方法的确定 排列方法分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 对称排列:就是以圆心为中心点,两边第一根钢筋在距圆心二分之一 间距处排列,其他钢筋均按等间距排列;见图3-50(a )。 非对称排列:就是第一根钢筋排列在圆心处,其他钢筋排列时依次在圆心两边按等间距排列,见图 3-50(b )。 对称排列与非对称排列的确定:用圆直径 D 除以网片间距a ,如有小数应 四舍五入。除得的商是偶数时为对称排列,是奇数时则为非对称排列。 (二)网片钢筋长度计算 1、对称排列计算 设:圆直径为D ,单向排列根数为n ,网片间距为a ,钢筋直径为d ,所需要解三角形方程的总项数为k ,而且 k = ≥1,则: 双向网片筋总长度: Σ l = 4a · [ n 2-12 +……+ n 2 -(2k -1)2 ]+ l m (3-78) a 对称排列 b 非称排列 图3-50

l m=2n(12.5d-0.05) 当钢筋直径为时, l m=15 nd 【例3-17】有一圆形井桩承台,直径D为 1.2m,网片筋设计间距为Φ10@200,求该网片筋总长度。 【解】n==6根为对称排列 k==3 解3项方程 Φ10网片筋总长度: Σ l=4×0.2(62-12 + 62-32+ 62-52)+15×6×0.01=12.44m 钢筋边距a′验证:a′=-2.5a=-2.5×0.2=0.1m 因此,(0<a′<a)满足先决条件。 2、非对称排列计算 设:圆直径为D,单向排列根数为n,网片间距为a,钢筋直径为d,所需解三角形方程的总项数为k,而且k=≥1 双向网片筋总长度: Σ l=4a(n 2-2 2 +…… +n2-4k 2 )+ 2D+l m (3-79) 【例3-18】另有一圆形井桩承台,直径D为1.3m,网片筋设计间距为Φ8@150,求该网片筋总长度。 【解】n==8.67≈9根为非对称排列 k==4 解4项方程 Φ10网片筋总长度: Σ l=4×0.15(8.672-22 + 8.672-42 + 8.672-62 + 8.672-82 ) +2×1.3+15×8.67×0.008 =19.08m 钢筋边距a′验证:a′=-4 a=0.05m 因此,(0<a′<a)满足先决条件。 (三)注意事项 1、钢筋排列根数n=,若圆直径D不能被钢筋间距a整除,商有小数时,在式中应保留两位小数计算。但在判别钢筋排列方式时,要将小数部分四舍五入成整数,当为偶数时为对称排列,当为奇数时为非对称排列。式中的n虽然有小数,但钢筋实际排列根数应为整

钢筋网片理论重量表

定型钢筋焊接网型号 纵 向 钢 筋 横 向 钢 筋 焊接网代号 公称直径(mm) 间距(mm) 每延米面积(mm 2/m) 公称直径(mm) 间距(m m) 每延米面积(mm 2/m) 重 量 (kg/m 2) A12 12 566 12 566 8.88 A11 11 475 11 475 7.46 A10 10 393 10 393 6.16 A9 9 318 9 318 4.99 A8 8 252 8 252 3.95 A7 7 193 7 193 3.02 A6 6 142 6 142 2.22 A5 5 200 98 5 200 98 1.54 B12 12 1131 8 252 10.90 B11 11 950 8 252 9.43 B10 10 785 8 252 8.14 B9 9 635 8 252 6.97 B8 8 503 8 252 5.93 B7 7 385 7 193 4.53 B6 6 283 7 193 3.73 B5 5 100 196 7 200 193 3.05 C12 12 754 12 566 10.36 C11 11 634 11 475 8.70 C10 10 523 10 393 7.19 C9 9 423 9 318 5.82 C8 8 335 8 252 4.61 C7 7 257 7 193 3.53 C6 6 189 6 142 2.60 C5 5 150 131 5 200 98 1.80 D12 12 1131 12 1131 17.75 D11 11 950 11 950 14.92 D10 10 785 10 785 12.33 D9 9 635 9 635 9.98 D8 8 503 8 503 7.90 D7 7 385 7 385 6.04 D6 6 283 6 283 4.44 D5 5 100 196 5 100 196 3.08 E11 11 150 634 11 150 634 9.95

钢筋重量表汇总

钢的密度为: 7.85g/cm3 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钢材理论重量计算的计量单位为公斤(kg )。其基本公式为: W(重量,kg )=F(断面积mm2)×L(长度,m)×ρ(密度,g/cm3)×1/1000 各种钢材理论重量计算公式如下: 名称(单位)计算公式符号意义计算举例 圆钢盘条(kg/m) W= 0.006165 ×d×d d = 直径mm 直径100 mm 的圆钢,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06165 ×1002=61.65kg 螺纹钢(kg/m) W= 0.00617 ×d×d d= 断面直径mm 断面直径为12 mm 的螺纹钢,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0.00617 ×12 2=0.89kg 方钢(kg/m) W= 0.00785 ×a ×a a= 边宽mm 边宽20 mm 的方钢,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0785 ×202=3.14kg 扁钢(kg/m)

W= 0.00785 ×b ×d b= 边宽mm d= 厚mm 边宽40 mm ,厚5mm 的扁钢,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0785 ×40 ×5= 1.57kg 六角钢(kg/m) W= 0.006798 ×s×s s= 对边距离mm 对边距离50 mm 的六角钢,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06798 ×502=17kg 八角钢(kg/m) W= 0.0065 ×s ×s s= 对边距离mm 对边距离80 mm 的八角钢,求每m 重量。每m 重量= 0.0065 ×802=41.62kg 等边角钢(kg/m) = 0.00785 ×[d (2b –d )+0.215 (R2 –2r 2 )] b= 边宽 d= 边厚 R= 内弧半径 r= 端弧半径 求20 mm ×4mm 等边角钢的每m 重量。从冶金产品目录中查出

钢筋理论重量表统计(大全)

钢筋理论重量表统计(大全) 钢筋 Φ6 ;kg/m 0.222 Φ8 ;kg/m 0.3950 Φ10 ;kg/m 0.6169 Φ12 ;kg/m 0.8880 Φ14 ;kg/m 1.21 Φ16 ;kg/m 1.5800 Φ18 ;kg/m 2 Φ20 ;kg/m 2.4700 Φ22 ;kg/m 2.98 Φ25 ;kg/m 3.8500 Φ28 ;kg/m 4.8300 Φ32 ;kg/m 6.3100 Φ36 ;kg/m 7.9900 Φ40 ;kg/m 9.8700 Φ50 ;kg/m 15.42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 Φ5.5 kg/m ;0.187 Φ6.0 kg/m ;0.222 Φ6.5 kg/m ;0.2600 Φ7.0 kg/m ;0.3019 Φ7.5 kg/m ;0.3469 Φ8.0 kg/m ;0.3950 Φ8.5 kg/m ;0.4450 Φ9.0 kg/m ;0.499

常用材料密度表 石灰岩 密度  g/cm3 2.60 花岗岩 密度  g/cm3 2.60~2.80 (石灰岩)碎石 密度 g/cm3 2.60 砂 密度g/cm3 2.60 粘土 密度  g/cm3 2.60 普通粘土砖 密度  g/cm3 2.50~2.80 粘土空心砖 密度  g/cm3 2.50 水泥 密度  g/cm3 3.10 普通混凝土 密度  g/cm3 2.60 轻骨料混凝土 密度  g/cm3 2.60 石灰岩 容重  kg/m3 1000~2600 花岗岩 容重  kg/m3 2500~2700 (石灰岩)碎石 容重 kg/m3 1400~1700 容 重kg/m3 1450~1650 粘土 容重  kg/m3 1600~1800 普通粘土砖 容重  kg/m3 1600~1800 粘土空心砖 容重  kg/m3 1000~1400 水泥 容重  kg/m3 1200~1300 普通混凝土 容重  kg/m3 2100~2600 轻骨料混凝土 容重  kg/m3 800~1900

钢筋及钢筋网理论重量汇总表

热轧带肋钢筋的公称面积与理论重量 公称直径d(mm) 公称横截面面积S(mm2) 理论重量(kg/m) 5.5 23.76 0.187 6 28.2 7 0.222 6.5 33.18 0.260 8 50.27 0.395 10 78.54 0.617 12 113.1 0.888 14 153.9 1.21 16 201.1 1.58 18 254.5 2.00 20 314.2 2.47 22 380.1 2.98 25 490.9 3.85 28 615.8 4.83 32 804.2 6.31 36 1018 7.99 40 1257 9.87 50 1964 15.42

冷轧带肋钢筋的公称面积与理论重量 公称直径d(mm) 公称横截面面积S(mm2) 理论重量(kg/m) 4 12.6 0.099 5 19. 6 0.154 6 28.2 7 0.222 7 38.5 0.302 8 50.27 0.395 9 63.6 0.499 10 78.54 0.617 12 113.1 0.888 余热处理钢筋的公称面积与理论重量 公称直径d(mm) 公称横截面面积S(mm2) 理论重量(kg/m) 8 50.27 0.395 10 78.54 0.617 12 113.1 0.888 14 153.9 1.21 16 201.1 1.58 18 254.5 2.00 20 314.2 2.47

冷轧扭钢筋的轧扁厚度和节距 类型标志直径d(mm) 轧扁厚度d(mm)不小于节距d(mm)不大于I型 6.5 3.7 75 8 4.2 95 10 5.3 110 12 6.2 150 14 8.0 170 II型12 8.0 145 冷轧带肋钢筋的公称面积与理论重量 类型公称直径d(mm) 公称横截面面S(mm2) 理论重量 (kg/m) I型8 50.27 0.395 10 78.54 0.617 12 113.1 0.888 14 153.9 1.21 16 201.1 1.58 18 254.5 2.00 II型20 314.2 2.47

钢筋网片的计算规则

钢丝网片的计算 一、工程设计说明 为加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要求在混凝土与非混凝土构件相交处,延相交线长度方向设置钢丝网片(钢丝网片的形状及宽度为相对固定值并由设计给出)(如图);在图形软件中,钢丝网片可以认为是线性体。 二、手工算的难处: 算法简单,情况复杂,容易算漏! 三、软件的处理方式: 软件自动根据材质计算钢丝网片的长度,然后在墙构件做法的工程量代码里选择钢丝网片的长度,然后乘以工程规定的宽度就可以了。 四、钢丝网片长度的计算规则 GCL8.0经过大量用户的调查,将用户手工算钢丝网片的长度的计算规则进行总结,并内置于软件,软件自动根据相交构件的材质,自动计算钢丝网片的长度,其计算规则如下: 1、软件在哪些地方计算了钢丝网片的? 非圈梁与非砼墙、非构造柱与非砼墙、砼墙与非砼墙、圈梁与女儿墙、非砼墙与分层梁。下面是常用的钢丝网片的节点(红色的为钢丝网片

非构造柱与非砼墙 非砼外墙与框架梁非砼内墙与框架梁 砼墙与非砼墙 2、钢丝网片的计算规则 1)水平方向挂钢丝网片——需要考虑非砼墙与砼梁相交时 1) 非砼墙在内墙位置时,非砼墙和砼梁相交,墙面两侧各设置一道钢丝网片,长度为墙的净长。 2) 非砼墙在外墙位置时,非砼墙和砼梁相交,内墙面在梁下设置一道钢丝网片,长度为墙体净长;外墙面在梁 上下各设置一道钢丝网片,长度为外墙外边线扣减相交柱后的长度,若梁下有门窗洞口时,扣除梁下门窗洞口的宽度。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一下计算规则:

备注:墙为240的砖墙,柱为L形柱,截面宽度为1.24m,截面高度为1.24m,梁高500mm.. 2)竖向钢丝网片 1)非砼墙与砼柱相交时:钢丝网片长度为自楼地面到当前层砼梁底。且柱与墙相交的每一侧都需设置一道钢丝网片。若柱边有门窗洞口,要将洞口高度扣减。 2)非砼墙与砼墙相交时:钢丝网片长度为自楼地面到当前层砼梁底。且非砼墙与砼墙相交处的两侧均需各设置一道钢丝网片。若相交处有门窗洞口,需要将洞口高度扣减。 3)非砼山墙与斜梁相交时 1)按照斜长计算钢丝网片长度,扣除相交部位的柱、墙位置。斜交时按照斜长计算,扣除相交部位的柱、墙。 2)内墙上两侧各设置一道:外墙上,内侧一道,外侧两道。 图形1585版本 新增工程量代码以及计算方法:

汇总多张相关EXCEL表

Sub 汇总表() Dim mr As Range Dim mrc As Range Dim er As Range Dim ofolder As String, mfile As String Dim i As Integer, j As Integer, m As Integer, n As Integer, Lastrow As Integer, start As Integer Dim Newbook As Workbook, Wk As Workbook Application.Calculation = xlManual '***************************************选择需汇总文件夹********************************************** With Application.FileDialog(msoFileDialogFolderPicker) .Title = "请选择需汇总文件夹" If .Show = True Then ofolder = .SelectedItems(1) End If End With '***************************************选择需汇总区域************************************************* If Right(ofolder, 1) <> "\" Then ofolder = ofolder & "\": mfile = Dir(ofolder & "*.xls") Set mr = Application.InputBox(prompt:="请选择需汇总区域", Type:=8) Set mrc = Application.InputBox(prompt:="请选择需核对区域", Type:=8) mr.ClearContents i = ActiveSheet.Index '***************************************数据汇总****************************************************** Application.ScreenUpdating = False Do While mfile <> "" Set Wk = Workbooks.Open(Filename:=ofolder & mfile, UpdateLinks:=0) For Each er In mr If Application.WorksheetFunction.IsNumber(Worksheets(i).Cells(er.Row, er.Column).Value) = True Then er.Value = er.Value + Worksheets(i).Cells(er.Row, er.Column).Value If er.Address = mrc.Address Then ' Debug.Print https://www.360docs.net/doc/267687080.html,, er.Address, Worksheets(i).Cells(er.Row, er.Column).Value CheckText = CheckText & Trim(https://www.360docs.net/doc/267687080.html,) & Chr(9) & er.Address & Chr(9) & Worksheets(i).Cells(er.Row, er.Column).Value & Chr(13) End If End If Next Wk.Close Savechanges:=False mfile = Dir

Excel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汇总篇】_共2页

Excel 常用电子表格公式大全【汇总篇】
篇一:Excel 常用电子表格公式汇总 Excel 常用电子表格公式汇总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 =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 18 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IF(MOD(MID(C2,17,1),2)=1,"男","女")) 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5、求和: =SUM(K2:K56)——对 K2 到 K56 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6、平均数: =AVERAGE(K2:K56)——对 K2 K56 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7、排名: =RANK(K2,K$2:K$56)——对 55 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8、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9、学期总评: =K2*0.3+M2*0.3+N2*0.4 ——假设 K 列、M 列和 N 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 “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10、最高分: =MAX(K2:K56) ——求 K2 到 K56 区域(55 名学生)的最高分; 11、最低分: =MIN(K2:K56) ——求 K2 到 K56 区域(55 名学生)的最低分; 12、分数段人数统计: (1) =COUNTIF(K2:K56,"100") ——求 K2 到 K56 区域 100 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57 单元格; (2)=COUNTIF(K2:K56,">=95")-K57 ——求 K2 到 K56 区域 95~99.5 分的人数;假设把 结果存放于 K58 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求 K2 到 K56 区域 90~94.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59 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求 K2 到 K56 区域 85~89.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60 单元格; (5)=COUNTIF(K2:K56,">=70")-SUM(K57:K60)——求 K2 到 K56 区域 70~84.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61 单元格; (6)=COUNTIF(K2:K56,">=60")-SUM(K57:K61)——求 K2 到 K56 区域 60~69.5 分的人数; 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62 单元格; (7) =COUNTIF(K2:K56," 说明:COUNTIF 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351,"男") ——求 C2 到 C351 区域(共 350 人)男性人数;
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