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民间故事---金银枣

合集下载

羊肉汤主要将羊骨头

羊肉汤主要将羊骨头

羊肉汤主要将羊骨头(筒子骨)一起投入大锅里熬汤,再将切成砣的新鲜羊肉与清洗干净的羊杂一起投入汤锅中煮。

煮熟后捞起来沥干,然后切成薄片放入滚开水里一氽,再倒入汤碗中,冲入滚烫雪白的羊汤水,撒上碧绿的葱花,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肉汤就做成了。

配上一个由海椒面、花椒面、盐巴、味精等调和就成羊肉汤。

目录1做法▪要点▪原料▪制法2滋补3功效特点4各地美食▪山东单县▪河南灵宝▪河南洛阳▪山西郭氏▪河南禹州▪江苏徐州▪辽宁本溪▪辽宁丹东▪四川简阳▪山东枣庄▪山东西集▪山东沂蒙山▪河北平泉1做法编辑要点⒈熬汤时候,一定要保持滚沸状态,否则熬出的肉汤清淡不乳白⒉熬制时候,要加入适量的羊板油,并且熬烂熬化,汤汁会更加香浓原料羊肉1000克,正蜜糖200克,干地黄、归身、川断各200克,怀牛膝100克,上北芪50克。

制法⑴羊肉去皮,清除肥肉及筋膜,洗净切成片或丝⑵将羊肉、干地黄、归身、川断、怀牛膝、上北芪全部入锅,加水上火同煲约10小时,取浓汁,去渣留肉,再入正蜜糖,熬成麦芽糖样,即可食用。

2滋补编辑汤主料:羊骨500克党参10克红枣10克枸杞10克生姜1块滋补羊肉汤调配料:料酒1/2大匙胡椒粉少许精盐2小匙白糖1/2小匙味精1小匙制作过程:1、羊肉洗净剁成块,党参切段洗净,红枣、枸杞泡透,生姜洗净切片;2、锅内加水,待水开时放入羊肉块,用中火煮去血水,捞起冲净待用;3、在汤碗内放入羊肉块、生姜片、党参段、红枣、枸杞、精盐、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注入清水,放入蒸锅蒸2小时拿出即可。

羊肉汤色泽光亮,呈乳白色;汤质优美,营养丰富;不膻不腥,味道鲜美。

制作方法是:先将洗净的羊肉煮熟,肉、汤分放。

食用时,将羊肉切成碎片,在锅内先放油、葱、蒜薹(或冬瓜片)等轻炒,然后放羊肉碎片,并加适量肉汤,煮沸即成。

3功效特点编辑肉烂汤甜,可饮汤食肉。

羊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l、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铁等。

其性温味首,温中散寒,化滞,健腺益气,温补肾阳,对治疗虚劳赢瘦,乳汁不下有一定功效。

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莒县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孟姜女传说的起源,是孟姜女传说的完整补充。 莒县孟姜女传说具有自身独特的悲剧价值。至今莒县一带的老年妇女在 特定场合仍然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抒发感情,这种哭调在农村广泛流传, 形成了一种哭文化。
莒县孟姜女传说有别于其它传说的突出的悲剧价值。 中国的其它传说、歌谣、诗文、说唱等,两千多年来,无论口耳相授、 还是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等,大多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而 莒地的孟姜女传说则不同,它聚集悲伤情感于一身,一悲到底,具有很 强的悲剧研究价值。
莒县非物质 文化遗产
发扬莒县文化,弘扬莒县文明。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
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
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
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方式?
1.口头传统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6.传统美术、书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莒县孟姜女传说
有关孟姜女的传说,源自齐国对
莒国发动的一场战争。
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齐国
对莒国发动突然袭击,齐庄公派
大将杞梁、华周带领士卒偷袭莒
面塑艺人李金国正在向游客展示面塑技艺
民间艺人魏兆忠正在向游客展示泥塑彩绘
周姑戏: 俗称“周姑子戏”,有时 依照方言写为“肘鼓子 戏”,是莒县人民以及周 边区域劳动人民喜爱的, 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 戏。也叫“肘鼓子”、 “拉魂腔”、“拴老婆橛 子”、“盘凳子”。山东 其他一些地方戏曲,比如 南路的柳琴、东路的茂腔、 西路的五音戏都与周姑戏 有着密切地亲缘关系。

莒县文化01

莒县文化01

试析莒人对鸟图腾的崇拜陵阳河遗址出土鸟形双,为莒人是最早崇拜鸟的氏族提供物证,本人从古代传说、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相互印证作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龙的传人”一词的提出,应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象征。

其实,早在古代部落时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物。

古代神话中记载,著名的部落首领几乎都是某种动物的化身,或本来就是某种动物,而且多是凶猛、威武的形象。

如龙、凤、虎、熊等等,其都有超人的魅力。

相传我国古代北方有三大著名部落,或谓部落方国,一个是兴起北方的黄帝,再是兴起于西方姜水之滨的炎帝,最后就是兴起于东方的东夷。

炎帝号神农氏,黄帝号轩辕氏,东夷的始祖则是蚩尤和少昊氏。

炎帝部落有个英雄叫共工,黄帝部落的首领是轩辕,而蚩尤、少师范则是东夷部落的代表。

当时东夷势力非常强大,曾发展到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莒夷、徐夷等。

传说中的少昊“以鸟名官”设“九扈为九农正”,教民农事;设“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设“五鸠”以治理民众。

少昊时代已发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农村季节变化的规律。

反映了少昊时代农业、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它已进入原始社会之末期,少昊时代正好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时间约在5000年左右。

少昊,是一个崇尚凤鸟的氏族,这个氏族就发祥在沂蒙山脉的东南侧,今青岛、潍坊、日照、临沂、连云港等市之间。

其不断向南、北、西方向发展,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后来仅在山东一带就建立了近百个小方国。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邦国林立。

蚩尤是东夷部落早期的英雄代表。

远古时代东夷人与炎帝、黄帝多次交战,其中第一次是共工与蚩尤的战争。

当蚩尤自东而西开拓疆域时,侵害了炎帝部落,共工在姜水上游,便“振滔洪水”阻止蚩尤西进,因此导致一次大战。

《逸周书·尝夷解》云:“蚩尤乃逐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炎帝地盘几乎全部丧失,蚩尤大胜。

这才导致了共工与北方的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共抗蚩尤。

第三次大战是黄帝、炎帝与蚩尤对垒大战于涿鹿。

莒县门笺作文

莒县门笺作文

莒县门笺作文莒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日照市的一个县。

莒故城为莒国、城阳国都治,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想必大家都了解浮来山的银杏树,但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莒县的过门笺。

莒县过门笺是莒地剪纸艺术的代表作,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境,是流传久远的古老习俗。

过门笺是中国传统剪纸中的一个艺术种类,又叫挂钱、吊钱、斋牒等。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过门笺是莒县剪纸艺术中的代表。

春节贴过门笺的范围遍及全县,是莒县流传深远的民俗文化。

虽然不像当代剪纸那样惊艳,但也透着温暖的家乡气息。

自清末明初以来,莒县过门笺的刻制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先定好过门笺的尺寸,按尺寸设计出图案,用牛皮纸、纸板、厚纸刻成模版。

“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

一句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过门笺的美好寄托。

在莒县以及鲁东南一带,过门笺的作用主要是在农历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用于装饰。

莒县过门笺的渊源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

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但明代就已有,壁画为明代所绘,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2007年莒县过门笺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莒县过门笺的尺寸大小式样繁多,一般按实际需要自行设计。

过门笺中间为镂空的字或图案,周围分别由万字纹、鱼鳞纹、水波纹、花瓣纹、蝙蝠纹、孔钱纹、菱形纹、网格纹等牵丝组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过门笺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美观,色彩鲜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其功能是祝吉纳福,内容均是吉祥的。

过门笺是莒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不幸的是,这些家乡的气息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这些“经典”也不一定会再流传下去。

莒县龙山镇村庄文化传统

莒县龙山镇村庄文化传统

莒县龙山镇村庄文化传统
莒县龙山镇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是一个充满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地方。

村庄文化
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

龙山镇的村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这里,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活动等无处不在,成为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景观。

村庄里的古老建筑多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而传统的手工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陶艺、编织、木雕等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传承,成为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符号。

除了建筑和手工艺,龙山镇的村庄文化传统还体现在民俗活动中。

每逢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民俗表演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也成为了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景观。

村庄文化传统的传承离不开村民们的努力。

他们将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
断丰富和发展,使得龙山镇成为了一个充满着文化底蕴的地方。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缮古老建筑、挖掘传统手工艺、举办传统节日活动等,都为村庄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龙山镇的村庄文化传统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
和人民的智慧,展示着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魅力。

相信在村民们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继续为这片土地增添光彩。

闲话酒枣

闲话酒枣

闲话酒枣作者:桂孝树来源:《幸福家庭》2017年第10期红枣在乡下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农村嫁女时蒸的花馍馍上以布满红枣为喜庆,新婚夫妇的被褥四角内要包数颗大红枣,洞房炕角也要撒红枣,“枣”与“早”谐音,意在祈求早生贵子,并愿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过满月、生日也都要吃枣糕,望孩子早点长高,早日成材。

母亲给外出的子女捎衣服时也要夹带一把红枣,盼孩子早日归来。

俗话说:“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枣子上屋红透心。

”意思就是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枣树上的青枣渐渐变红,从有一点红,到半红,再到全红,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摘下来放在瓦屋上晒干,瓦屋上都是红红的一片。

记得每年中秋过后,家门口的两棵大枣树上的枣子就会被父亲打下来,那时候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帮父亲一起打枣子,为了减少枣子的碰伤,父亲总是爬上树用手去摘,树梢上的枣子不好摘,父亲就用手轻轻地摇动,我们姊妹几个便头戴草帽,每人拉着母亲缝好的大编织袋的一角接,偶尔有几颗砸在头顶,好在有草帽挡住,不怎么痛。

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做酒枣的最佳时间,枣子打下来后,母亲便挑选没有内外伤、没有虫子眼、枣果饱满、硬度均匀的枣子,用清水一个个冲洗干净,然后摊放在竹子编成的席子上,晾干表皮水分。

等水分蒸发后,母亲便把自家做的烧酒盖子拧开倒进大碗中,用没有沾过油的筷子,夹着红枣在烧酒中蘸一下,然后将其放到洗净的陶瓷坛中,在坛口盖两张厚厚的牛皮纸,用麻绳捆紧,还要在上面铺双层塑料布再扎严实,大概一个多月后就可以打开坛子吃酒枣了。

母亲将盖子掀开的瞬间,屋子立刻被枣香和酒香充满,那醉人的香气令人心醉,这时候的枣子是鲜红的,皮薄薄的,颜色更加艳丽。

母亲轻轻从坛子里取出一个给我,我顾不得欣赏它的容颜,就大口咬了起来。

那酒枣酒香清醇、口味独特、核小肉厚,非常好吃。

可母亲从不会让我多吃,最多给两颗,说什么小孩吃多了会醉的。

儿时的我不知醉酒为何物,面对如此诱人的酒枣,就算是醉了又如何?酒枣的营养价值很高,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蒸煮、清炖、烧卤、煎炸。

探秘莒县屋楼崮神秘地宫编辑

探秘莒县屋楼崮神秘地宫编辑
那个奇怪的地洞究竟隐藏着如何的秘密?盗墓贼为何会打起这座损毁连年的宝塔的主意?
“山东想富 开屋楼崮”
提及上面的这些疑问,原莒县博物馆馆长,现年75岁的苏兆庆老人无奈地摇头,他告知记者说:“怎么说呢,这都是传奇惹的祸。”
原先在屋楼崮周围的村子里,一直流传着如此一个传奇,相传昔时战乱时,一名得道的高僧护持着一枚舍利子来到了屋楼崮山,而且在山顶建起了青云寺,还将舍利悄悄供奉在寺里的宝塔下,以求保佑周围的村民,果然,在宝塔建起不久后,战争便终止了,而青云寺也因此名声大震。“其实这只是一个民间传奇,类似的传奇还有很多,比如说屋楼崮山里是空的,有一个地宫,里面装满了黄金,再比如说‘山东要想富,开了屋楼崮’。”提及这些传奇,苏兆庆老人只是无奈的摇头:“咱们是做考古的,没有绝对的证据,没有实际的文字或出土物件,咱们也无法判定这些说法。”
据史料记载,有巢氏本为伏羲以后,“那时候人们为了躲避野兽的侵袭,于是开始‘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这些尝试着以树木为家的人恰恰起源于莒地(莒县的古称)。”现任莒县博物馆馆长的刘云涛以为,有巢氏的发源地、用来记录春秋骨气的山峰,使得屋楼崮在本地人的心中变得“很神圣”:“而佛教在古时候的莒县是超级兴盛的。”
对此,苏兆庆老先生告知记者说,屋楼崮的宝塔下可能确有地宫存在。“其实很多历史资料中都有记载,前人在建造宗教建筑的时候,是超级敬畏的,同时也会在这些建筑物下埋藏一些东西,用来镇邪祈福,有时候也会建造地宫用来保留这些东西。”
那么屋楼崮青云寺的宝塔地宫下,究竟埋藏着什么?那个突然出此刻宝塔基座下的洞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接到黄离的反映后,莒县考古部门的王健主任立刻驱车赶往了事发地址。“那个盗洞大约直径有一米左右,很深,也确实有水。”在通过走访调查后王健感觉,那个洞极可能确如黄离所说,是盗墓贼所为。

红枣的故事传说

红枣的故事传说

红枣的传说故事红枣的传说故事是人们千百年来与自然斗争、觅求生存、艰苦创业,为谋求幸福、自由、快乐的一个缩影,表达了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人间真情、世间大爱,也体现了枣乡人勇于斗争,敢于奉献,富于创造,勤于开拓的精神品质。

禹王女儿种枣树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在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龙王积累了许多宝石,堆成一座珠宝山,闪闪发光。

这引起了太阳神的妃子白玉凤星的嫉恨,她命土地神永黄沙填没了大海。

龙王走时带走了一些贵重宝物,却将那座珠宝山遗弃在那里。

黄河闹大水时,舜为了拯救一方生灵,派禹前往治理洪水,他用铁锨疏通了堆积在那里的泥沙,又挖了许多小河沟,把河水引入低洼处。

禹的女儿叫璪,十分聪明,十三岁就告别了妈妈,帮爸爸去治理河水。

她沿着禹疏通了河道走啊,走啊,不知走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走到了沧州一带。

因为天黑看不清路,脚下一滑,摔倒在河堤上。

她售手猛劲地向河堤的泥土里插去,才没有掉下去。

可当她把手抽出来时,一束亮光从小洞里射了出来。

她一看原来是许多宝石,就顺手抓了一块红颜色的宝石,那宝石把漆黑的夜照得光亮无比。

土地神见璪拿到了宝石,就对璪说,这宝石只能夜晚玩,天必须埋在泥土里,如果被白玉凤星知道,一定会有麻烦。

璪懂事地点点头。

土地神走后,璪借着宝石的光,一步一拐地爬上了河堤,在一块草地上躺了下来。

这时她又累又饿,心想,如果宝石能吃那该多好呀。

她想着想着,就情不自禁地把宝石放在嘴里。

谁知宝石一到嘴里,就立刻散发出一股清香,还流出了甜丝丝的汁子。

璪咽了几口,立刻就不觉得饿了。

璪遵照土地神的嘱托,用土埋好了洞口,将她喜爱的那颗宝石埋在了河堤上,做了记号,找父亲去了。

璪不知走了多少天,终于找到了父亲。

禹疏通完最后一道河,和女儿一道往回走。

璪告诉克父亲遇到宝石的事,禹高兴地对女儿说,咱们快把宝石找出来,好帮助灾民度饥荒。

父女俩来到埋宝石的河堤上,只见那里有一颗大树,树上挂买了果子,那果子晶莹透亮,红红的,和宝石一模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莒县民间故事---金银枣作者:赵兄发表时间:2009-5-31从前,有兄弟二人。

老大已成家立业,老二是光棍一个。

爹娘去世时,老大把家产侵吞了,只分给老二两间破房子和几亩茅草丛生的荒地。

春天播种时节,老二到老大家借牛耕地,老大媳妇不但不给,还把老二骂了一顿。

老二回到家里伤心地落泪。

这时,他养的小狗小猫突然跑到跟前安慰他说:“主人,别着急,我们帮你来拉犁。

”老二一听破涕为笑,说:“你俩也能拉犁耕地?”狗和猫说:“怎么不能呢?”,老二想:“反正没事干,赶明儿带上小狗小猫去试试。

”第二天一早,老二带着狗猫去耕地。

没想到,那小狗小猫拉起犁来竞飞快地跑,一会工夫就把地耕完了,老二喜得不得了。

这时,一些赶集的人路过这里,见此情景,惊奇地说:“赶东集,赶西集,从未见过狗猫能拉犁。

”老二便说:“说稀奇,不稀奇,哥嫂不给牛耕地,狗猫拉犁是逼得!”赶集的人们听说老大两口如此心狠刻薄,对老二很同情。

老二忠厚老实,也乐于助人。

他把自己的地耕播完了,就带着狗和猫专门帮着那些没有耕牛的庄稼人耕种。

人们见他整日里东刍耕,西家耕,十分辛劳,便送些银两作为酬谢,老二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老二用狗和猫拉犁种地,被老大媳妇知道了,她硬逼着老大把老二的小狗小猫要来,也去给人家耕地挣钱。

可是老大套上狗猫大江东去耕地时,那小狗小猫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老大便大声吆喝:“小狗小猫快快跑,我买鱼肉管你饱。

”可那狗猫连理也不理。

老大气坏了,扬起鞭子狠劲地抽打,不一会儿就把狗猫给抽死了。

老二听说后痛哭不止。

他把狗猫用席裹了,埋在自己的家门口。

说也奇怪,没几天,门口长出了两棵小枣树。

老二天天给那枣树施肥浇水,松土拔草,枣树长得枝叶茂盛。

到了秋天,一棵结了一树红枣,一棵结了一树白枣。

老二摘个红枣放进嘴里,清香甘甜,摘个白枣放进嘴里,甘甜清香。

把红白枣放在一起,红的成金,白的成银。

老二用这些金银买来了好的土地,辛勤耕种,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枣树结金生银,又让老大两口知道了。

他们来到枣树下,摘个红枣尝尝,只觉怪味难闻,呕出一看是块狗屎。

摘个白枣尝尝,更觉肠倒胃,拿出一看是块猫屎。

气得老大两口直跺脚。

他们找来一把斧,三下五除二,就把枣树给砍了。

老二见了,又心疼地放声大哭了一场。

事后,老二用枣木精心制作一个锤洗衣服的棒槌,农闲时就到染坊里干点零活。

他把染好的布匹拿到河里冲洗,一边锤打一边谚“扑沓沓,扑沓沓.一锤锤朵大莲花。

”真神了,老二无意顺口溜出话,竞成了真的,锤打之处,出现了一朵朵大莲花。

色调单一的布匹变成了鲜艳夺目的大花布。

人们都争相抢购,染坊老板十分高兴,赏给老二不少银两。

这件事又像长了腿一样,传到老大两口的耳朵里。

他们找到老二要来棒槌。

老大学着老二的办法说:“扑沓沓,扑沓沓,一锤锤朵大莲花。

”可锤打之处出现了一个个的大窟窿。

老大媳妇急了,她夺过丈夫手里的棒槌,一边锤打一边说:“扑腾腾,扑腾腾,一锤锤个大窟窿。

”这下可不得了了,凡是她锤过的布匹,都成了网眼了。

老大媳妇气得骂了起来:“人锤锤朵花,我锤出个疤,去你娘的扑沓沓!”说着,便把棒槌扔进河里了。

过了没多会,那棒槌往水里一沉,变了条大鲤鱼。

大鲤鱼把头露出水面,不住地对老大两口喊道:“要发财,跟我来,要发财,跟我来……”老大两口见鲤鱼能说话,真以为碰上财神了,就鬼使神差地下了河,可是这一下去,就再也没上来。

神泉的传说作者:周绪维距离莒县县城正北二十公里处有一座山名曰洛山,在她旁边依偎着一条河─洛河,山因此而得名。

她风景秀丽、松柏苍翠、风光旖旎,山麓下四季流水淙淙,山水相映成趣,鸟儿在天空自由翱翔,鱼儿浅翔水底。

在这里不仅可以让人忘掉工作的疲惫,把生活的凡尘琐事抛于九霄云外,站在空旷的山巅游目骋怀,让眼睛去旅行,心灵得到散步,更能陶冶情操、涤荡心灵的污浊。

在这片热土上劳作的人们不但淳朴、勤劳好客,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演绎着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沿着洛-果公路线向西北二公里处有一个村子“黄岭”,早些年间被称为“凤凰岭”,据说是有凤凰落过这里,听老人们讲凤凰落过的地方便是宝地,神泉的传说世世代代流传着,真可谓是源远流长。

追溯故事的渊源:相传清乾隆36年周氏领着一群人因避水迁此山岭,因地系黄土故名黄岭,村子东北角有一眼泉子,村民都叫“泉子崖”。

传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最初因避水迁到这里的灾民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已六十多岁,儿子却十岁左右,可能是老来得子的缘故吧,老人把儿子像宝贝一样宠爱着,生怕有个什么闪失,宁可自己饿着不吃把好东西都留给了儿子,儿子倒也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不仅身板结实,头脑也伶俐,看着儿子一天天的长大,老人有说不出的高兴劲。

日子也慢慢的流逝着,父子俩的生活也相得益彰,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早晨起来儿子却不会说话了,任凭老人怎么呼唤,儿子就像傻了似的这下可急坏了老人,要知道在老人心中儿子的一切甚重于自己的生命,老人纳闷莫非儿子哑巴了,经村子一位年迈的老者诊断,孩子可能是患了聋哑病,这个断定对老人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从此老人便踏上为儿子治病的漫长之路,经过几年时间下来,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而且把仅有的一头耕牛变卖掉,可是还是没有奇迹发生。

生活是残酷的,可日子还得过下去,从此以后,老人不顾自己年迈的身躯,干活比以前更加卖力,老人心中始终抱着一个念头:多一点、快些挣钱医治儿子的病,常常早出晚归地在田地里侍弄庄稼,希望长地好一些,就这样日子在捉襟见肘中慢慢地煎熬着,一天老人累得实在走不动了,便躺在地头的一棵梧桐树下歇息,由于太疲劳的原因不一会儿就安静地睡着了,在睡梦隐隐感觉有一个貌若天仙的姑娘飘到他身边说,你儿子的病有救了,你的执着诚心打动了观音菩萨,让我帮助你:田地的西北方向有一棵椿树,旁边有一个石辟缝下面有一眼泉子,里面有一颗仙丹,只要让你儿子连喝七七四十九天泉子的水,他的病就一定会好,老人一觉醒来还恍如梦中,用手掐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做了一个梦。

带着这个半信半疑的“幻觉”赶紧回家拿瓶子盛水给儿子喝,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四十九天早晨,儿子醒来居然叫了一声爹爹,老人惊呆了起初还以为是自己的幻觉,可这一次上天真的眷顾了这对父子。

老人立即把这件事情告诉村子里所有的人,大家一传十,十传百,相邻村子的人都为父子高兴的同时,前去泉子烧纸拜香以此乞求神灵的庇佑,就这样这种祭奠膜拜的习俗就一直沿袭了下来,直到今天,每逢过年或农历的重大节日人们都去那里放放鞭炮,烧烧纸钱,顺便许个愿祈求新的一年财运亨通,身体健康。

经过岁月的洗刷,这里也几经修葺,有了一座小庙宇,也有了一泓更清澈的泉子,流水潺潺,绵绵不断,旁边有一口大井,泉水便汇入了这里,夏天这里是孩子们戏水驰骋的天堂。

即使大旱时节,环绕在神泉附近的庄稼便也能够得到她的垂青和恩泽,村民的笑容里也能渗透出希望的期盼。

后来还有一段关于泉子的传说,据说日军占领中国后,便实行惨无人道的统治,在农村更是烧杀掠夺,这个村子周围的几个村子都遭受到日军的侵袭,唯独这个村子免遭此劫,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正是这眼神泉的庇护,传说日军的一个小分队快到达村子的时候,突然间看到村子这边波涛汹涌澎湃像大海一样,这是因为神泉施了发术把整个村子罩上了一张大水帘幕布,用来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幻觉,这种传说也一直流传着,对于这个传说,我倒是无法评断,因为这些都无法考证,我暗自思忖这可能就是神话传说的诡秘所在,我宁愿信其有,因为它一直是村民心中虔诚信仰的一道风景。

毋忘在莒“毋忘在莒”,这一成语比喻不忘前事,不要忘本。

《吕氏春秋--直谏》载:鲍叔牙奉杯而进曰:“使公(齐桓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贩牛而居于车下也。

”醒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士大夫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鲍叔向齐桓公敬酒说:祝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时提心吊胆、愁困落魄的那段日子;祝管仲不要忘记了在鲁国是如何被绑缚又如何返回齐国的时刻;祝宁戚也千万不要忘记了贩牛时在车底下过夜的艰辛。

几句话,使齐桓公感悟颇深,即刻离席说道:我与大夫们一定不忘你的这段话。

这样的话,齐国的发展就有希望,不会再遇到什么祸患灾难了。

春秋时期,齐襄公暴虐,对外杀了邻国国君鲁桓公,并奸其夫人。

在国内屠杀百姓,凌侮大臣,众叛亲离。

他的弟弟公子纠和小白恐受连累,离国出逃,以避祸患。

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奔往鲁国;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奔往莒国。

齐小白在莒整日愁眉不展,饭水难进,生怕齐国发兵攻打莒国,掠走自己。

想自己乃国君至亲,却流落他乡,国乱家破,何日是个尽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弑。

公孙无知弑襄公后自立为君,时间不长又被齐人雍廪杀害。

齐国处于国内无主的混乱状态。

这时齐国大臣高奚等人,暗中派人到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

鲁国听说无知死,也派军队送公子纠回齐。

他们怕小白捷足先登,抢了君位,先派管仲以莒国通齐的路上堵截小白。

路上,两队人马遭遇,管种暗箭射中小白衣带钩。

小白扑地,假装被人射死。

管仲信以为真,回报公子纠。

公子纠听说后,便缓缓而行,六天时间才到齐境。

这时小白早已乘快车赶往临淄,在高奚等大臣的拥戴下,坐上了君位,遂即发兵拒鲁。

这年秋天,两国战于乾时,鲁国大败。

齐国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并囚送召忽与管仲回齐。

鲁国慑于齐国威势而杀死了公子纠。

召忽见状,自杀于鲁。

开始时,齐桓公只是想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

鲍叔牙劝齐桓公说:“我有幸跟随着您,您今天成了君主,您之高贵,我无以报答。

您若想治理国家,我和高奚也就可以了。

但您如果要成就霸业,则非管夷吾不可,夷吾到哪国,哪国就强盛。

您可不要失去他呀。

”于是,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就对管仲礼以大夫,委以国政,终至成就一番霸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