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瘤中医辨证分析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筋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筋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筋瘤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下肢静脉曲张交错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 诊断]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多见于下肢的两小腿。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 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 鉴别诊断]血瘤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长大。

瘤体小如豆粒,大如拳头,正常皮色,或呈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

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沿主干静脉走向而迂曲,状如蚯蚓。

[ 辨证论治]内治法(一)劳倦伤气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卞坠不适感加重; 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 劳倦伤气; 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 活血舒筋。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二)寒湿凝筋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 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 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赵明芬主任医师治疗筋瘤临证经验

赵明芬主任医师治疗筋瘤临证经验

赵明芬主任医师治疗筋瘤临证经验筋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成年人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它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等有关。

临床表现主要是肿块生长缓慢,局部无疼痛,皮肤可自由移动,质地较硬,易固定在筋膜、筋鞘等处。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案,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肿瘤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针刺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促进肿瘤的吸收和消退。

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天鼎穴、合谷穴、太神阙穴、血海穴、风池穴等,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穴位。

(2)操作方法取病侧为主,选取辅助穴位,在病灶处以0.3-0.5毫米的针头刺入皮下,轻扭针头,使其达到深部,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10个疗程。

(3)注意事项对于症状明显、长期生长的肿块,针刺效果明显;对于刚出现的肿块,针刺效果并不好,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二、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通过艾绒燃烧热气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益气生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适用于瘀血内停、局部气血不畅的筋瘤患者。

具体操作如下:(1)选择穴位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穴、神阙穴、肝俞穴、脾俞穴、心俞穴等。

(2)操作方法将艾草制成条状或球状,点燃艾绒,让其燃烧慢慢接近穴位,或用艾条放于穴位,加灸。

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每日1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3)注意事项灸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穴位的温度和时间控制,避免烫伤和灼伤。

三、食疗调理食疗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对筋瘤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从食物的性味、功能来选择适宜的食物,达到调理身体、清除瘀血、促进肿瘤吸收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1)去脂肪,多吃蔬菜水果筋瘤多与体内脂肪过多有关,应多吃蔬菜水果,少油少盐,以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增加肝脏代谢、消化能力。

(2)多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可选用芹菜、荠菜、竹笋、山楂、红枣、龙眼肉、黑豆、苡仁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调理身体内部环境,促进肿瘤消退。

老中医:不同部位的肿瘤,如何辨证用药

老中医:不同部位的肿瘤,如何辨证用药

导读: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既可以对治疗肿瘤本身发挥作用,还可以改善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实战中,中医可以按照不同方法辨证选药,“部位辨证”就是其中一种。

如何根据肿瘤部位选择中药?肿瘤部位和中药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对应规律?肿瘤的“部位辨证”部位辨证的思想源于《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清·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

”可见不同部位容易感受不同邪气,治疗自然不同,部位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的中医辨证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认识。

01体表—内部中医学认为,外为阳,内为阴,通过临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接近体表的或与外界相通的原发性肿瘤如乳腺癌、甲状腺癌、鼻咽癌、食管癌、肛管癌、皮肤癌、子宫颈癌、浅表淋巴瘤、中心型肺癌及前列腺癌发病初期多为火证,此与阳气多布于表有关,所以治疗体表肿瘤少用温阳药或慎用温阳药,如大剂量应用温阳药物会促进肿瘤发展。

而体内肿瘤尤其中下焦肿瘤可用附子、川乌、草乌、肉桂、干姜之类温阳药,效果往往较好。

记得我科其他医生曾治疗一例外阴癌患者,大家不知选哪个方案,我根据外阴部位属阳建议用紫杉醇加顺铂的方案,两个疗程后肿瘤缩小殆尽。

02头颈部—下肢阳邪上行,头颈部肿瘤多夹风、热、痰,治疗上可重用祛风、清热解毒、化痰药物;阴邪下注,又脾主四肢,下肢受邪多夹湿夹寒,治疗上以温阳化湿为主。

03腹部—背部背为阳,腹为阴,背部转移肿瘤多为阳虚,治疗上应温阳补肾,曾治疗一例肾癌背部胸椎转移肿瘤,曾伽玛刀治疗两次,肿物未消,用金匮肾气丸加鹿角胶、草乌、川乌,半个月后肿物消失。

筋瘤的辨证论治

筋瘤的辨证论治

筋瘤的辨证论治筋瘤的辨证论治血瘀筋脉型症见:青筋粗大突起,甚者盘曲如蚓,自觉肢体沉胀,或伴有疼痛,遇寒加重。

治法:1,主方(1)活血散瘀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当归尾9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大黄9克(酒炒)、川芎9克、牡丹皮9克、泽泻9克、木通9克、枳壳9克、三七末3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2)寒凝血瘀者,用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处方:当归12克、桂枝15克、赤芍12克、细辛9克、木通9克、炙甘草6克、川芎9克、鹿角片3克,水煎服,日1剂。

2.中成药通经活血丸,每次4一5克,每日2次,湿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补阳还五汤(李筠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5)处方:黄芪20一50克,当归10克,赤芍7.5克,地龙5克、川芎5克、桃仁5克、红花5克,水煎服,日1剂。

热瘀筋脉型症见青筋暴露、突起,局部肿胀疼痛,皮肤红热。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活血。

方药1 .主方:赤小豆当归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方:赤小豆、蒲公英、忍冬藤各30克、当归、连翘、紫花地丁、牡丹皮、泽兰各9克、牛膝12克、红花、甘草名6克,水煎服,日1剂。

疼痛重者加水蛭3克(炙黄研末冲服)、土鳖虫3克(研末冲服)。

病久者,加党参30克、黄芪30克。

2.中成药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血瘀筋脉型单方验方。

血燥筋挛型症见筋脉盘根扭曲,结而成瘤,坚而色紫,遇喜而安,遇怒则痛。

治法:清肝解郁,养血舒筋。

方药1.主方清肝芦荟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方:当归、竹茹各9克、白芍、生地黄、昆布、海蛤粉各15克、甘草、黄连、青皮、川芎各6克、玉竹12克、芦荟3克,水煎服,日1剂。

2.中成药清肝芦荟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血瘀筋脉型单方验方。

外治法1.患肢用弹力绷带或护套包扎,长期使用有时能使瘤体缩小或停止发展,。

2、严重者需行手术治疗,在深组静脉通畅时,可行曲张静脉高位结扎或加刺离术。

筋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筋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筋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筋瘤概述筋瘤(nodular varicosity)是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浅表静脉病变。

临床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为主要特征。

好发于下肢。

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有关。

本病经过手术治疗,筋瘤消除,可以获得痊愈,但有其他部位再发的可能,若病程日久可并发湿疮、臁疮。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

英文名称:nodular varicosity。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下肢。

常见症状:下肢筋脉色紫、盘曲突起、状如蚯蚓、形成团块。

主要病因: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

检查项目: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若发现下肢筋脉盘曲突出,色紫,形成团块,应及时就诊咨询,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日久并发湿疮和臁疮。

临床分类:1、劳倦伤气主要表现为筋瘤在久站久行或劳累时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伴气短、肢体乏力、胃脘及腹部有坠胀感、腰部酸软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2、寒湿凝筋主要表现为筋瘤色带青紫、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肢体发凉、口淡不想渴水、小便色清量多、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3、外伤瘀滞主要表现为青筋盘曲、形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4、火旺血燥主要表现为下肢青筋盘曲、瘤体皮肤温度升高,伴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二、筋瘤的发病特点三、筋瘤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劳倦过度、感受外邪、外伤等因素有关。

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脉中,阻滞经脉循行,脉络扩张充盈,日久交错盘曲所致。

基本病因:1、先天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濡养而薄弱,扩张充盈,屈曲交错成瘤。

2、劳倦过度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耗气,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或多次妊娠生产,气机阻滞,血液运行不畅,在脉中停留积累形成瘀血,壅滞下肢,结成筋瘤。

中医辨证治疗腱鞘囊肿

中医辨证治疗腱鞘囊肿

中医辨证治疗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又称肌腱瘤,属于传统中医“筋瘤”范畴,易生在手腕、足踝附近等处。

多见于20~50岁左右的妇女。

主要病因包括有:劳损导致,如重复的手部动作,导致肌腱周遭的滑液囊发炎;局部循环不好,多由于内在体质导致虚寒而血行不利,日久在此形成瘀滞导致;以及外伤,如曾在手腕或足踝处受伤,导致腱鞘过度拉扯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囊肿。

中医临床辨治,需依其患者状况而选择合适用药。

若因外伤所致,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材,帮助其瘀滞消散,如选用疏经活血汤加减,药用当归、生地黄、苍术、川芎、桃仁、茯苓、白芍、牛膝、防风、威灵仙、龙胆草、生姜、陈皮、白芷、甘草、防己、羌活等。

若因虚寒导致,可选用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用当归、甘草、细辛、白芍药、通草、桂枝、大枣等,帮助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但患者不要碰生冷食物或冰凉茶饮等,以免加重其病程。

若因劳损导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等。

同时,配合适当休息,以免病情反复。

筋瘤 - 中医药方精选网

筋瘤 - 中医药方精选网
滞而成筋瘤。
2 寒湿凝滞 素体卫阳不足,易感寒湿之邪,致使营卫不和,寒湿之邪结于筋脉,
寒痰湿邪与瘀血互结而成本病.
3 中气下陷 素体脾胃虚弱或因肝郁克脾,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运动障碍,脾虚
失于固摄和统摄,湿浊之气下陷于小腿,致局部筋脉弛缓、气血瘀滞而发筋瘤。
(辨病)
3。2 腱鞘囊肿可刺破或击破囊壁,将囊液挤入组织间隙,待其自行吸收。或进行囊
肿切除术,术中应尽量将囊肿完整切除。
3.3 下肢静脉曲张可行高位结扎大隐静脉。
(预防与护理)
1 避免手足关节外伤,一旦发生外伤应该及时正确治疗。
2 对于结核病患者,应增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对于合并溃疡者按疮疡病的
静脉曲张,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是指下肢静脉曲张。产生这二种观点,作者认为关键在于
对《灵枢.刺节真邪》篇中关于筋溜的论述的理解,这里论筋溜是一种“筋屈不能伸”的
疾病.如果理解为因为各种原因使筋脉屈曲,不能伸展,则应该指静脉曲张一类。如果
理解为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使筋脉屈曲肿起,而使肢体不能伸展而功能障碍,这就可能是
的办膜机能不全时,不能有效地阻止血液倒流,因此,不仅下肢静脉血不能顺利回心,臀
部、会阴部等处的静脉血还向下肢内倒流。另外,下肢肌肉收缩时,不但不能正常地促
使静脉血液向心流动,反而使血回流至浅静脉。以上诸种因素,使下肢浅静脉内血液郁
积。此种郁积,使血液的氧含量及营养成分显著降低,以致形成下肢局部组织严重营养
行走不便。
[辨证]
1 肝郁气结证 肿块长大较快,质地坚硬或有囊性感,肿块可呈条索状、结节状,
手不能握,自觉疼痛并压痛明显,有时肿块后期可以溃破。或青筋扩张显露,易于出血。

最新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最新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下肢静脉曲张【定义】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是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成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

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范畴【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早期可见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逐渐静脉怒张,尤其是小腿部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病程长久者,患肢皮肤血运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生湿疮和形成溃疡。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辨证分型】(一)劳倦伤气久站或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之气虚之证,中期不足则见脘腹坠胀,肾气亏损则见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二)寒湿凝筋或者骤受风寒或涉水淋浴、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寒邪伤及阳气,则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三)外伤瘀滞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1.劳倦伤气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8g,人参8g,炙甘草9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红花10g,三七粉10g,丹参15g,伸筋草15g,白芍15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筋瘤中医辨证分析及鉴别诊断:患者女,65岁,主因“双下肢蚓状包块渐增大5年余伴右下肢红肿热痛1周”入院。

患者约于5年前在无诱因下发觉双下肢表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状如蚯蚓,站立时明显,卧位时减轻。

双下肢沉重感,酸胀感,时有疼痛,近一周来感右小腿下端近足踝处红肿热痛,患者因经久负重,或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外来损伤,寒湿浸犯以致经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淤脉中,阻滞经脉运行,脉络充盈,日久交错盘曲而成。

中医诊断:筋瘤。

舌质淡红有瘀斑,苔白,脉沉涩,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

当与脱疽鉴别,脱疽是发生于四肢末端,严重时指节坏死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名脱骨疽,与本病不难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