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五年级品社下册《为中华之崛起》教案-沪教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品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五年级品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五年级品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和背景。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和背景。

1.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教师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和背景。

第二章:了解中华之崛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之崛起的含义和背景。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之崛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介绍中华之崛起的含义和背景。

2.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教师介绍中华之崛起的含义和背景。

第三章: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含义。

培养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什么我们要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教师讲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含义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实际行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如何实际行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培养学生制定目标、规划时间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实际行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解制定目标、规划时间的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教师讲解制定目标、规划时间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024年五年级品社下册《为中华之崛起》教案沪教版

2024年五年级品社下册《为中华之崛起》教案沪教版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为中华之崛起》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以及相关背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
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朗读、思考、讨论能力。通过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能够在集体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突出重点:强调中华崛起的历史背景、人物贡献、精神品质等核心知识点。
3.引导思考:通过板书设计,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二、板书结构
1.结构清晰:板书分为历史背景、人物介绍、民族精神、思考启示四个部分,条理分明。
2.层次分明: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标题,内容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为中华之崛起》这一课文,我们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人物情感、历史事件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答案: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期间,积极参与军校的各项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他关心士兵的生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为改善士兵生活条件而努力。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表现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
例题4: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的认识。
答案:周恩来领导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重要标志。这次起义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为创建人民军队、创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周恩来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学期试用本教案为中华之崛起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学期试用本教案为中华之崛起

为中华之崛起【教学目标】1.知识:(1)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争当合格的小学生。

(3)能够理解本课出现的重点概念名词。

2.能力:(1)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2)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争当合格的小学生。

(2)感受中华之崛起。

【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本课出现的重点概念名词。

(2)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争当合格的小学生。

【学习难点】(1)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拓展和延伸。

(2)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建平台,畅谈理想。

1.播放课件:“交流会”中学生正在交流理想。

2.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1)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想想他们在交流些什么?(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把自己讨论出的重点,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3)教师请班上几位同学,进行发言。

走入主题。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解释重要的词汇。

活动二:强盛祖国,重树理想。

1.播放动画:强盛祖国。

(1)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做什么呢?(2)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出相应的时间,针对书本的内容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每组派代表,对书本内容的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4)教师把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上。

2.讨论中国贫穷落后的地区孩子受教育问题、“就医难”的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延伸。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场景,进行讨论。

3.自我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

(2)教师请班上的几位同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今天自己所学的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的 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的 教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1、复习生字词。

2、讲三个小故事。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二、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研读课文:⑴探究学习1~6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①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

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地。

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春)五年级品社下册《为中华之崛起》教案-沪教版

(春)五年级品社下册《为中华之崛起》教案-沪教版

为中华之崛起一、说课1.说教材本课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未来世界属我们”。

本课着重进行以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为榜样, 树立理想, 努力学习, 立志成才的教育。

理想是人生进取的动力, 理想是事业成功的源泉, 理想是人生前进的阶梯, 美好的现实生活是伟大理想的创造、结晶和延伸。

通过学习, 让学生懂得:人之立世, 不可无理想, 唯有理想, 我们的今后奋斗才会有具体明确的目标, 未来生活才会有美好的希望。

让小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并不懈地去追求、努力、奋斗!有了理想的人,才会过上“最有意义的生活”, 才会体悟到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快乐的”!2.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很快就要毕业了,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 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不断丰富, 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二是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在道德情感方面有了变化和发展;四是自我意识有了增强, 自己对未来有追求与想法。

但因为生活的优越, 有的学生迷失了理想, 也就失去了奋斗目标;有的学生在理想的树立上陷入误区:认为“赚大钱才是远大的理想”或是“当一个普通劳动者, 这称不上理想”抑或“只要读好书, 进好点的中学就可以了, 现在谈理想为时太早”。

本节课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说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 我在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 争当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3)、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4.说教法(1)、故事喻理法: 通过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鲁迅为救国弃医从文的两个故事, 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理想是多么远大与崇高。

(2)、榜样示范法: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 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理想, 同时深刻感受理想的实现要付诸行动, 需要努力奋斗。

(3)、社会调查法。

为中华之崛起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然后说:“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同学说:“周恩来。

”2、教师说:“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周恩来的文章。

”然后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问“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指中国一天天繁荣、强盛起来。

)3、教师说:“周恩来 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周总理为什么这么小就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那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解答这个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1、检查词语。

老师检查一下部分词语。

出示:帝国主义租界伯父非凡铿锵有力衣衫褴褛肇事轧死振兴惩处红色的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多音字)他们还有一个读音分别是什么?吵嚷巡警模范耀武扬威红色的几个字书写时特别要注意什么?“耀武扬威”这个词语本学期我们是第三次学习,相信错误会越来越少。

2、读通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且思考问题。

(1)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有一个词语能概括出周恩来为什么读书,它是哪个词?(”中华不振”)(3)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1、老师先给大家看两段资料,也许能帮助大家理解“中华不振”意思。

那么课文中又是哪一件事集中反映了“中华不振”呢?再次浏览课文,给这件事加上括号。

2、重点研读:(大屏幕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件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就是衣服很破旧)她在哭诉什么呢?(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这位亲人可能是她的,她的?她的?可能她们早上出门时还高高兴兴的呢,这真是一个不幸的妇女啊,祖国贫穷落后,人民怎么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1)得意洋洋写出了洋人的神情,从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情可以看到,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如果你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你会——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别人的铅笔盒,你会——(2)连我们小孩都知道做错了事要道歉,可是这位洋人呢,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下了人命关天的祸,不但不道歉,反而意扬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这是为什么呀?板书:中华不振!★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五年级品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五年级品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五年级品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崛起”的含义。

2. 如何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3. 课堂讲解:讲解“崛起”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祖国的繁荣富强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分享感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作文。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2. 开展一次爱国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课堂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祖国繁荣富强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3. 学生为实现自己学习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十、教学资源:1. 相关爱国诗词资料。

2. 视频资料:《我和我的祖国》。

3. 书籍推荐:《少年中国说》。

【范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

【范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14、为中华之崛起一、说课、说教材本课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未来世界属我们”。

本课着重进行以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

理想是人生进取的动力,理想是事业成功的源泉,理想是人生前进的阶梯,美好的现实生活是伟大理想的创造、结晶和延伸。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之立世,不可无理想,唯有理想,我们的今后奋斗才会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未来生活才会有美好的希望。

让小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不懈地去追求、努力、奋斗!有了理想的人,才会过上“最有意义的生活”,才会体悟到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快乐的”!2、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很快就要毕业了,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二是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在道德情感方面有了变化和发展;四是自我意识有了增强,自己对未来有追求与想法。

但因为生活的优越,有的学生迷失了理想,也就失去了奋斗目标;有的学生在理想的树立上陷入误区:认为“赚大钱才是远大的理想”或是“当一个普通劳动者,这称不上理想”抑或“只要读好书,进好点的中学就可以了,现在谈理想为时太早”。

本节课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说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在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争当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4、说教法、故事喻理法:通过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鲁迅为救国弃医从文的两个故事,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理想是多么远大与崇高。

、榜样示范法: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理想,同时深刻感受理想的实现要付诸行动,需要努力奋斗。

、社会调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华之崛起一、说课1、说教材本课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未来世界属我们”。

本课着重进行以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

理想是人生进取的动力,理想是事业成功的源泉,理想是人生前进的阶梯,美好的现实生活是伟大理想的创造、结晶和延伸。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之立世,不可无理想,唯有理想,我们的今后奋斗才会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未来生活才会有美好的希望。

让小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不懈地去追求、努力、奋斗!有了理想的人,才会过上“最有意义的生活”,才会体悟到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快乐的”!2、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很快就要毕业了,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二是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三是在道德情感方面有了变化和发展;四是自我意识有了增强,自己对未来有追求与想法。

但因为生活的优越,有的学生迷失了理想,也就失去了奋斗目标;有的学生在理想的树立上陷入误区:认为“赚大钱才是远大的理想”或是“当一个普通劳动者,这称不上理想”抑或“只要读好书,进好点的中学就可以了,现在谈理想为时太早”。

本节课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3、说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在教学中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争当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3)、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4、说教法(1)、故事喻理法:通过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鲁迅为救国弃医从文的两个故事,让学生体会他们的理想是多么远大与崇高。

(2)、榜样示范法: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理想,同时深刻感受理想的实现要付诸行动,需要努力奋斗。

(3)、社会调查法。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社会型的学科,学生有了树立远大理想的意识,但不知道如何付诸于行动。

让学生通过访问身边熟悉的人,了解他们的奋斗史,为自己今后如何奋斗提供指导性意义。

(4)、讨论、辩论法:理想观的树立,价值观的调整需要思想撞击,而讨论与辩论的形式为此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名人志士做比较、自己的理想与社会上一种现实观比较。

在交流中、感悟中树立远大的理想。

(5)、媒体演绎法:在讲解周恩来与鲁迅故事期间,一段当时社会历史通过媒体展现,让学生明白他们立志的根本:为救国、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一段我们祖国的发展史、兴盛史、我国乃至全球性的问题让学生重树自己的理想:为强国而努力读书。

5、说学法(1)、参与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前学生搜集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关于理想的格言、完成访问记录在课上交流。

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学习法:利用学习小组,讨论问题,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理想,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敞开自由的心扉,互相激励。

6、说实施本课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

(一)第一课时实施情况: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

从字面上理解,理想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理想要付出行动才能实现。

理想有狭隘与远大之分。

本课旨在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谈出自己的实际想法,教师不做评价。

只要让学生懂得人不能没有理想,有了理想,才有学习、生活的动力,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

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通过“周恩来”“鲁迅”两位名人以及学生课前搜集的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让学生震撼于他们立志之远大,再通过当时历史回顾,明白为了救国,他们才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为之奋斗,学生为名人志士们的赤子之心而感动,从而反思自己的理想观。

课后的积累与访谈为下节课做准备。

(二)第二课时实施情况: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继续用经典故事激励自己,为强盛祖国而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制定近期和远期目标。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延续学生对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钦佩感,再对现如今社会上的一种现实观“只要把眼前的功课学好,能进好的中学就行了,不必谈遥远的理想”进行思想碰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前人能“立志救国”,我们能“立志强国”。

通过两段录相资料,让学生一方面为我们祖国越来越强盛而自豪。

一方面“忧国之忧”,明白祖国需要我们,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学生远大的理想。

再通过前期访问,身边熟悉的人所讲的奋斗史,让学生懂得理想要靠奋斗才能实现。

现如今,我们是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强健身体,做好为祖国作贡献的准备。

为实现理想就要付诸行动,学生自我的目标制定就是对自己的监督与鞭策。

同学之间理想格言的互赠就是互相激励。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 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争当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3. 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教学重点:从小立志,努力学习,争当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小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教学重点:树立远大理想,运用经典故事激励自己进步。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建平台,畅谈理想1、媒体播放:“交流会”中学生正在交流理想。

2、师:认真听,他们在交流些什么?3、师:听了他们的交流不禁让老师回想起小时候像你们这般年龄,我在心里暗暗树立了这么一个理想:做一个老师,像我们班主任一样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十几年以后,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现在,你们也上台说说你将来想做什么?为什么?4、学生畅谈理想。

5、小结:同学们能畅谈自己的理想,这多好,因为有了理想,我们才有目标,有了目标,我们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6、出示《理想之歌》:理想是阳光,把我们人生的前程照亮;理想是灯塔,在茫茫雾海中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是翅膀,让我们能在蓝天自由飞翔;理想是风帆,带着我们在大海里乘风破浪。

7、学生朗读理解。

活动二:故事明志,情感迁移(一)师:当一些学生为明理、做官、挣钱而读书时,一位12岁的男孩的话却让校长震惊了。

究竟是什么话呢?1、故事:“有志者,当效周生“2、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3、讨论:为什么校长听了许多学生的发言皱眉头,而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感到震惊?4、师: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树立这么远大的理想?让我们看一段片子吧。

5、媒体: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6、师:为什么我们的祖国身受如此大的耻辱?所以只有国力强大了,我们才能洗刷耻辱。

而这要靠谁?当然要靠每一个炎黄子孙。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年仅12岁的周恩来会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了吧。

7、为什么说“有志者,当效周生”?(1)与其他学生比较,与你自己比较,周恩来的志向是远大的。

(2)媒体滚动播放周恩来的功绩。

8、小结:之所以周恩来能成为我们中国人民爱戴的总理,离不开他从小树立的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为之奋斗终身。

他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勤恳的作风和富于魅力的风度赢得海内外人士的赞誉。

(二)师:在我们中国饱受侵略,渐失国权的年代里,还出现了一位弃医从文的有识之士,他的名字叫“鲁迅”1、媒体文字简介鲁迅生平。

2、自读故事“鲁迅弃医从文”,思考:鲁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改变自己从事的工作?他立志救国的理想有没有改变?为什么?3、小组讨论4、小结:鲁迅先生的工作一次又一次改变,但他救国的理想始终不变。

工作的改变是因为他深深知道,要想拯救中国,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但靠强健的体魄是不行的,没有思想的觉悟,就没有战胜敌人的信心。

国人的愚昧和落后,让鲁迅看到从身体上救人,救的只是肉体。

而国人最需要的是拯救灵魂,愚昧无知的灵魂。

所以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拯救整个民族。

(板书:救国)(三)师: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不少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不说出名字,上台来讲讲,让大家猜猜他是谁?说说你从这些名人身上学到了些什么?1、个别学生讲故事,学生抢答。

2、谈谈收获。

3、总结:树立远大的理想是第一步,但没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不付出行动,那只是空想与妄想。

只有不畏艰难的勇敢者,才有胜利到达理想彼岸的希望。

(板书:从小立志)(四)出示《理想之歌》后半段,朗读理解。

理想是挂在树梢上的苹果,只有奋力跳跃才能摘到手上;理想是壮丽的山峰,只有敢于攀登的人才能领略风光;理想是遥远的绿洲,隔着波涛汹涌的海洋,只有不畏艰险的勇敢者,才有胜利到达的希望。

活动三:走进生活,理解“理想’1、课后搜集几条关于“理想”的名言。

2、课后访问身边熟悉的人,了解他(她)小时候的理想,这理想对他的一生起过什么作用?他又是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

做好访问记录或录音。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争当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2、运用经典故事、励志格言鞭策自己进步。

教学重点:1、从祖国的需要出发,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志向。

2、为自己制定近期目标、远期目标。

教学过程:活动一:思想交锋,再论理想。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少名人志士从小立志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

3、提出问题:可是我们所处的年代生活安定,有的同学认为:现在我们年龄还小,只有把眼前的功课学好,能进好的中学就行了,至于理想,那是遥远的事情,不必去考虑。

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对还是错?4、整理观点,展开辩论。

5、再现《理想之歌》,重读感悟。

活动二:强盛祖国,重树理想。

1、师:在这个追求和平,全球共谋发展的年代,我们的祖国也以勃勃生机,日益强盛起来。

2、播放录相片断:申奥、申博片段、2008年奥运会金牌榜、神七上空,实现太空行走。

(1)你看了这些片断,有什么感受?(2)小结:我们的祖国因为有无数儿女奋斗才日益强盛,而支撑他们的正是为中国强大而奋斗的理想。

(板书:强国)(3)出示:不要问你的祖国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祖国做什么。

3、师:那么我们的祖国需要我们做什么呢?4、播放录相片断或文字资料:生态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中国贫穷落后的地区孩子受教育问题、“就医难”问题、经济危机等等5、师:看了上述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再来谈谈你的理想。

6、总结:只要祖国需要,只要在我们今后的岗位上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无论是什么职业,同样是崇高的。

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7、出示:别看我们年龄小,可是我们志气高。

祖国母亲别忘记,还有我们在努力。

活动三:实现理想,努力学习过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让我们听听身边熟悉的大人,他们是怎样实现自己儿时的理想的?他们付出了什么?1、2、交流课前完成的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