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留侯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理解并把握《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能够分析并评价《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智慧和谋略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三、教学难点:对《留侯论》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引出《留侯论》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以及留侯张良的智慧。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评价《留侯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包括对留侯张良的智慧的理解和评价。
要求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对《留侯论》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的文本。
2.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3. 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 在批判性思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文中重要的句子、词语和表达方式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的解释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解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3.4 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4.2 评价方法: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留侯论》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和白板。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留侯论》中的思想精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留侯论》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述了张良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的智谋和忍耐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理解张良的智谋和忍耐精神,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讲解词语: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翻译句子: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和个人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张良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中的思想精华。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将《留侯论》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苏教版选修《留侯论》教案及练习

专题一论说留侯论苏轼编写:卞建容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认识本文立意的创建性和新奇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照、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3、培育学生辨证思想和逆向思想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一)作者介绍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隐士,是北宋有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迈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仍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碰到的平生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歪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就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嘲讽新法,“文字诋毁君相”的罪名,被捕坐牢,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 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好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此后,苏轼被贬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卑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冷,于公余便率领家人开垦荒地,耕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名即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朝均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是继欧阳修以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名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获得他的培育、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迈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化,拥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睁开拓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突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小题材,拥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据有特别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打扫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创始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迈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境界,突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词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
(2)理解《留侯论》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留侯”、“游说”、“功成身退”等。
(3)分析《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和评价《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理解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留侯张良的形象特点和智慧品质。
3. 《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留侯论》的深层次含义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张良的历史背景和《留侯论》的来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探讨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评价留侯张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思考拓展:评估学生在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留侯论》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相关研究论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3)学会欣赏并借鉴文章中的优秀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留侯张良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爱国情怀;(2)启发学生从留侯张良的经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人物的评价;(3)如何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课堂氛围;(2)展示留侯张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3)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苏轼及其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历史典故;(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解读作者的观点;(3)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留侯论》与其他文章的写作特点;(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相互交流、评价。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等。
2. 知识点:(1)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2)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3)文中的主要情节及其意义;(4)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主要内容;(2)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3)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进行深入分析;(2)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有效的表达和沟通;(3)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 实践法:通过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交流心得体会;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其意义;5. 表达与交流: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行写作、演讲等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中语文_留侯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完成一下任务:1 检测预习情况,了解写作背景。
2 了解苏轼和张良其人,了解其主张。
3 学生讲解张良拾履的故事。
课堂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在群雄并起、风云突变的楚汉争霸之时,一位文质彬彬、状如妇人之人却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就一代君王,他就是刘侯张良,张子房。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就是苏轼满怀敬仰之情写就的《留侯论》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一)解释划线文言词汇(注意词类活用)。
第一段: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卒然临之而不惊此其所挟持者甚大第二段: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第三段:其平居无罪夷灭者而其末可乘其间不能容发其身之可爱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然后可以就大事第四段: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必能信用其民矣其君能下人臣妾于吴者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第五段: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非子房其谁全之。
第六段: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二)诵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重点文言知识并进行疑难问题梳理。
二、文章分析1、苏轼认为张良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3、本文提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4、苏轼认为“忍小忿而就大谋”,结合你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忍”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当堂检测这是一堂课的检查和反馈阶段,大约5分钟。
教师要设置针对本节课知识点设置适当的、多角度、灵活的、难易适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做答,并当堂让学生展示,让学生相互评价,再次暴露学生对本节课还存有哪些疑惑,教师要给与及时的解疑。
课堂总结大约1分钟。
学生先对本节课做出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刚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串。
并要做到补充总结,提炼其中解题方法和学科思想,进而使知识达到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教学设计
留侯论教学设计范文
设计指导思想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地方在于对“言”和“文”的处理。
无疑,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言”,但在如何重视“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
很多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上,以为这样才是重视“言”。
自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现象需要我们把它们明确地“分离”出来,但除了这种“分离”,我们能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把握,搞一点信息筛选?事实上,信息筛选、整体把握,是驾着飞机在文本上作低空盘旋,是对“言”的充分尊重和照顾。
本着这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四课)字词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而比较不同的文本,让“言”反复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视野。
有了这种对“言”的充分重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结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
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学习本文立意新颖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
逆向思维。
2、难点:比较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提问,解决文中字词
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解决
字词问题,同时教者也可以在自由提问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补充。
提问与补充,估计更多地要涉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心中有数。
1、实词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通“现”,表现,显露)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动用法)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迎接)
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居于……之下,谦
逊地对待,名词活用为动词)
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当奴隶)
忍小忿而就大谋(就:成就,完成)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惊:使……
受惊。
怒:使……发怒。
都是使动用法)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全:成全)
2、虚词
匹夫见辱(见:被)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卒:通“猝”,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安:怎么)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
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特:只)
句践之困于会稽(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乃:竟)
3、一词多义)
过:必有过人之节(超过,超越)/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怪:其事甚怪(奇怪)/油然而不怪者(以为……怪异,意动用法)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用以……的方式)/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
二、熟悉文本,感知不同观点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属于议论文。
本文集中论述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
但作者的`立论,是建立在驳论的前提和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对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已经有流行的看法――得益于圯上老人所授的奇书《太公兵法》。
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在文本之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人的对话。
在补充《留侯世家》的记载之前,应该让学生首先接触文本,跟文本对话,通过推理与想象,了解张良成功原因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讨论: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三、比较阅读,了解治学精神
在前面比较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新颖性,可以通过投影,把《留侯世家》里的相关文字提供给学生。
引用如下: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曰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沛公拜良为厩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
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讨论:《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
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圯上老人为谁?前者认为是鬼物,是谷城山下的
黄石,他能预见到张良“后十年兴”;而后者认为是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
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是什么?前者认为是为了授书,这样张良“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来“良数以《太
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而后者认为是为了“深折”少年张良,教他“能忍”。
归纳:刚才讨论出来的两个不同点,加上前面观点的不
同点,这三个不同点在苏轼的文章里都有体现。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文是一篇史论,实际上也是一篇读书笔记。
作者认真读书,却并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于思考,敢于怀疑,一翻旧案,自抒新见,这样治学精神和思维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梳理材料,归纳对比特点
提问:刚才发生在张良身上的这件事,根据课本第2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字眼来概括它,这就是“受”,即受兵书。
那么,除此之外,本文还写了张良的几件事?你能用文中现成的词语加以概括吗?
明确:一件事是“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这“一击”用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指“张良曾与力士用铁锤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一事,这样可用“击秦帝”三字来概括。
还有一件事是“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时“子房教之”,这可用“教高祖”三字来概括。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本文共写了有关张良的这样三件事:击秦帝、受兵书、教高祖。
提问:这三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都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
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通过正反对比,观点显得鲜明、有说服力。
提问: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还提到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刘邦。
提问: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伊尹、太公是从正面,荆轲、聂政是从反面,郑伯、勾践是从正面,项羽是从反面,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
由此可知,本文在论证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正反对比。
五、解读题目,学习史论写法
提问: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
明确: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荒谬说法引发思考的,而作者所引用的主要也是张良的事例。
“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
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该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提问:如果以“忍论”或“论忍”为题,最好怎么处理张良的事例?
明确:对张良的理性分析少一点,对前人关于张良奇遇的荒谬说法不提或尽量少提,对张良的三件事进行集中论述。
六、适当迁移,进行思维训练三槐居语文论坛!
1、苏轼的观点,是针对前人对张良成功的荒谬说法而
树立的,自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种针对性,去泛
泛而谈“忍小忿而就大谋”,无疑在事理上是有漏洞的,因为当忍则忍,不当忍则不能忍。
讨论:是不是一切情况下都要“忍”?
明确:假如是敌我之间,假如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交战,假如问题已涉及到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一位国家一级飞行员已然倒在歹徒的刀下,假如一位同胞姐妹正在光天化日之下遭禽兽蹂躏,假如某位恶霸已然仗势凌法、为霸一方,假如敌寇的铁蹄已然踏上母亲的国土……假如这个时候,你还是一味地隐忍,一味地退让,那可就无异于犯罪了。
真若如此,天理何在?正义何在?因此,当忍之时自当谦忍退让;不当忍时,自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这就是“忍”之辩证法。
2、《留侯论》为苏轼着名的翻案文章,内容创新是其
特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有一些“想当然”的共识,但我们不见得同意的事情?比如植物会“向光”生长,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植物“怕光”,故两边生长速率不一,造成植物有不同的生长情况。
又如“沉默是金”、“谦受益、满招损”是否为必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