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王安忆作品解读 (1)

王安忆作品解读 (1)

题目关于王安忆的专题研究报告学校梧州学院系部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汉语言文学2班组长郑丹妮组员傅梦妮罗妤韦洁任平指导老师邓玉莲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0日目录一、研究内容………………………………………………………….3页二、研究方法………………………………………………………….3页三、组员分工………………………………………………………….4页四、研究综述………………………………………………………….5页(一)王安忆简介…………………………………………………….5页(二)王安忆作品的叙事风格……………………………………….8页(三)王安忆作品的叙述空间……………………………………11页(四)“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15页(五)女性意识的比较分析………………………………………18页五、研究评述……………………………………………………20页六、课题研究……………………………………………………….21页小结……………………………………………………….27页七、原献资料………………………………………………………28页一、研究内容王安忆作为当代一名比较杰出的作家,她的小说总是存在深刻的文化意蕴,在其近三十年的创作中,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人性意蕴、女性意识。

本文立足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叙述空间、“三恋”及女性意识分析以及女性意识的比较这四个方面来剖析、透视其小说中的深刻文化气息。

二、研究方法立足于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以及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等创作方向,组员分工协作,组员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研究。

从王安忆的自身小说创作开始剖析到将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一同比较,从中挖掘素材,找寻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独特视角。

三、组员分工资料搜集郑丹妮王安忆简介罗妤王安忆的叙事风格郑丹妮王安忆作品中的叙述空间傅梦妮“三恋”及女性意识韦洁女性意识的比较罗妤排版美化郑丹妮、任平审核校对任平、傅梦妮小结评述任平四、研究综述(一)王安忆简介: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

学年论文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朱珊珊班级 B中文111学号 1111101104指导教师柳应明完成日期二○一四年七月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她潜在的女性中心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突显出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这种女性意识既不同于传统男性作家的性别观念,也不同于现代女权主义作家的性别叙事。

可以说,王安忆的女性叙事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构出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角色,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独特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On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s of WangAnyiAbstract: In the novel of Wang Anyi, because the female gender identity of its own and her potential female consciousness, showing different from male writers and female writing and female discourse, highlighting the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 value, reflect a kind of distinct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Gender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le writers, gender narrative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feminist writers. Can say, the female narrative of Wang Anyi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construct both traditional and modern female character, showed some degree of unique feminist color.Key words: Wang Anyi’s fiction; The image of women ;female consciousness目录一、女性文学与女性意识 (1)二、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1)(一)缺乏母爱的童年和生疏化的母女关系 (1)(二)孤独的英雄式硬性格特征 (2)(三)内心深处隐藏着骄傲的弱者意识 (2)三、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回归 (3)(一)童年的体验——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萌发 (4)(二)职责的回归——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超越 (4)(三)曲折的表达——传统女性意识的当代误读 (5)四、女性化的审美意向 (6)结语 (7)参考文献 (7)浅析王安忆小说中的的女性意识朱珊珊王安忆是20世纪80年代跻身文坛的当代女作家。

王安忆的“三恋”的论文综述

王安忆的“三恋”的论文综述

王安忆的“三恋”——对两性关系中女性命运的探讨一、绪论八十年代中期,王安忆推出了“三恋”,这是她第一次在小说中涉及性,在那个性被压抑的年代,王安忆的“三恋”作为“性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一时间对“三恋”的各种说法纷涌而来,有赞扬的,有批评的,但王安忆本人对各种论调都淡然视之,不加评论,就是以那样一种姿态面对世人对“三恋”的评判。

由于王安忆的不表态,甚至她在作品中也是持一种冷静审视的态度,这就更加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一时间对“三恋”的研究颇多,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些争论。

即使是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由于王安忆对女性的关注与阐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争论,特别是她是否是“女权主义者”以及她对女性“性爱”的描写,已成为争论的焦点。

但王安忆以她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在当今的文坛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对女性的描写更是独具绘色,体现了其对女性强烈的关注。

二、已有研究(一)总体研究情况自王安忆的“三恋”出世以来,各种研究结论、观点层出不穷,个人观点可谓繁多。

但看了这么多文献总的说来,这么多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总的方向:1、性:在这类文章中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就是纯粹的“性小说”,是违反正统的观念的,只是用来哗众取宠的,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的“三恋”是通过写“性”这一人类生命本能来展现人性的,通过“性”来展现人性的深层。

2、女性意识: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展现了女性意识,体现了对男权的挑战,体现了女性的觉醒。

但有的作者认为王安忆在“三恋”中显露出来的女性意识是受到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表现出了强烈的对男权的抗争。

有的作者认为在“三恋”中显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只是王安忆自身是一名女性所以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是她由她的性别所决定的。

有的作者认为是两者兼而有之,王安忆既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又有她自身的性别影响。

当然那时的时代潮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女性命运:在这类文章中作者多认为王安忆的“三恋”展现了她对在两性关系中的女性命运的关注。

漂泊·回归·寻找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新上海故事研究

漂泊·回归·寻找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新上海故事研究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漂泊·回归·寻找--王安忆小说《富萍》中的新上海故事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1005摘要’笔者以王安忆作品《富萍》为研究文本,把文本中作者对上海移民的书写看作是区别于作者另一文本《长恨歌》的新上海故事,致力于通过剖析此文本中新上海故事的特点,挖掘与其旧上海故事写作的区别,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识和价值立场的转变,从而提炼出其新上海故事的写作理想和创作精神。

本论文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对王安忆小说作品的整体叙述,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意义。

第一章,漂泊。

本章意在梳理王安忆在《富萍》中刻画出的几类人物形象,生动代表了在上海的几类移民形象,分析他们在上海漂泊无根的精神体验。

第二章,回归。

本章意图抓住《富萍》中新上海故事书写的特点和她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关照,分析她在此文本中确立的城市边缘的审美观。

第三章,寻找。

本章试图把王安忆的《长恨歌》和《富萍》做对比,分析出王安忆新上海故事书写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王安忆,富萍,新上海故事,城市书写,移民书写ABSnAoWorksofauthorWangAnyi,¨FuPing¨forthestudytext,thetextofthemigrantsinShanghaiofwritingisdifferentfromtheothertextas¨EverlastingRegret,”thestoryofthenewShanghai,iscommittedtothetextbyanalyzingthestoryintheNewShanghaithecharacteristicsofminingwiththeoldShanghaistories,thedifferencebetweendepthofconsciousnessandthevalueofthepositionofwritingthechangesinordertoextractthestoryofthewritingofitsnewShanghaiidealsandcreativespirit.Thethesisintroduction,thetotal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IntroductionofWangAnyi’Soverallnarrativenovels,basedonthe‘一,rⅥliteraturereviewdescribesthepurposesofthisarticle,slgniticance.Inefirstchapter,wandering.ThjSchapteriSintendedtosortoutWanginthe¨FuPing,”depictsseveraltypesofcharacters,vividlyrepresentthetypesofmigrantsinShanghai,theimageofthemwanderingrootlessin_halstfirimal13"ace.Chapter儿,Re:sion·上SShankⅡ..田。

优秀范文

优秀范文

谁家有女初长成——王安忆笔下的女性成长探析董…(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5级专升本一班 200302904)指导教师:郭…引言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王安忆就在新时期众多女作家中脱颖而出,她的创作数量巨大,风格多变。

从《雨,沙沙沙》到《小鲍庄》到轰动一时的“三恋”,其创作轨迹让人难以捉摸。

从表现人生追求与向往的“雯雯系列”小说到对人性、个体生命产生浓厚探索兴趣并进行着严肃思考的“都市女性”系列,她的创作主题意识在不断增大。

在小说的艺术丛林中,勾画女性生存状态的百态图,是王安忆的强项,勘测人生,叩问人性,是王安忆不懈的艺术追求与探询。

王安忆尤为关注城市女性的成长与命运,更确切的说是关注着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在研究王安忆的作品时,大多沿用其他文学理论的路径切入作品,分析小说的文化背景、人物性格、叙事手法、创作风格等,而没有把视角转向主体成长方面。

从成长的角度来解读王安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对人类成长、女性成长的思考。

王安忆是否用一种纯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性,观察世界,又或者她用了一种超越纯粹女性和纯粹男性的视角来关注女性本体的精神走向。

在文化与生命的双重维度上,她如何展开女性的自我审判,从而让女性自我在对待生命、爱情、信仰的理解中得到升华。

本文将结合王安忆作品中关于女性成长的叙述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王安忆作品中女性成长的状态与模式80年代初,王安忆带着她的创作登上了当代文学舞台,她的每一次创作都不期而遇地顺应并体现了新时期不同阶段出现的文学思潮,而且在每一次浪潮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或许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创作生涯里,都会形成不同的时期划分,但这种划分对于王安忆尤为重要,更富于内在意义。

她的所有作品都必须分成若干块来阅读和理解,而她本人也习惯于集中地推出一批属于同一思路、同一方式或体现同一旨趣的作品。

”[1]王安忆的小说并不都是成长小说,有的作品是一部完整的成长小说,如《流水三十章》、《长恨歌》、《桃之夭夭》、《妹头》等,有些作品则是在小说中探讨了成长主题,但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成长小说,如《小城之恋》、《流逝》、《我爱比尔》,《富萍》等,有些作品则根本没有涉及成长问题。

王安忆八十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王安忆八十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综述

王安忆八十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综述作者:吝晓敏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一、透过女性形象解读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意识在王安忆的作品中描绘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我们还可以清楚的记得顽强、自尊而又执着的上海底层市民富萍,美丽风流而又龌龊充满沧桑感的小市民王琦瑶,受到良好的教育,个性独立而又迫于生计卖淫的阿三,“三恋”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等等。

2008年7月杜沁发表在《文化研究》的《一曲命运的挽歌——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浅析》一文中写道:“在小说《长恨歌》中,王安忆用女性的生存体验描绘了王琦瑶的精神历程,在其坚韧与执着中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流动,却又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意识背后具有操控能力的男权社会的作用,谱写了一曲女性命运的悲歌。

”这篇论文是从女性的命运切入,仔细探究了王琦瑶一生的经历。

读者在王琦瑶的曲折命运中看见了女性生命的坚韧,从而彰显了一种女性意识。

这与魏鑫发表在《读书》上的《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论中潜在的女性意识》有相似之处。

这篇文章也是重在分析王琦瑶和四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中命运的浮沉,文中写道:“小说保持了一种温婉的语调,即使是紧张的情节也被叙述者处理得从容不迫,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回旋着独特的女性经验,同时与波澜壮阔的主流历史进行了疏离。

作者将上海塑造成一个十分妩媚的城市,这座城市通过这些独特的女性视点浮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王安忆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中王琦瑶是典型,但也有人就《流逝》中的富萍进行评论。

譬如,2008年6月许燕发表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上的《坚守抑或超越——由看王安忆笔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一文,文中在摘要中这样写道:“王安忆在其作品中用理解、同情的笔调描述女性,书写这些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让这些传统的平凡女性再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在传统意识烛照下的女性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和感情需要。

”文章分析了《流逝》中的女主人公欧阳端丽的性格,写道:“她在历史的遭遇面前,在命运的浮沉之中,成功的进行了一次角色的转型。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文献综述】

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繁华景下的草根味——论《长恨歌》对上海日常生活的书写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王安忆,女,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王安忆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她注重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我们从王安忆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

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

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

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男权的解构——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女性意识【文献综述】

男权的解构——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女性意识【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男权的解构——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女性意识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王安忆(1954~)当代女作家。

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

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1969年初中毕业。

1970年赴安徽插队。

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王安忆上》,1986年应邀访美。

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黄河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等中长篇小说,其中《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而王安忆本人也在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

王安忆无疑是我国当代作家群中成就突出的一位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她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作品。

无论是在小说、散文还是剧本、小说理论等诸方面王安忆都有涉及且有所建树,而在这几种文体中她的小说成就尤为显著,30多年的小说创作带给读者和评论家的是意想不到的惊喜。

与其他作家不同,王安忆并没有形成一种一成不变的风格,而是在创作题材、文体特色、价值立场等多方面有着数次转变,从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创作特色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纵观王安忆的作品,可以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是“雯雯系列”阶段,代表作品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

这个时期的创作王安忆表现出对真实世界和个人经验的过分依赖,作品的语言清新、质朴,非常切合当时青年读者的胃口。

第二阶段开始于《流逝》定形于《海上繁华梦》,实际上这个阶段与第一个阶段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一、王安忆简介王安忆,女,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复旦大学教授。

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之后1979年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1980年发表小说《雨,沙沙沙》引起文坛的关注。

至今王安忆一直保持创作的活力,发表了多部作品,80年代的《六九届初中生》、《米尼》、《流逝》、《小鲍庄》、“三恋”、“雯雯系列”短篇等;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等;新世纪以来的《富萍》、《遍地枭雄》、《桃之夭夭》、《启蒙时代》、《天香》、《骄傲的皮匠》等。

王安忆的作品影响很广泛,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其他各种文学奖项,而王安忆本人也曾获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二、王安忆的相关创作研究王安忆早期以“雯雯系列”式温情圆润的创作风格引起文坛的关注,给文坛注入一支新鲜迥异的写作血液。

程德培认为,她的作品是从“胸腔里唱出的”,这恰恰是托尔斯泰谈论自己最初创作《幼年˙少年˙青年》时讲到的感情写法。

1也有论者认为:“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她也许不如孔捷生;在捕捉生活的情趣上,她也许不如贾平凹;在曲折故事的编制上,她也许不如叶辛;在笔法的凝练简峭上,她也许不如甘铁生。

然而,在对生活的思索和咀嚼上,她和她的这些文学伙伴们是一样认真的;而对人物心理和生活哲理的体察和细腻表现上,她还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

她的小说,在坦诚而略带稚气、细致而时露灵秀的笔触中,为读者展示了她所亲历、所看取、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

”2“雯雯系列”最终以《69届初中生》长篇的形式结束这时期的情绪写作,王安忆说:“‘雯雯’在《69届初中生》里的半截变相至少是预示着我企图要走出个人经验,好比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我在谋求发展。

”3随后1985年开始在国内“寻根文学”思潮以及爱荷华“国际协作计划”的影响之下,王安忆将视线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式的空间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学创作,连续创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寻根派文学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关注。

冰心曾为《小鲍庄》作序写到:“我能看出她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沉入而又真诚地写出她看到的一切。

她自己说‘真诚是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

’这也是使我惊叹而从心底欣赏和同情的句子。

从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中,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把做一个作家的真诚,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做一个人的真诚,放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来实践的。

”陈思和评论道:“虽然文字的直朴无华,如同王安忆一贯的小说那样;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世界。

它包含了作家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严肃思考。

1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2曾镇南,《秀出于林——谈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读书》,1981年3 王安忆张新颖,《文学谈话录/谈话录(六):写作历程》,《西部》,2008年或许这种思考并非出于理性,但有了它,才使作家的艺术感觉富有超越个体经验以上的力量。

这种凝沉厚重的力量,成为《小鲍庄》与王安忆以前的作品的区别之一。

”4刘俊光称《小鲍庄》为王安忆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5王安忆开始摆脱了早期直觉写作,进入一种自觉写作。

同时期前后,伴随着文学界对《小鲍庄》高赞的同时,王安忆从挖掘民族文化心理的桎梏中走出来,创作出“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有关“性爱”“人生”的作品,却引起文坛的激烈争议,褒贬不一,尽管1986年王安忆在国际讨论会上作的《面对自己》的演讲,提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小说创作追求。

对其写作姿态持明确赞赏态度的正如杨斌华《生命的苦闷与饥渴——读王安忆的中篇<小城之恋>》说道:它如此鲜明而集中地刻画了特定环境下人物性饥渴的心里流程,贡献了一幅生命本能的强烈跃动的情态,这在王安忆的全部创作中,乃至对整个文坛而言,却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而将引人注目。

陈思和也认为:安忆的努力于当代文学创作不是没有意义的,她把这个题目置于一个较高的格局给以表现,为新时期文学中这一禁区的破除,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6然而毕竟并非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对王安忆抱有一种赞同的心态,刘敏在《天使与妖女——生命的束缚与反叛——对王安忆小说的女权主义批评》认为:“‘三恋”是一个标志,畸形变态的性描写向人们展示了魅力。

我得照实承认,她的这种性意识只是在生命的边缘上绕了个圈,并未真正走进人的生命本能。

因为她始终你没能拗过强烈的道德规劝,在一中自我压抑式的规劝中王安忆似乎找到了自我的心理平衡。

”任仲伦也认为:否定《小城之恋》作品中性欲在人生和命运前起到的支配作用,批评王安忆忽视了“对导致人性压抑扭曲的社会氛围和主人公的创造性受到漠视的心理苦闷的透视。

”7之后王安忆又写出了《米尼》,进入90年代以来创作的多部作品以女性作为主人公进入到都市中去,影响颇大的《长恨歌》写出一个城市的故事:“城市的街道,城市的气氛,城市的思想和精神。

”8南帆认为,王安忆心目中女性是这个城市的代言人。

他认为王安忆“不仅企图绘制城市的图像;同时,王安忆的叙述还竭力诱使这些城市图像浮现出种种隐而不彰的意义。

这种意图甚至击穿了通常的故事框架,《长恨歌》的文本出现了某种奇异的特征:散文式的抒情和分析大量地填塞于人物动作的间隙。

”王安忆在试图给一个城市展开一幅肖像。

9研究者对王安忆的作品进行女性主义理论的分析,研究者从王安忆的“雯雯系列”、《流逝》等窥探出其女性的感受:对女性的心理、生存状态的持续关注、对普通女性审美趣味的把握。

刘传霞在《镜像突围:王安忆创作中女性意识追寻》中对王安忆创作进行纵向考察,新时期之初,王安忆以“中性”状态进行写作,女性经验被主流话语遮蔽。

80 年代中期,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解构“男女都一样”的新传统理论。

90 年代则立足女性自我,超越性别对立,对人的本质和现代文明进行深刻的思索与质询。

有论者从“性爱与人生”的角度出发,认为王安忆的介入使得“性”“人生”获得一种批判的严肃审美情趣10;另外也有研究者从“性与荒诞”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描写有种荒诞意味在里面。

在大量研究性文章中,马春花的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进4陈思和,《对古老民族的严肃思考——谈<小鲍庄>》,文学自由谈,1986年5刘俊光,《王安忆:一块新的里程碑》,文学自由谈,1986年6陈思和,《根在那里根在自身——读青年作家王安忆的新作<小城之恋>》,《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7任仲伦,《目光应该穿透扭曲的表层》,文汇报,1986年10月7日8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录》,作家,1995年第10期9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长恨歌>》,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10胡跃生丁小伦,《谈情说欲》,当代文坛,1986年第11期行解读王安忆作品。

马春花提出一个“性别政治”,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了其与现代性、代际意识之间的关系。

马春花认为,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

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11同时马春花将王安忆的小说放在了国族、阶级、代际等范畴内进行考察,从中窥测出性别政治和身份认同,建立更广阔的女性主体想象。

12倪文尖则通过比较张爱玲和王安忆的写作,探讨了张爱玲的“影响和焦虑”对王安忆的影响13。

同时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研究者们运用更多的女性主义批评者来分析王安忆的女性写作。

张志忠认为,男女两性没有能力在感情的领域进行超验的交流和升华,“生命的本能操控了他们的行为,与此同时社会性的道德潜在地制约他们并使之产生罪恶感。

”14与王安忆的女性引起强烈反映的就是《叔叔的故事》类作品的发表。

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安忆经过长达一年的停笔沉寂之期,以《叔叔的故事》重新引起文坛的轰动。

之后王安忆再次展现她的文学高产出,《叔叔的故事》之后创作了《妙妙》、《歌星日本来》、《乌托邦诗篇》、《我爱比尔》等著名的中篇小说。

这一阶段,《叔叔的故事》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开启王安忆创作的新纪元。

评论者们从西方元叙事/元小说/后设想小说叙事等方面对其表现出来的小说叙事方式进行了大肆评论。

王安忆本人说,《叔叔的故事》是想表达没有前辈的恐惧,两代人陷入虚无的地步。

韩毓海则说道,王安忆的写作,让他重新看到做一个真正的、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的艰难,这种艰难来自一种双重的内心煎熬:一方面,王安忆在反抗生活于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伪理想主义(叔叔)时,表现出我们所讨论的第一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艰难;同时,她又在反抗自身(我们这彻底实用主义的一代)时,表现出另一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艰难。

15同时评论界对王安忆创作以来所有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发现了除去外在结构内的核心精神内涵。

郜元宝认为:“王安忆的创作极富跳跃性,但是,创作的多变不过是思考能力幼稚老成之别,写法上疏淡密致之分,至于作者对基本生存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这个基本问题一般的处置方式,则没有根本上的变化。

这是王安忆的‘本性’使然。

”“王安忆在小说中提出的最高问题——不仅是生存方面的,同时也是小说写作方面的最高问题——或者说,王安忆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本性’,一言以蔽之,就是:领会着、关注着人物对其生存欠缺面的领会和关注。

”16陈思和也注意到在她叙事转变背后所一直坚守的东西:她所追求的叙事风格,既不同于80年代,也不同于90年代的个人化叙事话语,而是力图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见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

17可以说王安忆沉寂一年之后的“世界观的重建”工作是极其成功,她为自己的小说也做了定位,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讲一个很好的,别人愿听的故事罢了。

同时也开始涉及虚拟/虚构的文学观。

《纪实与虚构》继续进行着11马春花,《论王安忆小说的性别政治与现代性想象》,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15 12马春花,《王安忆小说的代际意识与性别政治》,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513倪文尖,《上海/香港:女作家眼中的“双城记”》,14张志忠,《王安忆小说近作漫谈》,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