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一体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预习】1.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
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
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21-2022年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练习苏教版必修2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树林里听到我那个同志的叫声和划桨声。
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站了起来,伸出一只巨大的、像木头一样坚硬的手:“再见,老兄,祝你幸福!”“祝你到卡沙里一路平安。
”“谢谢。
喂,乖儿子,咱们坐船去。
”男孩子跑到父亲跟前,挨在他的右边,拉住父亲的棉袄前襟,在迈着阔步的大人旁边急急地跑着。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做的话。
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用目光送着他们……本来,在我们分别的时候可以平安无事,可是,凡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粉红色的小手。
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
这儿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
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1.“男孩子跑到父亲跟前,挨在他的右边,拉住父亲的棉袄前襟,在迈着阔步的大人旁边急急地跑着。
”本来,索科洛夫已经失去了工作,被迫领着孩子到外地谋生,但文中却说他是“迈着阔步的大人”,你如何理解这段描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迈着阔步”说明索科洛夫虽屡遭苦难,但他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却仍对生活抱有希望。
2.与索科洛夫父子分别,“我”为什么怀着“沉重的忧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索科洛夫的不幸遭遇震撼了“我”的心灵,以至“我”的心情也显得十分沉重。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习题: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有误的注音。
和睦.(mù)挨.打(ái)俘虏(lǔ)弹坑.(kēnɡ)狙.击(zū) 奔丧.(sànɡ) 嗜好(shì) 腮.帮(sāi)粘.住(zhān) 一撮.盐(cuō) 瓦砾.(lì) 睫.毛(ji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狙”应读jū,“丧”应读sān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16702036】A.战争结束后的一个春天,“我”在一个渡口邂逅退伍军人安德烈·索科洛夫,他带着一个小男孩到外地去谋生。
B.他告诉我说,还在四二年六月里,德国人轰炸飞机厂,一颗重型炸弹正中我的房子。
C.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
D.树林里听到我那个同志的叫声和划浆声。
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解析】D项中的“浆”改为“桨”。
【答案】 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16702037】①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________,41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入伍。
②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当时________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奇怪极了!③我跟他(凡尼亚)不论怎样总可以过下去的,只是我的心________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A.爆发居然震荡B.暴发反而振荡C.爆发居然振荡D.暴发反而震荡【解析】“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
根据语境应选“爆发”。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湖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2专题《一个人的遭遇》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

湖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2专题《一个人的遭遇》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湖北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第2专题《一个人的遭遇》获奖学案苏教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2、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法:先用序号标明段落,圈出重点字词,查准字音词义,勾画出关键句.一、自主学习:1、走近肖洛霍夫,________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
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获得了1965年________________文学奖。
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2、从索科洛夫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并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小说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告诫我们要关爱生命、珍惜和平。
4、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人称?有何好处?第一人称。
真实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而且较为客观。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三、课内阅读〔阅读节选部分第12~17段,回答1—3题〕:1、文章对凡尼亚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纯真、可爱〕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战争孤儿,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读前要热身肖洛霍夫与《一个人的遭遇》一个苏联战俘,在战俘营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亲人全都不在了,惟一的儿子也在攻克柏林时牺牲,家成了一个炸弹留下的大坑,于是他只能收养一个孤儿,相依为命……小说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这样一个苏联战俘的命运,带出了俄罗斯大地普遍的悲泣,一个人的故事被肖霍洛夫写得恢宏而悲凉,与《静静的顿河》一脉相承。
5—1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到1957年1月1日被《真理报》连载刊出,同时在电台播放。
这一天,莫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在街上流着眼泪凝神倾听……被英雄主义掩盖的创伤郁积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宣泄,肖洛霍夫轻轻戳开一个小口,苏联人民的泪水洪水一样流淌出来。
这个时候,人民的心特别脆弱和柔软。
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拿一个被俘的军官做主人公?李毓榛是肖洛霍夫研究的专家,他知道战俘问题牵涉到肖洛霍夫的隐痛。
肖氏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苏德前线被俘并最终死在了战俘营,而自己曾有机会凭借与斯大林的良好关系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却没有办到。
朋友的妻子为此深深怨恨肖洛霍夫,并在《静静的顿河》被诋毁为非肖氏作品时,谎称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手稿已丢失而使肖氏陷于被动。
《静静的顿河》作者真伪事件也引起苏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列宁的妹妹出面组成一个小组,专门审查这个问题。
《静静的顿河》不仅受到真伪问题困扰,更受到苏联高层的指责。
《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源于对哥萨克百姓的同情。
二三十年代,托洛斯基等人推行一个政策:消灭哥萨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都要从肉体上消灭。
肖洛霍夫非常具有正义感,为那些无辜的人鸣不平,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反革命,为此他创作了《静静的顿河》。
这立刻成了许多官员的眼中钉。
他们诬陷肖洛霍夫要组织暴动,这可是弥天大罪,犯此罪在当时的苏联必死无疑。
在关键时刻,肖洛霍夫跑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将他保了下来。
斯大林看了稿子后,说是“对革命有利,对我们有利”,于是《静静的顿河》得以出版。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苏教版必修2

冰心: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2、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3、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
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表达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走进文本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
所以,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
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
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
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
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
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
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
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
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
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狙击()瓦砾()嗜好()一撮盐()胡诌()
塞车()塞责()边塞()活塞()堵塞()
二、选词填空。
1、等到我心松开了,血在耳朵里(冲击、撞击)的时候,就想起我的伊林娜……
2、……她那颗女人的心当时就(预感、预料)到,我跟她再也不能在这个世界上见面了。
3、一道电流(穿透、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
4、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靠在、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一样。
5、……只是我的心(震动、震荡)的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
三、根据索科洛夫的遭遇,在圆圈内填上恰当的文字。
四、理解文句:
1、夜里醒来,我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抱抱孙子。
2、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和希望。
3、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刻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
4、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泪来。
5、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五、思考:
1、索科洛夫在叙述自己的遭遇时,为什么他的心会“收缩和绞痛的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为什么会想到“我怕有一天会在睡着的时候死去,把我的小儿子吓坏”?粉才能他会“差不多
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在文末作者“我”的叙述中,为什么说不能让孩子看到男人的眼泪?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3、如何看待人类的战争?
返回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