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六年级下
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教学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之前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无穷的学习动力。
虽然学习的道路是艰辛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结果令人期待的。
现代社会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武装我们,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
正所谓,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只有把握住每一天,不断的鞭策自己,奋力前行,成功始终是属于奋进的人。
只要坚持学习,成功必将属于你我。
我们也必将成为人生的赢家。
愿在好学奋进的道路上,你我结伴前行,相互搀扶、共同进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多彩。
携手同行,加油!。
《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第五课《应对自然灾
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请阅读书本36页的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和37页活动园中的统计图, 据此,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1.从图中总结出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特点?
2.哪些自然灾害对我国影响的范围最
广,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
点拨: 1、自然灾害的分布广泛, 几乎遍布全国。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 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 自然灾害种类少, 分布比较稀疏。
在沿海地区多有台风发生, 而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地区。
2、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早灾和病虫害, 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洪灾主要发生在南部, 早灾主要分布在北部。
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的是洪涝、地质灾害和台风。
3.(1)、位于地质活动带上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小组合作探
究
知道我国自然
灾害的分布特
点, 影响范围、
造成的损失情
况及自然灾害
频发的原因。
《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成因、种类、分布,并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
2.能够避免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的行为,能够正确防灾避险。
3.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成因、种类、分布,并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
难点:有防灾避险和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四、相关资源图片资源:活动设计等图片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图片导入:地震仪导入:根据史书记载,古人将地震称作地动,而地震的后果都是“有声如雷”“坏人庐舍”“地裂涌出水”“山谷禽兽惊走”“屋瓦皆堕”等等。
这是古人发明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任务:这是古代人智慧的发明,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总结:图中所示的仪器为地动仪,是张衡在1800多年前发明的,但它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而是用来监测地震的,这个地震仪名字叫候风地动仪。
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交通十分不便,一个地方发生的自然灾害等事情,要报到中央政府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边远地区更是如此。
所以,张衡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他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地震发生在国家的哪一个方位。
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张衡的地动仪西边的一颗铜珠掉下来,几天以后,有陕西的地方政府报告说当地发生了地震,由此也证明地动仪的科学性。
因此,古人发明的这个地震仪,其实是用来监测地震发生情况的,而不是作为预测地震的一种手段。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普及地震及地动仪知识,为本文的主题做铺垫。
一、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活动一:读图分析,增长自然灾害知识导入: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它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还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出示任务1: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5《应对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应对自然灾害》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自然灾害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关爱生命、敬畏自然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学会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应对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自然灾害知识和应对方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自然灾害种类、特点、危害及应对方法的课件。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道具:准备一些模拟自然灾害的道具,如模拟地震的震动桌、模拟火灾的烟雾发生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介绍自然灾害的种类、特点及危害。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自然灾害应对演练,如地震、火灾、洪水等。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应对方法。
4.巩固(5分钟)针对各种自然灾害,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应对方法。
第5课 应对自然灾害 第1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人类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2.道德修养:知道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提升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意识与技能。
3.责任意识:学习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感人事例,感悟人们在危难中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自然灾害分布图,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特点。
(重点)2.通过实验,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课前调查、上网搜集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实验器材、资料包。
教学过程活动一:自然灾害知多少1.认识自然灾害一龙卷风引出“黑名单”(1)激趣引导。
(播放视频并配解说)龙卷风是一种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是在强烈的不稳定的天气状况下由空气对流运动造成的。
它在接触地面时,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000 米左右。
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
龙卷凤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小时。
但它却是一类不可小看的气象灾害,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的庄稼、成万株的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
(2)过渡: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但大自然并不总是人类温暖、安全的摇篮,当大自然发怒"或者“生病”时,就会给人类带来自然灾害。
(板书:自然灾害)(3)给灾害排排座。
①导入:龙卷风只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世界上的自然灾害真不少!这是一份自然灾害的“黑名单”,请同学们给它们“排座位”,分分类。
(出示课件:主要自然灾害名单)(学生分类识别)②查验:对对答案吧,看看自己排得对不对,对哪些灾害还不熟悉。
(出示课件:自然灾害种类表)自然灾害种类表气象灾害洪涝、旱灾、台风、沙尘暴、暴雨、暴风、寒潮、冰雹、冻雨、雷电、霾、浓雾、龙卷风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地等生物灾害虫害、鼠害、草害、病毒传染病、细菌传染病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等火灾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等天文灾害太阳风、大耀斑、磁暴、陨石等2.标位置找特点——分布图上有秘密(1)引导: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灾害情况吧,(板贴:中国地图)课前老师请大家走访了自己的家人,在阅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危害程度以及这种灾害分布的主要区域。
六年级下册2.5《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 教案

《应对自然灾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2.掌握自然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3.学会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
2.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自然灾害中学会应对方法。
4.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灾害中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勇敢坚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掌握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灾害中的道德问题。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应对自然灾害》的教学内容。
学生年龄段在11-12岁左右,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和道德问题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缺失。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思考灾害中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个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和思考。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自然灾害?你们见过或听说过哪些自然灾害?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1.教师利用PPT或黑板,介绍不同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三、自然灾害应对措施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灾害进行研究。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了解该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危害和应对措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下第二单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本单元以爱护地球,共同责任为主题,主要从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和资源出发到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感知防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灾害及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树立环保意识。
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改善生活环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担负起爱护地球的责任。
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然后聚焦的是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树立防灾避险的意识。
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学情分析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
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
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
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灾害来临时保护措施。
2、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意识;灾害面前,要有镇定自若的态度和不畏艰险的勇气。
3、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加强防灾避险的意识。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教学内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课时目标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3、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2、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5《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解决办法:
1. 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2. 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基本方法和技巧应对自然灾害。
3.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分享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关爱生命、敬畏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感。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
- 《自然灾害防范与救援》:深入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和救援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 《生存技巧手册》:涵盖自然灾害、急救、户外生存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教具,生动展示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学习、讨论、测试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抢答、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
此外,还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小组分享、小组讨论、小组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实物展示、教学模型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注重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灾害及其应对方法,推荐以下阅读材料:
- 《自然灾害防范手册》: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预警信号及应对措施。
- 《生存手册》:涵盖自然灾害、急救、户外生存等方面的知识。
-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探讨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警信息时,你和家人是如何做的?
7、视频:快速了解暴雨预警信号,及不同级别预警的应对方法!
8、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分别
有自己对应的应对措施、防范方法,请你利用课后的时间去深入了解。
9、防灾减灾工程:我国不仅建立了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还建设了牢
固的防灾减灾工程。
(1)沿海防护林
(2)防洪坝
(3)森林防火隔离带
10、防灾减灾技术大赏:为了防御灾害,科技工作者正在不断
研究、发明各种抗灾技术。
我们去调查以下,将了解到的技术、发明记录下来,在全班开展一次交流活动。
11、相关链接:课本第41页。
12、提示: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法律也是约束人的
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13、课后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副校园逃生图。
并在课后了解暴雨、台风等不同等级预警信号的挺对措施。
课堂小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了解自然灾害,防御自然灾害对
于我们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重要。
总结提升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