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鉴赏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鉴赏500字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派重要画风。

始于南北朝,
盛于宋元,发展于明清,至今仍有不少艺术家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山水画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笔墨和构图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
的感悟和境界的追求。

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和画法来看,中国山水画可以分为山水、山
水人物、山水花鸟、山水城乡等多种形式。

其中,山水画是最为经典
也是最为受人喜爱的一种。

在山水画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云、林、石等,这些元素通常通过对于线条和墨水的运用来表现其中的形
态和神韵。

同时,山水画也强调构图的合理性和协调性,从而表现出
自然风光的美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味。

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在于画家对于自然山水的体验和感悟。

他们注
重用心去领略大自然的秀美和奇妙,同时力求在画作中表达出一种境
界和情感的内涵。

由此,山水画也具有了一定的哲学和意境性。

例如,唐代著名画家王维的《山居秋暝》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为
开篇,通过对于秋日晚霞和草木颜色的描绘,寄托启发人们心中自然
无限的向往和想象。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是一门深刻而灵性的艺术,它不仅表现出
自然山水的壮美和神怡,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理念。

这种理念将持续影响并启示艺术家的山水创作,也将为
艺术爱好者带来更深刻的艺术体验。

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一、教学设计思路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

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

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

这些内容井然有序。

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

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

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

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1. 教法(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2.学法(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五、课时/教具准备1.课时:2课时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比较式导入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

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

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明清传世山水画赏析!

明清传世山水画赏析!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在中国绘画史上,尽管山水画是较晚出的画科,但却比欧洲风景画要早一千多年。

在画法上,唐代王维提出了“水墨为上”的观念、强调水和墨的相互作用以后,五代、北宋时期风行湿笔浓墨法。

到了南宋,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在熟性绢、纸上运作的水墨交融、连勾带皴的方法。

元代时纸本大行其道,风行南宗山水,又以干笔皴擦的方法别开新局,影响到了明清及明清之后的山水画风。

本文精选了明清著名画家王绂、戴进、吴伟、文徵明、董其昌、恽寿平、王时敏、王原祁 、王翚、吴历等的部分山水画精品,对其作简略介绍。

1.明 王绂 《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山亭文会图》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

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

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

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

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王绂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师法吴镇、王蒙等元代大家。

他的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

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

但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他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特别是倪瓒、柯九思二人之长,经过长期的揣摩,形成独特风格,飘逸雄秀,纵横洒落。

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善画山水墨竹,山水画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

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

画墨竹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多受文同影响。

知名于明初画坛。

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以下是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和成就的详细介绍。

一、独特的构图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讲究布局和章法,通过巧妙地安排画面元素,达到整体与局部、动与静的和谐统一。

在构图中,画家常常运用"远近法"、"高远法"等技巧,创造出层次感、立体感和空间感。

例如,"远近法"是通过画面中景、近景、远景的层次感,表现出山水的深远和辽阔;"高远法"则是通过强调山峰的雄伟、崇高,来营造一种崇敬自然、俯瞰万物的境界。

二、笔墨的运用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通过笔墨的运用,画家能够生动地表现自然景观中的线条和墨色。

在中国山水画中,笔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传达情感和意韵的方式。

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色,表现出山石的肌理、树木的生机、流水的动态等自然景观,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它通过画面所表现出的氛围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联想。

在山水画的意境中,往往寄托了画家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例如,在表现山水的静谧和恬淡时,画家常常运用淡雅的色调和简洁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而在表现雄浑和壮丽时,则运用浓重的笔墨和鲜明的色彩,展现出大自然的宏伟与壮观。

四、风格的多样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十分多样,不同地区的画家在创作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南方的秀美山水到北方的苍茫大地,从西部的崇山峻岭到东部的湖光山色,不同地域的山水画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此外,不同时代的画家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诸如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工笔山水等不同流派。

五、传承与创新中国山水画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历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山水画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看三大核心要素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看三大核心要素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看三大核心要素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看三大核心要素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在这片山山水水的土地上生长生活,每个人的血脉里本应具有欣赏中国山水的基因和细胞,只是随着时间的飞驰、时代的更替,我们在忙碌之中暂时遗忘或丢失了这份感知能力,今天我只是想为大家重拾这份记忆,或如电脑中的重启键,帮助大家再次点击这一门径并重新启程。

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山水画,一方面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简单概述一下我理解的中国山水画,另一方面借助山水画作品的局部和细节的图像来谈欣赏山水画乃至中国画的三个重要因素——笔墨、程式、自然。

通过对这三者的解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找寻欣赏、学习中国山水画的门径。

我所理解的中国山水画“山水”两个字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他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了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还有山是实、水是虚,又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概念。

山水画描绘的内容是树石、草木、云水、丘壑、建筑以及阴晴风雨、四季更替,表达的是中国人的审美和意境,阐述的是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宇宙永恒和谐的关系。

中国人借山水画这一艺术媒介来认知不同的生命个体以及万物变化的规律。

这也是众多中国艺术关注的终极目的,其中山水画尤为突出。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画三大科中(人物、山水、花鸟),所占的比例最重。

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形式风格最为丰富和庞杂,如能了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对学习中国画的其他门类以致中国其他艺术形式都会有极大益处。

也正因如此,山水画的外延性、包容性及与不同艺术的兼容性都较强,比如中国诗词、书法、琴曲都可与山水画相融相通,文学作品中的不少著名的诗句、名篇、美文都成为了山水画表现的母题(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辋川诗意、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潇湘八景等)。

中国画与书法渊源已久,元代赵孟頫“书画同源”说将书意之笔正式引入画面,通过他及后代画家的实践,画家的心灵得以借助书写的笔墨得到自由的抒发,尤其在山水画不同皴法的表现中书写性得到了充分显现。

中国山水画艺术赏析方法

中国山水画艺术赏析方法

画 面 。导 师秦 岭 教 授 的作 品《 江 河 源 》, 用 自 己独 特 风 格 的笔 墨 勾勒 出 山 、 水 、 人 , 意 蕴 不 仅 注 重 山 水 间 的 关 联 , 而 且根 据 感 悟 进 行 了精 神 再 塑 , 凸显 山水 之深 远 意
境( 2 9 。如 张 羽 老 师说 : “ 水的阴柔 、 山的阳刚, 水的动 、 山
和 谐 思 想 始 终 伴 随 着 山 水 画 的 发 展 。 山 水 画 中 表 现 出
水画画家们应该 走出“ 钢铁 水泥 ” 浇筑 的城市 , 走 进 大
自然 , 追 求 山水 哲 蕴 , 坚 持 在 山 水 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 继 承 优 秀 的 传 统
文化 精 髓 。
四 、山 水 画 的 意 境
和 技 巧不 断 的演 化 ,形 成 了 主 观 表现 和 客 观 艺 术 表 现 相 交融 的创 作 趋 势 。 纵 观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山 水 画 画 家 ,在 创 作 的 山 水 画
高 的 艺 术 造 诣 上 “ 。 而到 了 当代 , 部y ) - 山水 画 画 家虽 然
著 特 点 。 画 家 们 通 过 物 化 情 感 世 界 和 精 神 世 界 来 表 现 客 观 自 然 。 山 水 画 所 追 求 的 精 神 力 量 正 是 我 国 山 水 画
创 作 中 的 优 先 传 统 的 体 现 。 画 家 在 山 水 画 中 融 入 了 自
己 的 精 神 品 格 , 在 表 现 精 神 品 格 的 同 时 展 现 着 精 神 力
中国山水 画 艺术赏析方 法
张 然 湖北 美术学 院 2 0 1 2级 研 究生
【 摘 要j 中 国山 水 画 具 有 悠 久 的发 展 历 史 . 具 有 着 我 国传 统 文 化 的精 神 内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10幅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001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宋人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

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

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

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02 《游春图》隋展子虔唐人摹本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

《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

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003 《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绢本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

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

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

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

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中国山水画三远法详细解读,其实是六远附构图避免四弊病

中国山水画三远法详细解读,其实是六远附构图避免四弊病

中国山水画三远法详细解读,其实是六远附构图避免四弊病红梅工笔佛画 2019-11-30 17:37:00"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它的提出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一个体现,它是对以往数百年间中国山水画打破空间和时间用以造境,以表现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归纳和总结。

赵孟頫《水村图卷》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始论中国山水画"三远法"。

郭熈总结"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

此三远也。

"近现代很多学者、理论评论家、画家根据西方科学思想,以视觉透视角度对三远法分别作了定义和诠释,对于"高远法"的论述,意见基本一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山势,并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为高远法构图方法的一个创作成功之例。

范宽《溪山行旅图》对"深远法"中"自山前而窥山后",则解释纷杂,有说是俯视所见,有言是平视所见。

事实上,如果按透视学角度研究"深远法"定义俯视或平视,都有牵强不严谨之过,因郭氏对深远的解释是"自山前而窥山后",其中并未提及是山巅而窥`山侧而窥或山脚而窥的角度问题。

从我们经验而谈,上述三个角度都可产生深远的直觉感受,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沈周的《雪际停舟图》,陶成的《松林策骞图》,戴进的《洞天问道图》,皆在于塑造一个深邃莫测的深远空间,其中有从山顶而窥的俯视深远也有从山侧而窥的平视深远体验,王蒙的《具区林屋图》,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营造出较大的纵深之感,但其角度是山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代山水,成就最高的是黄宾虹,他曾九上黄山, 五岳,写生稿积累了10000多幅。
? 解放后,出现了李可染、陆俨少、傅抱石、关山月、 石鲁等优秀的画家。
中国山水画的分类
从传统山水画的分类来说,画法上可以分 为大写意、小写意以及工笔画,一般使用工笔 画法的字画都是充满真实感,而且细腻灵动, 线条完整清爽 ;如果使用大写意的画法,则比 较狂舞、肆意,且充满着个人的想象力,因为 小写意结合了工笔、大写意的特点,所以传统 的山水画以小写意画法为主,从古至今的许多 名家都是使用这个画法。
? 中国山水画到了元代又一大变,笔墨意趣精逸。特别是水墨山水,更是 风靡一时,在元代画坛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元代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 是赵孟頫(fǔ)、高克恭以及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 吴镇等。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28.4cm ×9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朝皇族后裔。宋亡以后, 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赵孟頫 经人举荐入朝做官,忽必烈死后隐退。 赵孟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 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传世书迹较多, 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丘壑图》、《秋郊饮 马图》、《江村渔乐图》。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
? 明代山水画虽然十分发达,但是整个画坛都 笼罩在复古风下。明四家(吴门四家):指 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 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 为“吴门四家”。
唐寅(1470-1522)明朝苏州人。出身商 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 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 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 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 府公试,得中第一名“ 解元”。30岁赴京 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绝 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 1514 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 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 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 54岁即病逝。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 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 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 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 54岁。 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 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 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赏鉴画水山国中
纲提 史历的画水山 类分的画水山 境意的画水山 析赏画水山家名
山水画的历史
? 中国山水画,“出现在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 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 晋室东迁,士大夫们留连山水,江山景物之美, 触景生情,促进了山水画的兴起。其中宗炳所撰 的《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 隋代虽然只有短短 30年,在山水画上,却有着开 继的作用。除了界画的兴起,最重要的是出现了 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卷》。《游春图卷》是我 国现今所见最早的卷轴山水画。
展子虔《游春图卷》
唐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山水画在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 建立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 使其更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一派是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 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他们继 承并发展了展子虔以来的传统 画法,被后人尊为北派山水的 始祖。“二李”的画法是以墨 笔勾勒轮廓,用青绿重彩设色, 画树多用夹叶树,有时还用泥 金勾填,产生金碧辉映的艺术 效果。
《落霞孤鹜图》明 唐寅 绢本水墨
纵189.1厘米 横105.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摹古保守的风气。明末清初并称 画坛的四位王姓画家。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 原祁。他们四人均擅山水,在艺术创作上致力摹古, 注重笔墨,以掌握并灵活运用深厚的笔墨技法为最 高追求。他们以董源、巨然及元四家为主要师法对 象,笔墨功力深厚,画风平淡清闲,深得皇帝喜爱, 被视为绘画中的正统派,对清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 很大影响。
《春山瑞松图》米芾 轴, 纸本,设色, 纵:35厘米,横: 44厘米
? 宋室南渡以后,水墨山水画风大变,出现了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的斧劈皴派系与以前的水墨画分道扬镳。成 了南宋 150年间的主流,直至元初。李唐创 造了“大斧劈皴带披麻水笔”。宋院体山水 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 四人突破了前人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章法,将 复杂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提炼和 剪裁,使主题表现得集中而突出,创造了独 特的艺术境界。形成豪放简括、水墨苍劲、 意境清远的南宋山水画风,为以后众多画家 所效仿 。
? 宋代时山水画的鼎盛时期, 其中最有创造性,最有影响 的是与董源并称“北宋三大 家”的李成、范宽以及米芾、 巨然。 李成,所画多为北方景物, 当时声名极大,称为第一。 以“惜墨如金”出名。有很 多弟子,最出名的是郭熙。
李成 《寒林平野图》绢本水墨,纵 137.8 厘米,横 69.2 厘米
? 北宋末叶,米家山水在山 水画流派中异军突起。米 芾(fèi)及其儿子米友 仁充分发挥水墨材料的特 长,用泼墨、破墨、积墨 以及水墨横点的排比,表 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 迷蒙变化的境界,世称 “米氏云山”。
? 晚唐以来,山水稍衰,至五代则有荆浩,关仝和董源 的振起。关是荆浩的学生,晚年时成绩超过老师。荆 浩,关长期生活在河南、陕西、山西一带,与后来学 习他们的北宋李成、范宽形成了北方派系。荆浩和关 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 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 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 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传统的青绿或金碧山水不再受 推崇,笔法和墨法成为文人画家的自觉追求,水墨及 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发展成熟,并显示出哲理化倾向。
李思训《将帆楼阁图》唐 绢本设 色 纵101.9 厘米 横54.7 厘米
● 另一派为水墨渲染,以王维、张璪( zǎo)和王墨 为代表。王维的山水皴(cūn )法甚简,以渲染见 长,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把他定为南宗之祖。
《雪溪图》绢本,水墨,纵36.6厘米,横30厘米,无款,有宋徽宗赵佶题签“王维雪溪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