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农化分析第八章
c1 土壤农化分析基本知识

7
8
第一节
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简介
三、土壤农化分析的学习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1. 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有关数理化知识 化学和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农业生产基本知识 土壤与植物营养方面的知识
9
第一节
土壤农化分析课程简介
三、土壤农化分析的学习要求 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2 . 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应用 基本理论、 学科。要求必须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 学科 。要求必须掌握有关的基本理论 、 基本 知识和基本操作。 知识和基本操作。 共60 学时,其中理论课28 学时,实验课36学 60学时 其中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3 学时, 28学时 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动手能力训练! 时。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动手能力训练! 基本理论知识可能是很枯燥的, 基本理论知识可能是很枯燥的, 但它对今后专业工作很有用! 但它对今后专业工作很有用!
注:实验报告写在装订好的实验报告纸上,防止丢失! 实验报告写在装订好的实验报告纸上,防止丢失! 装订好的实验报告纸上
12
课程学时分配(64学时) 课程学时分配(64学时) 学时
课堂授课 内容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土壤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氮和硫的测定 土壤磷的测定 土壤中钾的测定 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分析 土壤水溶性盐的分析 2 2 4 2 2 2 2 2 2 3 2 28 36 实验七、植物全氮的测定 实验八、肥料中钾含量的测定 6 6 实验四、 石灰性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实验五、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测定 实验六、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8 4 4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实验二、土壤样品制备和贮存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 2 4 学时 3 实验实习 内容 学时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可编辑)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1 土壤的组成1.2 土壤的物理性质1.3 土壤的化学性质1.4 土壤的生物性质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2.2 土壤样品的处理方法2.3 土壤样品的保存方法2.4 土壤样品的代表性第三章:土壤养分的测定3.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3.2 土壤氮素的测定3.3 土壤磷素的测定3.4 土壤钾素的测定第四章:土壤肥力的评价与调控4.1 土壤肥力的评价方法4.2 土壤肥力的调控措施4.3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4.4 土壤有机肥料的使用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5.1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5.2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规律5.3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方法5.4 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第六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6.1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种类与作用6.2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6.3 微量元素缺乏与过量的诊断与调控6.4 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第七章:土壤粒径分布与渗透性测定7.1 土壤粒径分布的测定方法7.2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方法7.3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7.4 土壤结构改良与水肥管理第八章: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多样性8.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作用8.2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8.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8.4 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的调控第九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代谢9.1 土壤酶的种类与作用9.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9.3 土壤代谢产物的测定方法9.4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调控第十章:土壤质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0.1 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10.2 土壤质量保护的措施与政策10.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管理10.4 土壤农化分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土壤的组成与性质难点解析:土壤生物性质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难点解析:不同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下,采样方法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1 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
探讨各组成部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 土壤的性质学习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
研究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学习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技巧。
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采样点对样品采集的影响。
2.2 土壤样品的处理了解土壤样品的处理步骤,包括干燥、研磨、过筛等。
掌握处理过程中注意事项,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土壤养分的测定3.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学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如重铬酸钾滴定法、燃烧法等。
探讨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3.2 土壤养分的测定了解土壤养分(氮、磷、钾等)的测定方法,如凯氏蒸馏法、钼锑抗比色法等。
掌握不同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四章: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4.1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学习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如土壤质量指数、土壤污染指数等。
探讨不同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4.2 土壤监测与管理了解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土壤样品的定期采集、分析等。
探讨土壤健康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改良、施肥等。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5.1 土壤污染类型与来源学习土壤污染的类型,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
探讨土壤污染的来源,包括农业、工业、生活等。
5.2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了解土壤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如土壤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
探讨不同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和效果评估。
第六章: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6.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理解土壤肥力的内涵,学习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探讨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土壤肥力分级。
6.2 植物营养与土壤关系学习植物所需主要营养元素(N、P、K等)的生理功能和植物营养诊断方法。
探讨土壤供应营养元素的能力及土壤-植物营养系统的平衡。
土壤农化分析考试重点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各章复习题土壤+植物土壤部分 ................................................................................................................................................................................ Chapter 1 土壤农化分析基础............................................................................................................................................. Chapter 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Chapter 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Chapter 4 土壤氮的测定..................................................................................................................................................... Chapter 5 土壤磷的测定..................................................................................................................................................... Chapter 6 土壤钾的测定..................................................................................................................................................... Chapter 7 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 Chapter 8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分析............................................................................................................................. Chapter 9 土壤水溶性盐的分析......................................................................................................................................... Chapter 10 土壤中碳酸钙和硫酸钙的测定......................................................................................................................... Chapter 11 土壤中硅铁铝的测定......................................................................................................................................... 植物部分 ................................................................................................................................................................................ Chapter 12 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水分测定................................................................................................................. Chapter 13 植物灰分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测定..................................................................................................................... Chapter 14 农产品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析..................................................................................................................... Chapter 15 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 Chapter 16 籽粒中油脂和脂肪酸的测定............................................................................................................................. Chapter 17 有机酸和维生素的分析.....................................................................................................................................Chapter 1 土壤农化分析基础一、名词解释1.蒸馏水——利用水与杂质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蒸馏,去除杂质后制得的水。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1 土壤的组成1.2 土壤的质地1.3 土壤的剖面结构1.4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第二章:土壤肥力与养分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评价2.2 土壤养分的来源与转化2.3 土壤养分的测定与调控2.4 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第三章:土壤水分与土壤侵蚀3.1 土壤水分的来源与分布3.2 土壤水分的测定与调控3.3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3.4 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第四章:土壤污染与土壤环境质量4.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4.2 土壤污染的测定与评价4.3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4.4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保护第五章:土壤农化分析方法与技术5.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5.2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5.3 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5.4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六章: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态学6.1 土壤生物学的概述6.2 土壤生物的分类与作用6.3 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4 土壤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第七章: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与操作7.1 土壤农化实验设备介绍7.2 土壤样品处理设备与操作7.3 土壤养分测定设备与操作7.4 土壤污染物测定设备与操作第八章:土壤农化数据处理与分析8.1 土壤农化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8.2 土壤养分数据的统计分析8.3 土壤污染数据的的风险评估8.4 土壤农化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第九章:土壤农化研究方法与进展9.1 土壤农化研究的基本方法9.2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与进展9.3 土壤污染研究方法与进展9.4 土壤环境质量研究方法与进展第十章:土壤农化分析案例研究10.1 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评价案例10.2 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案例10.3 土壤肥力改良与提升案例10.4 土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第十一章:土壤与植物营养的关系11.1 土壤养分的植物吸收与利用11.2 植物营养诊断与土壤测试11.3 土壤-植物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11.4 植物营养的平衡与调控第十二章:土壤改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2.1 土壤侵蚀的控制与土壤保持12.2 土壤盐碱化的改良技术与方法12.3 有机农业与土壤有机质管理12.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土壤资源保护第十三章: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控13.1 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3.2 土壤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与生物监测13.3 土壤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3.4 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与实践第十四章:土壤农化技术的应用与管理14.1 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及其应用14.2 土壤污染物去除与修复技术14.3 土壤水资源管理技术及其应用14.4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应用第十五章:土壤农化分析的未来趋势15.1 土壤组学与土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15.2 土壤与数字土壤地图15.3 土壤纳米技术在土壤农化分析中的应用15.4 土壤农化分析的挑战与创新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包括不同质地的土壤及其剖面结构。
(完整版)土壤农化分析教学及实验大纲

《土壤农化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与任务《土壤农化分析》是研究土壤植物及肥料分析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壤植物及肥料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并且学会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技术,达到能够熟练掌握土壤农化分析的基本技能及分析方法,准确规范的进行土壤植物及肥料样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并能应用到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去。
2.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会并掌握土壤农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
2、理解并掌握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准确的应用。
3、了解常用现代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简单构造及操作方法做到熟练使用正确分析。
4、理解并正确掌握土壤植物及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试验仪器设备的准备及试剂的配制,熟练正确的掌握试验操作技术及土壤植物和肥料常规分析项目的意义目的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并能把分析结果正确的应用到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去。
3.适用专业《土壤农化分析》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营养,土壤等专业。
4.前期相关课程要求前期要求具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植物学、土壤学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等学科的一般知识,并与植物营养学和土壤学课程相衔接,从而系统地构成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课程体系。
5.教学方式、主要环节与学时分配教学方式本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原则,主要包括讲课、实验和讨论等环节,计划教学总时数76-80学时,其中讲课48-50学时、实验28-30学时。
6.考试考核办法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考核采取闭卷笔试,并要求实验成绩占30-40%、平时成绩占10-20%。
二、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土壤农化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鲍士旦主编参考书目:《土壤农化分析》农业出版社出版,南京农业大学主编《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法》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主编《土壤分析技术规范》,农业出版社出版。
土壤农化分析 教案

土壤农化分析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1.1 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1.2 土壤的组成与结构1.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1.4 土壤的功能与特性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2.1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2.2 土壤样品的处理与保存2.3 土壤样品的前处理技术2.4 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分析第三章:土壤理化性质分析3.1 土壤颗粒组成分析3.2 土壤水分含量分析3.3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3.4 土壤pH值分析第四章:土壤养分分析4.1 土壤氮素分析4.2 土壤磷素分析4.3 土壤钾素分析4.4 土壤中其他微量元素分析第五章:土壤污染与修复5.1 土壤污染的类型与来源5.2 土壤污染的影响与评估5.3 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法5.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监测第六章:土壤肥力评价6.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组成6.2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6.3 土壤肥力指标与评价体系6.4 土壤改良与施肥策略第七章: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7.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功能7.2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7.3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7.4 土壤微生物活性评价与调控第八章:土壤水分与土壤侵蚀8.1 土壤水分的分布与循环8.2 土壤侵蚀的类型与过程8.3 土壤侵蚀的影响与评估8.4 土壤保持与侵蚀控制措施第九章:土壤呼吸与碳循环9.1 土壤呼吸的概念与过程9.2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9.3 土壤碳循环的意义与过程9.4 土壤碳库管理与全球气候变化第十章:土壤环境监测与保护10.1 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0.2 土壤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10.3 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策略10.4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第十一章:土壤电化学分析11.1 土壤电化学特性的重要性11.2 土壤电导率分析11.3 土壤pH电位分析11.4 土壤Eh电位分析第十二章: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分析12.1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行为1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测定方法12.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评价与风险管理12.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第十三章:土壤有机污染物分析13.1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类型与特性13.2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13.3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13.4 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估第十四章:土壤酶学与土壤生态学14.1 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14.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4.3 土壤生态学原理与应用14.4 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第十五章:土壤农化分析实验室管理15.1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15.2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与分析技术15.3 现代分析技术在土壤农化分析中的应用15.4 土壤农化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解读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土壤概述重点:理解土壤的定义、重要性、组成、结构、分类和分布。
土壤农化分析——隋方功 李俊良 主编

土壤农化分析实验隋方功李俊良主编莱阳农学院农学系二OO四、二主编:隋方功李俊良编写人员: 崔德杰刘树堂孟祥霞王维华张晓晟目录第一篇土壤分析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2 土壤水分的测定(吸湿水和田间持水量) (5)1—3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6)1—4 土壤中氮的测定(全氮、速效氮) (7)1—5 土壤中磷的测定(全磷、速效磷) (10)1—6 土壤钾素的测定 (12)1—7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13)1—8 土壤可溶性盐分的测定 (14)1—9 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 (18)1—10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20)1—11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环刀法) (21)第二篇肥料分析 (23)2—1 肥料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3)2—2 肥料含水量的测定 (24)2—3 氮素化肥分析 (25)2—4 磷素化肥分析 (26)2—6复合肥料的分析 (30)2—7有机肥料的分析 (30)第三篇植物分析 (31)3—1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31)3—2植物营养诊断 (32)3—3植物水分的测定 (35)3—4植物粗灰分的测定 (36)3—5植物常量元素的分析 (37)3—6 植物微量元素分析 (42)3—7 植物全碳的测定(K2Cr2O7容量法) (44)第四篇农产品分析 (44)4—1 农产品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4)4—2 农产品水分测定 (45)4—3 蛋白质的测定 (47)4—4 农产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析 (49)4—5 植物中粗脂肪的测定 (55)4—6 植物中维生素C的测定 (58)4—7 农产品酸度的测定 (60)4—8 氨基酸总量测定 (62)4—9果品硬度测定 (64)4—10 果品中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64)第一篇土壤分析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土壤中石膏的测定
一、概述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小,土壤中常含有石膏 (CaSO4·2H2O)
土壤中石膏的含量,可以作为划分某些土壤类型的指标, 同时为改良碱土确定石膏施用量提供参考。
二、土壤中石膏的测定方法
精品课件
Step1.浸出液的提取
注意: (注释P182-183) 1)土样需用风干样品 2)浸提水,必须检查无Cl-及无Ca2+,并需煮沸15min除去
CO2,冷却后立即使用 3)水土比一定 4)振荡时间:一般采用3min ,尽快过滤 5)滤出液必须清澈透明,室温下须1天内测定或4 ℃下储存 6)浸出液应加少量六偏磷酸钠溶液,防在静置时CaCO3从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
四、分析方法
A)仪器直接测定法
B)浸出液法
原理:土壤样品与水按一定的水土比例混合,经过一定时间 振荡后,将土壤中可溶性盐分提到溶液中,过滤,滤液作 为待测液。
精品课件
Step1.浸出液的提取
水土比例、振荡时间和浸提方式对盐分的溶出量都有影响。为使分 析结果便 于相互交流比较,必须用统一的水土比例、振荡时间和提 取方法,资料交流时要加以说明。
第八章 土壤水溶性盐和 CaCO3及石膏的测定
第一节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 第二节 土壤中CaCO3的测定 第三节 土壤中石膏的测定 第四节 土壤中石膏需要量的测定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
一、概述
土壤水溶性盐是用一定的水土比例和在一定时间内浸提出 来的土壤中所含有的水溶性盐分。
主要来自母岩,(不适当)施肥等。 土壤水溶性盐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属性,是限制作物生长
精品课件
➢电导率法:
Eh计(电导仪)的使用: ✓ 使用前后应浸在蒸馏水中; ✓ 液温,测一批样品时,应每隔10分钟测1次液温,或在
25℃恒温水浴中测定(在17-35 ℃ 之间时,液温与标准液 温25℃ 每差1 ℃ ,电导率约增减2%); ✓ 测定时,铂片全浸没在液面下; ✓ 每个样品应重读2-3次; ✓ 一个样品测定后及时用蒸馏水冲洗电极,用滤纸吸干,再 测下一样品。 ✓ 标准曲线 溶液的电导率不仅与盐分浓度有关,也受盐分的组成分影响 。要建立所测地区土壤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和土样的盐 分测定要用同一型号的电导仪测定。 ✓ 结果应用(P187表9-4) 精品课件
水土比
浸出液中各种盐分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受水土比例的影响很 大。
水土比例越大,分析操作越容易,但对作物生长的相关性差。 研究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最好在田间湿度情况下获得土壤 溶液。 研究盐分运移,或某改良措施对盐分变化的影响,一般用5:1的 水土比
➢饱和土浆 接近田间情况,但正确饱和点难以 确定,常测总盐(P181) ➢液土比1:1(考虑土壤含水) e.g.不适合于碱土, 粘重土浸出液浑浊(P180) ➢液土比5:1 (不考虑土壤含水)最常用(P180)
石灰性土一般pH=6.5-8.5,>8.5是Na的作用。
土壤肥力:许多元素易在石灰性土壤中缺乏,eg. Zn、 Fe 、P…
精品课件
3.作用 土壤中碳酸盐的含量可用于确定碳酸盐颗粒大小、石灰性土
壤的类型以及钙质层和石化钙积层的位置. 如:
耕作土壤的钙积层出现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时,作物就会表 现缺P、Zn、Fe; 地表下的钙积层阻碍水分运动和根系生长。
的障碍因素。 盐土
盐碱土 碱土
盐碱土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
一、概述
盐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取决于:
1)盐分的含量及其组成 Na2CO3、NaHCO3对作物的危害最大,NaCl次之,Na2SO4 相对较轻 2)不同作物的耐盐程度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
二、作用和意义
✓ 研究盐渍土盐分动态 ✓ 了解盐分对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 拟订改良措施
溶液中沉淀 7)难以过滤的碱化度高或粘精重品课的件 土壤,可用巴氏滤管抽滤
Step2.总盐量的分析 (P185图9-5) ➢ 残渣烘干法(重量法,水浴锅蒸干,测增加的重量P187-
188) 步骤P188(H2O2氧化有机质) 注释P188(3点)
➢ 电导率法:简单、方便、快速 (国标P183-186)25℃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的含盐量与电导率呈正相关。 反映含盐量的高低,不能反映混合盐的组成。
盐碱地上种水稻(海稻)
河北曲周盐碱地改良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
三、分析的内容
1.pH: H+ 2.全盐量(盐度) 3.阳离子分析:Na+、K+、Ca2+、Mg2+ 4.阴离子分析:Cl-、SO42- 、 CO32- 、 HCO3- 、 NO3-… 5.地下水矿化度分析(硬度): Ca2+、Mg2+
Step2.总盐量的分析(P185图9-5) ➢ 比重法(比重计测后查表)
➢ 化学法(分别测定阴阳离子) 阳离子:Na+、K+(火焰光度计, ICP, AAS,离子电极法) Ca2+、Mg2+ (EDTA滴定P189, ICP, AAS)
阴离子: CO32- 、 HCO3- (双指示剂法滴定)P193 酚 酞(CO32-):由红色加H+到浅红色褪去(pH8.3) 溴酚蓝(HCO3-):继续加H+到蓝紫色刚褪色(pH4.1)
Cl- (AgNO3滴定法(K2CrO4为指示剂)—莫尔法 电位法-Cl选择性电极)P195
SO42-(BaSO4比浊法, EDTA间接络合滴定法)P197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土壤中CaCO3的测定
一、概述
1.概念 碳酸盐总量( CaCO3 ,MgCO3等) 实测CO32-,以 CaCO3%计量
2.意义(P201) 土壤分类: 以pH与CO32-含量为指标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土壤中CaCO3的测定
4. 测定方法(P202-204) (1)中和滴定法(国标):酸中和碳酸盐,用标准碱回滴
过量酸。 其他离子消耗酸,产生正误差 (2)测定酸淋洗液中Ca2+、Mg2+ (3)气量法(国标) 加酸后释放CO2,测压力、体积、温
度 (4) 重量法 加酸后释放CO2,碱石灰吸收测增重 (5) 容量法 加酸后释放CO2,Ba(OH)2吸收,标准酸滴定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