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动脉血压调节详解共15页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家兔中,动脉血压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多个机制的相互协调。
本文将探讨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及影响因素,以增进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神经调节机制神经调节是维持家兔动脉血压稳定的关键机制之一。
它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影响血压。
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动脉血压,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动脉血压。
这两个系统通过调节心脏收缩力、心率和血管阻力来实现血压的调节。
神经调节机制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激素调节机制激素也是调节家兔动脉血压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当血压下降时,肾素从肾脏释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将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随后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分泌,进而提高血压。
这一过程是调节家兔动脉血压的重要途径。
三、体液调节机制体液调节也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体液的调节主要包括钠离子浓度的调节、水分平衡的调节和酸碱平衡的调节。
钠离子是体液中的主要阳离子,在维持血压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体液中钠离子的摄入和排泄,可以影响血压的变化。
水分平衡的调节也是体液调节的重要部分,它通过调节饮水量和尿液排泄量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除了上述机制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对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产生影响。
例如,饮食习惯、生理状态、情绪状态、环境因素等。
饮食习惯对血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而低盐饮食可能降低血压。
生理状态如孕妇、哺乳期、老年人等都会对血压的调节产生影响。
情绪状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海拔等也可能对血压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等多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因素研究

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因素研究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和调节因素是生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了解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脉血压在机体内平衡的作用和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规律。
在正常情况下,家兔的动脉血压应保持稳定,这有助于维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然而,家兔动脉血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运动、饮食、心脏活动、神经系统调节以及体位变化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通过适用的方法或仪器定量测量家兔的动脉血压,并记录下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其次,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因素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动脉血压的调节主要由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机制共同完成。
神经系统调节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率增加,引起动脉收缩而升高血压;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可使心率降低,从而减低血压。
体液调节机制主要涉及体液容量的调节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等。
当体液容量增加时,血压会升高,而当体液容量减少时,血压则会降低。
此外,体内还存在一些荷尔蒙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也参与了动脉血压的调节。
了解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因素对于健康的维持和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了解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与调节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血压的稳定对于心脏、大脑、肾脏等器官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
总之,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通过了解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规律和调节机制,能够更好地理解动脉血压在机体内的平衡作用和调控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关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因素,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验17哺乳动物血压调节试验目的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

实验17 哺乳动物血压调节[实验目的] 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实验原理] 人和动物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实现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重要机制。
该反射传人神经分别是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或减压神经),其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心肌的β1受体,引起心率变快、传导加速,收缩力增加,导致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a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迷走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的M受体,引起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体液因素中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最重要。
两者均能使心血管活动加强,引起血压升高。
由于与作用的受体不同,两者作用亦有区别。
肾上腺素主要引起心跳加快、传导加速,收缩力增强,使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使其平滑肌收缩、管径变小,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实验对象] 兔。
[实验用品] BL-420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血压换能器、保护电极、动脉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彩色丝线、纱布、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1000u/ml肝素、1/10000肾上腺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麻醉及固定动物,按1g/kg剂量,由兔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将动物麻醉,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注意将颈部拉直,保持呼吸道通畅。
2.分离颈部血管和神经:剪去颈部手术野的兔毛,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em。
用止血钳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气管。
用止血钳把气管两旁的肌肉拉开,即可在气管两侧找到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
同时可见与动脉伴行的一束神经:其中最粗的是迷走神经,较细的是交感神经和最细的减压神经。
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PPT课件

(二)肾上腺素能受体
α肾上腺素受体 β肾上腺素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按照其对不同的受 体亚型的选择性而分为:
α受体激动药:如去甲肾上腺素 α、β受体激动药:如肾上腺素 β受体激动药:如异丙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可以分为: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以酚妥拉明为代表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以普萘洛尔为代表
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节后神经元末梢释 放的递质乙酰胆碱(Ach)与心肌细胞膜 上的M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房 室传导延迟和心肌收缩力减弱,甚至出 现房室传导阻滞。这些作用即是负性的 变时、变传导和变力作用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N称为血管运动N 交感缩血管神经 交感舒血管神经
中枢 分布 递质 受体 作用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②平时无作用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阿托品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血管平滑肌收 缩,血管口径变小,血管外周阻力增大, 动脉血压升高。
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时,血压下降。
.
9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起经常性调节作用 保持动脉血压的瞬时稳定。
减压反射(depressure reflex)
特点
阻断剂
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交感缩血管N
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T1-L2-3侧角) 绝大多数血管 (多为单一支配)
NE α(主)、β2
交感舒血管N
皮质运动区
骨骼肌血管
Ach M
α受体→血管缩
∨ β2受体→血管舒 ①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 紧张性↓→血管舒
酚妥拉明
血管舒
普萘洛尔(心得安):血压降低,心率 减慢。
β受体阻断药。 由于阻断心脏β1受体,可使心率减慢, 心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心肌耗 氧量下降,血压降低
实验 哺乳动物动脉血压调节2012.11.20

实验三 哺乳类动物动脉血压的调节
实验项目
1、正常血压曲线
2、夹闭 右侧颈总 A15秒
血压 变化Hale Waihona Puke 正常升高分析
BP曲线有时可看到三级波:一级波(心搏波):乃由于心室舒缩所引起的血压波动, 频率与心率一致,二级波(呼吸波):乃由于呼吸运动所引起的血压波动
颈动脉窦管壁有动脉张力感受器,夹闭后,其感受器感受到BP↓,传出神经冲动的 频率减慢。信息上传至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减弱,心交感神经和心缩血 管紧张加强,作用于心脏,从而BP恢复性升高。若BP↓过大,交感缩血管紧张还会 扩展到静脉系统,使静脉收缩,促进血液回心,使每博输出量增加,BP↑。 牵拉左侧颈总动脉残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活动增强, 导致BP↓ 兔减压神经是传入神经,其作用是将主动脉弓感受器发出的冲动传入延髓心血管中 枢,反射性引起BP 同4,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或其中枢端,使传入中枢的冲动增加,致BP明显下降, 而刺激其外周端虽又冲动传向外周,但不会引起BP变化。 同4,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中枢端,使传入中枢的冲动增加,致BP明显下降
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升高,心率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 压降低。
3、牵拉左侧颈总 A头侧端 4、电刺激右侧完 整减压N 5、电刺激减压N 外周端 6、电刺激减压N 中枢端 7、电刺激迷走N 外周端 8、静脉注射Adr
实验14哺乳动物血压的调节

实验14 哺乳动物血压的调节【实验目的】1.学习哺乳动物急性实验技术以及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2.观察神经和体液因素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3.观察几种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4.观察循环血量对血压的影响,了解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理及一般急救措施。
【实验原理】动脉血压主要受到心排出量、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以及大动脉管壁弹性等因素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人和哺乳动物的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压降低。
全身大多数血管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单一支配,当其兴奋时,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变小,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当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降低时,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在体液性调节因素中,主要是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E对α、β1、β2受体都有兴奋作用,作用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即强心作用),对血管的作用表现为,部分外周血管收缩(主要是α受体,皮肤和内脏血管),部分血管舒张(β2受体,骨骼肌血管),全身血流阻力变化不大。
NE主要兴奋外周血管上的α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升高,对β2受体无兴奋作用,NE对β1受体也有较弱的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压升高,但其强心作用远较E为弱,其升压作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
生理状态下,哺乳动物血压的相对稳定主要依赖于压力感受器反射。
血压的变化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觉冲动分别沿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在兔,自成一束称为减压神经,depressor nerve)传向延髓的心血管中枢,通过调整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从而改变各自传出神经的传出冲动频率,调节心血管活动,维持血压相对稳定。
在失血时,回心血量相应减少,心缩力量减弱,心排出量减少,血管充盈度下降,血流阻力减小,都可使血压下降。
1.动脉血压的调节

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
p85
授课教师: 曹洋
动脉血压的调节
一、实验目的
(一)学习直接测定动脉血压的方法。 (二)观察神经及体液因素对家兔动脉血 压的影响,加深对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机制的理解。
动脉血压的调节
二、实验原理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指标。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动 脉 血 压 心脏泵血
四、乙酰胆碱的作用
与心肌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力、变时、变 传导作用。 与血管平滑肌的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降低。
动脉血压的调节
教学要求
1. 掌握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2. 熟悉哺乳动物基本手术操作。 3. 了解直接测动脉血压方法。
(八)调节参数
动脉血压的调节
四、观察项目
(一)描记正常动脉血压曲线,分辨一级波和 二级波
动脉血压的调节
(二)夹闭颈总动脉(右) (三)牵拉颈总动脉(左) (四)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 (五)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六)注射 Adr(1:10000) 0.5ml (七)注射 NA(1:10000) 0.5ml (八)注射 Ach(1:10000) 0.3ml
动脉血压的调节
五、注意事项
(一)麻醉时注射要缓慢,避免麻醉意外; (二)手术操作要仔细,避免损伤神经; (三)做动脉插管时避免造成大出血; (四)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动脉插管与动脉干 同一走向,以免刺破血管; (五)每个项目后,应待血压基本恢复并稳定后再 进行下一项; (六)实验结束后,必须先结扎颈总动脉近心端, 再拆除动脉插管。
实验九 动脉血压的调节和测定

实验九动脉血压的调节和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记录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方法。
2、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二、实验原理:动物的血压经常维持在一定水平,这是由于神经和体液不断调节心脏的活动和血管平滑肌紧张度的结果。
当内外环境的某些因素发生改变时,动脉血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实验步骤(1)术前准备1)麻醉取家兔一只,称重,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1g/kg体重)进行麻醉。
注射时速度要慢,并注意观察动物情况。
当动物四肢松软,呼吸变深变慢,角膜反射迟钝时,表明动物已被麻醉,即可停止注射。
2)固定与剪毛将动物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用剪毛剪将颈部手术野的被毛剪去,即可进行手术。
(2)手术1)在紧靠喉头下缘,沿颈部正中线作一长约5—7cm的皮肤切口,用止血钳分离皮下结缔组织,首先看到胸锁乳突肌。
再向下分离,便露出胸骨甲状肌和紧贴于气管上的胸骨舌骨肌。
2)气管切开术用止血钳由正中线将胸骨舌骨肌分离,暴露出气管于已暴露的气管下面用镊子穿一丝线,打一活结。
在喉头下2—3cm处的气管上作一“T”形切口,将与气管口径相近的气管插管向心方向插入气管中用线结扎,并将余线固定于气管插管的分叉处,以防气管插管松脱。
3)颈部神经血管分离术在颈部,神经与颈总动脉被结缔组织膜束在一起,形成血管神经束,位于气管外侧,其腹面被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所覆盖。
用止血钳分离上述肌肉之间的结缔组织,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摄住分离的肌肉和皮肤,稍向外翻,即可将血管神经束翻于食指之上,然后用弯头止血钳分离颈总动脉外的结缔组织膜,将动脉分离约4cm长,即可穿线备用。
注意:①在分离及穿线时,切勿伤及其下的神经;②在颈动脉近甲状腺处有甲状腺前动脉,分离时应稍靠其下,以免损伤。
用同样方法分离另一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
轻轻提起右侧颈总动脉下的备用线,即可清楚看到3条粗细不同的神经迷走神经最粗,呈白色,一般位于外侧,易于识别;交感神经较细,但较减压神经稍粗,略呈灰色,一般位于内侧;减压神经最细,呈白色,一般位于迷走和交感神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