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一生(高清大图)
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组图)

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舍利(组图)相传佛陀⼊灭后,弟⼦们⽤⾹燃⽕焚化释迦牟尼遗体,在灰烬中发现了4颗⽛齿,以及指⾻、头盖⾻、⽑发等物,这就是舍利。
弟⼦们将释迦牟尼真⾝舍利细⼼收殓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养。
当佛教徒再也⽆法向佛祖本⼈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
释迦牟尼舍利有多种形式:①舍利⼦(粒状),传世较多;②⽛齿(今存斯⾥兰卡);③指⾻(今存法门寺);④头盖⾻;⑤锁⾻等。
佛指舍利 释迦牟尼真⾝舍利(⼴州华林寺) 佛舍利套盒最内层的银莲花套盒 陕西法门寺中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枚灵⾻。
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枚灵⾻微黄,质地似⾻以外,其余⼀、⼆、四号三枚,质地均类似⽩⽟,按地宫《志⽂碑》称之为“影⾻”。
灵⾻指佛陀真⾝舍利;中国佛教历经三武⼀宗法难,古代⾼僧⼤德乃仿佛陀真⾝灵⾻精造三枚「影⾻舍利」此为古⼈保护真⾝灵⾻的良苦⽤⼼。
影⾻即灵⾻之影应、应现,以证⽰灵⾻之不灭。
佛教界认为,影⾻与灵⾻是不⼀不异的关系,赵朴初先⽣赞颂说:“影⾻⾮⼀亦⾮异,了如⼀⽉映三江。
” 放⼤看,真⾝舍利 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的⼋重宝函 最外层是⼀个长、宽、⾼各30厘⽶的银棱盝顶⿊漆宝函。
所谓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的函。
它是⽤极珍贵的檀⾹⽊制成,⽤雕花银条棱边.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坏。
银棱檀⾹⽊函内是⼀个略⼩的鎏⾦盝顶四天王宝函,⽤⼀条约50毫⽶宽的绛黄⾊的绸带⼗字紧紧捆扎。
顶⾯錾两条⾏龙,⾸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
⼋重宝函第四重六臂观⾳盝顶纯⾦宝函 ⼋重宝函第三重⾦筐宝钿珍珠装纯⾦宝函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塔,⾼105毫⽶,塔顶飞檐⾼翘,彩光闪烁,⾦砖⾦⽡层层如真。
塔⾝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门。
第⼀枚⽟质影⾻舍利。
此枚⽟质舍利被供奉在⼀套⼋重宝函之内,最接近佛指的⼀重为⼀座⼩⾦塔,塔内有⼀⾦托,托上⽴⼀银柱,佛指舍利便套⽴在这根银柱上。
佛陀的一生文字讲解

佛陀的一生文字讲解佛陀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出家前、出家后、传教时期和涅槃。
出家前,佛陀名叫释迦牟尼,是一位王子。
他在贵族家庭中长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他对生老病死、疾病和苦难等人生难题极其关心与研究,尤其是在他19岁那年,看到了第一次老年人、病者与死者,这才使他深感人生的苦难。
于是,他离开了家庭和王位,步行三天,到达某个神秘的地方,开始了他的苦行求道生涯。
他忍受饥饿、寒冷、天气恶劣和身体上的痛苦,但这种独处的生活只是让他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真谛。
最终,他明白,苦难的原因在于人们执着于欲望,而欲望和贪婪是无尽的。
为了解脱苦难,他决定剃发出家,并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涯。
出家后,佛陀度过了六年中既艰苦又充实的苦修时间。
他加入了一群苦修者,曾经拥有许多信奉异端和过激的教义者,但他最终领悟到,苦行不能解脱人们的痛苦,而是需要从内心完整解决,这激发了他的悟道。
在一次独处的冥想中,佛陀获得了完全的觉悟:生命的真相在于四个真谛(苦、集、灭和道)。
这些真谛指出,苦难是人类生活的本质,而人类能够通过断除执着,解脱人们的痛苦和苦难。
之后,佛陀开始了他的传教时期,教诲人民如何通过八正道来消除痛苦和苦难。
在数十年的传教生涯中,他讲述了许多佛经和故事,解释了佛理。
他的教诲吸引了许多信徒,并被称为“弥勒之后”和“神圣的法师”。
最后,佛陀在八十岁时圆寂涅槃。
他的离世启示了他的信徒,最终分裂成四个主要的佛教教派。
这间接带动了佛教和其他东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有影响的宗教之一。
示现八相——释迦牟尼

示现八相综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一生,通名“示现八相”,也就是他一代的事迹,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待时机成熟便下降人间。
我们所依存的这个世界,由成住到坏灭,历劫无数(无量劫),其小者如地球上已有若干次冰河时期或洪水时期,沧桑多变,但佛法的存在,却绵延不绝。
我们现在还在“普贤劫”中,就是说此一宇宙万亿年的时间里,会有很多的圣贤,陆续诞生,由于修习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已证十地菩萨果位,此生命终,即上生于天众中的“兜率天”或“兜率内院”,名为“一生补处菩萨”。
待此世界中另一劫数到来,人类历史变更,世上佛法衰息,这一生补处菩萨,便又重经人道而降生,出家乃至成佛,于是佛教大兴,佛法因以住世。
现在的一生补处菩萨——弥勒,也就是未来世界的候补佛。
释迦牟尼成佛已久,住在他方世界,这次降生递补为我们“娑婆世界”过去劫以来的第七佛(或说贤劫以来的第四佛),其任务就是普度地球上的众生。
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
选择印度为出生地的原因:1、地理环境、天然气候差异较大,集中于一国(热带、温带、寒带),便出现学派林立,思想多元,等级森严,贵贱悬殊的复杂局面,而这种局面有利于区分凡圣。
1、南印——热带,北印靠近喜马拉雅山,中印为温带。
2、自古至今文化语言没有统一,文字达六十多种,梵文只是一种。
3、虽一直号称一国,其实还是部族分领,各据一方。
4、四种性制度,形成四种阶级,出现极不平等,故需慈悲宏愿者应运而生,指示人性的升华成就。
(1)婆罗门: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为精神及思想领导的高阶层。
举凡军国政治,也都为其所左右。
(2)刹帝利:即王候武士,集军政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3)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4)首院罗:为地位卑下、生活艰苦的世奴贱民。
5、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东方中国、印度、西方埃及、希腊,唯东方潜能深厚,西方支流易变异,而其中又数中国为根为本,为长远计,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不失为尽善尽美之策。
佛祖 释迦牟尼佛

佛祖释迦牟尼佛
佛祖(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Sakyamuni),生于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年涅槃。
佛教创始人。
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
因父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其他称号有(觉者)、世尊、释尊、天尊等。
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道、涅槃的“卫塞节”(Vesak)是联合国的法定假日历史上确实有如来佛祖此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
后外出修行,终成正果,创立了佛教。
后离家修行,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成佛。
释迦牟尼:佛陀的生平与传说

释迦牟尼:佛陀的生平与传说释迦牟尼,又被尊称为佛陀,是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也是佛教教义和修行的典范。
他的传说充满神秘与哲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世界宗教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传,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迦毗罗卫国,他的父亲是国王毗提醯王,母亲是摩耶夫人。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身世尊贵,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和宫廷生活。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满足他对人生背后真相的追求。
在二十九岁的时候,佛陀突然离开了王宫和世俗的生活,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涯。
他离开了家庭、奢华的生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真理。
他在森林中修行了长达六年,通过独自面对痛苦,克服欲望的诱惑,最终突破了人世间的罪恶困境,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佛陀的觉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他希望能够将修行的智慧带给世人。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弘法事业,走遍印度各地,传播着对解脱和智慧的教导。
他的教义被称为佛法,即法则和教诲。
佛法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心的觉醒,以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平静。
佛陀的教诲围绕着“四圣谛”和“八正道”展开。
四圣谛包括人生的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以及通向苦的止息的道路。
八正道则是修行的八个方面,包括正确的见解、意念、说话、行为、生计、精进、念和禅定。
这些教诲着重于人们如何摆脱欲望与执着,以及如何通过慈悲和智慧寻求内心的安宁。
与佛陀生平相关的传说也为佛教教义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和理解。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菩提树下的觉醒时刻。
据传佛陀在夜晚的时候禅坐,通过深入的冥想达到了完全觉醒的境地。
他经历了无数境界的探索,展现了智慧和悲悯的力量。
这一场景成为佛教艺术中的重要主题,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启迪。
除了菩提树下的觉醒,佛陀还有许多其他的神奇传说与故事。
他用语言和心灵的力量,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慈悲和智慧。
他教导人们要关爱他人、放下执著、克服追求短暂欢乐的冲动,并鼓励人们修行悟道以寻找真正的解脱。
佛陀的生平和传说是佛教的基石,也是世界宗教历史上的重要章节。
他的智慧和教导帮助人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扰和痛苦,给世界带来了和平与希望。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当我们去寺院里奉拜的时候,都会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
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
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
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
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
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
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几岁。
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
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
后人对他尊称“本师”,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
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
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
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
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
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
古人说“仁者无敌”,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
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
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
因此,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名字就换了。
名字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
以这个为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
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名号都是显德的。
释迦摩尼佛的一生

梦象受孕: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白象而受孕。
七步莲花:佛陀在蓝毗尼花园从母亲的右胁降生,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
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houzelong008•炼神返虚7命名大典:佛陀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非常地疼爱自己的儿子。
佛陀被命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houzelong008•炼神返虚7仙人占相:佛陀的父亲请来了著名的大仙人来为佛陀占相,仙人看后告诉净饭王:您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觉者!可惜我老了,无法听闻他的妙法了。
得入四禅:太子见老鹰捕食蛇,心生悲悯,观察到众生的苦恼,而入禅定,得入四禅。
文武过人:太子16岁,精通所有学问与武功,可谓文武双全。
•houzelong008•炼神返虚7成亲娶妻:父王见太子终日闷闷不乐,便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于是太子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
深受爱戴:太子与妻子深受百姓的爱戴。
见丑生厌:太子夜见宫女们的睡觉时的丑态,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恶。
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见生老病死之苦,于众生生大悲悯,于轮回更生厌离。
夜别妻儿: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间,离开了妻子儿子。
远离王城:太子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繁荣,而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
削发更衣:悉达多削去了如烦恼一样的发丝,换上了梵天送来的衣,开始修行。
难忍苦行:悉达多向所有世间的“成就者”们求学,尝试了世间所有的修行方式,达到了世间能达到的所有顶端境界,但他发现并没有达到他出家的目的,于是放弃了苦行。
见天神于空中弹琴,了悟了中道。
牧女献供:一位牧女向悉达多供养了奶粥,悉达多因此得以恢复体力而重新开始修行。
发愿成佛:佛陀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曰:如若能成佛,则希望碗碟逆流而上•houzelong008•炼神返虚7树下参悟: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
当雨水下落天气寒冷时,龙王现身为佛陀遮风挡雨魔女献媚:佛陀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houzelong008•炼神返虚7水淹魔军:魔王见佛陀不为魔女所动,大为恼怒,派遣魔军前来妄图杀害佛陀。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七:【说法】 • 世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 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 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 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 • 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 其数无量。
•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八:【涅槃】 • 世尊于入灭前三月,曾提示阿难三次:「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但阿 难皆未请佛住世;尔时魔波旬,即来佛所,劝请世尊入于涅槃。世尊心知化 缘已尽,便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语诸弟子:「汝 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 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 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 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 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 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 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世尊如是慈悲咐嘱,而后寂然入灭。
•
5.善逝 音译为修伽陀,意译为好去.就是如实 的去彼岸、或者是不再沉沦于生死海之人的意思。 因为他能够实行善净圣道,因为他能够到不死涅 槃的善妙处所,因为他能正确完成波罗蜜到菩提 座下成正觉,因为他能在适当的场合只说适当的 话,所以称他为善逝。
•
6.世间解 是彻底理解世间世事的人。世间 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间就是相对于出世间 而言。出世间就是开悟的世界,相对于这个出世 间的世间,就是指三界六道的迷惑世界而言。佛 完全了解世间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情、性格与 根机等,因而能相应的做适当的说法,并且使一 切众后趋向理想,而化导救度之。也就是说佛完 全了解世间苦、集、灭、道的循环真理,他就据 此来从事他的教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高清大图)梦象受孕: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白象而受孕。
七步莲花:佛陀在蓝毗尼花园从母亲的右胁降生,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
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命名大典:佛陀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非常地疼爱自己的儿子。
佛陀被命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仙人占相:佛陀的父亲请来了著名的大仙人来为佛陀占相,仙人看后告诉净饭王:您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觉者!可惜我老了,无法听闻他
的妙法了。
得入四禅:太子见老鹰捕食蛇,心生悲悯,观察到众生的苦恼,而入禅
定,得入四禅。
文武过人:太子16岁,精通所有学问与武功,可谓文武双全。
成亲娶妻:父王见太子终日闷闷不乐,便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于是太
子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
深受爱戴:太子与妻子深受百姓的爱戴。
见丑生厌:太子夜见宫女们的睡觉时的丑态,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恶。
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见生老病死之苦,于众生生大悲悯,于轮回更生
厌离。
夜别妻儿: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间,离开了妻子儿子。
远离王城:太子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繁荣,而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
削发更衣:悉达多削去了如烦恼一样的发丝,换上了梵天送来的衣,开
始修行。
难忍苦行:悉达多向所有世间的“成就者”们求学,尝试了世间所有的修行方式,达到了世间能达到的所有顶端境界,但他发现并没有达到他出家的目的,于是放弃了苦行。
见天神于空中弹琴,了悟了中道。
牧女献供:一位牧女向悉达多供养了奶粥,悉达多因此得以恢复体力而
重新开始修行。
发愿成佛:佛陀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曰:如若能成佛,则
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树下参悟: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
当雨水下落天气寒冷时,龙王现身为佛陀遮风挡雨。
魔女献媚:佛陀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
水淹魔军:魔王见佛陀不为魔女所动,大为恼怒,派遣魔军前来妄图杀害佛陀。
此时坚牢地神现身护持佛陀,水淹魔军。
魔军败退:魔王波旬的种种手段都没能得逞,终于败退。
成等正觉:佛陀终于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谛,叹曰: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从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的慈悲与智慧。
梵天献花: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成就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
质。
佛陀慈悲应允。
佛陀于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开始了教化众生的事业。
游行教化:佛陀带领着弟子们秉承着中道,履行着简朴的行为态度,四处游行,应机教化着所有有缘的众生。
回宫省亲:佛陀的父亲病重卧床,佛陀带领弟子回宫省亲。
见昔日妻:佛陀与昔日的妻子耶输陀罗相见,并对她作了重要的开示。
儿子出家:佛陀的儿子罗睺罗拜舍利弗为师,而出家。
父王逝世:佛陀见到了病重的父王,并为他开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
逝世后,佛陀尽职孝道,亲自抬父王的棺椁,为世人以身作则。
升天说法:佛陀应天神的邀请,不动而上升天宫为了报答母亲之恩德而
升天说法。
重返人间:佛陀在天宫说法后,沿着天梯下返人间,众天神恭敬围绕。
如幻解脱:有一王子贪恋自己美丽的妻子而不愿随佛出家,于是佛带他来到天上。
王子见天女容貌美丽至极,反观人间女子更像狒狒一般,于是以此因缘而出家。
后来佛陀为了帮助他断除淫欲,而带他去看了地狱中因过分贪着美色而感应到的烈焰痛苦,于是这名王子真正地解脱了。
最后供养:佛陀接受了最后一次的供养,以表现出疾病这样的方式提醒弟子们时刻不要忘记无常,并表示即将进入大涅槃的境界。
入大涅槃:佛陀对弟子们做了最后的开示后,安详地右卧,进入涅槃。
所有的人都因佛陀入灭而悲泣难止,大地震动,人神共悲,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唯一依靠将离他们而去。
佛陀并没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样选择长久地住世,而是这么早就示现涅槃,因为他担心弟子们会因为他的长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见佛陀的良苦用心!然而佛陀的化身虽然离
开了众生,法身却是一直存在的,他存在于佛陀创立的僧团之中,存在于法本文字之中,存在于整个虚空界,只要有一个众生哪怕是微小的蝼蚁需要他的帮助,只要因缘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时一样无二无
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