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时文素材【时文选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合集下载

保护方言作文

保护方言作文

保护方言作文不知道从啥时候起,身边说方言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走在大街上,听到的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偶尔听到一两句方言,都觉得亲切得不行。

方言啊,那可是咱家乡的独特味道。

就拿我老家来说吧,我们那儿的方言特别有意思。

记得有一次过年回老家,我跟着奶奶去村里的集市上买东西。

一路上,那此起彼伏的方言声就像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大妹子,这菜咋卖的哟?”一位大爷扯着嗓子问卖菜的阿姨。

“两块五一斤,都是自家种的,新鲜着呢!”阿姨用浓浓的乡音回答。

我在旁边听得直乐,这方言的音调一上一下,特别有节奏感。

到了卖肉的摊子前,奶奶跟老板说:“给我来一斤五花肉,要肥少瘦多的。

”老板一边应着,一边熟练地割肉、称重:“好嘞,大娘,您瞅瞅这肉中不中?”奶奶眯着眼瞧了瞧,满意地点点头:“中,中,就这块。

”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用方言交流,那股热络劲儿,让我心里头暖暖的。

还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饭。

大人们喝着小酒,唠着家常,那方言说得是一个热闹。

“俺家那小子,最近可调皮了,天天不着家。

”姑姑皱着眉头说。

“孩子嘛,都这样,长大点儿就好了。

”叔叔夹了口菜,安慰道。

“可不是嘛,不过学习倒还不错,每次考试都能考前几名。

”姑姑脸上又露出了骄傲的神情。

我在旁边听着,虽然有些词不太懂,但能感受到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关爱。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

当我们听到熟悉的方言,就会想起家乡的山山水水,想起亲人的笑脸,想起那些温暖的点点滴滴。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越来越普及,这是好事,方便了大家的交流。

但咱也不能忘了方言啊。

方言里蕴含着咱们的文化,咱们的根。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说着一模一样的普通话,没有了那各具特色的方言,那该多无趣啊。

就好比满桌的菜都是一个味儿,那还有啥意思?所以啊,咱们得保护方言。

咋保护呢?我觉得首先得从咱们自己做起,平时在家多跟家人说方言,别嫌土,别嫌不好听。

学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方言的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语言文化。

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

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

保护方言,用乡音留住乡愁作者:侏昌俊姚羽庄初升等来源:《畅谈》2017年第15期“如果失去方言,或许会遗忘我们从何而来、为何来此,或许会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最生动的记忆。

”“飞起吃人”“捉麻麻鱼”……这些地道的重庆方言、俚语,还有多少为人所知?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

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

8月,4名高中生将携此论文角逐决赛。

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对于方言的乡愁。

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

危机:方言“断代”现象浮现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2.8%的受访者会说家乡的方言,25.7%的受访者只会说一点,8.7%的受访者不会说但听得懂,也有2.1%的受访者既不会说也听不懂。

受访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9.6%,“80后”占54,2%,“70后”占19.0%,“60后”占5.4%。

“老家人覺得,不管在外面如何,回了家就要说方言,才显得亲切。

”北京某高校大一学生赵安泉说,今年春节回重庆老家时,他在聚会上不经意讲了几句普通话,被同席的人打趣“成了北京人”。

“如果周围人都在讲方言,自己却要说普通话,会显得‘格格不入’。

”在河北某高校读大三的黄远与父母交流时用普通话,但和爷爷奶奶聊天时就会改用方言。

“爷爷奶奶一辈子都在说方言,听普通话会比较‘费劲儿’。

但如果家族长辈没在场,大家就都用普通话交流了。

”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出门普通话、进门方言,更是生活中一大普遍现象。

然而,许多人离开家乡后,便很少讲方言,他们的孩子也很少再接触方言。

方言固文脉 乡音亦世情_高三抒情作文

方言固文脉 乡音亦世情_高三抒情作文

方言固文脉乡音亦世情本文是关于高三抒情作文的方言固文脉乡音亦世情,感谢您的阅读!不论是北京官话还是客家方言,不论是吴侬软语还是东北高腔,或是抑扬婉转诉一段古脉衷肠,或沉郁顿挫续一阙家宗史诗,都似“山中白雪落满头,云上皎月下人间。

”华夏文明自瑰伟,方言倒为人情添了烟火味。

方言意深如花解:安稳人心时,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的宽慰;阔别乡里后,端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无奈。

相牵也好,相思也罢,方言质朴倒是也真真切切地贴上心头。

方言是一代一代近乎坚守的传承,我们穿透这沉吟历史,流传至今的乡音幻想祖辈头顶同一片墨蓝高远的天空,感知方言的古老力量。

席慕容儿时谙熟的蒙古语早在岁月的长河中遗忘大半,然每与蒙古同胞简单交流后,都被对方听成自己是天生的蒙古人,自然流露,丝毫不带外人学语的造作。

她惊异中不禁感叹,在母亲的怀抱里学会的语言,哪怕多年已经疏落,说出口的还是纯粹的乡音。

相似的韵调,会意的精妙,有些话只说给懂的人听,我们喜忧牵绊,血脉相连。

史铁生曾说,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不能忘。

于游子而言,方言便是这一种存在吧,它是一片成熟的温柔与寂寥。

只在夜深人静时,才将悠悠的心绪吐露,吐露,在轻薄的月光下。

方言是乡愁里那只飘忽不定的白风筝,若有似无,在平日杯酒豪言是远被抛至天边,却又在命运的相逢里,让人猝不及防,热泪涟涟。

赵英那一首《方的言》唱断多少天涯柔情,更诉不尽浩浩羁旅情怀。

纵有一路颠沛流离,更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的欣喜。

此时异地闻乡音,方言便也成了浩荡的汶水,满怀愁绪都化作片片相思的红叶,也随之一同寄与故乡。

各地方言形成文化的多元,这俨然已成为兼容并包的时代背景下,意蕴悠长的中国符号,方言不啻为表面的语言形式,更沉淀成为一种社会形象。

家传祖训则乡音不泯,文化的老根在方言的流传中愈加苍老,却也愈发遒劲。

可那个生抢掉里一带而过的却是根骨的太稀,本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俗一方言,而地域特色终于无甚新奇的格式普通话,奈何那原本赤子的烙印,到底竟成为乡人谬乡音的惭愧。

方言该不该废弃写一篇作文

方言该不该废弃写一篇作文

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精选六篇篇一:对于方言的看法作文方言里的乡愁为了能够方便不同地域间人们的交流,推广普通话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而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语言这块文化的“活化石”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演化为各地各具独特的语言表现力的方言。

但随着城市不断涌入农村务工人员,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已经处在一个面临消亡的尴尬境地。

我们会不会突然觉得若有所失呢?我们失去了什么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就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所谓“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世上无数的方言相互间都存在差异。

正像是自然界不断发展中的物种灭绝,处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时代,方言消亡的速度也加快了。

一方水土一方音,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都依附在语言当中。

而如今许多城市里,年轻的“打工族”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大部分不会讲甚至听不懂家乡的方言。

这其实丢掉的,是一份乡愁。

方言消失,乡音变味儿,乡愁也必将无所寄托,一颗乡愁的心也无处安放。

或者说,方言的消亡逐渐成为我们最大的乡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一个语种的死亡和消灭,等于永远失去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人类已经加大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而对方言的保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

试想,如果其内容都成了书面语,语音语调换成了普通话,是不是一场灾难呢?方言的消亡,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是乡愁、亲情以及地域独特的文化风情。

我们又该如何挽救呢?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并非易事。

这样的求衡需要大众支持与方言自信。

每年九月份都将迎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这会一次次让民众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作用,群众支持得以保障。

方言自信又该如何建立?不由得想起曾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蓝瘦香菇”——广西一小伙失恋时,用当地方言录了视频发布在网上,其译为普通话就是“难受想哭”。

“蓝瘦”体的走红是有关方言的有意味的文化现象,很多人认为这是哗众取宠,而我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建立方言自信的有效途径。

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7年第23期
两年前,著名主持人汪涵独自出资465万的保护方言计划,近日又成热点。

汪涵的那句“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更是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网友纷纷诉说自己对乡音的怀念。

在湖北咸宁,有一位老人陈大银自费出版了一本书《咸宁话》,书中包含了咸宁市6个县、市、区的1万多条方言的注释及例句。

“再不整理就晚了。

”老人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普通话得以更广泛地应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

对许多“90后”“00后”而言,方言更是早已成为一个遥远的概念。

比如,广东潮汕地区和广州市居民的方言文化相当发达,但不少“00后”孩子也出现了方言断层现象。

他们已经更习惯说普通话,甚至他们的爷爷奶奶为将就他们,也愿意说很不标准的普通话。

(资料来源:新华网、腾讯网)
微言大义:方言就像是古建筑,要保护,要传承,避免强拆,避免人为摧毁。

留下方言,留下乡音,才能更好地延续关于乡愁的记忆。

别让“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场景,只存在于诗词中。

适用话题:乡愁;远去的;有一种声音……。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科学保护方言 留住声音中的乡愁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科学保护方言 留住声音中的乡愁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科学保护方言留住声音中的乡愁申论是公职类考试中的重点,往往会根据当下热点话题进行命题,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于申论考试非常重要。

在这里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一些2020国考申论热点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

【背景链接】2019年大年初五,电影《熊出没·原始时代》方言版在各地上映,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湖南话四种方言版本同大年初一上映的普通话版和广东话版一起,为全国的观众讲述了同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

方言影视剧总的来说并不是特别新鲜的事物,但一部广受期待的电影同时推出如此多的方言版本,的确是一件十分值得关注的事情。

当前,“留住声音中的乡愁”成为热门话题,于是,“保护方言”提高到了国家政策层面,“传承方言”、“挽救方言”等成为汉语语言学界学理思考的重要内容。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提出观点]方言是千百年来流传和演变下来的一种语言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着我们的语言文化,也展现着地方文化特色,因此,要支持和弘扬学习普通话,但是也应该注重方言的保护。

[综合分析]方言,即地方语言,这种语言是地方的文化特色,也是重要的日常交流方式,在地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方言已成为区域内民众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联结纽带。

与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甚至,方言已经衍化为一种地方标签,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

但是在一些地方方言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主要因为,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方言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不仅使用范围在急剧地缩小,使用人群也在快速萎缩,没有实用性,缺乏“用武之地”,这就极大地削减着人们学习发言的热情,导致一些人对学习不重视,甚至拒绝学习和使用发言。

普通话与方言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绝非势不两立。

普通话与方言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普通话通行全国,为全体国人服务,具有任何方言都无法匹敌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

2019高考语文热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2019高考语文热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2019高考语文热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编者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了对乡音特殊的情愫,也许是由于乡音中蕴含亲情、寄托和乡愁的缘故吧。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受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县域乡镇方言正趋于濒危,方言岌岌可危。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传,便不可再生。

诚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我们对方言的保护也不容忽视。

最是乡音解乡愁,没有了乡【时代警语】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

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思维串联】【考点精练】1.下列句子中和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A.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这是目前县域、乡镇方言处于的境况之一。

B.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C.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面临消亡的境地。

D.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根据这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少于 500 字。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保护方言,留住乡音中文二班刘小燕 1712703引言:在我们的情感中,总有一种乡愁,是属于语言的。

从我们牙牙学语之日起,语言就植入了我们的记忆。

语言,既是日常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之辩,俨然已成为一种现象。

“方言式微”俨然成了公认的事实,但是推普和保护方言真的不能同行吗?摘要:本文通过查找文献简略描述了方言如今的处境,并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其现状的原因。

同时提出保护方言的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一些保护方言的措施。

也许观点并不新奇,但是表达了笔者发自内心的对保护方言的期望。

关键词:方言,现状,原因,意义,措施方言的现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虽然表面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各类方言节目层出不穷,打着保护方言的旗号大热,而实际上很多方言却濒临消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不会或不愿意说方言,现在方言的使用人口主要是农村或近郊的留守老人,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方言到现在为止只有年过古稀的留守老人在使用,至于年轻人,几乎不再使用方言交流,更有甚者连听懂自家方言都成了一件有困难的事。

保护方言已经刻不容缓。

造成方言现状的原因1.国家的政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人们纷纷学习普通话,给方言带来巨大的冲击。

当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译制片在全国热播时 ,国家广电总局针对这种用方言配音的境外动画片的播出日渐增长的趋势 ,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以“ , 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为由 , 紧急叫停了这种方言版本动画片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

②针对有些官员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使用方言 ,教育部有关官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样做影响不好 , 将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 ,提出要求让官员说方言不要出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文选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编者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了对乡音特殊的情愫,也许是由于乡音中蕴含亲情、寄托和乡愁的缘故吧。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受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县域乡镇方言正趋于濒危,方言岌岌可危。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传,便不可再生。

诚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我们对方言的保护也不容忽视。

最是乡音解乡愁,没有了乡音,便无以慰藉游子漂泊的乡愁。

莫让方言成为消失的历史题目即观点,运用祈使
句,旗帜鲜明。

①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

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开篇点题,指出保护语言资源的重要意义。

②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

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

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紧迫性分析。

以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为例,由个例到普遍,指出弱势方言趋于濒危,亟待抢救。

③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

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

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
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

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

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

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现实性分析。

指出县域、乡镇方言面临着迅变、衰微的趋势,更需加大保护力度。

④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
利用。

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既跟现实条件、调查方案及技术要求有关,也跟有些点调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

现在设计的调查方案(《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仅调查了1000个单字、1200条词语、50条例句,这只是一种概略性的调查,只能反映方言的基本面貌,并不能全面深刻反映方言事实。

有的调查人员因为专业素养有限,调查培训不足,在方言记录和描写上难免出现一些误差。

另一方面,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和优化语言生态,营造方言使用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换句话说,要着力保护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方言活力。

这种环境或氛围,就是全社会尊重方言,爱护方言,容许在非特定场合自由地使用方言。

相对于方言的记录和保存,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更加困难,更为艰巨。

必要性分析。

论述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⑤方言传承是对方言的最好保护。

方言不光需要保护,还需
要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

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
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除了方言的使用、
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
地。

比如湖北电视台的《都市茶座》、湖北经视的《咵天》,这
些方言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客观上为武汉方言的传承发挥了积极
作用。

我们在推广和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在方言区鼓励学好
和用好方言,普通话和方言共存并用,和谐发展,才能形成丰富
多彩的语言生活。

重要性分析。

以湖北电视台为例论述方言传承是对方言的最好保护。

⑥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
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要大
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
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
分激发方言活力。

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
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发出号召,期待展望。

来源:2019年4月20日《光明日报》作者:汪国胜【时代警语】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

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下列句子中和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这是目前县域、乡镇方言处于的境况之一。

B.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C.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

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面临消亡的境地。

D.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

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

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根据这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少于500字。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课标大语文”公众号
查看思考题参考答案
(本篇解析老师:河南巩义高中张珊珊)
【相关链接】
方言保护: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要守望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虽然普通话早就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根据近年的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说明,普通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霸道”,它的推广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但正如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

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

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

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

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
惯也正在形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来源:2015年12月03日《人民日报》作者:李昌禹)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