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要点赏析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湖心亭看雪》赏析及译文

《湖心亭看雪》赏析及译文

《湖心亭看雪》赏析及译文导语:《湖心亭看雪》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

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及赏析导语: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写作特色《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有一定文字对比,有丰富表达
《湖心亭看雪》是词人张岱晚年著名的一篇优美的民谣,其原意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追忆与渴望,也充满浓厚的怀旧感。

该词的宗旨在于颂扬此处所湖光碧波的壮丽景色,更在于借此向人们传达出对于古老雅致的官署的思念与追求。

例如:第一句“寒湖凝夜,幽梦萦心”的描绘利用了高级词汇:凝(níng)、梦萦(yíng)心,他通过这种抑郁叹息的描述,将湖上幽深的美景和夜色十分完美地展示出来。

在第二句“万里朔景,秋蒙涟漪”中,他使用了朔(shuò)、涟(lián)漪,更加形象地描绘了对于大自然的怜悯之心。

第四句“湖心处处,白雪飘风”略具有对比意味,他在此处以惊人的功力使用典故进行形象地比喻,抒发了山水之间天然之美。

这句话所反衬出来的雪吹云舒和湖波荡漾,犹如心中渴望珍藏的美好回忆,洋溢着诗人对古老精神的爱慕之情。

总之,张岱不仅对古老宫廷情怀有所思念,还对大自然之美有深深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恬静自然”的朴实之美,让人心生慰籍。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余】我【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全部。

【绝】绝迹。

【俱绝】全部消失。

【是】代词,这。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拏】撑(船)。

毳:细毛。

【独】单独、独自。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与】连词,和、跟、同【而已】罢了【芥】把……看成小草。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附近)。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面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

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作者却未像施耐庵在《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样极尽渲染之能,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要点赏析-中学语文论文
《湖心亭看雪》要点赏析
陈宋花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张岱的回忆录《陶庵梦忆》。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赏析本文的写景特色,感悟作者的闲情雅致是教学的重难点。

全文两个自然段,可以分别扣住“看”与“痴”两个字来赏析。

一、紧扣“看”字赏雪景
1.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这既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之大,又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作者为何在此时“独往”赏雪?那么,他在湖心亭欣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能够找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理清景物的层次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上,又存在差异。

前一句从整体入手,总写雪景。

同时,三个“与”连用,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后一句则采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西湖的堤、亭、舟、人等景象,笔墨精到,情致毕现。

这些景物在在大雪覆盖的特定环境下,给作者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感受。

而“粒”为最小,茫茫天地间,赏雪的主体人竟如此渺小,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以及“哀吾生之
须臾”的人生感叹。

寥寥几笔,却充满张力,摇曳生姿,饱含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回顾马致远的《秋思》,白描手法非常明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似简单的景物排列组合,却完美塑造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

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白描手法的特点: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二、紧扣“痴”字悟痴情
文章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叙事,叙述湖心亭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还能遇见游人,那两人“大喜”,“余”何尝不是大喜呢?“余强饮三大白”真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他们一见如故,谈话间有心灵的沟通,有雅情雅致的互赏,他们完全陶醉于雪景,忘却了询问身份,远离了尘俗。

舟子对他们的评价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便是“痴”。

舟子为何说赏雪者痴?舟子认为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那么,怎么理解“痴”的含义呢?
一是痴于景,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在“是日更定”时刻,“独往湖心亭看雪”;
二是痴于情,“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

在舟子看来,这有什么好看?不如在家烤火聊天,喝酒吃肉,玩牌娱乐呢。

舟子对张岱“痴”的评价,正体现了俗人之见。

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

这与上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

这在常人眼中是痴举,但此“痴”字饱含了多少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张岱为何对这样的雪景有这样痴的行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论文先知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喜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贫寒而终。

他是一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是一个悠远脱俗之人。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而这样的人在世俗间毕竟是知音难觅啊。

因此奇遇知音之开怀强饮之愉悦,岂是一芥凡夫俗子舟子所能体会的?这一思想在第一段中的“独”字得到印证。

明明与舟子同去,却说“独往”,在他眼里,舟子与他不是同一类人。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孤标傲世、超逸脱俗的情怀。

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表。

若教师慧眼识珠,善于发现值得深究的点,调控得当,启发得法,把准航向,既可带领学生循迹玩味,让精神得到一次澡雪。

又可将学生的思维由“浅滩”引入“深水区”,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陈宋花,教师,现居湖北巴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