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帝王”田黄鉴赏(六)
石中之王——田黄石的鉴定中华博物鉴藏讲座

石中之王——田黄石的鉴定中华博物鉴藏讲座田黄石是我国有细小的章,比珠宝、特有的“软宝于贴岩,仅一面贴石黄高山”石”。
全世界色。
往往以黄、无萝卜纹只有我国福建松软温润度远卜纹不似,较寿山的一块不到1公里的田充。
近年来的假冒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涩。
常裹黄皮,砂钉。
裂格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里无萝卜纹,,质地,产量基地,数百年来在早已挖且干燥,又时露,如橘囊掘殆尽。
其材质温润凝从文物鉴定角度“溪蛋腻,在软质雕刻石,色艳迷人,淡枇杷黄中居第一品。
明清各朝远。
为块者,该石无石皮均被当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黄而明致。
温雕刻成御用的玺印及艺术摆件。
石气重,比重大灰色,作为“田石红格,多显润、腻石中之王”的田黄石,历来价格质地粗糙干黄,润度不菲。
文人学士都世界只有“贴岩都成坑认为收藏或使沉之感,状的纹路骗用田黄章,比珠宝、翡翠更凝灵似田石,黑色裹皮,高雅和有品位本属水坑京商贾常。
从文物鉴定角度讲,顶,外地大抵以高山石鉴定田黄石与块状。
主要产旗的萝卜纹其他类别的文物不同,够,属山石,致辨。
藏家购买不够年份是一而微坚。
用其为碓下坂田,回事,但首先质雕刻质色如糖黄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黄石。
李。
该石上,在手中有死元茂先生对此素有皮、酸看其是否真研究,曾精辟地分泽似田,审之也不难辨析田黄石的假冒与辨别多为纵横交引如下,以飨,特摘引如下,以飨读灰色,举等名师雕刻者。
暗如桐油黄,少松。
质乏温、润用“掘性坑头肌质中含有虱卵难辨。
来石”冒充。
掘性坑头石俗称坑头土中,亦黄而明田,因属独石,又产于冒充田黄石“白水黄”冒充坑头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种多裂,肌里红粉状色晕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蕴藏在泥土,色外黄而洞本为矿洞中的温润,细度也极近似田石。
分辨这到1公里的田中田黄,润度与指甲能划动萝卜纹亮度与田石无有疏网状萝卜纹,多作粽粒异,由于酸化较透,极似下坂田印章者两状,或水黄。
萝卜纹略显齐成的特脆,温、直,呈水流纹面,夹有路,掘性都成之状,或牛毛纹状。
田黄辨伪及收藏

田黄辨伪及收藏“田黄”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
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
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根据北京匡时的拍后数据,其“国石篆刻专场”共成交2435.24万元。
徐海治印九十二方以368万元成交;郭懋介作寿山田黄薄意“踏雪寻梅”随形章以230万元成交。
“郭懋介的作品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田黄印章的价格标杆,但今年以来其作品在拍场上的表现也远不如以往。
”一位经营寿山石的资深行家表示,“一直在观望,觉得现在还不是出手买卖的好时候。
”笔者对比数据发现,今年郭懋介作品最高成交价为437万元,而在去年,这一纪录是3680万元。
单纯从字面意思解读,田黄肯定或多或少带有黄色调,但是田黄的“黄”与其他印石有区别。
大家都知道,很多印石都有黄色调,比如黄高山石或者昌化石,老挝石等等,但是他们的黄为“原生色”,而田黄的“黄”为“次生黄”。
因为铁是黄色印石的致色因素,通过共磁谱可以得知,“原生色”的印石,主要以结构铁为主,“次生黄”的印石,如田黄,铁元素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
田黄产地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之分,这是如何划分的呢?各个产地所产出的田黄有什么不同?出产田黄的地方必然是坑头溪流经的水田。
从坑头溪的源头起,到与大段溪汇合的地方为止,称之为上坂。
这时两条溪水交汇,溪名也改称为寿山溪。
寿山溪往下又与一条叫大洋溪的溪流交汇,这一段称为中坂。
寿山溪与大洋溪交汇之后,往下就称为下坂了。
关于碓下坂,过去溪中因为有水碓,故称碓下坂。
现在水碓已不存,统称为下坂了。
寿山溪也就几公里长,下坂两边也多是山石,所以整个出产田黄的地方也就是一平方公里左右。
田黄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田黄是我国所特有的“软宝石”之一。
田黄石的收藏价值和鉴赏技巧

田黄石的收藏价值和鉴赏技巧田黄被称为“石中之帝”,只有福建寿山一块不到1公里的水田底下的砂层中才有,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产量已非常稀少。
常雕琢为印章、玩件,是印章中的极品,被誉为我国特有的“软宝石”。
因其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
这块成交价格高达580万元的田黄石,其实尺寸并不大,高仅17厘米,只有一本小开本书大小,据介绍重量也就1560克,但这跟一般的田黄相比,已经是相当罕见的了,现场有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田黄只有福建寿山出产,所以产量少,现在民间拥有的一小块的田黄都非常值钱,以前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现在形容其价值,已经是“一两田黄十两金”了。
尤其是,这块田黄石上雕的是“松下问童子”的图案,雕工十分细腻,也为其价值在“后天”加了点分。
按这块石头的重量来算,每一克的价格高达3700多元。
以总成交价格看,也相当于两三套上百平方米的南京市区公寓了。
“这块田黄的成交价,也不算太意外”,昨天拍卖方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是顶级的田黄,质地好、雕刻又上乘的,价格可以达到一万元一克。
另外拍卖价格较高的,还有一块名为“老子出观”的灵璧石,以底价18万元被拍走。
无底价石头被抬到两三千元一些价格在数千元的雨花石、黄蜡石等石头,拍起来也是颇受追捧。
记者现场所见到,比如一块黄蜡石“玉柱”,底价是2800元,最后拍到了3800元;一块名为“元宝”的乌江石,底价是3800元,最后卖出4100元,而且它们均只要两三轮举牌,就被顺利而迅速地买走了。
更意想不到的是一些“无底价”的普通拍品,被竞买人抬至相当高的价格,举个例子,一块玲珑石,外形有点像艘船,因此得名“远航”,由于是无底价的,从100元可以加价,最后在多位竞买人的争夺下,竟然拍出了3400元!另外一块名为“史前怪兽”的红灵璧,也是“无底价”的,但一开拍,就有人直接出1000元的价格,最后成交价格高达2800元。
他们是它们的伯乐玩石的有普通市民,也有亿万富翁到底是哪些人在购买这些石头?投资石头是纯为收藏还是获利?昨天,记者在现场遇到的参与者中,据了解有原本就收藏石头的“石友圈”人士,也有一些来参观的普通市民。
罕见田黄印章上拍,每一方价值过千万

罕见田黄印章上拍,每一方价值过千万田黄是寿山石品种中的珍品,产于福州市寿山溪及其两侧水田中,被誉为“石中之王”。
田黄因具有皇族专用的黄色,被清代帝王喜爱并视为珍宝,争相寻觅,同时也倍受文人雅士及官宦贵族的推崇,视同瑰宝,自清以来极负盛名,价与金玉相埒。
清代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将田黄视同拱壁,把它用于刻制玺印。
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有收藏田黄的雅好,一次他在梦中得赐玉皇大帝御笔“福、寿、田”黄色石章,自此每逢元旦祭天时,必在供案中央置一块质地上佳的大田黄,以取吉祥之意。
乾隆皇帝一生所拥有的田黄宝玺在清朝历代皇帝中数量最多,如“乾隆御笔”、“信天主人”、“三希堂”等十数个。
不仅宫廷,民间也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质地上乘的田黄往往“易金数倍”。
对于田黄的品评,石巢先生在《印石辨》中提出了“温、润、细、结、凝、腻”的“六德”之说。
本次华艺国际春拍将推出五方精选的田黄印章,质地工艺上乘,堪称文房类收藏中的顶级首选。
清中期田黄双狮纽印材6.8×2.8×2.8cm W:119.5g通常而言,上佳印材如青田、鸡血之类,以一两左右算成材,二两以上算大材,而田黄非矿所出,多为独石,物稀材小,当更为珍贵,所以有专家认为田黄30克以上即算成材。
此印材重达119.5克,方正规整,可想而知如此硕大、品相完美的正方印材,要耗用多大的田黄原石方可成形,印主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此田黄方章用料精贵,体量较大,采用上好田黄精雕而成,色泽自然,呈熟栗黄。
呈色洁净素雅,表层微有沁黄,更显淳古。
石质凝腻、温润,质理通透。
方章精工雕琢,印纽双兽采取圆雕手法,用刀之法于细腻中见刚劲,圆熟明快。
瑞兽圆眼,如意形隆鼻,毛发整齐丝毫毕现,表情威武,侧身回望,小瑞兽于其身旁玩耍,乖巧活泼的情态令人爱不释手。
雕刻中的细腻处理尤为精彩,全凭深厚的刀技功力,才能呈现“心手相应、刀随心走”的境界。
参阅:Lot 4979 寿山田黄石方章3×3×5.5cm,重131克田黄苍龙教子印章H:4.1cm W:30g印文:雪斋藏书边款:刻奉雪斋王孙正,叔孺。
寿山田黄石——石中之王,极品田黄冻价值已达数万一克

寿山田黄石——石中之王,极品田黄冻价值已达数万一克田黄石产于福州寿山田坑中的黄颜色石材。
田黄石素有“石中之王”、“石帝”之美誉,又谓“福寿田”,意即“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国泰民安,“黄”则为皇帝专用色的名号。
不仅如此,田黄石兼具“细、结、温、润、凝、腻、皮、丝、格、纹、色”等特点,明清各朝均被当做贡品进献宫廷。
清代由于乾隆皇帝极力推崇,田黄石名声大振,至今不衰,被称为石帝。
鉴定方法:用指甲划田黄应该没有白色痕迹,田黄石的肌理表皮组织比较有特点。
表皮都会出现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头的纹理比较杂乱。
同时,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多呈现于表层,交叉状,如龟裂纹。
田黄石的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
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灿烂醒目,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感觉温润,但如果用指甲划田黄应该不留痕迹,因为田黄寿山石的硬度大于人类的指甲。
而其余相似石头的手感则明显干燥许多。
符合手感、表皮特征,并且同时拥有“石皮”的石头,一般可初步鉴定为田黄石。
田黄石必需具备四德:(一)、(1)细:指质地细密,如婴儿之肤;(2)结:内质脂密有光泽,手有滑感;(3)温:与人有相亲的宝气,无火气;(4)润: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润,如露之欲滴;(5)凝:指凝灵,如半透明的冻状;(6)腻:指肌里油溢,用手稍微盘玩一会就会出现由里往外冒油,如油之欲滴。
其他石头,没有这种油腻感,更谈不上由里向外冒油,油之欲滴了。
(二)田黄的比重2。
6克/cm3, 摩尔硬度为2.5—2.9度。
与人指甲硬度差不多。
若田黄加热上腊后,石质会变硬些。
(三)田黄肌理应有萝卜纹,在灯光透视下可见。
《印石辩》石巢先生首次提出了田黄石萝卜纹六种表现形式,是石巢先生的又一贡献。
(1)象萝卜皮内层的纹理,网状而且长眼,由密渐疏。
(2)像粽粒状,如糯米粽子蒸熟后,米粒似化未化形状,有时也成条纹状。
田黄石的特征及鉴别

田黄石的特征及鉴别寿山石中的极品田黄石素有“石帝”之誉。
田黄石产于沿寿山溪流域的水田、砂土中,原石多为自然形卵状独石,形似和田仔玉。
因无根而璞,挖掘艰难,故极稀有而更显珍贵。
成因特征:在地质年代的中生代(距今约2.3亿年到6700万年),在今日福建东部的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火山大爆发,大量岩浆突破地表形成了冲天的烈焰,伴随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这些含铝、硅元素的溶液,后来重新冷却结晶成矿,这就是分布在寿山乡群山中的寿山石诸矿。
在数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由于风雨的剥蚀,盛产寿山佳石的“高山”矿脉中的部分矿石从矿床中分离出来散落在溪旁的基础层上,以后逐步为砂土层所覆盖。
这些矿石埋没于砂土中,天长日久,表面所含的三氧化二铁受周围土壤、水分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渐渐酸化,使石块改变了原有的面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黄石。
产地特征:寿山溪全长约8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田黄的产地有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之分。
上坂位于溪流的源头,所出田黄色略淡,通灵莹澈。
中坂田黄堪称最标准,色浓而质嫩。
下坂处于溪流下游,石质略逊上、中坂,色泽亦暗如桐油。
碓下坂近鹿目格,质粗硬而色黝暗,鉴藏家谓之“山黄”、“斡黄”都出于此处。
外观特征:田黄石细腻温润,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萝卜纹明显,新出田黄的表面带石皮者较多,间有格纹,这些都是田黄的重要特征。
颜色特征:因田黄的色泽和质地变化较多,按传统习惯可分为田黄、红田、白田、黑田四种。
然田黄中又有“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桂花黄”、“鸡油黄”、“熟栗黄”、“皂黄”、“桐油黄”等多种,皆以色像而定名。
其中特别通灵脂润者,又名田黄冻。
红田十分少见,色泽鲜红艳丽犹如红桔皮。
白田多白里泛黄,非纯白色。
黑田有纯黑、灰黑等几种,纯黑田为通体黑中带赫,灰黑田色非纯黑,略带淡灰色。
“石中帝王”田黄石鉴赏(一)

“石中帝王”田黄石鉴赏(一)什么是田黄?田黄是福建省福州市寿山出产的一种印石,也叫田黄石或黄田石,是最名贵的印石,被誉为“石帝”,在清朝主要作为皇室的印玺用石和雕刻用材,自古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足见其珍贵。
而至今,一两田黄的价值已经达到黄金的十倍以上了。
田黄的矿物成分是地开石和珍珠陶石的集合体,主要有田黄,白田,黑田,红田,绿田等品种。
按石皮特征可以分成黄皮田黄,银裹金田黄,乌鸦皮田黄等等。
黄皮田黄银裹金田黄乌鸦皮田黄按色泽的浓淡可以分为桂花黄田黄,鸡油黄田黄,枇杷黄田黄,黄金黄田黄,橙黄田黄等。
桂花黄田黄鸡油黄田黄枇杷黄田黄黄金黄田黄橙黄田黄“一两田黄三两金”,田黄工艺品雕刻会尽量减少原材料的浪费真正的田黄要有三个条件,产地,质地,和特征。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下田黄的产地。
田黄产地在福州市北峰寿山乡寿山村寿山溪上游两边的稻田下和溪底的砂砾层或土壤中,(这个条件是绝对不可改变的,也是田黄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就不存在田黄的可能性)田黄的产地:田坑田黄的产地被称为田坑,田坑就是丛高山边上水坑矿洞开始,向寿山村延伸的溪流冲击平原,说得只是有产田黄的产地.只在寿山溪的两边最宽不超过20米的区域.其中的主要独石,田黄和坑头田都是高山矿脉的独石,可以说是高山系的衍生物.也就是说溪水运送高山系脱落的矿石到田地里,其中一些经过种种磨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后形成了田黄。
图中的地方是田坑丛高山脚下到中阪的一部分(被挖的坑坑洼洼的地方就是)田坑田坑具体按地域,具体可以分为坑头坂,上坂,中坂,下坂和锥下坂产地的不同,导致田黄的色泽和特征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大致判断田黄原先的产地。
坑头坂坑头坂由位处水坑的石王亭开始至上坂地段,石王亭坐落在高山和马背山之间的坑头溪边(下游叫寿山溪)。
边上就是坑头溪。
石王亭的左边是马背山的山脚,右边是高山的山脚,中间就是田黄的塑造者寿山溪。
右边可以看见的矿洞都属于坑头矿洞。
田黄石印章、摆件赏析

田黄石印章、摆件赏析
这几个都是田黄。
其余的不是田黄,分别为:黄高山与黄都灵。
田黄的鉴别------萝卜丝
鉴别田黄时,可以要求田黄没有皮、没有格裂(红筋),但是一定要有萝卜丝(晶体除外)。
萝卜丝的生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石皮
生成时侵入到田黄肌理所形成的萝卜丝,一种是田黄肌理内部所存在的萝卜丝。
我们就看看萝卜丝的情况,大家看到是图片放大的效果图。
石皮向肌理渗透以及肌理自带所形成的萝卜丝。
Y型萝卜丝结合质地,就可以马上断定为田黄。
因为只有田黄有Y型萝卜丝的存在。
请大家细心体会。
两者之间放在一起比较,帝石就是帝石。
这个是质地不同、内涵不同所决定的。
细心抓住田黄质地的本质,田黄石是不难鉴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中帝王”田黄鉴赏(六)
在高山上,有一些本身带萝卜丝的石种,如荔枝,太极,鸡母窝,水洞高山等,这些石种虽然带萝卜丝,但都是矿洞出产的山料,他们没有独石的外形和石皮,萝卜丝的形状和田黄有比较大的区别,加之这些石头和田黄相比,不及田黄来得温润,油腻,所以是不难区别的。
荔枝
荔枝的萝卜丝是类似田黄的丫形或根絮状,不过他们的萝卜丝的个头比较大,加上荔枝石经常有黑色砂和黄白的棉砂,不难鉴别,前些年有染色荔枝冒充田黄的,也只能骗骗外行了。
太极
太极的萝卜丝比较特色,萝卜丝边缘有些毛茸茸,总体上看,太极的萝卜丝很像棉絮,和田黄萝卜丝也是有所明显区别的(这里的是旧太极,不是最近出产的新性太极)鸡母窝
鸡母窝的黄色一般没有萝卜丝,而白色鸡母窝的萝卜丝是类似萝卜皮脉络的形状,鸡母窝石常有土黄色和赭石矿洞石皮,内部有球状包裹体,和有朱砂巧色,这些都是田黄没有的特征。
水洞高山
水洞高山多红黄巧色,属于典型的高山石种,润泽度上和田黄有很大差距,萝卜丝较清晰,细密有致。
黄色高
山系矿石
黄色高山山料大多没有萝卜丝,有也和田黄萝卜丝形状不同,这些黄色山料常有黄色矿洞石皮和田黄的独石石皮是有所区别的。
被炸药水泡黄的山料
矿洞用炸药开采矿石,炸药爆炸后的气体和矿洞内潮湿空气结合后会形成黄色酸性积水,一些矿石掉进去后,时间久了,就会被染色,这类矿石由于形成的过程和染色基本是一样的,石性比较干燥,油养才能有一点润泽,否则发干,裂格半透明,表面的凹凸痕是矿石剥落形成的半月形凹痕。
掘性高山石
一些掘性高山卵石形,但质地上和田黄的温润细结凝腻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他们的石皮土味很重,萝卜丝比较散乱。
有些人用掘性大洞高山冒充白田,这种掘性高山色白,有薄薄的黄皮,多裂纹,有时有丝。
其实他们和白田很好区别,可以说完全不同,黄皮而白地,形状没有独石的特点,质地也不如田黄有贵气,差不多就是白高山石有一层薄薄的土皮。
鲎箕田
高山靠近芹石村这面有一形似鲎箕的山包,这就是
传统的鲎箕石产地,在这些凹处留有自然形成的鲎箕石(自然原因导致高山系矿石剥落,形成独石),形成的过程和田黄相近,但是没有经历过溪流的过程,却也有一部分质地和田黄很相似,这些自然形成的鲎箕就是鲎箕田。
一些鲎箕田质地很类似田黄,也富有萝卜丝,只是表面有白色棉纱形成的脉络,和土沁皮。
一个漂亮的鲎箕田欣赏
鹿目田
在马背山面向坑头坂的山坡上,有一种马背石形成的独石,这里山高林密,农民烧荒的时候,有时候能挖掘到一些,这种独石叫鹿目,鹿目多土黄皮,和田黄的土黄皮外观上非常接近,由于是马背的独石,本身的润泽度就很高,其中类似田黄者,被称之为鹿目田。
鹿目的质地很油润,但比起田黄来缺乏通透度,而且多有红斑,没有萝卜丝,内部色气比较浓,也比较多暗青色。
各种坑头田
坑头田的产地是从水坑至上坂,左边是马背山,右
边是高山,所以坑头田的原生矿是主要由这两者的矿脉提供的,由于坑头田和田黄的产地交界(从马背山,高山两山之间流出的溪流这时候还叫坑头溪,在坑头坂的尾处和高山鸡母窝流出的大段溪合流以后,才叫寿山溪而合流处,也就是坑头坂的结束,上坂的开始),加上类似的产地,要区分起来比较困难,应该说坑头坂中也有出产少量的田黄,只是太少(多产在和上坂的交界地区的土壤深处)。
头坂的独石主要有掘性坑头和坑头田两种,掘性坑头多是矿洞开采坑头石后矿渣形成的,没有石皮,多为白色和黑灰色,块状,棱角比较明显,内部质地和坑头石基本一样。
黑色的掘性坑头经常被用来冒充黑田。
掘性坑头和坑头田的区别是,内部质地的颜色是不是被改变了,和有没有比较厚的石皮。
如果内部颜色变黄了,一般认为就是坑头田,如果内部颜色和坑头洞石一样,又没有厚的石皮,那就是掘性坑头。
坑头坂是一个沿着坑头溪延伸的地块,里面的独石就是田黄形成的一个过程,所以随地理位置的不同,坑头田也显示出不同面貌,坑头田有多种颜色和质地,主要为几种,靠近坑头源头的坑头田,靠近溪流的独石,嫩黄色。
表面只有自然形成的凹凸,没有明显石皮。
典型坑头田,萝卜丝比较明显。
还有就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坑头田,有明显石皮,经
常有砂,内部颜色有多种。
离源头比较近的坑头田缺乏滚动和琢磨,他们的外形基本保留了矿石的外形,棱角比较明显,但质地因为长期受土壤的沁染,而显得温润。
溪流附近的坑头田,无明显石皮,质地结实,颜色嫩黄,多棱角,多数没有萝卜丝,质地比起田黄稍逊灵润。
也有特别结晶的,一般被叫做坑头田晶,
萝卜丝比较粗,而明显
典型坑头田,多为桂花黄,是典型的坑头田,和桂花黄田黄的区别是,这类坑头田多粘岩(就是独石上有砂),有萝卜丝的话萝卜丝要比田黄粗一些,质地上比田黄的凝润要逊色一些,石皮上比较稀薄,这些坑头田也是比较珍贵的独石了。
历史比较久远的坑头田,多埋藏在地底深处和离溪流比较远的地方,由于形成时间长,多有完整的明显石皮,卵石形,经常粘岩,质地上有多种颜色,比较典型的颜色是灰黑色,质地很滋润,基本没有萝卜丝。
由于一些坑头田和田黄产地接近,并在颜色,特征上的极度相似,所以在特征相似的情况下,区分两种独石一般采取的是质地的对比,达到田黄质地才能算田黄石。
本期介绍了几种高山类寿山矿石以及其掘性石,这些掘性石或多或少都与田黄在一定程度上相似,有些干脆就是田黄的母矿。
在田黄资源稀缺的当下,这些石头往往会在经过各种处理后被用来冒充田黄出售,欺骗受害者。
在这里小编想说:不论是搞什么收藏,要知道收藏的水是很深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验,足够的把握,那么永远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捡漏心理,想捡小便宜,往往会损了夫人又折兵。
毕竟买的不如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