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
从理水方式看东西方造园差异

or tt es,ti bas i o w t i S en ed he ch act i is on t ar ertc s
of t e w at h er body i el he di er t culu es t f s .T f en f t r phi oph d sgn concepti ex es ed n l os y an de i s pr s i t e e tan e tbeh n t o di e en t es h as d w s i d he t f r tsyl w f ofgar den ear scl l y.
这 些水 景都 能使人 感 到平和 ,安静 ,心境 旷达。
除 了液体 的形态 ,水体 还 有在特 殊 温度 下 的固定 状态— — 结冰 ,如 颐和 园万寿 山南 面 的昆 明湖 ,
在寒 冷 冬天 形成 的冰 面 ,更别 有一 番景 象 了。
其 详 细地描 绘 了水体 的多种 情态 。 园林 用 水大 致 可 以分为 两种 ,对于 中小型 庭院 ,尤 其是 小 园 , 多 以集 中用水 的办 法 ,建筑环 列 四周 ,从 而形 成
古今 中 外 ,园林 中 的水 体 、 山地、 绿化 、构 筑物 被 称为传 统造 园的 四大要 素 ,其 中水体 又 以 它独 特 多变 的形 式 ,发挥 着重 要作 用 ,营造 着丰
富 的 园林 景 观 。
“ ” ,因血脉 形体 得 以 “ 立 生” ,有 生命 、能 立 起 的 形体 因之 而有 主。 可见水 能 充分 表达 ,体 现
动 态 水 体 形 态 颇 多 ,往 往 结 合 其 他 景 观 设 置 ,如 涓涓 溪流 、飞 瀑 ,叠泉 、花 样 喷泉 等。再 者 ,水 之动 态 ,带来 另 外一个 直接 的 效果便 是声 音 。潺 潺流 水 ,叮 咚悦 耳 :花 样 喷泉 起伏 变化 之
浅谈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

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中文摘要:水对中国园林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
水的一些自然属性在园林中能呈现一种独特之美。
自然之水形态万千,园林对于自然水体的模仿与穿引也存在这各种各样的不同形态,水是园林流动的血液,因为有水,园林便有了生命。
正因为如此,园林的理水艺术比起叠山置石艺术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文摘要:Water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Chinese garden part of a garden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Some of the natural attribute in water garden can present a kind of unique beauty. Natural water form diversity, landscape for natural water imitation and wear lead also has this all kinds of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water is the flow of blood garden, because there is water, garden will have a life. Because of this, the water than Daniel garden art of placing stone mountain art is more so.主题词:中国园林理水艺术自然水体穿池引水正文: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何以乐水呢?就因为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表现智者的探索。
洁净明亮之水,能让人“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流动奔涌之水,能使整个园林充满生气;虚汗映照之水,能够反映万物,使得“天光云影共徘徊”;涟漪之水,泛起阵阵波纹,则勾起人的无限情思。
中国园林理水文化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与“承”

费文君,等中国园林理水文化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与“承”|200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2-0200-05中国园林理水文化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与“承"费文君,徐畅(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摘要:水作为现代园林的核心要素,其景观营建主要依托理水技艺塑造水之“形”,利用理水文化营建水之“意”。
但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园林水景建设逐步偏离文化轨道,呈现出重“形”轻“意”的现象。
为寻回水景的理水文化,文章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引领,追本溯源,寻传统理水文化之艺术,补当今水景之弊端;将“疏源察水,聚散有致”“以水为心,随曲合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诗入园,因画成景”四大传统理水艺术渗透于现代园林水景的水系梳理、形态布局、要素配置和意境营造四个环节,在"传”与“承”中弘扬中国传统理水文化艺术,树立现代景观文化自信,营建出“形”“意”兼备的现代园林水景。
关键词:景观设计;园林理水;文化艺术;现代水景;古典园林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重要性的阐释,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
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以文化为核心的新时期公园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城市的各项建设不可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对园林建设而言,即是注重景观文化自信的“传”与“承”。
无水不成园。
水作为园林景观中的关键组成要素,在其景观建设中应当承接传统理水文化艺术,并结合当下发展需求进行传扬与创新。
但在城镇化社会发展的驱使下,现代园林水景一味追求“形”的奇特,不顾地域风格,脱离文化内涵,忽略“意”的营造,导致景观存在趋同一致的问题。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古代但凡造园必定引水,营造出的水景意境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这进一步表明现代园林水景建设中传统理水文化注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思想在现代水景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思想在现代水景中的运用摘要: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园林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回顾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从最初的以狩猎为主的苑、囿,到模拟自然神仙仙境造景,后经魏晋时期文人参与造园诗情画意入园林,和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直到明清私家园林大量发展,中国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园林审美观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自然、如画和尚雅,其中蕴含的自然生态观念,朴素自然审美观念等都启发着现代环境景观设计。
所谓“无水不成园”本文着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在现代水景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现代水景1 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对于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审美情趣的精辟总结。
反映造园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造园本真。
中国古典园林哲学也主要尊崇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的思想。
他们的思想不尽相同,但是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典园林在水景方面对自然的崇尚就体现在:1.水的形态。
2.水在园林中的分布形式。
1.1水的自然形态中国古典园林的水形式多样,以拙政园为例就有开敞的湖泊,幽深的潭水,潺潺的溪流。
园林中的水,正是对自然界中的水的微缩再现并加以创造。
为了突出谁的自然形式,更加入了地,潭,湖,泉等多种形式。
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与艺术加工相结合。
通过造园,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被纳入到园林的景色之中加以利用,这称之理水。
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通过对古典理水艺术的变化与创新,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主题立意和造型艺术手法,以再现自然式山水为主要特征,丰富现代园林的理水手法和文化底蕴。
从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艺术手法上来看,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
以“再现自然式山水园”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理水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所赞叹。
因此,从理论上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十分必要。
水是构成园林四大要素之一种,也是最活跃的一种。
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水与其它园林要素一起,富有变化和创新,赋园林于生机。
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水的处理有明显不同,水体的变化,既创造了园林意境,又提高了造园艺术水平。
溯源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五要素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引渭水为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则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
历代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对水的论述与观感,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2.水的文化意境中国古代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参与下经营的,这使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情色彩,蕴藏着极深的文化意境,它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
《韩诗外传》中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此智者所以乐水也。
”文中认为水有智慧,通晓礼义,有勇敢的气概,了解自己的命运所在,具备高尚的品德。
水的这些品格,正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量高致的心理特征。
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娱乐活动。
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乐中,极尽音乐之能事,阐述自然山水之美。
古典园林给排水研究———以颐和园为例

2017年第5期现代园艺我国古典园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希望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给排水方面,颐和园设计精巧、工程与景观完美结合的给排水处理方法,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颐和园建造之初是西山水利工程的一部分,如今对整个北京城仍然具有给排水调节作用。
在颐和园内,给排水渗透在各个角落,其处理方式不仅是一种工程手段,更是与园林要素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观赏效果。
1颐和园内外部给排水联系颐和园内外部主要通过市政管网、排水口、排水孔实现给排水联系。
市政管网一方面在给水上作为园内给水系统的补充,另一方面在排水上与排水管道相连排出园内部分雨水。
排水口一般联系着园内水系和园外水系,如东堤北端的二龙闸出水口,其内侧直接与昆明湖相接,外侧与荷花池相接。
当昆明湖蓄水超过控制量,即可通过提升闸口向外排水。
排水孔一般联系着园内广场和园外广场,如颐和园东宫门右侧墙下的孔洞,是内外院落的排水孔,园内有与园外相对应的排水井,内外存在高差,庭院中的水可汇集后经此排出园外。
在功能性装置的景观化处理上,院中排水井上盖卵石,既可作为装饰,又能防止落叶堵塞。
2颐和园内部场地排水2.1外向型广场外向型广场较为开放,一般通过场地坡向有组织排水,经逐层排水后排入水域或市政管网。
如东宫门广场中轴处高、两边低。
完成了2层院落间的逐层排水后,园中雨水都能汇集到东宫门处排水孔排到园外。
2.2内向型庭院内向型庭院较为封闭,雨水在庭院内汇集后排出庭院。
如乐寿堂中,整个庭院的最高点为道路十字交点,由此点四向放坡,雨水沿坡度汇入庭院四角的天井中,最终通过暗管排入昆明湖中。
在功能性装置的景观化处理上,在玉澜堂等院落中,雨水口外观类似铜钱,这种装饰手法使其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3颐和园内部建筑排水建筑排水一般通过排水管收水排入场地,最终通过场地排水来实现。
颐和园中,建筑作为重要的园林要素,在排水方面十分注重其景观处理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Inspiration that Methods of Water Design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Bring to Modern Gardens 作者: 王应也 杨萍
作者机构: 昭通学院艺术学院,云南昭通657000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页码: 115-1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古典园林 理水 水景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缺失水景的古典园林几乎没有,凡是构筑起来的园林,自然界中的多种水源都被融入到了园林之境的设计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理水。
理水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
灵魂与命脉,这主要是因为水在园林景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对水景的
使用,更是彰显出了人化的自然园林之美,蕴含着景含情、景生情、情予景、情境交融的美好
意境,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不但有景而且有情。
古典园林中理水手法及其在现代生态景观中的传承

古典园林中理水手法及其在现代生态景观中的传承摘要:我国古典园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成了独特且鲜明的民族风格。
从古典园林理水理念中,可以总结出可持续的水景设计理念和方法,它们对现代园林水景设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将其与现代科技、新材料以及新时代的环境相结合,以找到可持续发展与传承创新的平衡点,能够打造出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水景。
以期能够为现代生态景观的建设增砖添瓦。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手法;生态景观引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人们眼里,水是善良,是哺育万物的载体,同时水也是生命之源,由于对水的依赖,使得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水文化。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浇灌植物,又可以调节气候和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重要资源。
园林水景建设历史悠久,因为无论是何地,只要有园林就必然会用到水。
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理水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包含着可持续的水景设计理念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1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的原则1.1功能美原则水景设计需要考虑其实际的功能,如利用水景调节园林中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等。
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功能和美学的平衡,使水景设计不仅具有观赏性,还能发挥其实际的功能。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水景设计可以降低园林中的温度,带来清凉的感受。
在干燥的季节,水景设计可以增加园林的湿度,改善园林环境。
1.2空间美原则水景设计要与周围的园林环境相协调,与园林环境的色彩、形态、植被等元素协调一致,以达到整体美感。
同时,在设计水景时,还要考虑利用周围空间,以确保水景的使用效益。
如在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水景设计时,需考虑周围的交通和人流情况,以保证水景的观赏性和安全性。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方法2.1静水面法新中式园林发展进程推动下为打造中式意境,镜面水使用面积不断扩大,主要采用区域为售楼部和小区入口,局部点缀雕塑,以构成独具中式韵味的独特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的理水艺术与现代园林理水的思索摘要: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也是我国现代风景园林造园的常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素来注重理水,有“无园不水”之说。
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
本文以颐和园的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三大水系为载体,分析其的理水基本原则、艺术与手法,诣在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理水设计的立意和表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理水;颐和园;艺术;手法;继承发展;引言“水,活物也。
”(郭熙《林泉高致》)“水为陆之眼。
”(陈从周《说园(四)》)造园必须要有水,无水难以成园。
因为水总给人以清新、明净和亲切的感受,人们都愿意与之接近。
水面随园林的大小及布局情况,或开阔舒展,或襟回幽深,使空间延伸,使景观度幻。
当山石、花木、建筑与水的漫延流动的神态结合一起时一,更觉得自然而富有生气。
水面五彩缤纷的倒影和跳动着的山泉、水瀑、浪花,令人欢快,逗人遐想。
“欲草木欣欣”,需水;“欲挟烟云而秀媚”,需水;“欲照溪谷而生辉”,亦需水。
故水景是构成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1.中西园林传统理水的的特点水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西方园林也特别注重构造水景。
但中国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与西方园林构造水景的艺术情趣迥然不同:中国传统园林理水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求“师法自然”的理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审美原则进行构造,完全因势而筑。
而西方传统园林理水则崇尚人工美,要求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进行构造,将水限制在整整齐齐的几何形状的石砌池子里,并用喷泉造成人工活动的水景。
现代园林的理水则可以吸取两者的精华而构造水景。
2.颐和园的理水艺术颐和园是传统园林的代表山水园,他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又仿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在主题立意和表现艺术及手法上,及我国园林理水艺术、手法之大成。
现以昆明湖、后湖、谐趣园为载体,分析其理水的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以剖析说明其“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皇家园林的理水艺术。
2.1理水基本原则1)得其性中国哲学家降水拟人化说其具有德、仁、智、义、勇、平等特性,在营造园林水景时,尽量去理解和发挥其特性。
根据外环境的不同和满足观赏者的需求,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水景,形成河、湖、溪、涧、泉、瀑等不同或近水、亲水、戏水等的不同。
颐和园根据其地势环境及意境的需要开凿宽阔开敞大水面的昆明湖,蜿蜒曲折幽闭的后湖,和以小见大别有生趣的谐趣园水池。
2)仿其形园林的设计是来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而且皇家园林还有集各地园林之精华。
颐和园有许多就是仿江南园林,昆明湖的前身叫西湖,其风景虽然不错,但湖与山的联属关系却十分尴尬,必须加以彻底改造。
改造的蓝图,几乎完全仿照杭州西湖的格局。
昆明湖东岸的“西堤”是仿造西湖苏堤修建。
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而成就了其“一亭一径足谐奇趣”。
3)取其意水作为一种自然物经过认为的观察与理解,给以拟人化、赋以新的哲理韵味,产生新的情与意。
颐和园中的昆明湖与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形成了“一池三山”格局寓意于天上的神仙。
2.2理水的艺术手法1)形——静态水的划分水无常形,其形全在岸。
通过对地形、水口、堤岸的处理,可以塑造出千姿百态的水景观,增添园林的景致和趣味。
颐和园的昆明湖被西堤及其支堤将整个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个水面(如图1所示),使水景层次为之丰富。
沿山北麓开凿出一条环境幽静深邃富于山林野趣的后湖。
并巧妙的则是利用峡口、石矶,把河道障隔成为六个段落,每段水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却略近于湖泊的比例,形成一串具有各种景观持色的小湖面。
图1颐和园平面图2)声——水声再造水本无生,但可与其周围的景物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响声,产生丰富多姿的水景。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水声以其自然、美妙的音律为园林的景致平添几多情趣。
谐趣园仿寄畅园,“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
万寿山东麓的地势比较低洼,从后湖引来的一股活水有将近两米的落差,经穿山疏导加工成峡谷与水瀑,汇入园内的水池。
水声以其自然、美妙的音律为园林的景致平添几多情趣。
3)色——景物之色,亦成了水之色水本无色,但却能通过其对光和影的折射,将周围丰富的景色尽揽怀中。
景物之色,亦成了水之色。
于是,水就有了丰富的颜色。
如天空蓝色,夕阳红色,植物的绿色、冬天结冰白色等。
颐和园昆明湖春绿,夏蓝,秋黄,冬白,这些色,都是由于湖边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情趣景致。
4)光影因借水本无趣,但由于其光影的变化和巧于因借,让水产生了不同情趣。
巧借水边的建筑或植物让倒影成双。
玉带桥的借景虚幻(如图2),在水中倒影中,它的弧拱虚幻成一个圆,别有韵味。
水边的植物通过倒影的反射还能对湖景还能起到优化画面的作用,在西堤上无论你通过哪个角度看前湖景或是后湖景,都是一幅秀丽的画面。
傍晚夕阳西下时,坐在西堤或东堤上欣赏昆明湖,那将又会是另一副逆光剪影画(如图3)。
风动而水动,水动而影动。
在后湖的苏州街段,建筑倒影在水中,水影光相称,风拂影动,波光粼粼,建筑的静与倒影的动,形成动静相随的景致。
图2借景虚幻图3逆光剪影5)融于物——水体的装饰水不是园林中孤立的元素,水可融合不同的景物,协调它们间的关系。
《园冶》有云:“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也”。
园林组景,往往以水景为依托,建造桥亭、建筑,配以花木、山石,构成浑然一体的景致。
驳岸置石昆明湖东堤的整齐石砌岸,西堤的仿自然地堆叠密集石矶,后湖的自然式点置在缓坡接水草地上的点石。
让驳岸处理也变得丰富。
水边建筑和小品——亭、台、榭、廊昆明湖沿岸布有廓如亭、知春亭、文昌阁、排云殿、畅观堂等亭台;后湖苏州街的亲水台等;谐趣园的知春亭、兰亭、涵远堂、饮绿、洗秋、引镜等亭、台、廊、榭,构成了一条回环的线路。
这些建筑在水中可以产生优美的倒影,扩大了园林的观赏面,丰富了园林的造型艺术。
桥、堤、岛昆明湖东部的西堤、大水面里的南湖岛、连接南湖岛和廓如亭十七孔桥(如图4)、西堤上的玉带桥、谐趣园的知鱼桥等媒介,既对水有分割作用也有联通作用,让水景变得富有情趣。
雕塑根据水体性质、环境的不同,从而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的雕塑。
颐和园中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的镇水“铜牛”(如图5),注视万寿山,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又如船坞,石牌坊也有特别的含义。
图4十七拱桥图5铜牛植物配置谁是植物的生命之源,植物油是水晶的重要依托,只有植物的变化多姿、色彩丰富,才能使水景得到充分地发挥。
颐和园中,水岸上采用大手法的配置,即用高大的树种成片栽植,成片的柳,樱花,池衫。
西堤一株杨柳一株桃,一段一树种,香樟、重阳木、乌桕等或配有个季节的各色花灌,就如“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所描述的植物、水体、动感、月色构成了一幅优雅宁静的图画。
水边配置有疏有密,西提边上的芦苇、各色花灌木、草丛等形成有远有近有疏有密的景观。
水面配置有集有散昆明湖中靠近玉澜堂或后湖的荷花、谐趣园睡莲、马蹄莲、浮萍等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有集有散的覆盖或点缀。
6)意境之美园林理水外师造化,贵在意境。
师法自然,而不拘泥于自然。
不求体量之接近,而求艺术之再现,正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颐和园的理水有放有收,昆明湖的开阔之放,后湖的幽静深邃,谐趣园的“一勺则江湖万里”意境丰富而优美。
3.现代园林的理水艺术应从古典园林颐和园中继承和发展颐和园理水的现代意义,不仅是停留在文物保护的层面,或是一味地复古,而是在继承其丰富的理念与理法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创新,通过对水环境的处理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结合,因地制宜地塑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的人居环境。
但也不可一味的崇洋,而忘中国理水的本土特色。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中外结合,洋为中用。
认识古典园林颐和园理水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局限性,就其社会属性、内容、尺度、形式和发展理念予以开拓创新3.1理水艺术继承1)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古典园林师法自然,有着原始的生态意识。
但对水体的处理和运用,更偏重于观赏的用途。
颐和园的以前是主要用于观赏和皇家园的主要用水源,现是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现代园林选址要选在污染较小的地方,施工时尽量对环境造成最小的伤害,大面积的水体与绿地配合,可有效调节和改善周边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是对城市建设很好的生态补偿强调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在现代社会,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已深入到每个人的观念中。
尤其是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和破坏,人们更加注重可持续的生态观,并将生态意识和技术应用到人类涉及到的各个领域。
现代园林的建设也要合理处理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做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保持与周边水环境的联系颐和园是引玉泉山的泉水,并与外界水源向联通,是流通活水。
现代园林的建设也要注意,水体与周围水环境相联系,避免建成一潭死水,只顾景观而不顾效益。
3)驳岸的处理多样化颐和园的驳岸是砌石、石矶、自然缓坡入水相结合,现代园林的“高技术”建设要避免一个水体只用一种驳岸处理形式,不要过于机械化,注重与自然结合,达到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3.2理水艺术发展1)强调人的参与性颐和园为皇家园林,其服务对象是极少数的群体,适合寥寥数人在园内慢慢品鉴玩赏。
而现代城市景观面向的是大众,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社会属性。
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景,必须要强调普通大众的参与性,并适合让人们参与其中。
2)强调尺度的现代感古典园林水景的尺度是与园中有限的空间和小体量的古典建筑相协调的,但现代城市的空间以及建筑在尺度上远远大于传统的古典建筑和园林空间。
另外,古典园林中人们主要是步行游赏,而现代的人们除了步行以外,还有自行车、汽车、船等代步工具。
现代的水景设计要强调尺度的现代感和不同速度下人们对观赏景物的要求。
3)强调新技术的应用社会发展到现代,科技水平和技术材料已非当年所能比。
新技术和新材料可以应用到水的循环利用,驳岸的处理,动力水景的塑造,恒水位的保持,河道的疏通,水上游乐项目的开展,水上交通,等等。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可以造就更丰富有趣的水体景观,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而且往往也会更经济有效。
4)强调动态水景的应用颐和园中主要以静水为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外的一些处理手法的引进,现代园林应加强动态的应用如喷水、跌水。
小结理水之法,贵在意境,故虽有法,亦不能拘于法。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无论水面形状的曲折、水面的分隔,水面构筑岛屿,曲岸水口的设计和依水而筑的桥梁、楼台、亭榭、轩阁等建筑,都要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标准。
颐和园的理水是古典园林理水之佳作,为现代的水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学习颐和园理水的精到之处,予以发展创新,并应用到的规划设计中,塑造宜人的水环境,是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