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优化焖井时间的探索与管理

合集下载

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研究

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研究

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研究稠油(heavy oil)是一种具有较高粘度的原油,常常存在于油田开采中。

为了提高稠油的开采效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CSS)被广泛应用于稠油开采过程中。

本文将对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工艺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发展趋势。

一、工艺原理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是通过向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使得稠油在地层中升温、降粘和减压,从而改善流动性,最终实现油藏的开采。

该工艺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蒸汽吞吐阶段,通过向井底注入蒸汽,使得稠油在地层中被蒸汽吞吐,从而提高其流动性;其次是蒸汽驱替阶段,通过注入蒸汽将稠油驱替到井口,并采出地面;最后是注汽阶段,向油层注入蒸汽以维持驱油层的温度和压力,保持驱替的效果。

二、应用场景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主要应用于煤矿稠油和油砂矿稠油的开采过程中。

由于煤矿稠油和油砂矿稠油具有高粘度、低渗透率和高密度等特点,传统的采油工艺很难实现有效开采。

而蒸汽吞吐注汽工艺通过提高油藏温度和降低油粘度,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从而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稠油开采。

三、工艺优势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具有许多优势。

它可以有效提高稠油的采收率和开采速度,提高了稠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该工艺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采油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还可以减少水和化学品的使用量,降低了开采成本,对于油田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发展趋势目前,随着人们对于环保和能源利用的重视,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正逐渐成为稠油开采的主流工艺。

未来,该工艺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减少环境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蒸汽吞吐注汽工艺也将不断演变和完善,为稠油开采提供更多可能性。

稠油开采蒸汽吞吐注汽工艺是一项重要的油田开采工艺,对于加快稠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该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相信它将为稠油开采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的优化解析

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的优化解析

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的优化解析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原油开发逐渐转向稠油开发。

在稠油开发中,蒸汽吞吐是一种常规的开发方式。

蒸汽吞吐技术通过注入蒸汽来降低稠油的粘度,从而提高油井产量。

目前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的开发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效率低下、能源消耗大等。

有必要对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进行优化,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对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进行优化解析。

一、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存在的问题1. 能源消耗大。

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需要大量的蒸汽注入,而蒸汽的来源多为化石燃料,因此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在注入蒸汽的同时也增加了能源消耗。

2. 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管道老化和腐蚀。

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需要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这会导致管道老化和腐蚀,增加了维护成本。

3. 油气混合物的处理困难。

蒸汽吞吐开发方式中产生的油气混合物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得到稠油和天然气,这增加了工艺复杂度和成本。

二、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方式的优化方向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可以采用新型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可以通过优化注汽工艺、提高注汽效率等方式来降低蒸汽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降低管道老化和腐蚀。

可以采用新型管道材料和涂层以提高管道的抗腐蚀能力,减少维护成本。

可以通过降低注汽温度、降低注汽压力等方式来减少管道老化和腐蚀。

3. 简化油气处理流程。

可以采用新型油气分离设备和工艺以简化油气处理流程,降低工艺复杂度和成本。

三、常规稠油蒸汽吞吐转换开发优化技术1. 循环注汽技术。

通过将注入的蒸汽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蒸汽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循环注汽技术可以通过回收产生的蒸汽和重新注入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善地层渗透性和提高油藏渗流率来实现。

2. 超临界注汽技术。

超临界注汽技术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水代替传统水蒸汽进行注汽的技术。

超临界水的温度和压力均高于临界点,具有较大的溶液能力和渗透能力,能够提高油藏的挤压能力,从而提高采油率。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作者:朱胜利刘敏于治河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8期【摘要】蒸汽吞吐是稠油开发的有效方法,本文在分析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蒸汽注入量、注汽速度、蒸汽干度、焖井时间和蒸汽吞吐周期次数等基础上,通过优化注汽参数、改善注汽效果,优化注汽方式,优化合理井网井距、增加热受效储量,可有效改善稠油区块开发效果,对稠油开发以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稠油热采;蒸汽吞吐;影响因素;参数优化;措施探讨蒸汽吞吐是稠油开发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使油井产能提高的有效强化采油方法,它的实质在于注入的蒸汽加热油层,改变油层及流体性质,从而使油层温度、压力和饱和度三者发生综合变化。

蒸汽吞吐效果的好坏则取决于各种油层因素和作业因素。

1、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1.1注汽强度注汽强度即单位油层厚度的周期注汽量。

注入量在整个吞吐阶段对开发效果都有重大影响,随着注入量的增加,加热半径增大,增产效果变好。

由于吞吐阶段的主要能量来自地层压实作用,周期注入量的大小是实际地层孔隙体积和上覆地层压力来确定的,当注入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增产效果不再明显。

在生产过程中,注汽强度直接影响到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

任一周期的产油量与蒸汽注入量成正比。

对于具体的稠油油藏来说,蒸汽注入量有一个最优的范围。

注汽量太小,周期累积产油量低;注入量越大,加热范围越大,原油产量越高。

但注入量过高,使得油井停产作业时间延长,可能造成地层中原油被推向远离井底的地方,导致油汽比下降。

1.2注汽速度蒸汽注入油层后,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加热半径的扩展,其中蒸汽注入速度的影响是首要的。

因此,注蒸汽速度是稠油热采工艺的重要参数。

在设定注汽速度为一值、锅炉注汽压力为一定值,在锅炉出口干度大于一定值时,随着注汽速度的增加,累计产油量增加,当注汽速度大于一定值时,累计产油量增加幅度减缓。

虽然注汽速度大,累计产油量增加,但考虑到稠油油藏的特点,特别是在吞吐初期,注汽速度过大,油层系速度小于蒸汽注入速度后引起井底憋压,使油层开裂缝,动用程度不匀,影响吞吐效果。

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稠油是指黏度较高的原油,其含有大量的沥青质和重质组分。

稠油资源丰富,但开采难度大,传统的热采技术已经难以有效开发这些资源。

复合蒸汽吞吐技术是一种利用热力学特性和地质条件,以稠油自身为燃料提供能量,实现原油的开采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加热和吞吐。

在油藏中注入高温蒸汽,使稠油减少粘度,然后利用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下的自然驱动力,将稠油从注入点向井筒移动。

这种技术可以在油井中形成温度梯度和强化驱油作用,提高采油效果。

目前,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已经在一些油田中得到了应用。

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北部地区和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油田等地都进行了复合蒸汽吞吐技术的试验和应用。

试验结果显示,复合蒸汽吞吐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稠油的采收率,并且具有多次吞吐的可行性,适应了稠油开采的长周期和低效率的特点。

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稠油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而稠油自身的能量利用效率低,导致能源成本高。

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需要有一定的地质条件支撑,例如地层厚度、孔隙度等,限制了其在不同地区的应用。

复合蒸汽吞吐技术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控制。

展望未来,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研究和改进稠油自身能量的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复合蒸汽吞吐技术的工艺和操作参数,提高开采效率和采油率。

可以通过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化学物质注入和地下爆破等,进一步增强复合蒸汽吞吐技术的驱油效果。

稠油复合蒸汽吞吐技术是一种有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稠油开采技术。

通过研究和改进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稠油资源,提高采收率,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一、引言稠油是指粘度较大的原油,通常在20-2000mPa.s之间,其中大部分为500mPa.s以上。

由于其高粘度和低流动性,稠油开采难度较大。

蒸汽吞吐是一种常用的采油方式,但是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较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采油效率。

本文将针对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影响因素分析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影响蒸汽吞吐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区域的地层渗透率、孔隙度、岩石裂缝等地质特征都会对蒸汽吞吐效果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地层渗透率越大、孔隙度越高,蒸汽吞吐效果越好。

研究地质条件对蒸汽吞吐效果的影响,对于合理选择采油区域和设计蒸汽吞吐方案至关重要。

2. 油层温度油层温度是蒸汽吞吐作业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较高的油层温度有利于蒸汽的渗透和分散,从而提高蒸汽吞吐的效果。

在进行蒸汽吞吐作业时,需要了解油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热油层,提高油层温度,以改善蒸汽吞吐效果。

4. 蒸汽注入参数蒸汽注入参数包括蒸汽温度、压力、注入速度等,都会对蒸汽吞吐效果产生影响。

合理选择蒸汽注入参数,调整蒸汽的温度、压力和注入速度,可以提高蒸汽吞吐的效果,降低采油成本。

5. 蒸汽吞吐方式蒸汽吞吐方式包括连续蒸汽吞吐和间歇蒸汽吞吐两种方式。

不同的蒸汽吞吐方式对蒸汽吞吐效果有不同的影响。

连续蒸汽吞吐适用于粘度较大的稠油,可以提高蒸汽吞吐效果,间歇蒸汽吞吐适用于粘度较小的稠油,可以节约能源,降低采油成本。

三、解决措施探讨1. 地质条件优选针对地质条件不同的采油区域,需要优先选择地层渗透率大、孔隙度高、岩石裂缝发育的地质条件好的区域进行蒸汽吞吐作业,以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2. 加热油层对于油层温度较低的井,可以采用加热油层的方式来提高油层温度,改善蒸汽吞吐效果。

目前常用的加热方式包括电加热、火热等技术手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蒸汽吞吐工艺施工简单,收效快,不需要特别的试验研究,可以直接实施于生产井,边生产边试验,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尤其在某些油藏条件下,例如油层厚,油层埋藏浅,井距小,特别是重力排油能力达到经济产量时,蒸汽吞吐可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蒸汽吞吐通常是作为油田规模蒸汽驱开发之前的一个启动手段的先驱开发方式,以减少生产的阻力和增加注入能力。

此外,对于井间连通性差、原油粘度过高以及含沥青砂的这类不适合蒸汽驱的油藏,仍把蒸汽吞吐作为一种独立的开发方式,因而它在稠油开发中仍然将继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文针对油层物理参数、地质参数、以及油层热物性参数对蒸汽吞吐周期的影响,通过简化计算,假设加热区瞬间建立,油层与顶底盖层的热物性参数近似相同,焖井时间内加热范围近似不变,计算分析了合理焖井时间。

应用物质平衡原理、能量平衡原理及两相拟稳态渗流原理,建立了预测蒸汽吞吐效果的解析解模型,计算分析了产油量。

通过蒸汽吞吐经济界限指标研究求出累积产油量,求解了采出时间。

最后应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的油层热物性性参数分析了影响蒸汽吞吐周期的影响因素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周期;注气参数;经济界线指标AbstractConstruction of steam stimulation process is simple, fast convergence, no specif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can be directly implemented in the production wells, testing of Production, which was widely welcomed. Especially in certain reservoir conditions, such as the oil layer thickness, shallow reservoir, well away from small, especially for oil discharge capacity of the gravity of economic output, the steam can get higher throughput recovery. Steam stimulation is often as before the field-scale steam flooding means a pioneer in the development starts way to reduce resistance and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injection. In addition, poor connectivity between wells, oil viscosity is too high and the tar sands with steam flooding is not suitable for such a reservoir, still the steam stimulation method as a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so it is still in heavy oil development will continue t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Articles for oil physical parameters, geological parameters and reservoir thermal parameters of the steam stimulation cycle, through simplicity, assume that heating zone instant build, oil and top and bottom cover of the thermal parameters of nearly the same, soaking time, heating rang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 reasonable calculation of soaking time.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 of material balance, energy balance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of two-phase flow to be steady, a prediction of steam stimulation are analytical models,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oil production rate. By steam stimulation index of economic boundaries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recovery time. Finally the Kowloon district of Karamay oil fiel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arametr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s of steam stimulation cycle.Key word: Heavy oil; steam stimulation; cycle; injection parameters; economic boundaries of indicators目录第1章绪论 (1)1.1热力采油 (1)1.2蒸汽吞吐开采简介 (4)1.3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7)第2章蒸汽吞吐周期 (10)2.1合理焖井时间理论模型 (10)2.2合理焖井时间的概况 (10)2.3合理焖井时间的确定 (10)2.4回采阶段时间确定 (12)2.5周期吞吐生产界限 (14)第3章蒸汽吞吐周期影响因素分析 (20)3.1影响焖井时间因素分析 (20)3.2影响采出阶段时间因素分析 (22)3.3焖井时间对吞吐效果的分析 (25)结论 (27)参考文献 (27)致谢 (29)第1章绪论在当今的世界石油生产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产油国,多数国家的常规开采已经到了中期或中后期,具体表现为开采难度加大,开采成本上升,产量递减。

稠油井蒸汽吞吐参数优化技术研究

稠油井蒸汽吞吐参数优化技术研究

52一、蒸汽吞吐基本数据模型采用径向网格系统,径向上分为11层,纵向上分为9层,平面方向网格长度以2m×0.5m、1m×2m、2m×5m、1m×7m、1m×10m、2m×20m、1m×30m、1m×50m不等间距划分。

二、蒸汽吞吐参数优化1.第一周期注汽强度。

优化设定注汽速度200t/d、井底蒸汽干度75%、焖井时间5d的条件下,分别对吞吐井第一周期注汽强度40、60、80、100、120、140、160t/m进行了模拟计算。

第一周期生产状况:随注汽强度的增加,周期产油量增加,油汽比减小;一周期注汽强度大于140t/m时,增油量较大,油汽比下降幅度较小。

此外,考虑到蒸汽吞吐第一周期主要是预热、解堵作用,建议第一周期注汽强度确定为140t/m。

2.注汽速度优选。

在井底蒸汽干度60%,焖井时间5d,注汽强度140t/m条件下,研究该吞吐井不同注汽速度下的开发效果。

从模拟看出,注汽速度高,相同时间内注入的热量和流体质量多,因而产油多。

但是,注入速度过高则蒸汽突破时间短,一旦蒸汽突破,许多热量就会被产出流体带走,降低热利用率,所以累积油汽比随注入速度增加反而下降。

综合以上分析,推荐注汽速度220t/d。

3.井底蒸汽干度优选。

在注汽强度140t/m、注汽速度220t/d、焖井时间5d的条件下,对该吞吐井的井底蒸汽干度分别为40%、50%、60%、70%时的吞吐效果进行模拟计算。

随着蒸汽干度的增加,周期产油量增加,油汽比增加。

但当蒸汽干度大于60%后,增油减少,油汽比递增缓慢。

因此确定注汽干度应大于60%。

4.注汽温度的优选。

在注汽强度140t/m、注汽速度220t/d、焖井时间5d、蒸汽干度60%的条件下,分别对M4井的注汽温度240、260、280、300、320、340℃吞吐效果进行模拟计算。

随着注汽温度的增加,周期产油量和周期油汽比均先增加后减小,在注汽温度达到300℃时达到峰值。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

影响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的因素及措施探讨稠油井蒸汽吞吐是一种通过注入高压蒸汽来提高稠油粘度和降低黏附性的采油技术,使得稠油能够更容易地流出井口。

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许多油田中,尤其是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等稠油资源丰富的国家。

然而,稠油井蒸汽吞吐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处理好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到采收效率和经济效益。

1.稠油性质:稠油的粘度和黏附性对蒸汽吞吐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高粘度和高黏附性的稠油会减缓蒸汽的渗透速度,大大限制了采油效果。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性质的稠油采用不同的注汽参数,相应调整注汽压力和渗透时间,以达到最佳采收效果。

2.注汽间隔时间:注汽间隔时间会影响到蒸汽吞吐达到峰值的时间。

较长的间隔时间会让蒸汽注入的热量散失较快,导致稠油的粘度无法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采油汇聚区。

相反,较短的注汽间隔时间会对井筒产生过多的热压力和冲击,造成油层裂缝的扩大和稠油的流失。

因此,要根据油层性质和注汽量来合理控制注汽间隔时间。

3.岩石地质条件:沉积岩层、砂岩和泥岩等地质条件对稠油采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沉积岩层的厚度、孔隙度和透水性会决定稠油的渗透速度和储量。

砂质沉积岩层因孔隙度高透水性好,导致稠油的渗透能力较强,因此稠油井蒸汽吞吐的效果更为显著。

不同的岩石地质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注汽技术和参数,实现最佳的采收效果。

4.井筒结构:井筒的结构、直径和长度对蒸汽吞吐的效果也有影响。

较小的井径能够更好地控制蒸汽的渗透,使得采油高效快捷。

同时,井筒长度的加长能够增加蒸汽裂缝的扩展,使得稠油能够更加充分地流出。

因此,在设计井筒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5.注汽压力和温度:注汽压力和温度对稠油井蒸汽吞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较高的注汽压力能够增加蒸汽的渗透能力,加速稠油的热解和流动。

注汽温度对稠油的粘度和黏附性有很大的影响,高温蒸汽能够显著降低稠油的粘度和降低其表面张力。

因此,在实际注汽过程中要根据油层性质、井筒长度和井底温度等因素,综合调整注汽的压力和温度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优化焖井时间的探索与管理
作者:凌风云
引言齐108块是位于辽河油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曙上台阶的一个断块型油气田,开发目的层为沙三下莲花油层,含油面积为4.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2157万吨,原油平均粘度为2217mPa.s,属稠油开发型油气田。

在加强热焖井的管理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对热焖井管理的规律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在改善稠油中后期吞吐效果、提高原油产量方面见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加强热焖过程机理研究,为热焖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热焖井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合理制定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而指导实际生产管理工作。

为此,我们注重油井热焖过程机理研究,为热焖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优化焖井时间的重要性
蒸汽吞吐生产中,注汽后的焖井,主要是为了把注入蒸汽所携带的潜热有效地传给油藏,以防止采油时采过多的蒸汽;同时也为了把地层均匀加热,以发挥更大的油层产油能力。

国外的经验是,对不同油藏和注入条件(注汽量和蒸汽干度),焖井时间一般为3~4d。

我国设计的焖井时间大都在2~3d,实施中有的为了“趁热打铁”甚至把焖井时间缩到1~2d,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大量的热损失。

焖井时间越短,注入热越集中在井底附近,开井后被重新汽化的水所带走的潜热越多,但焖井时间也不能过长。

焖井时间过长,向顶底层的热损失就会增大,而且也会拖延生产时间。

所以,对于一个具体油藏和注汽条件(注汽量和干度),应存在一个最佳焖井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适当延长焖井时间,留在油藏中热量较多,这对下一个周期是有利的。

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具体油藏和注汽条件,通过加强对影响焖井时间的因素来分析优化焖井时间,以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二)对影响油井热焖时间因素的研究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影响油井热焖时间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油层的热焖压力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液面的恢复。

油层的热焖温度可以从光纤测温曲线中测出,而油层的热焖压力变化直接反映在油井热焖压力上,液面可以在无压后由油管内测得。

在一个合理的温度和压力且有液面的情况下下泵开井,油井会取得较好的周期生产效果。

1、热焖井温度变化对热焖时间影响
由于油层温度对原油粘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120℃)后原油粘度迅速降低。

当温度降到一定数值(30℃≤)后,原油粘度随温度变化趋于平缓。

据齐108块油层粘温关系,原油粘度在温度达到120℃时原油粘度下降减缓,因此合适的油层温度决定了油井的热焖时间,
2、热焖井压力变化对热焖时间影响
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发现,井口的热焖压力直接反映了油层压力的变化,随着热焖时间的增加热焖压力逐渐降低,油层压力随之降低,在合适的油井热焖压力时下泵生产,对油井的周期生产效果有很大提高。

3、焖井液面变化对焖井时间的影响
我们对热焖无压井在热焖7~12天连续监测油井液面资料,跟踪液面恢复情况,热焖井在无压后1—3天液面呈上升趋势,以后趋于平稳,再延长热焖时间已无实际意义。

我们通过对油井焖井温度、热焖压力和液面恢复资料综合确定:热焖时间在7-12天为宜。

(三)对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油井的周期生产效果分析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热焖时间对以上3口井开井生产,具体情况如下:
1、齐108-5-1井周期生产效果对比
齐108-5-1井 1992年投入开发,莲I、莲II油层生产16轮次后,2003年5月大修下返莲III下,目前已经进入第二轮次生产,2004年8月12日热焖测温,16天后下泵开井,5-1井上轮焖井时间为8天,本轮焖井时间为16天,超过研究时间,周期吞吐效果变差,周期产油由上轮的2924t下降到本轮的2137t。

在充分考虑周期递减的情况下(莲Ⅲ下油组周期递减为15.6%),周期产油仍然下降331t。

2、齐108-24-24周期生产效果对比
齐108-24-24井,1996年投入开发,2003年3月下返莲II油层生产,目前已生产3个轮次,2004年12
月6日开始热焖测温, 13天后下泵生产,从该井的生产情况看,在04年7注汽后焖井时间为7天,周期产油为731t,04年11月份再一次注汽,周期产油为496t,在考虑周期递减的情况下(L2油层组周期递减按11.6%计算)仍下降了150t,但平均日产上升了1.2t,也就是说本周期生产效果降低主要是由于周期天数的减少(上轮生产天数为451天,本轮生产天数仅为177天)。

3、齐-108-观12井热焖 11天后下泵生产的生产效果
齐-108-观12井 1994年投入生产,经过13轮次的蒸汽吞吐后,累计生产原油12712 吨,目前生产层位为L2+3,2004年6月28日热焖测温,11天后下泵开井,周期产油由上周的906t上升到1234t,平均日产也由上周的2.4t/d上升到3.0t/d。

当焖井天数近一步增加到25天时,周期吞吐效果明显不如上轮仅为781t。

由以上3口井周期对比中可以看出,齐108-24-24、观12井周期热焖天数加长使周期效果好于上轮,可见适当地延长油井的热焖天数对油井的周期生产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热焖井放喷管理,确保达到最佳生产效果。

在油井热焖结束以后,如果达到放喷条件,还必须分不同情况,切实加强放喷全过程管理,充分利用油井的地层能量,才能达到理想的生产效果。

为此,我们在热焖井放喷管理上制定以下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1、当注汽井停注后,采油站必须马上接井并立即安装井口压力表,及时录取热焖压力值。

2、热焖期间,每班必须录取2次压力资料,并汇报到调度室。

3、焖井7—10天后,根据热焖压力情况,连好管线、接力泵等助喷设施,做好放喷准备,并分以下情况相应处理:
(1)压力高于0.5MPa时,放掉井筒内“干气”,当把压力放尽时,关闭生产阀门,继续观察看压力是否回升,如果套压放尽,就认为焖井结束,可报作业组织下泵。

(2)如有热蒸汽放出或放出液体的温度超过90℃以上,则继续焖井;
(3)如放喷出液温度低于90℃,则进行正常放喷生产,排量控制在30t/d以内;如放喷见油,则根据油质情况适当采取地下掺油、热洗、自洗等措施以助喷;
(4)当自喷产量下降到5t/d以下或油质较稠时,应加大掺油量,同时启动接力泵以助喷;
(5)对于特殊井(如生产大凌河层位的井),当套压值低于掺油压力时,提前进行地下掺油。

4、放喷时,做到平稳操作,防止油层激动出砂(排量控制在20t/d以内)。

5、尽量降低回压,使回压控制在0.2-0.3MPa之间,放喷产量应控制在30t/d以内。

6、放喷后应控制套压,尽可能使套压保持最高值。

7、放喷井必有专人管理,并定期录取油压、套压、回压、温度、油样等资料。

三、效果见证
该区块自开发以来,将地质工作与现场管理紧密结合,积极探索老区、老井管理上产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油井的注汽效果。

其中,在加强热焖井的管理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影响热焖井的生产的因素很多,并且随着生产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要达到最佳管理效果,还需要我们做更多、更细的工作,以取得更好的生产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